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州市老年人群梅毒流行特点和趋势,为制定老年人群梅毒有效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广州市2011—2020年≥60岁老年人群的梅毒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广州市共报告老年梅毒22 700例,发病率从2011年的109.96/10万增长到2020年的129.13/10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P<0.01)。早期显性梅毒(包括一期梅毒和二期梅毒)发病率从2011年的13.32/10万下降到2020年的2.60/10万,三期梅毒发病率从2011年的4.29/10万下降至2020年的1.20/10万,两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P<0.01);隐性梅毒报告数逐年上升,构成比由2011年的83.98%上升到2020年的97.06%。男女性别比为1.76∶1,男性年均发病率为193.85/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为101.5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职业分布以离退休人员(50.15%)、家务及待业人员(20.07%)和农民(15.70%)为主,74.02%文化水平在初中及以下,72.11%通过非婚异性性接触感染,27.34%通过配偶或固定性伴感染。结论 广州市老年梅毒呈现上升趋势,应加强对该人群的宣教干预和筛查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广州市海珠区沙园街道法定传染病流行情况,为本街道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沙园街道2009-2016年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6年沙园街道共报告乙丙类传染病19种,共3 216例病例,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年均发病率为684.45/10万,总体发病率呈波浪形变化特征,发病率最高为1 088.40/10万(2014年)、最低为341.09/10万(2011年)。2009-2011年呈逐年下降趋势(χ~2=32.06,P<0.01),2011-2014年呈上升趋势(χ~2=217.67,P<0.01),2014-2016年呈下降趋势(χ~2=49.82,P<0.01)。乙类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286.68/10万,发病率变化特征与总体发病率相似。乙类传染病以血液及性传播疾病为主,占70.53%;其中以乙肝、梅毒和丙肝报告病例为主,占比分别为55.37%、27.58%和10.63%。丙类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397.77/10万,各年发病呈缓慢上升趋势(χ~2=60.52,P<0.01);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和其它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数较多,占比分别为59.18%、21.08%和13.43%。乙类传染病病例以中老年人群为主,丙类传染病病例以儿童为主。结论要继续做好传染病防控监测,做好中老年人群以及儿童、家长的健康宣教。加强易感人群的疫苗接种,改善街道环境卫生状况,加强学校疫情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阜新市2004~2013年性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性病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2004~2013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数据进行趋势及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4~2013年性病报告发病率由2004年的9.75/10万上升到2013年的46.67/10万,年均增长19.00%,年均发病率为18.89/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8/10万.主要流行病种是梅毒、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艾滋病(AIDS),占发病总数的88.15%.梅毒、HIV/AIDS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均上升40.59%和19.45%;淋病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4.92%.城区发病率高于农村.梅毒患者中,女性发病多于男性;淋病和HIV/AIDS患者中,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发病以20~49岁性活跃人群为主,而梅毒在60岁以上人群中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职业分布以家务及待业、工人、农民、离退休人员为主.结论 阜新市性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梅毒疫情上升明显.今后应加大对梅毒、淋病、艾滋病的监测、干预、深入分析与评价,以有效调整和落实相应的防控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2013—2019年攀枝花市监测的5种性传播疾病的疫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攀枝花市性病病例资料,使用SPSS 20.0软件对疫情数据进行整理并做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13—2019年攀枝花市共报告性病病例1 800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84/10万,发病率总体呈上升的趋势(χ~2_(趋势)=30.16,P0.05),各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6,P0.05)。以梅毒(820例,45.6%)和尖锐湿疣(410例,22.8%)为主,其中梅毒年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_(趋势)=150.76,P0.05);东区和仁和区为主(占59.3%);男女性别比为1.19∶1;职业以农民、家务及待业两种职业为主(1 056例,58.7%);20~49岁中青年人群报告病例最多(1 249例,占69.4%),60岁以上老年人群报告病例数较多(262例,14.6%),年均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χ~2_(趋势)=15.47,P0.05)。结论攀枝花市性病总体流行呈上升趋势,应加强以梅毒为主的性病监测,加强大中学生、老年人群、农民、家务及待业等高危人群的性病防治宣传教育及行为干预,提高人群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青海省2004—2019年梅毒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梅毒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青海省2004—2019年报告的梅毒病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包括时间、地区、人群分布特征以及梅毒病例构成。结果青海省2004—2019年共报告梅毒病例33 680例,年均发病率为37.01/10万,报告发病率年均增长22.49%,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4 220.73,P0.01)。报告病例以隐性梅毒、一期和二期梅毒为主,分别占55.61%、26.73%和7.81%。