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31例)和针刺组(30例),针康组采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针刺组只给于针刺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其疗效。[结果]针康组在VAS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I评分比针刺组均有明显提高。[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肩手综合征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毫火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采取毫火针结合康复治疗,对照组行康复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Fugl-Meyer、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肩手综合征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肩痛改善情况。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两组患者运动功能、肩手综合征评分及肩痛症状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治疗组运动功能、肩痛及肩手综合征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有效率比较方面,治疗组临床有效率为85.6%,对照组为71.4%,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选取肩手综合征(RSD)I期患者65例,进行针刺疗效观察。随机分为针刺组45例,穴位封闭组(简称穴封组)20例。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针刺组治疗RSD的总有效率优于穴封组,二者比较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针灸治疗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病程,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4.
穴位封闭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穴位封闭治疗中风后患者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日常生活能力方面的影响。方法:选择中风后有明确肩手综合征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分别采用穴位封闭+康复法和常规针刺+康复法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及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进行评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穴位封闭+康复组)在缓解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结论:穴位封闭方法有效地缓解了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瘀肿、关节不利,提高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2.5%~70%[1],其典型表现是早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手水肿和疼痛、皮温上升;后期可出现手部肌肉萎缩,甚至挛缩变形,骨质疏松,严重影患者的生活质量。已经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许多临床医生为肩-手综合征的防治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临床中针灸治疗肩-手综合征近5年来的进展略作一回顾。1针刺手法的选择王氏等[2]将135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艾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除内科基础治疗外,给予康复训练,包括正确摆放体位、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和艾灸。采用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量表、上肢FuglMeyer功能量表(upper limb 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U-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daily living scale,ADL)、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风痰瘀阻证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P物质(substance P,SP)和血浆缓激肽水平及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痛觉过敏、远端水肿和肩部活动运动3个维度评分及SHS量表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观察组SHS量表3个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2)与治疗前相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U-FMA和ADL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NIHSS和风痰瘀阻证评分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观察组U-FMA和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NIHSS和风痰瘀阻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3)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CGRP水平升高,SP和缓激肽水平下降(P0.01),治疗后观察组CGRP水平高于对照组,SP和缓激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4)观察组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为83.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5,P0.05)。结论:针刺联合艾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中风偏瘫后并发肩手综合征1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手综合征是中风后偏瘫的常见并发症 ,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 ,常导致残疾。采用中草药内服外敷 ,并结合针灸及合理的功能锻炼治疗肩手综合征 18例 ,结果治愈 11例 ,改善 7例 ,疗效满意 ,无任何副作用 ,是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调制透热中频电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中风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治疗组应用两对(4个)电极,一对放置在病侧肩关节的前后位,一对放置在腕关节的前后位,肩关节部位频率设为5kHz,腕关节部位频率设为4kHz,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选1~2种差频,每次治疗20min,1个疗程15d,同时结合运动疗法,对照组仅用运动疗法。15d后对两组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观察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经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频电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锋勾针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作用与机制.方法:将60例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锋勾针治疗组(30例)以及对照组(30例),治疗3周后比较两组疼痛、水肿及Fugl-meyer评分,并分析临床有效率.结果:锋勾针治疗组的疼痛、水肿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ugl-meyer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锋勾针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锋勾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恢复有促进作用,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46例病例均采用中药熏蒸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周围及患肢手部等进行治疗。结果:46例病例治疗后显效22例,有效1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9.13%。结论:中药熏蒸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肩手综合症,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一般发生于中风后2天~7个月,大多数在3~16周,以偏瘫患侧肩胛周围进行性疼痛和运动受限为首发症状,伴手背及手指肿胀,呈上下一般粗细,手背皮肤皱纹消失,有光亮感,压之微凹,继之皮肤逐渐变薄,手掌皮肤色泽变红(偶为苍白等),有时下肢亦有类似表现[1]. 相似文献
12.
通过检索近年来以电针为主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并进行归纳分析,以了解近年来以电针为主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提高临床疗效。单纯电针以及电针结合艾灸、中药、康复、理疗、穴位注射、刺络拔罐、穴位热敷、中药熏蒸等综合疗法均能有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以电针为主的疗法可降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性,缓解血管痉挛,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炎症水肿,刺激肌肉收缩,改善肌张力,松解粘连,镇静止痛,恢复患肢神经功能活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14.
调制透热中频电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调制透热中频电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SHS)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中风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治疗组应用两对(4个)电极,一对放置在病侧肩关节的前后位,一对放置在腕关节的前后位,肩关节部位频率设为5kHz,腕关节部位频率设为4kHz,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选1~2种差频,每次治疗20min,1个疗程15d,同时结合运动疗法,对照组仅用运动疗法。15d后对两组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后各组观察的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变,经检验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中频电对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浮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分为2组,2组均有基础药物治疗,治疗组使用浮针疗法,对照组使用传统电针法,治疗为每周连续治疗5d,休息2d,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及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结果: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浮针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传统电针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评分(SH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方面浮针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浮针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其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电针组。结论:浮针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SHS一般发生于卒中后1-4mo,发病率一般为10%-30%,严重影响肢体功能恢复。作者对5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实施了康复护理,旨在提高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针灸、康复训练等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各有优势,且针灸与康复疗法之间有很好的互补性,研究表明针灸与康复训练有机结合的综合疗法优于其单一治疗方法,已逐渐成为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方向和临床研究热点之一,因此,将针灸、康复训练等中西医疗法的优势有机综合应用是神经康复学的探索方向,也是现代多专业一体化治疗理念的有益探索,符合当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综合治疗模式的政策精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护理干预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入住我院针灸四科,并满足相关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神经内科及针灸科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联合局部半导体激光治疗,20 min/次,1次/d,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2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评定)、肿胀程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治疗效果进行科学评估.结果 治疗前后2组疼痛感、肿胀情况以及肢体运动能力和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护理干预联合半导体激光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病人的疼痛感、水肿情况,并且使得肢体的运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健康促进模式应用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效果。方法:将2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10)和试验组(110),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早期实施健康促进模式介入,并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其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试验组在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效果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健康促进模式可明显改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患者建立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