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联合微信平台在胸痛中心急救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将2018年2月1日~10月31日医护一体化联合微信平台在胸痛中心应用前的89例急性胸痛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小组责任制护理模式;将2018年11月1日~2019年7月31日医护一体化联合微信平台在胸痛中心应用后的92例急性胸痛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平均抢救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时间、首份心电图确诊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患者或家属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护患矛盾发生率、医患纠纷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联合微信平台应用于胸痛中心急救患者中,可显著缩短救治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减少了护患、医患矛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科协助分层急救护理小组干预策略对恶性心律失常致心搏骤停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2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160例恶性心律失常致心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多科协助分层急救护理小组干预策略;记录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正常时间、循环恢复正常时间、窦性心律恢复正常时间、抢救成功率,比较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采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中文简版(DASS-21)]、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采用纽卡斯尔护理满意度量表(NSNS)评价家属对护理满工作意度。结果:研究组自主呼吸恢复正常时间、循环恢复正常时间、窦性心律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两组DASS-21评分低于护理前(P0.05)、SF-36评分高于护理前(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科协助分层急救护理小组干预策略应用于恶性心律失常致心搏骤停患者中,可缩短自主呼吸恢复正常时间、循环恢复正常时间、窦性心律恢复正常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升生活质量及家属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管圈管理在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3月106例院前急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院前急救,观察组给予品管圈管理,比较两组患者院前急救成功率、急救物品安全性达标率和急救时间。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成功率、急救物品安全性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急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品管圈管理应用于院前急救中,可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缩短急救时间,争取抢救机会,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下的院前急救护理方案对急腹症患者急救质量的影响。方法我院自2019年8月开始实施临床路径下的院前急救方案,实施前(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 88例患者采用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方案(对照组),实施后(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 92例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下的院前急救护理方案(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急救质量、并发症、陪诊人员护理满意度及患者疼痛、负性情绪。结果研究组分诊失误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诊、接诊-确诊、接诊-手术、急诊科观察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陪诊人员在抢救效率、救护技术、抢救效果、沟通协调、服务意识5个方面的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情稳定后,研究组患者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下的院前急救护理方案能够有效指导医护人员临床决策,提高急救效率、质量和护理满意度,改善患者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样化模拟演练医护培训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1日~2019年9月1日心内科和急诊科的38名医护人员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9名;本研究中涉及的患者为同期急诊收治的20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不同组医护人员参与抢救将患者分为研究组106例和对照组98例。研究开始前所有参与的医护人员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急救流程培训,对照组医护人员接受常规理论培训,研究组医护人员接受多样化模拟演练医护培训,两组医护人员均培训4周。培训结束后两组医护人员分别参与急诊科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过程,记录每组从急诊科接诊至患者进入导管室进行急诊介入手术期间的DTB总耗时及DTB过程中医生获取到第1份心电图时间(T1)、抽血检测心肌梗死三项至获取到检测报告的时间(T2)和通知心内科医生至导管室激活时间(T3),记录急救后患者的救治结局并计算抢救成功率。结果:研究组T1、T2、T3及从接诊至患者进入导管室进行急诊介入手术期间的DTB总耗时短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救治结局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样化模拟演练医护培训对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结局效果较好,缩短患者从接诊到导管介入期间的救治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绿色护理通道在急诊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收治的100例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根据护理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绿色护理通道;比较两组急救反应时间(包括入院至手术时间、急诊室处理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特殊检查时间)、抢救效果、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入院至手术时间、急诊室处理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窒息、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绿色护理通道的建立和实施,有助于缩短医护人员的急救反应时间,提高急诊抢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四化"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12月对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实践中79例患者应用了集流程化、时间量化、标准配置化与同质化四大管理模式优势为一体的"四化"护理模式,设为试验组;并将应用前(2015年1~12月)经我院院前急救收入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7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急救质量的时间评价指标和临床结局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各项时间评价指标数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各项急救质量临床结局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化"院前急救护理模式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效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指导下的一体化急救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1日~2019年10月1日收治的122例AMI患者,按照1∶1配对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MEWS指导下的一体化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分诊评估时间、首次心电图采集时间、抢救时间、并发症、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满意度[采用服务质量量表(SERVQUAL)],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正性心理[采用创伤后成长量表(PTGI)]、心脏功能[包括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分诊评估时间、首次心电图采集时间、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两组PTGI中新的可能性、与他人关系、精神改变、个人力量及欣赏生活维度得分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两组LAEF、LVESD、LVEDD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两组SF-36中身体疼痛、生理功能、情感智能及社会功能维度得分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SERVQUAL中反应性、移情性、可靠性、有形性、保证性得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MEWS指导下的一体化急救护理能提高医护人员急救工作效率,缩短AMI患者抢救时间,提升抢救成功率,可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并发症风险,减轻心理应激,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对急诊创伤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12月来我院就诊的15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采用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统计两组患者各项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急救后1个月Spitzer生存质量指数量表(QLI)评分。结果研究组确诊时间、急诊科停留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 0. 