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老年病房内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状况及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2014年1~12月安徽省立医院老年内分泌科临床感染患者的痰、尿或血标本,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的VITEK2 Compact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实验。结果 共检出63株细菌,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共29株,占46.03%。29株铜绿假单胞菌中,痰培养阳性26株(89.66%),尿培养阳性3株(10.34%)。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16株,占55.17%,耐药率低于10%的药物有阿米卡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耐药率超过80%的有哌拉西林、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替坦、复方新诺明和呋喃妥因,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3.79%。结论 老年患者是铜绿假单胞菌的易感人群,临床多表现为肺部感染,细菌耐药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对发热患者血培养进行汇总,分析病原菌的分布情况.方法 随机对我院住院发热患者(体温均大于38℃),采用Bactec9120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对血标本进行培养,Vitek鉴定板和梅里埃公司药敏卡对血培养阳性标本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3892例血培养共检出413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47株(占59.81%),革兰阳性菌120株(占29.06%),真菌13株(占3.15%).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为57.08%和46.39%,葡萄球菌中MRSA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71.64%和60.82%.结论 糖肽类和利奈唑胺抗菌药物对革兰阳性球菌高度敏感.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对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作用效果较好.故对发热患者血培养分离菌株并进行药敏监测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
2 308份血培养的病原菌谱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总结南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年来血标本的培养结果及药敏状况, 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 采用BACTEC 9050 全自动血培养仪及Vitek鉴定板和梅里埃公司药敏卡对血培养阳性标本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 308份血标本中, 检出细菌286株, 检出率为12.4%, 其中革兰阳性菌177株, 革兰阴性菌105株, 真菌4株.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米诺环素、利福平较为敏感, 而革兰阴性杆菌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敏感性较高.结论 革兰阳性球菌为本地区引起菌血症的主要病原菌, 条件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占优势.药敏结果提示检出菌耐药性强且广谱耐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布和耐药性。方法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该院住院患者送检的标本进行培养,采用VITEK细菌鉴定与药敏分析系统行菌种鉴定和药敏分析,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布和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主要从尿液45.94%、痰液85.29%中检出;产ESBLs菌对碳青霉烯类、阿米卡星等药物敏感性较高耐药率1.47%~22.19%。结论产ESBLs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主要引起泌尿道和下呼吸道感染,并对大部分常用抗菌药物耐药。  相似文献   

5.
大鲵的迟钝爱德华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大鲵不明原因死亡进行病原学鉴定,并根据药物敏感实验结果选用抗生素治疗。方法从患病死亡大鲵足部溃烂病变部位及心脏取血采样,分别用液体培养基、普通琼脂平板、血平板进行增菌和画线培养分离,经法国Biomerirux VITEK 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检测。结果与结论引起感染是迟钝爱德华菌(E.tarda),该病原体对庆大霉素、头孢曲松钠和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敏感,用敏感的庆大霉素和头孢曲松钠处理,控制了感染的流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我院2009年9月-2010年9月各临床科室住院及门诊病人送检的2394份血标本的培养结果及药敏状况.方法 采用BD-BACTEC9120全自动血液培养系统对血标本进行培养,Vitek鉴定板和梅里埃公司药敏卡对血培养阳性标本进行菌种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394份血培养标本有273份出现阳性结果,分离率为率11.4%,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分别占43.5%和20.8%,肠杆菌科细菌占19.2%,其中葡萄球菌中MRSA和MRSCON的发生率分别为43.1和31.6%.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分别占其22.4%和12.5%,药敏试验呈多重耐药性.结论 血培养阳性率增高,对出现高热、寒战等临床症状者血培养分离菌株并进行药敏监测很有必要,可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为制定经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部病原菌感染的分布规律及药物敏感试验,为临床经验性治疗应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6年以来内科住院的肺部感染性疾病的痰菌培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各年份的送检率、病原菌种、菌群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 几年来,肺部感染患者2860例,送痰菌培养1820例,送检率逐年增加;痰培养阳性率29.9%,分离出致病菌48种179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优势,占总菌株的64.9%,前3位菌种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从48.9%下降至40.5%)、铜绿假单胞菌(从14.6%上升至31.4%)、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平均17.8%,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并逐年大幅度上升(从2006年的29.6%上升至2009年的50.2%).结论 肺部感染性疾病痰培养送检率低,应把好痰菌培养的4个环节:采痰、送痰、选痰、检痰;临床医师应根据本地区病原菌分布特点进行经验性用药,然后再根据痰培养结果 调整抗生素,这一诊治程序应予提倡.  相似文献   

8.
