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博群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3):187-192
女性盆底是支持子宫、阴道等重要组织的器官,其健康与否直接影响排尿、排便功能以及性生活质量。妊娠分娩是许多女性都会经历的一个特殊生理过程,而产后则极易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产后盆底康复治疗作为一种保守疗法,其作用逐渐受到临床与患者的认可,但这类疗法种类众多,其作用机制如何,对疾病产生的效果均需要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文章就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疾病康复治疗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成果进行阐述,包括运功疗法、物理疗法、中医疗法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张珂 《黑龙江医学》2021,45(18):1925-1926
目的:探究针刺联合盆骨康复技术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3月间在无锡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抽签原则分为对照组(采取盆骨康复技术)和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每组各38例.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以及患者的满意度.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有效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73.68%(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2.11%,高于对照组的68.42%(P<0.05).结论: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采用盆骨康复技术联合针刺治疗,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临床疗效有效率,改善患者的盆底肌肉收缩力.  相似文献   

3.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丽琼 《中国医疗前沿》2013,(10):105-105,112
目的观察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2年9月于我院接受盆底肌康复治疗的255例产后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择同期250例产后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产妇仅用阴道哑铃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调查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有所缓解,治疗后盆底肌肌力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者盆底肌达Ⅳ级以上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85,P〈0.05);且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满意度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的正规康复训练可以很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联合应用生物反馈及电刺激可以增强治疗效果,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其严重影响了女性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妊娠以及分娩是导致盆底功能障碍的主要风险因素,为此,针对产褥期后产妇行产后盆底肌肉功能评估以及康复治疗对产妇生活质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讨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实施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于2018年1月至12月的6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做研究分析,并通过随机数表模式分组,A组(n=30)予以自主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B组(n=30)在该基础上接受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对两组的盆底功能、尿失禁率等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 (1)两组不同治疗阶段的肌纤维疲劳情况与POP-Q分度:治疗前,两组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与POP-Q指示点记录值相比,P0.05,无统计学意义;产后12周,B组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与POP-Q指示点记录值较A组均显著改善,P0.05,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产后12周的盆底肌力恢复情况与尿失禁率:与A组比较,B组盆底肌力的恢复明显更理想,发生尿失禁的概率明显更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主盆底肌训练(凯格尔运动)+盆底康复治疗仪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治疗有确切疗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盆底功能,减少尿失禁的发生,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康复治疗对预防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3月‐2018年5月在该院经阴道分娩的252例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6例,对照组在出院前经指导在家自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盆底功能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定期来院行盆底低频电刺激康复治疗。借助多普勒超声仪和盆底康复治疗系统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间距(BSD)、膀胱颈下降值(BND)、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距离(UVJ-M)、膀胱尿道后角(PUVA)、盆底肌纤维平均肌电压及阴道动态压力,组间对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SD、BND、UVJ-M、PUVA均明显较对照组小(P?0.05),两组I类II类盆底肌纤维平均肌电压和阴道动态压力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9.52%,明显低于对照的23.0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开展产后盆底康复治疗能改善盆底肌力和电生理特征,从而有效预防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提升产妇产后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高盼  孟瑶  李璐  程喜锋 《海南医学》2022,(20):2642-2645
目的 观察生物反馈联合针刺治疗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35例PFD患者分为针刺组(针刺疗法)、生物反馈组(生物反馈疗法)与联合组(针刺+生物反馈疗法)各45例,三组患者均治疗2个月。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的盆底肌电生理指标、盆底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78%,明显高于针刺组的84.44%及生物反馈组的82.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联合组患者的Ⅰ类、Ⅱ类盆底肌肌纤维的肌电平均值分别为(19.28±2.51)μV、(23.36±3.01)μV,明显高于针刺组的(14.89±2.33)μV、(18.65±2.83)μV和生物反馈组的(15.25±2.46)μV、(18.77±2.94)μV,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个月后,联合组患者的Ⅰ类、Ⅱ类盆底肌肌纤维疲劳度分别为(3.72±0.45)%/s、(3.38±0.54)%/s,明显低于针刺组的(5...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孕期盆底肌锻炼联合产后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对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我院产科门诊定期产检,B超确认为单胎足月顺产,剔除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符合入组标准病例共31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31例,对照组185例,观察组在孕12周开始宣教孕期定期行盆底肌K...  相似文献   

9.
