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构建一套以区域为对象的孕产期健康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 分别对16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并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方式确定孕产期健康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结果 两轮咨询的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专家权威度为0.875,各指标两轮的重要性、可操作性和敏感度协调系数分别为0.150、0.121、0.160和0.182、0.146、0.189,经χ2检验,P均<0.05。在此基础上形成孕产期健康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系数,其中包括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和59个三级指标。结论 基于德尔菲-熵权法构建的孕产期健康服务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不同地区孕产期健康服务能力建设提供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2.
目的旨在构建药物性肝损伤(DILI)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降低DILI的发生率。方法通过文献查阅,确定风险指标条目池,采用德尔菲法最终确定DILI风险指标评估体系。结果两轮问卷的回收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2,两轮协调系数分别为0.40和0.63;形成了包括药物因素、宿主因素、行为因素、环境因素和认知因素五个方面,共23个条目的DILI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结论应用德尔菲法初步构建的DILI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实用性,但仍需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3.
我国从2010年实施国家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到2016年底,我国仅有2个县报告了3例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但在少数已超过3年无当地疟疾传播的地区再次出现了无法排除本地感染可能的病例,且重症疟疾和因疟疾死亡病例也有增加趋势。作者结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全球消除疟疾技术策略(2016-2030)》、《消除疟疾框架》以及我国《国家消除疟疾工作方案(2016-2020)》,在介绍WHO最新消除疟疾技术文件主要更新点,并比较与我国现有《消除疟疾技术方案》中主要技术措施的差异的同时,重点针对WHO最新提出的"以病例为基础的疟疾监测与反应是消除疟疾关键干预措施"中"确诊病例"、"本地感染"、"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和"疫点分类"4项关键信息进行了分析比较,为我国今后修订《消除疟疾技术方案》和申请WHO消除疟疾国家论证资料的准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收集2019—2023年江苏省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分析全省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疫情和当前防控措施,探讨下一步防控策略。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的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以及江苏省疟疾疫情数据库,收集2019—2023年江苏省疟疾病例信息,采用统计软件Stata 12.0和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2023年江苏省网络直报疟疾共534例,各年分别为244、90、32、36和132例,均为实验室确诊境外输入疟疾病例。2020—2022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输入性疟疾病例明显减少,多次出现疟疾病例零报告月。534例疟疾病例中,绝大部分为赴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务工、商务、国际学生或旅游归国人员。病例从发病到初诊的中位数及最小、最大天数分别为1(0,12)、1(0,8)、0(0,6)、0(0,10)和1(0,18)d,患者初诊时间差异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检验,P=0.03)。相较于隔离点外,医学观察隔离点内的疟疾病例能在更短时间被确诊(Fisher确切检验,P=0.007)。共报告重症疟疾...  相似文献   

5.
杨燕  徐明星  吴凯  周水茂  陈芳 《中国热带医学》2018,18(12):1214-1217
目的 了解武汉市输入性疟疾流行因素,评价本地传播风险,为指导消除疟疾后监测重点和防治策略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武汉市2011-2017年输入性疟疾病例侦查、传疟媒介监测、防控能力和自然社会因素调查等数据资料,采用文献报道的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的风险评估方法,定性分析全市传播风险,定量计算各区疟疾传播潜能指数(TPI)、防控能力指数(ICI)和传播风险指数(MRI)。结果 武汉市近7年报告输入性疟疾358例,恶性疟占74.02%(265/358),间日疟占13.97%(50/358);远城区仍监测到传疟媒介中华按蚊;居民防治知识平均知晓率64.47%;全市防控能力较强。各区传播风险指数由高到低排在前例的依次为:黄陂(2.79)、江汉(1.56)、武昌(1.50)、硚口(1.45)、东西湖(1.26)、新洲区(1.24)。结论 武汉市存在输入性疟疾引起本地传播的“较小风险”。但个别区传播风险较高,需进一步加强传染源和媒介监测,提高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6.