报告病例居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西宁市、海南州和海东市。2004—2019年男女总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0.69/10万和43.92/10万,女性病例多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例1∶1.37,各年梅毒报告发病率均为女性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24,P0.05),男女均以20~49岁报告病例最多,占报告总数的70.92%。职业分布以牧民(10 814例,占32.11%),农民(8 700例,占25.83%),家政、家务及待业(2 058例,占10.38%)为主。隐性梅毒构成比呈增长趋势,由2004年的7.18%上升到2019年的75.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2,P0.05)。结论青海省梅毒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控形势很严峻,应对医务人员加强培训,提高梅毒的检测水平,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和早规范治疗;继续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和筛查,提高防病意识;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控制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中国预防与控制梅毒规划(2010—2020年)》实施以来梅毒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0—2016年北京市报告的梅毒病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010年的25.50/10万下降至2016年的23.57/10万。一期、二期、三期、胎传梅毒报告发病率年均减少依次为12.53%、6.28%、7.26%、17.09%。一期和二期梅毒报告发病率由2010年的11.22/10万下降到2016年的6.37/10万,年均下降9.00%。隐性梅毒报告病例数由2010年的2 439例增加到2016年的3 690例,年均增幅达7.14%。各年男性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 男女性别比有扩大趋势,由2010年的1.10:1增加至2016年的1.22:1。20~39岁为高发年龄段,但 ≥60岁年龄段病例数年均增长5.12%。除50~59岁人群一期和二期梅毒报告发病率增长外,其余年龄组呈下降趋势。一期和二期梅毒所占构成比减少,而隐性梅毒构成比增加。北京市16个区都有梅毒病例报告,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区是朝阳区、海淀区和丰台区,这3个区的病例总数占到全部梅毒报告病例的45.29%。通州区病例数增长迅速。在20种职业中,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是家务及待业(占36.51%),其次是离退人员(占17.01%),家务及待业增长幅度最大,年均增长11.68%。结论 北京市一期和二期梅毒呈下降趋势,但老年病例增加较快,应继续开展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梅毒的传播。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11至2020年银川市金凤区水痘发病水平,分析其流行特征,为水痘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银川市金凤区2011至2020年网络报告水痘病例资料,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至2020年银川市金凤区共报告水痘病例3022例,年均发病率为97.71/10万;年发病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凤区水痘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呈现双峰流行特征,每年5至6月与11月至次年1月均出现一个发病高峰,11月中旬达到发病峰值;男性年均发病率(101.83/10万)高于女性(93.44/10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痘病例主要集中在10~14岁年龄组(623例),6岁年龄组年均发病率最高(822.62/10万);发病人群主要以学生、托幼儿童和散居儿童为主,占总发病人数的82.93%。结论银川市金凤区水痘发病处于较高水平,学生和托幼儿童依然是疫情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泉州市2005~2011年梅毒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方法 使用Excel软件建立泉州市2005~2011年梅毒疫数据库,通过Epi Info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泉州市2005~2011年共报告梅毒16 59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0.18/10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17.85/10万上升至2010年的40.94/10万;近年来隐性梅毒和胎传梅毒增幅较大;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男女性别比为1.11∶1;高发年龄组为20~39岁的性活跃期青壮年;重点人群是农民、工人和无(待)业者.结论 泉州市梅毒疫情呈现上升趋势,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梅毒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清远市淋病流行趋势,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清远市2008~2012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中上报的淋病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8~2012年清远市共报告淋病病例2 557例,年发病率9.23/10万~16.95/10万,年均发病率14.23/10万,发病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病例分布在全市8个县(市、区),以清城区、连南县、佛冈县和连山县四个县(区)发病率较高;病例无明显季节性;男性发病率(18.26/10万)高于女性(9.95/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99,P0.01),20~40岁人群发病较多,占全部病例的60.15%。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30.43%。结论清远市2008~2012年淋病呈现下降趋势,性活跃人群仍是淋病防控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10.
《热带医学杂志》2021,21(8):1069-1073