近5年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2006-2010年我院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细菌鉴定采用VITEK微生物分析仪,药物敏感性试验采用BIOMIC药敏测定仪,耐药性分析采用WHONET5.4软件.结果 5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占第一位,其中在痰标本中检出最高,其次是尿液标本,检出率分别为72.9%和7.6%;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敏感性最好,耐药率最低(11.4%-34.3%),其次是头孢他啶(13.9%-37.7%)、氨曲南(17.5%-66.7%)和阿米卡星(13.3%-46.6%).结论 痰标本中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高于尿标本,连续5年该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离心沉淀集菌方法 来提高痰液结核分枝杆菌的检出率.方法 采用快速离心沉淀集菌涂片法检测痰液抗酸杆菌,同时痰涂阳性者接种酸性罗氏培养基进行培养对照观察.结果 利用离心沉淀集菌方法 可提高痰涂片和培养的阳性率.结论 此方法 操作简便、快速、敏感,其阳性检出率高,便于其他实验室借鉴与改进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0.
丁宸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6):2851-2852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细菌在医院内的发生率及耐药特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生产的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VITEK-AMS)的GNS-120药敏卡对从临床分离出的143株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作ESBLS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143例菌株共检出43例ESBLS阳性菌,其阳性率为30.1%,其中产ESBLs大肠埃希菌阳性率为29.6%,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阳性率为31.4%;各科室产ESBLs菌的检出率以ICU病区最高,各种标本产ESBLs菌的检出率以痰、尿较多;产ESBLs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同时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结论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的GNS-120药敏卡可准确、快速地检出产ESBLs菌。临床医生应重视产ESBLs菌的检测,合理选用抗生素,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有效地控制其在医院内的扩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痰培养经传统生化鉴定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明确导致肺部感染的病原菌,据此建立相应抗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对痰液培养中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以及传统的革兰染色、生化反应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 K-B 法) 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分离株与纹带棒状杆菌有99%同源(GenBank编号:JF342700.1),使用VITEK 2-Compact 全自动细菌鉴定仪及与其相匹配的VITEK 2 ANC棒状杆菌鉴定(产品代码21348)卡鉴定结果也符合纹带棒状杆菌的特征(鉴定率:99.9%),正式报告致病菌为纹带棒状杆菌。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利奈唑胺、阿米卡星、万古霉素敏感。明确病原菌为纹带棒状杆菌后,迅速调整抗生素治疗方案为静点利奈唑胺,8 d后患者肺部感染情况逐渐好转,各项实验室检查结果大部分在正常范围,且炎症指标也降落至参考范围之内,遂出院回家休养。结论 临床微生物工作者以及临床医生应该重视纹带棒状杆菌引起的感染,及早为患者建立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简便、准确的方法,直接检测阳性血培养液中的布鲁氏菌,用于布鲁菌病的早期诊断。 方法 将疑似布鲁菌病患者的阳性血培养液在生物安全柜内涂片,并转种至血培养皿及巧克力平皿进行培养。应用特异性的布鲁菌探针Bru-996,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涂片上的细菌;分别采用Vitek2自动细菌鉴定仪和16SrRNA基因测序法鉴定经培养的细菌。将荧光原位杂交法检测结果与Vitek2自动细菌鉴定仪和16SrRNA基因测序法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35份阳性血培养液经检测,荧光原位杂交法检出布鲁菌34株,非布鲁菌1株;基因测序法检出马耳他布鲁菌34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1株;Vitek2鉴定法分别检出马耳他布鲁菌28株、洋葱伯克霍尔德菌1株、吉拉尔玫瑰单胞菌5株,支气管鲍特菌1株。荧光原位杂交法与基因测序法检出结果一致,6株布鲁菌经Vitek 2鉴定错误。 结论 荧光原位杂交法可直接快速简便准确地检测阳性血培养液中的布鲁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前列腺癌患者血液中分离得到的Robinsoniella peoriensis (R. peoriensis)菌株进行生物表型、耐药情况分析及对该菌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学习。