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1 毫秒
1.
目的基于文献探讨胃溃疡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82年1月至2013年12月中医药治疗胃溃疡的相关文献,建立胃溃疡中药文献数据库,对其用药特点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研究涉及治疗胃溃疡的中药共183味,总频次达3 489次,共有32味频次30次且构成比1%的中药,其总频次达2 626次,占中药总频次的75.27%,其中频次排在前5位的中药依次为甘草、白芍、延胡索、黄芪、白及;通过Apriori算法设定支持度10%,置信度1≥50%,置信度2≥50%,相关度1,且甘草除外的规则来挖掘各证型药对,其中脾胃阳虚证常见19对药对,以白芍-黄芪、桂枝-黄芪、白芍-桂枝为主;肝胃不和证常见17对药对,以白芍-柴胡、柴胡-香附、白芍-香附为主;气滞血瘀证常见17对药对,以白及-海螵蛸、海螵蛸-三七、白及-三七为主;脾胃气虚证常见16对药对,以白术-党参、白术-茯苓、党参-茯苓为主;胃阴虚证常见28对药对,以北沙参-麦冬、北沙参-石斛、白芍-北沙参为主。结论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整理胃溃疡用药规律,选用有效的药物及药对,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的方法,探讨明清时期医家治疗崩漏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以明清时期37部女科典籍为检索源,将符合标准的方剂纳入,提取方剂组成信息,并采用Excel建立原始数据文件,进行频数分析;借助SPSS Statistic22.0、SPSS Modeler 14.1分别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结果】共得到治疗崩漏的方剂117首,包含中药119味,药物使用总频次为936。所用中药可归为17类,补虚药中的补血药、补气药用药频率较高,祛邪药中的清热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用药频率较高。单味高频药物有当归、甘草、川芎、熟地黄、白芍、白术、人参、黄芩等。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的结果得到6个核心药物组合,分别为熟地黄—川芎、白术—黄芪、生地黄—黄芩、柴胡—山药、蒲黄—侧柏叶、茯苓—棕榈炭。【结论】明清医家治疗崩漏补虚时以补血、补气类别为主,祛邪时以清热、化瘀、止血为主,数据挖掘结果与传统理论相吻合,可为临床治疗崩漏遣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治疗痛经方药的关联规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关联规则方法探讨治疗痛经方药的用药规律。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医方剂数据库(源于《中医方剂大辞典》)有关治疗痛经的217首方剂,以EXCEL 2000软件建立数据库,收录每首方剂中的单味药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关联规则方法中Apriori算法分析方剂中药对的应用规律。结果在治疗痛经的217首方剂中共使用427种药物2 450频次。其中,使用频次在10次以上的依次为当归、川芎、延胡索、赤芍、香附等56味中药,使用总频次为1 622次;关联规则方法分析出使用频次在10次以上的药对当归-川芎、当归-白芍、当归-香附等389对。结论运用用药频率统计与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方法,能较好地发现中医临床治疗痛经方药的用药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中医药治疗甲状腺功能正常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用药特征。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2010年—2019年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从频数、构成比、药性、药味、归经和功效角度分析用药特征,采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寻找常用中药组合。结果纳入有效文献21篇,药物56味。频次≥2次有34味中药,累积构成比88.2%;频次≥5次有12味,最常用中药分别为夏枯草、黄芪和白术(频次皆>10次)。寒性药和温性药、甘味药和苦味药居多,归经偏于脾、肝和肺。功效方面,频次最多的是补虚药,其次为清热药。常用中药组合分别为夏枯草-黄芪-香附-生地黄、白芍-当归-柴胡、白花蛇舌草、玄参-贝母和甘草-白术-茯苓。结论甲状腺功能正常桥本甲状腺炎用药呈现寒温并用、攻补兼施,甘药补中以扶正、苦药泄热以祛邪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张静  郭新荣 《中医学报》2021,36(4):779-782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国医大师郭诚杰治疗乳腺增生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整理郭诚杰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的中药处方资料193首,对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关联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93首中药处方共出现153味药物,用药总频数是2477次。核心单味药依次是香附、延胡索、当归、白芍、白术、柴胡等;药性以温为主、寒平为辅;药味以苦、甘、辛为主;归经以肝、脾、胃、肺、心、肾为主。香附、延胡索、当归关联系数最高;聚类分析得出核心药物为4类。结论:数据挖据分析结果较为客观地揭示郭诚杰教授治疗乳腺增生的用药规律,为临床治疗乳腺增生提供思路和组方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6.