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文珠  刘圣英  贺辉 《吉林医学》2011,32(12):2404-2405
目的:探讨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住院1年分娩的初产妇以及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会阴肌力测定法(GRRUG方法)分级,随机分为六组,每个肌力组患者按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七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相应治疗,即:锻炼加电刺激加生物反馈组,锻炼加电刺激组,电刺激加生物反馈组,锻炼加生物反馈组,锻炼组,电刺激组,生物反馈组。分别观察产后或者治疗后42 d、6个月后各组相应指标的变化。结果: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以不同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锻炼、电刺激、生物反馈组三种方法都有显著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康复方法的应用中应体现规范化、个体化及人性化的医疗原则和预防为主的方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研究。方法:选取收治的10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产妇给予早期康复治疗。对比两组产妇护理后盆底康复锻炼依从性以及产妇的康复信念,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康复训练依从性以及产妇的康复信念整体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2.00%,明显低于对照组发生率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盆底康复治疗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十分理想,大大提高了产妇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增加了产妇的康复信念,不良反应发生率大大降低,提高了产妇的生活质量,针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早期盆底康复的治疗模式,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阴道哑铃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50例产后伴盆底功能障碍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180例,对照组170例,对照组产妇采取单纯的阴道哑铃进行阴道收缩力的训练,观察组产妇在以上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进行康复治疗,对两组产妇3个月后盆底功能恢复情况及治疗后性交疼痛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两组产妇的阴道肌力均得到了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同时性交疼痛发生率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的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阴道哑铃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可收到显著的效果,能够显著改善产妇的盆底肌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产后性生活影响较小,可在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产后不同时期康复治疗疗效的对比分析,探求产妇产后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期。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进行常规产后42 d盆底筛查的初产妇478例,根据个人意愿,排除中途放弃治疗、失访及数据记录错误,最终选取治疗组100例,未治疗组100例。其中治疗组根据产后开始治疗时间的不同,又分为42 d治疗组40例,3个月治疗组30例和6个月治疗组30例。治疗组主要给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Kegel运动+家庭盆底康复器锻炼)+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未治疗组仅给予常规的产后盆底宣教。产后1年进行随访复查并对这200例初产妇盆底功能的恢复情况进行对比。结果:产后42 d,四组产妇盆底肌力、最大肌电位、子宫脱垂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年,盆底肌力、最大肌电位、子宫脱垂率42 d治疗组均优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力、最大肌电位、子宫脱垂在产后42 d疗效最好,总体来说产后42 d开始盆底康复治疗优于产后3、6个月及未治疗者,是初产妇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最佳时期,可有效的提高盆底肌力及最大肌电位,降低子宫脱垂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产后42 d 的盆底功能障碍妇女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根据医务人员指导在家做盆底肌锻炼操锻炼,观察组采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进行盆底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均治疗5周,3个月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静息压、盆底收缩压均较治疗前升高(均 P <0.01),治疗后观察组肌力升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 P <0.01);治疗后会阴体长度均较治疗前延长(均 P <0.01),治疗后阴道口宽度较治疗前缩短(均 P <0.01),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更为明显( P <0.01)。结论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给予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盆底肌力,促使会阴体延长及阴道口变窄,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盆底肌锻炼操锻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盆底重建术与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0月至2018年6月诊治的68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研究组接受盆底重建术结合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出血量(118.37±36.62)mL、手术时间(85.21±19.42)min、住院时间(4.10±0.82)d、尿管留置时间(3.11±0.79)d,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子宫脱垂、性生活质量与尿失禁治疗有效率91.18%、85.29%、76.47%,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5.88%,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应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盆底重建术治疗的疗效显著,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促进盆底肌力恢复,提升性生活质量,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技术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效果及对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于我院分娩且产后42d确诊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的286例产妇,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3例;对照组经指导行家庭自行盆底肌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于治疗前,产后6个月、1年检测两组盆底功能;并采用采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产后3个月膀胱颈至耻骨联合下缘的垂直间距(BSD)、膀胱尿道后角(PUVA);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度(UVJ-M)、尿道膀胱连接部移动距离(UVJ-M)、膀胱颈下降值(BND)。结果:治疗组产后3个月BND、PUVA-R、PUVA-S、UVJ-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SD-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产后6个月治疗组Ⅰ、Ⅱ类肌纤维疲劳度(%)、POP-Q分度AP指示点(cm)及阴道动态压力(cmH2O)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各盆底肌力分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盆底肌力逐渐增强,Ⅴ级患者比例逐渐增加,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技术可有效提高盆底功能,防治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技术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练习;治疗组采用盆底功能康复技术。对两组患者盆底功能进行检测。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盆底肌力恢复,盆底肌电位活动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盆底肌疲劳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技术,有效提高盆底功能,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产后盆底早期康复干预治疗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我区产后6~8周随访的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及常规检查。将盆底肌力差确诊为存在PFD的960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0例,观察组进行综合的康复干预治疗,对照组只进行盆底肌肉训练指导。结果:两组分别进行1个疗程观测,进行综合早期康复干预治疗的观察组较对照组在盆底肌力改善上有显著效果,有效率96.2%,在尿失禁、轻中度子宫脱垂的治疗上有明显效果,提高了性生活质量,两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产妇产后6~8周早期进行盆底康复干预治疗能改善盆底肌力,防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中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8年11月本院收治的58例盆底功能障碍的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9)和观察组(n=29),将常规的护理干预应用于对照组患者护理中,观察组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脏器脱垂与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盆腔肌纤维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女性盆底功能障碍防治中采用产后盆底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其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疾病治疗有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影响现代女性生殖健康的常见疾病,随着临床上对盆底结构功能的深入探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标准及治疗方式也随之得以完善。本文基于近年来国内外研究文献资料,综述了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方式,为临床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可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尚禹 《黑龙江医学》2021,45(6):671-672
盆底功能障碍是指由于怀孕、分娩、衰老等原因导致的女性盆底肌结构出现缺陷,进而引发盆底功能障碍,故于确诊后为患者实施优质的康复治疗,可有效提升其盆底器官功能水平.目前临床治疗盆底功能障碍多采用药物控制、盆底磁刺激、生物反馈电刺激、中医治疗四大类,其各自发挥不同作用机制可发挥良好治疗作用.本研究将既往应用于盆底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的相关报道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