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精神面貌、健康状况、支持帮助、心理状况、活动能力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应用于急诊创伤患者中可明显缩短急救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急救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初级创伤救治院前急救护理对急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2月1日~2020年2月29日98例急性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初级创伤救治院前急救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效率、急救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急救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急救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急性脑损伤患者采用初级创伤救治院前急救护理,可提高其救治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将优化后急救护理流程应用于百草枯中毒患者的抢救,探讨其对抢救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择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百草枯中毒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奇偶法均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急救护理,研究组进行优化急救流程护理,比较两组中毒评估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洗胃时间、灌流时间以及激素静滴时间、抢救成功率与死亡率。结果研究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研究组中毒评估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洗胃时间、灌流时间以及激素静滴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 0. 05)。结论优化百草枯中毒急救护理流程,可明显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区域协同医护一体化无缝隙链接模式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2020年6月1日收治的15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抢救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区域协同医护一体化无缝隙连接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治疗时间、护士工作效率及脑卒中短期预后效果。结果:观察组首次医疗接触到患者的干预时间、入院动脉脑血管再通时间、患者转诊时间、医护获取知情同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士到达导管室时间、术前准备时间、抢救技能合格率均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短期预后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缺血性脑卒中采用区域协同医护一体化无缝隙链接抢救模式,可缩短抢救流程,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窗,提高急救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互联网系统联合急诊病情分级管理系统在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3月1日~2020年3月31日收治的44例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急救管理模式;选择2020年4月1日~2021年4月30日收治的49例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患者作为研究组,实施互联网系统联合急诊病情分级管理系统。比较两组院前急救时间、急诊抢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意识苏醒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急救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入院时、出院时心功能指标[包括每搏输出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研究组院前急救时间、急诊抢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意识苏醒时间、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急救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两组每搏输出量、LVEF较入院时均升高(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流程中实施互联网系统联合急诊病情分级管理系统,能有效缩短院前急救时间,降低急救阶段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时间目标管理联合外伤急救护理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169例,将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采取常规管理及外伤急救护理的患者设为对照组(84例),将2019年7月至2019年12月实施时间目标管理模式配合外伤急救护理的患者设为研究组(85例)。比较两组患者急救结局、抢救费用、抢救时间、入院至CT检查时间差异,干预前后神经功能〔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差异,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院前死亡、院内死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存活率高于对照组,抢救费用、抢救时间、入院至CT检查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预后,两组患者GCS各维度得分均较干预前上升,且研究组GCS量表E、M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维度得分差异不显著;住院期间两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肺部感染、高热发生率差异不显著,研究组患者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目标管理模式配合外伤急救护理能提升重症颅脑外伤存活率,降低患者抢救费用、抢救时间、入院至CT检查时间,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王巧 《妇幼护理》2023,3(7):1716-1718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左心衰竭院前急救中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 2019 年 7 月到 2022 年 7 月期间在我院 收治的 66 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双盲法对患者进行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 33 例。参照组采取常规院前 急救护理,研究组采取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干预法。分析比较两组的抢救效率、生命体征、抢救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 究组的开始抢救时间以及开展对症治疗时间均明显少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生命体征指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 研究组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结论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实 施院前急救护理中实施护理路径,能够提高抢救效率、抢救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在突发群体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65例突发群体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将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65例突发群体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和护理。比较两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预检分诊时间、按区分流时间和抢救成功率、患者救治满意率情况。结果:观察组院前急救反应时间、预检分诊时间、按区分流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且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救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突发群体伤患者急救中实施一体化急救护理管理可以有效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预检分诊时间及按区分流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救治满意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在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佳木斯市急救中心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5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措施,研究组给予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抢救结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抢救成功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对急诊危重症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急诊科室接治的88例危重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整体性急诊急救护理,组间对比患者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等。结果研究组抢救时间、心脏复苏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评价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诊收治的危重症患者行整体急诊护理模式干预,可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高,该模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循证支持下个性化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地分析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0例。研究组给予循证支持下个性化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的抢救时间和救治效果。结果:研究组救治成功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发病到急救间隔时间、溶栓时间、急诊PCI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中应用循证支持下个性化护理的救治效果更佳,可缩短患者抢救时间,提升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路径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收治的12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急诊护理干预,研究组给予急救护理路径干预;比较两组急救环节用时及达标情况、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急救各个环节用时均短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专科医生会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绿色通道停留时间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康复出院率高于对照组(P0.01),致残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急救护理路径应用于脑卒中患者护理中,可有效缩短绿色通道停留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