四制香附丸是中药固有成方,由香附、当归、白芍、川芎、熟地、泽兰、白术、黄柏、陈皮、甘草等10味药组成。其中香附是主药,全料药物总量为四十三两,而香附为十六两,占总量的37%强;此外,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各四两,白术、泽兰、陈皮各三两,甘草、黄柏各一两。香附具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为治疗脘腹诸痛特别是妇女经来腹痛的要药;当归、白芍、川芎、熟地即是妇科常用方四物汤,具有养血调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林丽珠教授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思维和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收集整理林丽珠教授辨证治疗肝癌的228张门诊处方,运用频数分析方法分析病案中的药物和药对使用频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结果:肝癌患者52例,共就诊228次,共用中药77味,用药频次共3951次,使用频次最高的药物包括:柴胡、白术、枳壳、白芍、木香、郁金、甘草、茯苓、党参、山慈菇等;使用频次最高的药对包括:柴胡与枳壳、柴胡与白芍、白术与茯苓、桃仁与土鳖虫、山慈菇与半枝莲、肿节风与龙葵;证型出现频次最高为:肝郁脾虚。结论:林丽珠教授对肝癌的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核心,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疏肝健脾为主,巧妙运用岭南道地中草药,形成具有特色的思维模式及用药思路,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挖掘张珍玉治疗痛经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诊治痛经提供思路与方法。方法:收集张珍玉治疗痛经的医案158份,对处方中的药物进行规范化处理;应用Excel 2010软件对处方中药物的频次、类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应用SPSS Modeler 18.0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应用SPSS 23.0软件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共纳入处方158首,涉及药物63味。药物频次前5位为柴胡、砂仁、炒白芍、人参、当归,补虚药与行气药是使用频次最高类别的药物。关联规则分析高频药物显示二项药物配伍前3位为郁金-柴胡,香附-柴胡,木香-柴胡;三项药物配伍前3位为郁金-香附-柴胡,郁金-炒白术-柴胡,郁金-人参-柴胡;四项药物配伍前3位为郁金-香附-炒白术-柴胡,郁金-香附-人参-柴胡,郁金-香附-当归-柴胡。聚类分析分为3类药物。结论:张珍玉辨治痛经首从肝脏入手,疏肝养血,体用同调;兼以益气健脾,肝脾同治;辅以补肾调经,调补阴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探析吕光荣教授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用药规律。方法 系统收集吕光荣教授在云南省中医医院名医门诊治疗男性不育症的处方,对处方中所涉及中药的频次、类别、性味及归经等进行规范化数据库管理并根据用药规律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总结吕光荣教授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用药经验。结果 共筛选纳入相关方剂27首,涉及不同中药70味,其中频次≥14的有11味,白术、甘草、当归、黄芪、柴胡频次位列前5;用药以补虚药为主,性味多温,归经多为脾经;根据用药规律设定“支持度个数”为20、“置信度”为0.95,得出高频药物组合14个,其中支持度较高的常用药对是:白术-当归、白术-甘草、黄芪-白术、白术-柴胡、甘草-当归。基于以上设定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置信度为1的组合为:当归->白术;柴胡->白术;柴胡->当归;甘草,当归->白术;白术,柴胡->当归。同时根据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得到治疗男性不育症的10首候选新处方。结论吕光荣教授基于“辨病而后再辨证论治”的中医诊疗体系治疗对男性不育症有独到见解,其主要基于“气血”论治,以调补脾胃、益气养血为主。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历代古籍中治疗滑胎症方剂的整理、分析,挖掘其中药物的潜在关联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所查阅到的历代中医古籍中治疗滑胎的方剂建立数据库,统计其中所包含药物的分类、功效、性、味、归经等数据,运用Excle 2007、SPSS 22.0、Weka 3.8、Cytoscape 3.6.1及"中医药数据挖掘系统"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总共筛选出中医古籍61本,收录方剂104首,涉及中药150味。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中药有当归、白术、川芎、熟地黄、白芍、续断、黄芩、杜仲等,多属温性补虚药,且归肝、脾、肾经药物居多。常用药对白术-当归、川芎-当归、川芎-白术、熟地黄-当归、熟地黄-白术、白芍-当归等。单独药对以补血活血、健脾养阴为主,重组新方以养血活血、补肾、燥湿安胎为主,兼有益气、行气之用。结论中医药对于滑胎的治疗有着完备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传承,所筛选出的方剂大多具有健脾益肾之作用,可为当代中医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用复杂系统熵网络方法对徐蓉娟教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用药经验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徐蓉娟教授辨证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患者的门诊资料和处方,借助Netdraw 2.0软件进行复杂网络构建及可视化,用于“基础方”的数据挖掘分析,采用MATLAB编程方法进行网络信息统计及分析,采用复杂系统熵网络方法挖掘核心药对。结果共收集162个病例,提取处方1704张,涉及中药239味,累计使用频次25173。使用频次>500次者有灵芝、柴胡、黄芪、生甘草、白芍、生牡蛎、当归、郁金、陈皮、熟地黄、浙贝母、香附、白术、生地黄、党参、茯神、连翘。使用频率>70%的有灵芝、柴胡、黄芪。