2014年唐山市丰润区实现消除疟疾目标,2015年河北省如期实现消除疟疾目标,2016年始全省进入疟疾消除后阶段。距离2020年全国实现消除疟疾的目标还有5年时间,作为基层疾控中心,在此期间把握好疟疾消除后阶段的工作方向,搞好输入性疟疾病例监测,巩固疟疾消除阶段取得的成果,防止输入性疟疾引起继发传播,对如期实现全国消除疟疾总目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我国从2010年实施国家消除疟疾行动计划以来,已取得了显著成绩,曾有疟疾流行地区80%以上的县已经完成县级消除疟疾达标考核。由于世界卫生组织在新的消除疟疾技术文件中将增加国家层面以下消除疟疾评估的内容,为使我国的省级消除疟疾评估尽可能与世界卫生组织国家层面以下消除疟疾评估重点相吻合,以便我国省级消除疟疾评估资料能在今后的国家消除疟疾论证中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笔者结合我国在消除疟疾进程中的实践和具体需求,对我国《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和世卫组织新的《消除疟疾实施手册》中有关消除疟疾国家论证部分的11项内容、4个重点领域以及在疟疾病例诊治能力与工作质量、疟疾病例核实和个案流调能力与工作质量、疫点调查处置能力与工作质量和维持监测能力防止输入再传播等4个重点方面进行了分析,为我国今后再次修订《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方案》和申请世卫组织消除疟疾国家论证资料的准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昭通市2016年4月通过了云南省消除疟疾考核进入消除后期,为巩固消除成果,探索消除后新的工作思路。方法利用收集到的各类项目资料、历史数据,采用SWOT分析法对消除疟疾项目工作及实行消除考核后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矩阵分析。结果昭通市消除疟疾后防控的工作策略为建立外在联防联控网络,强化内部网络建设。结论采用SWOT分析法得出的疟疾防控策略全面具体,适用于疟疾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预测广州市白云区基本消除疟疾后疟疾流行潜势,为指导和评价本地消除疟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连续对“三热病人”进行疟疾血检及对本地小学生进行疟疾抗体水平监测,结合媒介监测及居民疟疾知识知晓率调查,然后根据以上调查结果对白云区疟疾流行潜势进行预测。结果2011-2013年共血检“三热病人”19958人次,发现恶性疟3例,均为输入性疟疾病例;2013年、2014年对学龄儿童疟疾抗体监测1013人次,未发现阳性者;2011-2013年媒介监测只在白云区远郊捕获中华按蚊1只;2012-2013年居民疟防知晓率分别为61.48%、86.20%,2013年高于2012年。结论广州市白云区从1997年后已连续17年无本地疟疾病例报告,传播疟疾的按蚊在本地区密度极低,不足以引起疟疾的传播,且疟疾血检阳性率和小学生疟疾抗体阳性率为0.00%,说明疟疾在本地区的流行已阻断和得到控制。继续加强疟疾监测,在广州市白云区实现消除疟疾的目的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消除疟疾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广东省实施消除疟疾所面临的问题,为制定全省消除疟疾计划提供依据。方法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然后采用回归流行病学与现场调查相结合方法。结果Ⅱ类疟区惠城区与Ⅲ类疟区兴宁市村民疟防知识平均知晓率、媒介按蚊密度、镜检员镜检技术熟练程度、医务人员疟疾诊治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率或密度分别为73.8%和35.0%;6只和454只;69.2%和37.5%;75.0%和54.5%。两市(区)村民的防蚊设施覆盖率分别是93.9%和9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市(区)中小学生疟疾抗体检测都为阴性,两市(区)镜检设备均较为残旧,大部分不能用于疟原虫镜检。结论广东省要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消除疟疾,Ⅲ类疟区县比Ⅱ类疟区县难度更大,不论Ⅱ类、Ⅲ类疟区县,通过加强卫生宣教和培训、提高监测能力和补充镜检设备,全省消除疟疾的目标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全国输入性疟疾疫情特征,为各地消除疟疾后防止输入再传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系统)和寄生虫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寄生虫病专报系统),收集2010—2019年全国输入性疟疾疫情数据资料,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2019年,全国各省均有输入性疟疾病例分布,共报告29 248例(年均2 925例),其中临床诊断疟疾病例767例(2.62%)、间日疟7 388例(25.26%)、恶性疟18 032例(61.65%)、三日疟524例(1.79%)、卵形疟2 049例(7.01%)、诺氏疟2例(0.01%)、混合感染370例(1.27%)和未分型病例116例(0.40%)。病例主要输自缅甸(2 750例,9.40%)、加纳(2 606例,8.91%)和尼日利亚(2 127例, 7.27%)等国;主要分布在云南(5 794例,19.81%)、广西(3 130例,10.70%)和江苏(2 917例,9.97%)等省份。