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目的 了解连云港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与评估连云港市消除疟疾工作成绩,为科学防治疟疾提供流行病学证据.方法 对连云港市1951-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分析,参照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对连云港市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1951-2015年连云港市的疟疾防治经历控制流行、实现基本消灭疟疾目标、监测巩固阶段和消除疟疾4个阶段.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连云港市建立多部门合作的防控工作机制,按《江苏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开展消除疟疾工作,全市乡镇以上医疗机构、市、县(区)疾控中心均设立疟疾镜检站,长年开展疟原虫镜检,年血检率达总人口的4‰以上,报告的193例输入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结论 连云港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7年无本地感染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开展消除后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达州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评价消除措施,为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达州市历年疟疾疫情资料和防控材料,对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防治过程和评价消除措施。结果 1981—2013年达州市疟疾发病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1994年发病率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2006年以后无本地感染病例,流行周期不复存在;主要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防治过程分为控制疟疾流行、控制传染源为主、基本消除疟疾、巩固并消除疟疾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结论达州市达到了国家消除疟疾标准;但输入性病例风险存在,应完善长效防控机制,加强宣传教育和流动人员的疟疾防治工作,加强消除疟疾后监测并及时处置输入性疫情,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武陟县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武陟县消除疟疾工作,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对武陟县1950-2013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3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疟疾曾是危害武陟县人民健康最为严重的地方性传染病,曾在1954、1964、1970年发生过三次大流行,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实现基本消灭、基本消灭后监测和消除疟疾4个阶段.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3年)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经费保障到位,按《河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和巩固工作,血检30 417人次,血片复核率为8.83%.结论 武陟县经过多年抗疟,自1988年至今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按照《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GB26345-2010),顺利通过了河南省消除疟疾考核验收,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肥西县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和分析消除疟疾的措施和效果,探讨消除疟疾的成功经验。方法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肥西县疟疾的流行趋势、防治措施、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经过60多年的积极防治,肥西县疟疾发病率从1970年最高的23 372.30/10万,2014年降至0.82/10万,2012—2014年连续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2015年经安徽省卫生计生委考核评估,达到卫生部消除疟疾标准。结论肥西县已达到部颁消除疟疾标准,实现了全县消除疟疾。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鄂州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鄂州市消除疟疾工作,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鄂州市1951—2014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上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初期,鄂州市曾发生两次大范围疟疾暴发流行,流行高峰年份发病数达26 005例,发病率4 150/10万。1987年以后,鄂州市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万以下。2007年以来鄂州市没有发生本地疟疾病例,报告病例主要是输入性恶性疟,全部为非洲务工返乡人员。经过实验室确诊,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常态化管理、消除疟疾3个阶段。