方法 对菌株进行培养基生长特性分析、革兰染色、VITEK MS质谱鉴定、体外药敏实验、16S rRNA基因测序,并进行案例汇总分析、历史药敏结果比对和系统进化树的构建。结果 质谱鉴定的重复性试验中4次为R. peoriensis,鉴定准确率为99.9%,为国内首次质谱分析准确检测出该菌株;经16S rRNA基因测序证实本菌为R. peoriensis,基因库登录号为OL826796。全球目前与人感染相关的R. peoriensis共18个病例,以血流感染、假体关节感染、术后创口感染为主,本案例的OL826796与西班牙临床组织分离的HGUE-09/943(GU 322806.1)的同源性为99.58%;体外药敏显示OL826796对青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四环素和甲硝唑敏感。18个病例药敏统计分析发现,可采用E-test法对R. peoriensis进行药敏检测,该菌耐药率:青霉素100%(7/7)、克林霉素70%(7/10)、亚胺培南0%(0/4)、甲硝唑0%(0/9)、美罗培南0%(0/4)、万古霉素0%(0/3)。结论 R. peoriensis是一种少见的厌氧阳性杆菌,无菌部位感染时应引起重视及时与临床沟通报告,谨慎使用青霉素和克林霉素抗感染,提高术后免疫低下患者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安溪县医院1例流产后解脲脲原体引起的血流感染,及时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例解脲脲原体血流感染患者鉴定为解脲脲原体的整个诊断过程,收集了来自临床的基本资料、实验室诊断资料,包括血培养曲线特征、培养液瑞氏染色、支原体液体鉴定药敏及固体培养基菌落特征,以及靶向DNA测序结论。通过对上述资料的综合分析,优化血培养支原体的检测诊断流程及方法。结果 该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术后发热38.5℃,CRP:14.85 mg/L,WBC:14.33×109/L,NET:85.40%,PCT:0.12 ng/m L,IL-6:665.6 pg/m L。血培养3 d报阳,革兰染色未见菌体,瑞姬染色可见细沙样紫色菌体。接种于血平板、支原体固体、液体培养基,血平板培养48 h及5 d均未见菌落;支原体固体培养基上棕色油煎蛋状菌落边缘丝状;液体培养基上可鉴定为解脲脲原体。喹诺酮类、大观霉素耐药;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林可霉素均敏感。后续靶向DNA测序结果一致也为解脲支原体。收到报告之前临床采用头孢曲松+甲硝唑常规经验抗感染覆盖阴性杆菌与厌氧菌,未对支原体进行针对应性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宏基因二代测序(metagenomics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技术在儿童发热血流感染中的诊断价值,并为临床合理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3月在海口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25例临床疑似血流感染的患儿,分别留取标本进行血培养和mNGS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糖尿病足骨髓炎(DFO)感染骨组织中病原微生物特点,为临床感染病原菌的鉴定及治疗提供快速、准确的方法.方法 收取2016年9月~2017年4月于本科室住院的16例DFO患者清创术中获取的感染骨标本,分别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血培养分析仪进行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分析16s rRNA测序结果中DFO的菌群特点,并与培养结果相比较.结果 16s rRNA测序显示DFO骨组织病原微生物多样性较大,分布较为均匀,共获得优势菌属20种,占所有菌属的87.00%,其中Prevotella是丰度最大的菌属.两种鉴定方法结果均显示DFO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与培养法相比,16s rRNA测序阳性率较高(100%vs 88.24%),平均每个样本病原菌数较多(12.56 vs 1.50),革兰氏阴性菌所占的比例较高(67.16%vs 50.00%).此外,16s rRNA测序结果覆盖了除Escherichia coli、Serratia marcescens及Enterobacter cloaca外的所有培养病原菌结果,甚至有高达13种菌属不存在于培养结果,其中Anaerococcus、Veillonella、Bacteroides、Fusobacterium、Porphyromonas、Finegoldia、Prevotella、Peptostreptococcus、Parvimonas、Peptoniphilus和Bulleidia均为专性厌氧菌或严格厌氧菌,而培养结果中并无厌氧菌的出现.但培养结果显示,DFO中多重耐药菌的比例高达58.33%.结论 16s rRNA高通量测序能较好展示DFO骨组织中菌群微生态的多样性及丰度特点.DFO骨组织病原微生物多样性大,分布均匀,但优势菌属分布离散,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与培养法相比,16s rRNA测序对病原菌的鉴定简单而准确,尤其在对革兰氏阴性菌和厌氧菌鉴定方面有显著的优势,可快速而准确地指导DFO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检测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 CRKP)的耐药基因及毒力基因,了解本院CRKP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防耐药菌的产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甘肃省肿瘤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临床分离的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用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进行细菌鉴定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用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确认所筛选出的菌株是否产碳青霉烯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研究CRKP菌株的耐药基因种类和分布情况以及毒力基因类型和毒力基因位点。