病例主要在6月(4 141例,14.16%)报告。人群分布中以男性为主(27 454例,93.87%)。死亡病例181例,均为恶性疟。2010—2019年病例发病到诊断时间间隔各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主要在县级机构诊断(8 680例,39.75%)和报告(8 783例,40.22%),但呈逐年下降趋势,地市级机构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主要在临床医疗机构诊断(15 730例,72.03%)和报告(16 536例,75.72%),且逐年上升,疾控机构比例在逐年下降。结论 针对消除后输入性疟疾的重大威胁,应进一步加强部门间联防联控,强化监测,及时发现和规范治疗输入病例,开展传播风险调查和评估,对风险疫点和重点人群进行及时响应和处置,通过以“强化联防、及时发现、快速处置”为核心的综合性策略和措施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构建适用于临床的置管前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ization,PICC)患者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医护人员在PICC置管前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判断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方法 通过前期对PICC置管专业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查证和Meta分析,形成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对18位PICC护理专家进行咨询和重要性评分,用Excel 2015和SPSS 21.0软件计算指标权重并修改定稿.结果 依据PICC并发症的相关风险因素,建立了由4个一级指标和41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置管前 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患者基本情况(16个二级指标)、穿刺肢体情况(12个二级指标)、血管和导管选择情况(8个二级指标)和患者依从性(5个二级指标).结论 初步建立了置管前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能据此进行PICC并发症风险评估,从而针对性制定护理计划以预防和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广西基本消除疟疾策略和技术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广西疟疾流行规律,研究基本消除疟疾的策略和技术措施。方法建立疟疾防治管理体系,以自然村为单位划分疟区,分类防治。全面防治阶段,疟史率达到20%的村庄,采取现症病人根治,病灶村灭蚊,疟疾流行休止期和高峰前期全民根治,流行高峰期全民预防服药的综合措施。疟史率10%以上的村庄,采取现症病人根治,病灶村灭蚊,近两年内疟史者、脾肿大者、带虫者疟疾流行休止期和高峰前期抗复发治疗。其它病灶村,采取现症病人和病家周围人群根治,对象休止期抗复发治疗。疟疾监测阶段,采取现症病人和带虫者根治,该两者次年休止期抗复发治疗,活动性病灶点灭蚊处理。结果疟疾发病率从1954年296.7/万降至2000~-2008年0.009/万-0.09/万,居民疟原虫阳性率从1953~1958年7.1%~23.4%降至2000~2008年0.0003%~0.05%。到2008年,全区109个县(市、区)经卫生厅组织考核确认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结论研究采取的疟疾控制消除的策略和措施有效,至2008年广西基本消除疟疾。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基于熵权二维云的医院风险评估体系与模型,明确医院风险脆弱点,作者采用文献统计的方法建立医院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基于问卷调查获取评估数据,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从概率和后果两个维度构建二维风险云评估模型,以相似度概念评估脆弱性。研究结果表明:信息系统故障、电梯故障、患者院内伤害、重大医患纠纷处于等级IV,为较高风险状态;院内火灾、电力故障、供排水故障、医用气体故障、医院感染暴发、输血不良事件处于等级III,为中等风险状态;其余指标均处于等级II,为较低风险状态。信息系统故障、电梯故障、患者院内伤害及重大医患纠纷事件发生概率较大,后果较为严重,为医院风险事件控制需要重点控制的4个因素,需进行针对性管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一起伐木工地疟疾局部爆发进行调查分析,为今后疫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共报告病例19例,罹患率61.29%,病例均有隔日发冷、发热、出汗、头痛等症状,病例较为集中,全部为来自外地民工。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病例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定为一起由输入性疟疾引起的间日疟局部爆发。  相似文献   

16.