结论鄂州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9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陕县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陕县消除疟疾工作,为内陆其他疟疾低流行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对陕县1952-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部《疟疾控制和消除标准》(GB26345-2010)和河南省卫生厅《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实施细则(2014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疟疾曾是危害陕县人民健康较为严重的地方性传染病,1953年发病率为491.11/10万,1971年最为严重,发病率为822.23/10万.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基本消灭、消除疟疾3个阶段.消除疟疾阶段,陕县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措施保障到位,按照《河南省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要求开展消除和巩固工作,乡镇卫生院及县级综合医疗机构均设置疟原虫镜检站,开展发热病人血检,2010-2015年共血检23 277人次.年度血检数均达到总人口1%以上,血片复核率10%,年报告发病率均控制在0.6/10万以下,发生的6例输入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结论 陕县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8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南宁市疟疾防治历程,以研究消除疟疾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方法收集南宁市疟疾防治资料,以描述分析全市的疟疾流行概况、防治历程,并对南宁市消除疟疾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结果通过控制阶段、消除前阶段和消除疟疾阶段,南宁市疟疾发病率从1953年366.2/万降至2010—2015年0.05/万~1.62/万。经过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加强对高疟区返乡人员的血检和宣传,做好1-3-7防治措施的落实,做好现症病人的根治和抗复发治疗,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到2015年,全市有6个县区通过市级消除疟疾考核,达到消除疟疾标准。结论采取有效的疟疾消除的策略和措施,才能如期实现消除疟疾目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安徽省望江县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和分析消除疟疾的措施和效果。方法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望江县疟疾的流行趋势、防治措施、效果进行总结和分析。从消除措施、现场考核、保障措施三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疟疾曾是严重危害望江县人民健康的地方性传染病,1954年发病率为6 001.55/10万,经过多年积极防治,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1983年起连续31年下降至0.38/10万。2007年发现最后1例本地感染间日疟。2010年开展消除疟疾工作以来,发热病人血检24 172人次,阳性2人。规范治疗与管理3例输入性恶性疟病例。2015年经安徽省安庆市卫生计生委考核评估,达到卫生部消除疟疾标准。结论望江县已达到国家卫生计生委颁消除疟疾标准,实现了全县消除疟疾,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舟山市疟疾流行概况,描述疟疾防治历程,评价消除疟疾措施及效果,为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实施和消除疟疾后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分析1950—2012年舟山市疟疾防治工作资料。结果舟山市以间日疟流行为主,中华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历史上共发生过四次流行高峰,1968年发病率达到1 864.90/10万。经过采取控制传染源和传播媒介防制等综合性措施,疟疾流行呈现逐步下降趋势,2009年以来无本地病例发生。2010年起开展消除疟疾行动,发现输入性恶性疟6例,输入性间日疟2例。2012年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完成省级消除疟疾考核。结论舟山市在不同的时期采取的疟疾防治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消除疟疾行动有力地推动了疟疾防治工作,同时需要积极应对消除疟疾后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贵阳市疟疾流行概况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贵阳市消除疟疾工作,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贵阳市1950-2013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3年版)》,从历史疫情概况、保障与能力建设、消除措施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 疟疾曾是严重危害贵阳市人民健康的传染病,1950-1966年,本地病例较多.消除疟疾阶段贵阳市建立多部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人员、物资、经费保障到位,按《贵州省消除疟疾考核评估实施细则(2013年版)》要求开展消除和巩固工作,乡镇卫生院以上医疗机构均设立疟防科室,每年度血检数均达到总人口2‰以上,血片复核率均达到要求,无本地病例发生,2011-2013年报告的11例输入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媒介监测贵阳市的主要流行蚊种为中华按蚊,但由于数量少、分布散,近年来的输入性病例均未因当地传播媒介而引起二代病例.结论 贵阳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保持8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境外输入性疟疾是今后贵阳市疟疾防控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焦作市疟疾流行概况及防治历程,总结焦作市消除疟疾工作经验,评价疟疾防治效果,为制定消除疟疾达标后的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焦作市1950—2016年疟疾防治规划、计划、技术方案、疫情报告数据、防控措施和效果等资料,按照国家《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消除措施、保障措施、防控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疟疾曾经是严重危害焦作市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大寄生虫病之一, 经过60多年的反复防控,全市疟疾疫情得到全面控制,疟疾发病率从最高185.19/万(1954年)降至1984年的1/万以下,2010年起无本地病例报告。