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陈宝周小莉陈媛符娟丘美娇林尤斌吴伟庄海霞吴彪 《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20,60(2):1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为当地的病例发现与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18日至2020年2月29日,海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69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对其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分析。结果 69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轻型3例(4.35%),普通型54例(78.26%),重型3例(4.35%),危重型9例(13.04%);另有5例无症状感染者(7.25%)。治愈64例(92.75%),在院2例(2.90%),死亡3例(4.35%)。发病高峰为2020年1月22日至2月3日。确诊病例以离退人员居多、输入性病例以老年人居多,本地病例以青年居多。确诊病例的症状以发热(88.41%)、咳嗽(72.46%)为主。特征性CT改变有:多发小斑片影(92.75%)、肺外带明显(88.41%)、多发肺浸润影(88.41%)、多发磨玻璃影(88.41%)、双侧肺部病变(85.51%)等,肺实变少见。重型/危重型患者实验室检查多见淋巴细胞百分率降低(83.33%)、细胞绝对值降低(66.67%)、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升高(75.00%)、肌酸激酶升高(41.67%)。结论控制疫情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强流行病学调查,重视无发热的疑似病例;临床救治过程中应防止重症/危重症病例出现继发细菌感染及心肌损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西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的流行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从西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收集西安市COVID-19疫情病例个案信息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 H检验及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截至2020年3月31日西安市累计报告COVID-19确诊病例125例,其中男67例,女58例,13~89岁,平均(48.23±15.94)岁,35~54岁55例(44%)。含输入性病例52例,本地续发病例73例;流行病学史明确者117例,接触史不明者8例;死亡3例。共报告聚集性疫情23起涉及病例89例,其中家庭聚集性疫情13起(56.52%),涉及病例38例(42.70%)。报告病例数居全市前3位区县依次是雁塔区(29例)、新城区(20例)和莲湖区(16例)。流行曲线显示前两次疫情高峰分别出现在1月28日(11例)和1月31日(10例)。病例从发病到首诊时间1.0(0.5,3.0)d,从首诊到确诊时间4.0(3.0,6.5)d,从发病到确诊时间7.0(4.0,10.0)d。输入病例和续发病例从首诊到确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7,P=0.035);首诊前服药和未服药病例从发病到确诊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90,P=0.007)。 结论 西安市COVID-19 疫情可分为外省市输入病例、本地续发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三个阶段,以家庭聚集性发病为主要流行特征。输入病例比续发病例更早确诊,首诊前是否服药可影响COVID-19确诊。防止境外病例输入是目前西安市疫情防控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49例COVID-19患者依据临床分型分为非重危组(轻型及普通型)、重危组(重型及危重型),分析两组性别、年龄分段(分为<29岁、30-59岁及>60岁三亚组)、接触史、发热(体温≥38.5℃、<38.5℃及无发热)、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①49例患者中42例(85.71%)有COVID-19患者接触史;49例患者中男25例,女24例,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分段:<29岁、30~59岁及>60岁非重危组分别为7例(21.88%)、18例(56.25%)、7例(21.88%),重危组分别为0例(0.00%)、10例(58.82%)、7例(41.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1,P=0.038);病程:重危组(6.35±3.43)d,非重危组(4.53±2.97) 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12,P=0.062);②临床症状:入院时主要症状为发热(47例95.92%)、咳嗽(33例,67.35%)、乏力(17例,34.69%)、气促(17例,34.69%)等,体温≥38.5℃、<38.5℃及无发热重危组分别为16例(94.12%)、1例(5.76%)、0例(0.00%),非重危组分别为7例(21.88%)、23例(71.88%)、2例(6.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36,P=0.000);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氧合指数、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羟丁酸脱氢酶(HBDH)、CD3+CD4+非重危组与重危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淋巴细胞数(LYM)、高敏肌钙蛋白T(TNT-HS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CD3+CD8+、CD4+/CD8+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OVID-19的临床特点主要是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气促,重危组氧合指数及CD3+CD4+显著低于非重危组,白细胞、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羟丁酸脱氢酶显著高于非重危组。重危组细胞免疫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的发生特点和流行规律,为制定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指南(试行第一版)》,对2020年1月13日—3月2日报告的274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及11例无症状感染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 信阳市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共发生51起,首例病例有武汉等地旅行或居住史者31起(60.78%),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7 d,传染人数中位数为2人。包括家庭聚集45起(88.24%),混合聚集4起(7.84%),工作聚集2起(3.92%)。共涉及139例确诊病例及10例无症状感染者,占全市总病例数的52.28%。输入性病例48例(32.21%),本地病例101例(67.79%);一代病例85例(57.05%),二代病例63例(42.28%),三代病例1例(0.67%)。暴露史有共同居住生活的84例(56.38%),共同聚餐的51例(34.23%),工作场所密切接触的12例(8.05%),娱乐场所聚集的2例(1.34%)。结论 51起聚集性疫情以家庭聚集性为主;病例的暴露史多为有共同居住生活史和共同聚餐史;多数聚集性疫情的首例病例有武汉等地旅行或居住史。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分析延安市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2日至6月19日延安市疾控中心检测确诊的COVID-19病例数据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COVID-19的流行情况和分布特征.