结果 23株CRKP分离自4个不同的临床科室,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和血液,药敏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及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均耐药,对环丙沙星、阿米卡星和复方新诺明部分耐药。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23株CRKP中,17株为ST11型,6株为ST23型。CRKP的荚膜型(KL)均为KL64,一致性均在99.9%以上。23株CRKP均携带bla KPC-2,此外还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1例临床确诊马尔尼菲篮状菌(TM)感染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者的诊疗思路进行分析,以期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方法 收集我院1例TM感染继发HPS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对疾病诊疗思路进行总结。 结果 患者,男,53岁,无恶性肿瘤及免疫缺陷病史,出现持续性发热、咳嗽咯痰、皮疹、黄疸、肝脾大、肝功能损害、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下降,炎症指标、甘油三酯、铁蛋白升高,痰真菌培养、外周血宏基因新一代测序找到TM,骨髓涂片找到噬血细胞,诊断为TM感染继发HPS,予伏立康唑抗真菌,人免疫球蛋白冲击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 结论 TM感染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困难,同时继发HPS者病情危重,治疗难度大,需根据患者情况酌情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滨州地区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 收集某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住院患者送检血培养阳性且符合血流感染诊断的非重复标本。应用质谱仪、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及药敏仪对菌株进行鉴定和药敏分析,API系列手工鉴定和K-B法药敏试验作为补充,依据CLSI 2017年标准判定药敏试验结果;应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非重复病原菌97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31株(64.7%),革兰阳性菌321株(33.0%),真菌13株(1.3%),厌氧菌10株(1.0%)。未检出碳青霉稀类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RE),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5%)。葡萄球菌属未发现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占各自分离菌株的18.8%、72.8%。未检出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VRE)。结论 滨州地区住院患者血流感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菌种呈现多样性,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情况不同,临床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在区分不同病原体引起的血流感染及鉴别诊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血流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531例同时送检血培养及PCT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ROC曲线确定降钙素原的Cut-off值,采用秩和检验比较PCT在血培养阴性与阳性组间、不同病原体组间结果有无差异。采用t检验比较CNS血流感染组与血培养污染组间结果有无差异。结果: PCT区分血培养阴性与阳性、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CNS血流感染与血培养污染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31 ng/mL、16.45ng/mL、1.34 ng/mL。PCT在血培养阴性与阳性组、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组、革兰氏阴性菌与真菌组以CNS血流感染组与血培养污染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T定量检测对预判血流感染、区分革兰氏阴性菌与革兰氏阳性菌或真菌血流感染及鉴别诊断CNS引起的血流感染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