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指压法联合腔内心电图在PICC患者导管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8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实验组采用指压法联合腔内心电图;对照组采用常规曲颈压下颌法避免导管异位,置管固定后行X线检查。比较两组PICC导管尖端的异位率、患者满意度、置管时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导管异位率低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指压法联合腔内心电图可有效避免PICC导管异位,节约置管时间,降低患者身体损害和经济负担,从而提高PICC置管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对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行静脉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20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舒适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导管异位、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导管堵塞、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降低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PICC置管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实时定位技术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科2017年6月—2018年6月12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PICC操作方法进行置管,观察组采取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实时定位技术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导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实时定位技术可提高PICC置管的一次性到位率,减少置管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5例需PICC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于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并与置管后X线片结果进行对比,形成自身对照,分析其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到位率95.7%、尖端异位率4.3%,X线片结果提示PICC尖端定位到位率97.4%、尖端异位率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有特征性P波预测与X线片结果符合率98.3%,经Kappa检验一致性较好(P0.05)。结论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成功率高,能减少尖端异位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可作为首选方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黄学良  杜小群 《妇幼护理》2024,4(7):1759-1761
目的 分析床旁超声心动图导管尖端定位在降低新生儿 PICC 置管异位里面的作用。方法 2022 年 4 月到 2023 年 3 月我院 收治的 70 例的 PICC 置管新生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 35 例。对照组在结束置管后予以床旁 X 线 定位干预,研究组在置管完成后,先选择床旁超声心动图导管尖端定位再进行 X 线定位干预。分析比较两组的置管情况、临床 指标以及并发症。结果 与对照组比,研究组的置管一次性到位以及成功置管率更高,且原发性导管异位率更少(P<0.05)。与 对照组比,研究组置管期间的出血量以及操作时间更少,但是留置时间更多(P<0.05)。与对照组比,研究组静脉炎、静脉血 栓、导管堵塞以及局部感染等临床并发症的整体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 床旁超声心动图导管尖端定位在临床新生儿中 PICC 置管,能够有效调整置管异位,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出血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7年5月—2019年12月医院早产儿科实施PICC置管的60例患儿,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方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PICC置管时,对照组应用X线进行尖端定位,观察组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进行尖端定位,比较两组首次尖端到位率、二次尖端到位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首次尖端到位率、二次尖端到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对早产儿PICC置管时的尖端予以定位,可提高尖端定位准确性,降低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置管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8月收治并纳入研究的8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体表标记预测留置长度法行PICC尖端定位,观察组应用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行PICC尖端定位。比较两组患者PICC尖端到位精准率及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尖端到位精准率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7.50%,显著低于对照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有助于提高PICC尖端到位精准率,降低置管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心电P波变化结合超声引导下头皮钢针穿刺技术判断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安全性、精准性和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行PICC置管的极低体重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头皮针穿刺结合心电定位技术进行实时监控,根据心电图P波形态变化调整PICC导管置入深度,观察穿刺及送管一次成功率及导管尖端到位精准率。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到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电技术精准定位结合超声引导头皮针穿刺技术在极低体重儿PICC导管置入过程中应用,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和送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风险,P波形态变化对导管尖端定位精准、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干预在腔内心电图定位留置三向瓣膜PICC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腔内心电图定位留置三瓣膜PICC且全程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共230例, 分为对照组106例与观察组124例, 两组患者均采取腔内心电图定位留置三向瓣膜PICC方式, 同时, 在腔内心电图定位留置三向瓣膜PICC操作前、中、后, 对照组均以常规护理方式干预, 观察组则采取集束化护理干预, 观察两组的导管尖端到位率、置管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导管尖端所在位置的到位率97.58%高于对照组86.79%, 且穿刺置管后发生感染、导管堵塞、血栓、导管破裂、移位等并发症的总发生率11.29%低于对照组33.02%;同时, 观察组患者对本次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的态度、护理操作熟练度、护理工作的全面性、整体护理质量以及置管完成日至拔管日的生活质量得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定位留置三向瓣膜PICC患者接受集束化护理干预后, 其导管尖端到位率更高, 置管相关的并发症更低, 且护理满意度评分与生活质量更高, 集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处理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效果评价。[方法]选择870例行PICC置管且无置管禁忌证的病人,其中420例为观察组,45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改良塞丁格技术;观察组开展腔内心电图技术引导下插管。比较两组发生异位后处理时间、费用、病人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尖端异位率为23.09%,对照组尖端异位率为24.44%,两组尖端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导管尖端异位时,护士根据监护仪P波变化当场调管耗时为(7.0±2.5)min,对照组调管耗时(40.0±3.6)min,两组调管耗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导管尖端异位调管所需费用少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腔内心电图技术处理PICC置管尖端异位较传统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率高、经济实用、安全。  相似文献   

11.