通过关联规则的分析,药对使用频次较高者为柴胡-郁金、生牡蛎-浙贝母、白芥子-浙贝母、太子参-麦冬、当归-生地黄。使用频率最高的药味为苦味,其余依次为甘味、辛味、咸味、酸味;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四气当属平性,其余依次为温性、寒性、微寒、微温。根据BK算法得到基本方5个,总结得出基本方药物组成:柴胡、黄芪、灵芝、白芍、当归、生地黄、生甘草、生牡蛎、熟地黄、浙贝母。结论徐蓉娟教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多基于肝郁脾虚、痰瘀互结证,治以疏肝健脾为主,佐以化痰祛瘀。核心药物为柴胡、灵芝、黄芪。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傅青主女科》妊娠篇的用药规律与特点。方法 收集《傅青主女科》妊娠篇中治疗妊娠病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及Excel 2019软件,构建数据库,对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药物的分类、药物使用频次、药物核心组合、关联规则方面的统计分析,并基于此分析总结新处方。结果 共纳入12首方剂,涉及43味中药,其中使用频次3次以上的中药有15味,前6味的依次是人参、白术、当归、白芍、茯苓、甘草。对43味药物进行药物分类统计,共得到11类药物,使用频次最多的为补虚药。四气:温性药物使用最多;五味:频次最高的为甘味药物;归经:居首位的是脾经。得到常用药对及组合21组,4首新处方。结论 傅青主治疗妊娠病重补益而轻攻伐,喜用人参、白术、当归等补益类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刘彤鸥治疗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孕前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湖北省中医院刘彤鸥治疗RSA患者孕前门诊处方,运用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其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根据纳入标准共纳入处方119首,使用中药共140味,使用总频次1713次。其中高频出现的药物有菟丝子、白术、丹参、当归、肉苁蓉等,药物性味以甘、温为主,药物归经以肝、肾、脾经为主。关联分析得到“菟丝子-桑寄生”等7个常用药对,“菟丝子-桑寄生-续断”等8个3味药组合,“桑寄生-续断-杜仲-菟丝子”等2个4味药组合。聚类分析得到“肉苁蓉、续断、白术、菟丝子”,“杜仲、桑寄生、生地、女贞子、党参”,“山茱萸、山药、太子参、茜草、鹿角霜”,“熟地、白芍、当归”,“丹参、鸡血藤、肉桂、莪术、牡丹皮、赤芍、陈皮、郁金、桂枝、知母、香附、茯苓”等5个核心组合。结论 刘彤鸥治疗RSA孕前用药多取甘温之品,注重从肝、肾、脾论治,补肾活血是主要原则,健脾疏肝、益气养血是常用方法,孕前预培其损,以降低再次流产的概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张珍玉治疗经期延长的辨证和用药规律。方法:筛选张珍玉1997~2005年应用中药治疗经期延长处方47首,将辨证和处方用药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处方进行组方用药规律分析。结果:肝气郁结是张珍玉辨证经期延长的主证;处方涉及中药41味,用药频次前6位为:砂仁、人参、当归、柴胡、炒白芍、炒白术,处方中常用药对组合前5位为:人参、砂仁,人参、当归,当归、砂仁,炒白芍、柴胡,人参、炒白芍。结论:张珍玉治疗经期延长以疏肝解郁、健脾益气为主,体现了张珍玉"从肝论治"的诊疗思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庞宇舟教授临床论治类风湿关节炎(RA)的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庞宇舟教授治疗RA的门诊处方用药记录,并对处方中的高频药物进行使用频次分析,药性、药味、归经和功效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结果 共纳入有效方剂46首,涉及中药111味,使用频次≥15次的药物(高频药物)有甘草、桂枝、当归、白芍、附子、防风、威灵仙、白术、大枣、知母、茯苓、麻黄、生姜、川芎、牛膝、秦艽、乳香、细辛、独活、没药共20味。高频药物以补虚药、解表药居多,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辛、甘、苦为主,主要归脾、心、肺、肝经。针对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共挖掘出10组关联药物组合,其中甘草-桂枝、甘草-当归、甘草-白芍、桂枝-附子等药物组合的关联性较强。聚类分析共挖掘出5组药物组合:第一组为乳香、没药、当归,第二组为白术、麻黄、知母、附子、大枣、生姜、白芍、防风、桂枝,第三组为甘草,第四组为秦艽、独活、川芎、威灵仙、牛膝,第五组为茯苓、细辛。结论 庞宇舟教授临床论治RA的原则为解毒补虚,并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及兼证加减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用药规律频次,为该病的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提供指导。方法:通过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对2005-2015年所有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文献,以病毒性肝炎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符合纳入标准的获取原文,对所用的中药类别及用药频次进行统计性分析。结果:在符合纳入标准的治疗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文献中,共选出111首方剂,17类中药,共计115味中药。其中药物类别使用频次居于前6位的分别是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单味药用药频次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黄芪,柴胡,丹参,茯苓,白术,茵陈,赤芍,甘草,白芍,郁金,当归。结论:研究总结近10年间关于中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用药频次规律和特点,在中医辩证理论指导下,在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当中,应当重视补虚药与清热药等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  相似文献   

17.