2010年中国政府制定并发布了《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2010—2020年)》。实施以来,全国消除疟疾已取得重大进展。本文对我国消除疟疾的目标、策略和路径作诠释,对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作述评,以推动我国消除疟疾工作。  相似文献   

17.
在消除疟疾的进程中,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疟疾风险评估的工作倡议.无论是疟疾流行地区还是疟疾消除地区,疟疾风险评估领域相关研究都有一定基础,以人群疟原虫抗体水平、人群血检阳性率、疟疾发病率等作为反映疟疾疫情的指标,研究方向包括影响因素与疟疾疫情的关联性研究、疟疾疫情预测模型等.根据已纳入的研究,疟疾疫情程度与人口流动、生态条...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我国在2021年由WHO认证为无疟疾国家,疟疾已成为一种罕见传染性疾病,防止输入性疟疾再传播和减少因输入性疟疾死亡是中国消除疟疾后面临的主要挑战。本文分析输入性疟疾死亡病例特征,为境外务工的民众和医务工作者提供预防和治疗建议。方法 收集国家重症疟疾救治专家组2016—2020年疟疾死亡病例分析研讨会上报告17例疟疾死亡病例的数据,分析相关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和病例资料。结果 17例疟疾死亡病例均为非洲输入的恶性疟原虫感染(疟疾脑型),发病月份无明显规律,其中男性16例,5例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首诊机构为二级及以下医院10例。排除在救护车上呼吸心脏骤停的死亡病例外,16例初次发病至疟疾确诊的平均时间为6.8 d(中位数5.5 d),初次发病到服用抗疟药物治疗的平均时间为7.4 d(中位数6 d),初次发病到病例死亡的平均时间为10.3 d(中位数8.5 d)。排除国外发病和回国时间不明的病例,14例病例均于回国后30 d内发病。结论 死亡病例均为非洲输入的恶性疟原虫感染(疟疾脑型),患者积极就诊意识薄弱,乡镇级及以下卫生机构诊治能力不足所导致就医延迟是死亡病例发生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陕西省开展消除疟疾初期的疟疾流行与防治能力状况,为陕西省消除疟疾提供基线数据。方法采用回顾性与现况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2005年1月~2010年6月陕西省疟疾病例报告与处置、病原学检测、疟防能力现状及健康教育开展等进行摸底调查。结果调查时段内全省累计报告疟疾病例239例,年发病率为0.11/10万,分布在全省30个县(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疟疾病例构成比分别为38.91%、9.21%和51.88%。输入性病例占全部病例数的59.83%。病例实验室检测率、确诊率和规范治疗率为62.76%、48.12%、80.75%,24h网报及时率、个案调查率和疫点处置率为85.77%、75.31%和36.82%。居民和学生疟疾抗体阳性率为0.13%和0.20%。县级疾控医疗机构均能开展疟原虫显微镜镜检,乡级卫生机构仅45.74%能开展;县级疾控、县级医疗和乡级卫生机构疟防人员近5年培训率分别为40.00%、21.59%和10.07%,县级和乡级临床医生培训率为10.64%和11.86%,镜检人员疟原虫镜检技术培训率为11.31%和5.46%。结论陕西省疟疾流行已处于较低水平,但基层在疟疾诊断,健康教育,疟防能力建设方面还需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