全市疟疾防控工作经历了控制流行、基本消灭、基本消灭后监测、消除疟疾四个阶段。消除疟疾阶段焦作市按照《河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疟疾工作,建立了消除疟疾机制,年血检率达2‰以上,疟疾监测网络健全,发生的43例输入性疟疾疫情均及时有效控制。结论焦作市经过多年疟疾防治,连续7年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后期的防治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林琳  张颖  周荣荣  杨玉凤  张玉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10):1006-1010
目的 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日照市疟疾流行特征和防治历程,总结防控经验,提出新形势下应如何应对挑战,进一步巩固疟防成果。方法 收集日照市1951—2019年疟疾防治资料,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总结分析每个时期疟疾的流行情况、采取的防控措施及效果。结果 1951—2019年日照市累计报告疟疾519 057例,2004年以前均为本地感染的间日疟,2004年以后以输入性恶性疟为主占69.44%(50/72),其次是间日疟占19.44%(14/72)。整个防治经历了建国初期散发流行、疟疾暴发与控制、基本消灭疟疾、巩固防治成果、消除疟疾五个防治阶段,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1986年疟疾发病率从1961年的15 396.01/10万下降到1/10万以下,1988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的目标,1994年后未再出现本地感染病例,2016年通过消除疟疾的省级考核。结论 日照市已达到消除疟疾目标,但疟疾传播和流行因素依然存在,做好输入性疟疾的防控是持续保持消除疟疾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特点,控制残存疟疾病例扩散和输入疟疾传播,巩固防治成果。方法 1995-2007年对下辖各县、乡进行疟疾监测,采取控制传染源为主的措施,重点加强流动人口疟疾患者的早期发现、治疗和疫点处理。结果 全市疟疾发病率从1995年0.48/万下降至2007年0.01/万,连续13年未发现本地传播的疟疾病例和输入疟疾继发病例。结论 疟疾监测措施有效,防治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扬州市江都区疟疾流行与分布规律,探讨流行特点,总结防治经验,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江都区历年疟疾防治资料,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1958—2015年疟疾流行与分布情况、防治历程与防治措施、防治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958—2015年江都区共发现疟疾1 199 087例,其中间日疟1 198 904例,占99.98%;恶性疟183例,占0.02%。传播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主。历经早期防治阶段(1958—1970年)、控制流行与综合防治阶段(1971—1993年)、效果监测阶段(1994—2009年)和消除疟疾阶段(2010—2015年)等四个阶段的综合防治,逐步控制了疟疾的传播与流行,1976年疟疾发病率下降至1%以下,1985年下降至1/千以下,1988年起连续27年控制在 1/ 万以下,2009年起未再发现当地感染的疟疾病例。1993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2015年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结论江都区基本消除了疟疾的危害,但其传播和流行的因素依然存在,应加强输入性人员的疟疾监测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
袁克兵  孟军 《中国热带医学》2021,21(12):1160-1164
目的 对滕州市1951—2019年疟疾流行情况和防治效果进行分析,为进一步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1951—2019年滕州市疟疾疫情防治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描述和分析每个时期疟疾流行情况、采取的措施及防治效果。结果 滕州市为单一间日疟流行区,中华按蚊为唯一传播媒介。1951—2019年滕州市共报告疟疾病例821 589例,发病率在0~13 108.15/10万之间。整个疟疾防治经历了动荡期、疟防会战期、基本消除期、监测期、消除期五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防治重点采取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发病率从最高1960年的13 108.15/10万降至1987年的1/10万以下,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2008年后无本地感染病例发生,2014年通过国家消除疟疾标准验收。结论 滕州市已进入巩固疟疾消除成果阶段,境外输入疫情是下一步防控的关键。要以监测工作为重点,做好疟疾防治宣传教育,提高疟疾防治意识和自我防护水平。执行消除疟疾“1-3-7”工作规范,提高医务人员对疟疾病例和带虫者及早发现和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理能力。充分依靠党和政府的领导,强化联防联控协作机制,促进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神农架林区疟疾流行规律与防治历程,总结评估消除疟疾策略及措施,为其他地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及开展评估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神农架林区1977—2015年疟疾防治疫情数据、报表、文件、工作计划、防治策略与措施等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和总结,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2014年版)》,从保障措施、技术措施、防控效果3个方面对消除疟疾工作进行评估。