目的分析2014-2019年广州市老年肺结核疫情特征,为老年结核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广州市"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以首管理单位导出登记时间为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病案资料,并筛选出年龄≥60岁的老年肺结核患者病案资料,资料含患者人口学特征、现住址、发病时间、患者来源及疾病诊断等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4-2019年广州市累计登记60 038例肺结核患者,其中老年肺结核患者11925例(19.86%);老年肺结核年均登记率为125.60/10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x_(趋势)~2=67.65,P0.001),但老年患者占总数的比例则呈现逐年上升(x_(趋势)~2=82.52,P0.001);男女患者比例为3.21∶1;年龄中位数为68岁,60~岁年龄段患者占比最高(31.46%)。地区呈现不同的疫情特征:越秀区病例数最多(1 973例);荔湾区老年病例占比病例总数比例最高(29.22%);花都区年均登记率最高(157.55/10万)。老年肺结核流行期为每年的3-9月,发病高峰在4月,发病低谷在2月和10月;患者来源以因症就诊为主(56.89%);患者普遍存在就诊延误(51.00%)。结论广州市老年肺结核登记率虽逐年下降,但其已成为结核病疫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针对老年结核病疫情不同的人群、空间、时间分布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南通市尖锐湿疣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2—2020年南通市尖锐湿疣病例数据,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2—2020年南通市累计报告尖锐湿疣病例2 899例,年均发病率4.41/10万,发病总体呈上升趋势(χ~2=254.81,P0.01)。男女报告发病率性别比为0.95∶1~2.22∶1,平均为1.22∶1。高发年龄为20~40岁性活跃人群,以25~30岁组报告发病率最高(7.58/10万~14.60/10万),60~65岁组和15~20岁组发病率增长幅度较大。病例职业以农民为主,共1 450例,占总数的50.02%;其次分别为家务及待业(669例)、工人(298例),分别占23.08%和10.28%。年均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如东县、海安市和崇川区。病例报告单位以综合医疗机构为主,共2 560例,占88.31%;其次分别为皮肤病性病专科机构、妇幼医院和妇幼保健所,分别占10.45%和1.24%。结论南通市尖锐湿疣发病率较低,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青年和老年人群发病增长幅度大,应及时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控制疫情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同心县法定乙类传染病的变化趋势,为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同心县2005-2010年乙类传染病报告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6年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4种4964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9.82/10万,发病率居前3位的病种是乙型肝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分别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34.32%、30.44%、15.84%;乙类传染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有上升趋势,梅毒和淋病发病率从2005年的1.93/10万、1.10/10万上升到2010年的8.11/10万、3.04/10万。结论乙型肝炎、肺结核、细菌性痢疾是本地主要乙类传染病,今后要加强对这些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同时要加强梅毒和淋病防治工作,以减少乙类传染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南通市2009~2012年梅毒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为制定梅毒的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南通市法定传染报告的梅毒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2年南通市累计报告梅毒8024例,年均发病率为27.52/10万。男女发病比为0.98:1,25-年龄组达到发病高峰(59.62/10万),农民发病为各职业之首,占47.57%。崇川区、开发区和港闸区的发病率占所有地区发病的前三位,分别为53.22/10万、44.06/10万和37.48/10万。结论:南通市2009~2012年梅毒总体发病率趋于平稳,Ⅰ期梅毒和Ⅱ期梅毒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说明前期的梅毒防治工作确实取得一定的成效,要进一步加强对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干预服务,更好的控制梅毒疫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重庆市北碚区梅毒流行病学特征及趋势,为制定梅毒防制措施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15—2019年重庆市北碚区梅毒报告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5—2019年重庆市北碚区共报告梅毒病例2 19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6.34/10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8.583,P<0.05);隐性梅毒发病率从2015年的47.19/10万上升到2019年的61.16/10万,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趋势=15.187,P<0.01)。男性发病率为56.30/10万,女性发病率为56.37/10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男性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9.800,P<0.01)。20~<45岁(育龄期)女性梅毒发病率高于同年龄组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52,P<0.01)。梅毒发病逐渐呈老龄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四川省绵阳市60岁以上人群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流行特征,为老年结核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2013—2019年绵阳市6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登记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13—2019年绵阳市老年人活动性肺结核登记发病率(91.00/10万)高于全人群(68.77/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5.71,P0.01);病原学阳性肺结核登记发病率(29.74/10万)高于全人群(18.99/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6.61,P0.01);七年间,绵阳市6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呈下降趋势(χ~2_(趋势)=175.33,P0.01);6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病原学阳性患者的登记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_(趋势)=11.11,P0.01);6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患者在全人群患者中占比呈上升趋势(χ~2_(趋势)=96.94,P0.01);老年肺结核患者数和登记发病率均以60~65岁组最多和最高;老年肺结核患者复治比例高于其他人群(χ~2=44.39,P0.01);老年肺结核人群重症比例高于其他人群重症比例(χ~2=14.77,P0.001)。