余燕平  杨仙姬  李龙凤  黎燕清 《全科护理》2021,19(21):2936-2938
目的:探讨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医院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新生儿PICC置管患儿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置管时间段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法,置管后行胸部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采取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以导丝为介质获取腔内心电图P波改变,以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置管后再行胸部X线检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上腔静脉到位率、最佳位置(第5胸椎~第7胸椎)到位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静脉炎、血栓形成、穿刺部位血肿、导管堵塞、心律失常、血流感染).结果:观察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上腔静脉到位率、最佳位置到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应用,对于提高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到位率及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有明显效果,可减少二次置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在PICC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12月来我院静脉置管室置管的患者1891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946例和对照组945例。观察组在导管送至预置入长度后,使用心电监护仪进行定位,对于未出现特征性P波的患者,使用超声探头对同侧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腋静脉以及锁骨下静脉进行排查;对照组在导管送至预置入长度后,直接使用超声探头对同侧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腋静脉以及锁骨下静脉进行排查,两组患者均在超声探查排除异位后,将导管妥善固定。操作结束后协助患者行X线摄片,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尖端到位率、置管所需时间以及出现特征性P波的患者与X线定位结果的吻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尖端到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所需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现阳性特征的患者与X线定位结果的吻合率100%。结论:应用腔内心电图联合超声探查定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异位,是一种高效、可靠的PICC尖端定位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采用改良引导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患儿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5月医院收治的PICC置管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专项护理。对比两组患儿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置管时间、出血量、疼痛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施专项护理后,观察组置管时间、出血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儿童进行PICC置管时采用改良引导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配合护理干预,可提高置管准确率,缩短置管时间,改善患儿疼痛感,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周琴  喻萼 《当代护士》2021,28(2):121-123
目的 探讨B超联合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引导下的PICC置管在血液肿瘤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将2016年7月—2018年6月在湖南某三甲医院儿童血液肿瘤科进行PICC置管的患儿,根据定位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行B超引导下的赛丁格置管,研究组行B超联合腔内心电定位引导的赛丁格置管,并通过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两组均通过X线定位验证置管精准率.结果 研究组心电图定位的精准率为86%,对照组为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联合腔内心电定位引导PICC置管可极大提高置管的精准率,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PICC置管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梁必会  朱跟娣  卢媛媛 《妇幼护理》2022,2(23):5391-5393
目的 探讨系统化护理对新生儿 PICC 穿刺置管的护理效果。方法 我院 2021 年 1 月至 12 月新生儿科病房收治的 60 例 PICC 置管者,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 30 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予以系统化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的 PICC 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的 PICC 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 组(P<0.05)。结论 新生儿 PICC 置管患儿应用系统化护理,能够延长患者的置管留置时间,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 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引导式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尖端到位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50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测量长度+置管后胸片定位”,观察组采取引导式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尖端到位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尖端到位率为97.3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异位及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引导式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能提高尖端到位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心电图( EKG)辅助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尖端定位技术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法我院2015年1月~9月采用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的19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相关资料,分析PICC导管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对策与干预方法。统计干预措施实施后(2015年9月~2016年5月)采用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的205例患者PICC导管异位、脱出及置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满意度,并与干预措施实施前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异位、脱出及置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97%、2.44%、1.46%,对照组分别为4.08%、6.63%、5.1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分为(34.8±3.79)分,对照组为(25.1±2.69)分,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t=12.307, P<0.05)。观察组满意度为97.44%(199/205),对照组为92.86%(182/19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根据EKG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发生原因给予相应干预措施有助于预防导管异位、脱出等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76例设为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行PICC置管后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将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行PICC置管的早产儿75例设为观察组,在心电监护下置管,通过心电监护II导联P波的变化确定导管的位置,置管成功后再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发生率及导管非计划拔管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7.33%高于对照组78.95%(χ~2=12.153,P=0.001);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为1.33%低于对照组9.21%(χ~2=4.668,P=0.031);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率为1.33%低于对照组10.53%(χ~2=5.596,P=0.034)。结论在早产儿PICC置管中采用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可提高PICC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减少非计划拔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定位技术应用于婴幼儿PICC置管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7年12月江苏省无锡市儿童医院儿科收治的需进行PICC置管的婴幼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0)、对照组(n=40)。对照组按照常规方法行PICC置管,固定导管后行X线摄片观察导管头端位置,并根据结果调整导管直至PICC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内。观察组采用常规方法置管,并在置管过程中采用超声心动图进行导管头端定位,使导管末端达到最佳位置(导管头端均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置管结束后行X线摄片确定导管头端位置。比较两组婴幼儿PICC的1次置管到位率、置管操作时间、操作满意度及置管后2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1次置管到位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PICC留置2个月内导管异位、穿刺点渗血、静脉炎及导管堵塞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定位技术应用于婴幼儿PICC置管,能提高1次置管到位率,缩短置管时间,减少置管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儿的痛苦,提高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构建基于特征性P波与QRS主波关系在PICC置管尖端定位流程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置管效果影响。方法选取医院肿瘤放疗科2019年6月—2020年11月置入PICC导管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基础资料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置管方法,观察组采用基于特征性P波与QRS主波关系的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尖端定位技术置管,比较两组PICC置管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置管耗时、异位率及二次修剪率,PICC置管周围出血率、局部感染率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管耗时、异位率及二次修剪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C置管周围出血、局部感染率等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构建基于特征性P波与QRS主波关系的PICC置管尖端定位流程,可有效提升PICC置管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缩短置管耗时,降低异位率及二次修剪率,缓解PICC置管周围出血、局部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