结果神农架林区20世纪70年代曾经发生过疟疾流行,1977年发病率高达306.74/10万。从1978年到1983年疟疾发病率大多在60/10万~70/10万之间,20世纪80年代末疟疾发病率迅速下降,90年代中期疫情有所反复,2000年达到基本消除水平。2010年开展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后,神农架林区进一步建立健全疟疾防治网络和疟疾监测系统,规范疫情报告与处置,加强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强化技能培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加强部门合作,圆满完成消除疟疾的各项任务。2010—2015年,全区疟原虫血检共计2 673人次,年均疟原虫血检总数均大于辖区人口数的3‰,疟疾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39/万,2011年起均为输入性病例,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发生。防治工作经历控制流行、常态化管理、消除疟疾3个阶段。结论神农架林区经过多年疟疾防治,保持连续5年无本地疟疾病例,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巩固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及防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濮阳市历年疟疾流行和防治历程,评价消除疟疾措施,总结工作经验,为消除疟疾后的疟疾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濮阳市1953—2017年疟疾疫情、防治措施和防治效果等资料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濮阳市1953—2017年累计疟疾病例为2 610 142人,其中1953—1983年累计发病数为2 609 633例。曾发生两次大流行,发病率最高达3 519/万(1961年),1984年起降至1/万以下,1989年达到基本消灭疟疾目标。2008年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病例报告。消除疟疾阶段,濮阳市根据《河南省消除疟疾实施方案》要求开展消除疟疾工作,建立了多部门合作机制,完善了疟疾监测网络,网络报告濮阳市相关的疟疾病例143例,全部为输入性,均得到规范管理,于2017年实现市级消除疟疾标准。结论 濮阳市经过持续多年综合性防治,连续9年无本地感染病例,在河南省内率先达到市级消除疟疾目标。今后工作重点是加强输入性病例监测与管理,防止发生二代病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09—2019年百色市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流行规律和分布特征,为百色市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后制定适合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及整理2009—2019年百色市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监测结果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2009—2019年百色市累计报告疟疾病例50例,其中49例为血检阳性病例(98.00%),1例为临床诊断病例(2.00%)。血检阳性病例中虫种分布情况为:间日疟14例(28.57%),恶性疟34例(69.39%),卵型疟1例(2.04%),无混合感染病例和三日疟病例的发现。输入性病例地区分布以隆林县最多(25例,50.00%);性别全部为男性;除了2012年1月份有一个高峰期外,总体上病例无明显的季节分布;从回国至发病平均时间为7.2 d,从发病至确诊的平均时间为7.8 d;县级疾控中心报告32例(64.00%);危重症病例2例,分别于2016年及2018年出现,无因重症而死亡的病例出现。2008年报告最后一例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后,至今疟疾病例报告全部为境外输入性,2016年达到广西壮族自治区消除疟疾考核评估的标准,输入性疟疾病例未在百色市辖区内引起继发性病例。结论 百色市在没有本地病例的疟疾防治现状下采取的疟疾防控策略和综合抗疟措施有效。今后应进一步落实病原学监测的措施,开展疟疾防治的健康教育宣传和培训以及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监测。  相似文献   

19.
杨燕  徐明星  吴凯  周水茂  陈芳 《中国热带医学》2018,18(12):1214-1217
目的 了解武汉市输入性疟疾流行因素,评价本地传播风险,为指导消除疟疾后监测重点和防治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武汉市2011-2017年输入性疟疾病例侦查、传疟媒介监测、防控能力和自然社会因素调查等数据资料,采用文献报道的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评估方法,定性分析全市传播风险,定量计算各区疟疾传播潜能指数(TPI)、防控能力指数(ICI)和传播风险指数(MRI)。结果 武汉市近7年报告输入性疟疾358例,恶性疟占74.02%(265/358),间日疟占13.97%(50/358);远城区仍监测到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居民防治知识平均知晓率64.47%;全市防控能力较强。各区传播风险指数由高到低排在前例的依次为:黄陂(2.79)、江汉(1.56)、武昌(1.50)、硚口(1.45)、东西湖(1.26)、新洲区(1.24)。结论 武汉市存在输入性疟疾引起本地传播的“较小风险”。但个别区传播风险较高,需进一步加强传染源和媒介监测,提高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广西右江区全球基金疟疾监测项目实施5年的防控措施,评价监测效果。方法收集2003~2007年百色市右江区疟疾疫情报告、发热病人血检资料、IFAT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2007年右江区血栓当地发热病人70116人次,仅检出2例阳性病人,阳性率为0.0003%;血检流动人口13095人次,检出27例间日疟病例,阳性率为0.21%。结论右江区疟疾发病率继续控制在1/万以下,当地感染病例少,疟疾发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现行疟疾监测与防治措施有效可行,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疟疾监测,继续巩固疟疾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