结论绵阳市60岁以上老年肺结核登记发病率有所下降,但老年肺结核病原学阳性登记率呈上升趋势,且在全人群患者中占比增加,老年肺结核疫情仍然严峻,应加强对老年人群的结核病防治宣传,及早发现患者,切断传播途径,有效控制老年肺结核的传播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了解宜兴市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发现乙类传染病防控重点,为总结防治经验和调整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中国国家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宜兴市2016—2022年报告的乙类法定传染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乙类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16—2022年宜兴市共报告乙类传染病27种9 207例,年均发病率为103.32/10万(9 207/1 273 068),发病率逐年上升,年均死亡率为0.05/10万(47/8 911 600),年均发病率位居前5位的是病毒性肝炎(30.35/10万)、梅毒(28.52/10万)、肺结核(21.78/10万)、淋病(9.85/10万)、猩红热(4.96/10万)。2016—2022年乙类传染病以血液与性传播疾病为主,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χ2=488.16,P<0.01),占乙类发病总数的62.21%。传染病多以乙肝为主,好发于中年男性农民;呼吸道传染病与肠道传染病总体平稳,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宜城街道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人员流动频繁,是乙类...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河源市手足口流行病学特征,探讨该病流行规律,为制定手足口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河源市2008-2012年手足口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8-2012年河源市报告手足口病例2280例,年均发病率为169.40/10万,发病率最低为47.32/10万,发病率最高为260.59/10万,发病率总体呈快速上升后下降趋势。城镇平均发病率271.20/10万,农村平均发病率124.14/10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性病例14599例,女性病例8201例,性别比1.78∶1,男性发病率215.61/10万,女性发病率122.62/10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年龄以≤3岁组(18420例)人群为主,占80.79%;职业以散居儿童(19474例)为主,占85.41%;病例主要集中在4-7月份,共报告13295例,占总数的58%。结论河源市2008年-2012手足口报告发病率总体呈快速上升后下降趋势,防控形势好转。分析手足口病具有明显的人群、时间、地区特征,为减少手足口病应加强群众手足口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做好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和高发月份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青海省梅毒疫情状况,为梅毒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青海省2011-2017年报告的梅毒病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青海省2011-2017年共报告梅毒病例19 813例,报告发病率年均增长11. 79%。隐性梅毒在所有梅毒报告病例数的构成比从2011年的45. 10%提高到2017年的73. 09%,一期、二期、胎传梅毒报告发病率下降,三期梅毒报告发病率低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16. 42%。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西宁市、海南州、海东市,年均报告发病率居前3位的分别为海南州、果洛州、黄南州。20~49岁组报告病例数占全部报告病例的71. 09%,女性病例多于男性,农、牧民是发病的主要人群。结论青海省梅毒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应进一步加强防控措施的落实,控制梅毒的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钦州市钦北区2005-2012年梅毒流行特点和发病趋势,为制定梅毒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钦北区2005-2012年报告梅毒发病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12年钦北区共报告梅毒发病数2 726人,其中梅毒患者中隐性梅毒居多(1 685人、61.81%),其次为Ⅰ期梅毒(697人、25.57%).报告发病率从2005年的26.36/10万上升至2011年的75.53/10万,2012年发病率有所下降,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男性患者显著高于女性(病P〈0.01),男女性别比为1.20:1,老年人(60岁以上)的男女性比例更高(3.99:1).高发年龄组为20~39岁年龄段.报告发病数较多的乡镇是大寺、小董、大直、大垌、青塘和平吉,共报告病例数2何035例,占梅毒报告总数的74.65%.以农民最多(1 804人、占66.18%),其次是家政及待业人员(180人、占6.60%).结论 钦北区梅毒疫情呈现上升趋势,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应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控制梅毒流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了解2005—2019年绵阳市涪城区梅毒流行特征、分布规律,为制定涪城区梅毒防控措施和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9年绵阳市涪城区报告的梅毒病例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19年绵阳市涪城区共报告梅毒病例3 186例,死亡1例,年均报告发病率33.23/10万,死亡率0.01/10万,病死率0.03%。不同年度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4.73,P0.01),发病率呈上升趋势(χ~2_(趋势)=123.77,P0.01)。城区发病率高于乡镇(χ~2=118.10,P0.01);全年各月均有发病,无季节性发病高峰(r=0.077 1,P0.05);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χ~2=8.82,P0.01);不同年龄组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429.99,P0.01),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χ~2_(趋势)=161.25,P0.01);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为主(33.87%)。结论2005—2019年绵阳市涪城区梅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应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和策略,进一步控制梅毒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