逍遥散是和解剂中调和肝脾之要方,由以下8味药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煨姜,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吴师认为,该方在立法上体现了木郁则达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原则,组方特点为气血兼顾,肝脾并治。吴师临证中擅长脏腑论治,尤其重视从肝脾论治。文章介绍吴师运用逍遥散加味治疗多系统疾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2):98-102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士材学派医家治疗肿瘤的医案进行分析探讨其用药规律。方法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整理士材学派历代医家治疗肿瘤的医案,通过人工筛选后将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临床表现、舌苔脉象、病机治法、处方用药等信息逐条录入Medcase V3.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挖掘系统,建立士材学派医家辨治肿瘤医案数据库,数据挖掘方法主要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结果共涉及药物234味,其中使用频次15次以上的15味,分别是当归(40次)、甘草(39次)、生白术(38次)、白芍(37次)、茯苓(32次)、陈皮(29次)、香附(23次)、党参(21次)、石斛(17次)、蜀羊泉(16次)、木香(16次)、青皮(15次)、瓦楞子(15次)、延胡索(15次)、乌梅(15次),分析15味药物四气温(6味)、平(6味)、寒(3味),五味排名前3位的是苦(9味)、甘(7味)、辛(6味),主要归经有脾(11味)、肝(8味)、肺(8味)、胃(6味),经聚类分析得到4个核心方。结论士材学派医家认为寒邪是肿瘤的重要致病因素,临床上善用温药,分初、中、末三期辨治肿瘤,主张用甘温补益之剂,配伍清热解毒、软坚散结、行气止痛之剂。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对豫东已故名医魏文彬家藏手抄秘本《产宝奇》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用药配伍规律研究。方法将《产宝奇》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配伍规律。结果整理方剂300首,涉及223味中药,用药总次数达1928次;核心高频次药以甘草、当归、川芎、茯苓、陈皮、白芍、生姜、白术、党参等为主;药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等为主;频次居于前25位的药物主要以补气药甘草、白术、党参、大枣、人参、黄芪;补血药当归、白芍、熟地;补阴药麦门冬及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等为主。结论《产宝奇》临证选用高频核心药甘草、当归、川芎、茯苓、陈皮、白芍、生姜、白术、党参加减处方用药;频次居于前25位的药物主要组成四君子汤和四物汤两个经典方,突显以活血养血药和补益气血药相参加减变化,治疗妇产科疾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总结中医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脾虚肝旺型)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中医药治疗儿童抽动障碍(脾虚肝旺型)的文献,建立数据库,通过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对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共纳入中药148味,累计使用频次977次,其中频次在15次以上的药物共19味,累计使用频率达54.2%,将其视为高频药物,位于前10味的分别为甘草、钩藤、茯苓、白芍、白术、天麻、僵蚕、陈皮、党参、石菖蒲。药物多为甘平、苦温之品,多入脾经、肝经。聚类分析包括6类,涉及方剂芍药甘草汤,四君子汤及天麻钩藤饮等。复杂网络分析中药排名前7的节点为钩藤,甘草,白术,白芍,天麻,石菖蒲,茯苓,药物联系强链接为钩藤-茯苓,白芍-甘草,钩藤-甘草。结论:中医药治疗抽动障碍(脾虚肝旺型)多用甘平苦温归肝脾经之药,治以健脾平肝,息风止动,涉及处方有芍药甘草汤、四君子汤及天麻钩藤饮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