结果 共检测送检样本1070例,核酸检测确诊呈阳性者8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20年1月22日至2020年3月8日安徽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并估计其潜伏期,为进一步认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传播规律和制定区域性的疫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安徽省及其各个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资料,采用空间自相关统计方法进行全局及局部聚集性分析,揭示安徽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根据病例的暴露和发病时间,估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潜伏期分布特征。 结果 安徽省共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990例,死亡病例6例,粗病死率为0.61%。自安徽省首例确诊病例以来,确诊人数迅速增多,2月6日出现单日最多确诊病例74例,而后逐渐下降。确诊病例年龄最小8个月,最大91岁,主要集中在31~60岁(65.19%),男女比1.16∶1,具有一定的聚集性,1月22日至1月29日期间,具有湖北省暴露史病例占比高达75%,随后明显下降。截至3月8日,安徽省16个地市均有确诊病例报告,其中合肥、阜阳、蚌埠为本次疫情受影响较大的地区,病例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1月31日前,病例增长以湖北省输入病例为主,本土病例散在发生,随后逐渐转向本地接触传染扩散为主。Gamma分布拟合潜伏期效果较好,以此估计安徽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位潜伏期为5.64(95%CI: 5.11~6.22)d。 结论 安徽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特征与其他省份基本一致,前期疫情防控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随着各地复工、复产等各项工作的推进,需巩固疫情防控成效,积极防治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河南省漯河市、周口市、信阳市三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收治情况及流行特征,为制定疫情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中提出的确诊病例标准,纳入河南省漯河市、周口市、信阳市三地区截止到2020年3月16日确诊的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发病时临床症状,疫区暴露史等,填写"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病例个案调查表"。再由专人双录入计算机并建立Excel病案信息库。对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采用例数、构成比等表示。结果截止到2020年3月16日河南省漯河市(35例)、周口市(76例)、信阳市(274例)共收治并确诊385例COVID-19患者,包括危重患者26例,死亡2例,死亡率为0.52%。男女比为1.55∶1。10~<60岁者占83.38%,≥60岁者占15.32%。农民或农民工居多,占48.31%,其次为个体经营者占26.75%。从行政区域划分,信阳地区患者占71.17%,其中浉河区、平桥区、罗山县、光山县、固始县为信阳地区疫情高发区。有明确武汉疫区暴露史者占54.54%,与本地病例密切接触后发病的"二代病例"占33.51%。发病时伴有发热、畏寒、乏力症状者占89.87%。发病后按流感自行服药者占64.68%,合并慢性疾病者占30.13%。发病高峰集中在1月22日至2月2日,其中1月24日最高,2月4日之后发病逐渐趋缓。从发病至临床确诊时间间隔多在1~7 d,占比81.56%。结论 COVID-19前期防控措施成效显现,疫情整体趋缓,随着复工、复产、复学等人流高峰的出现,建议将防控策略从面上防控转为精准防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光山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新冠肺炎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光山县2020年1月1日~3月1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疫情进行分析。结果光山县共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32例,发病高峰集中在1月21日~2月5日,发病数24例,占全部病例的75.0%。输入性病例20例,占全部病例的62.5%。家庭聚集性病例6起13例。确诊病例中,男性19例,女性13例,男女发病比为1.46∶1。中位年龄为51(10~83)岁。报告的156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总计1008人,其中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在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管理期间发病2人。对重点人群进行了核酸检测共计3018人,其中IgG检测阳性人数为7人。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与疫区暴露史有明显关联,发病年龄与参与社会活动有密切关系,聚集性发病现象突出。建议对疫区返回人员进行隔离管理,加强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管理,防止聚集性病例出现,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隔离医学观察管理是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措施。在特殊人群中有一定数量的无症状感染者,需要加强对这部分人群的核酸检测,降低... 相似文献
13.
14.
陈文宇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2)
目的 总结分析嘉兴地区所有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2月14日至2020年3月4日浙江省嘉兴市所有42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2例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在16~72岁,中位年龄为47岁,其中一代病例21例,与一代病例相关的聚集性起病29例,有28例无任何基础疾病;以发热、咳嗽为首发症状的有38例(90.48%);血液指标中,淋巴细胞计数降低24例(57.1%),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下降25例(59.5%),嗜碱粒细胞计数升高32例(76.2%),CRP上升21例(50%);有39例(92.9%)患者出现影像学改变,其中两肺多发病变36例(92.3%),胸膜下受累36例(92.3%),有17例(40.5%)患者的出现影像进展,出现进展时间为2~11天,中位天数3.8天,平均(4.59±2.48)天,32例患者影像学出现好转时间为2~26天,中位天数7.5天,平均(8.72±5.33)天;有39例(92.86%)患者选择了含阿比多尔片、达芦那韦考比司他或克立芝的抗病毒方案,有22例(52.4%)联用了莫西沙星片,有20例(47.6%)联用了激素治疗;有17例(40.48%)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腹泻、恶心呕吐、皮疹等药物不良反应;有10例(23.8%)进展为重型,其中有6例(60%)进展为危重型;目前有38例(90.5%)好转出院,病毒核酸检测转阴时间为1~32天,中位天数为15.5天,平均(14.41±8.61)天。结论 嘉兴地区的COVID-19患者以一代病例及与一代病例相关的聚集性起病病例为主,临床表现具备COVID-19的一般临床特征,血液指标中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下降和嗜碱粒细胞计数升高值得关注的,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影像学改变,少数患者病情会迅速进展。缓解临床症状、阻止普通型进展为重型(危重型)、降低出院患者复查核酸检测的复阳率是本地区治疗COVID-19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5.
2020年1月23日浙江省嘉兴市确诊了本地区第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在此后1个多月的时间里嘉兴地区共确诊45例,其中有3例因特殊原因未在本地救治,其余均在本地定点医院接受治疗(有6例患者因治疗过程中出现病情加重而转上级医院继续治疗).截至2020年3月4日,嘉兴地区除2例危重型患者核酸检测仍为阳...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目的 调查分析西安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族聚集性疫情传播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COVID-19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的传播链,采集病例及相关人员的鼻咽拭子标本进行SARS-CoV-2核酸检测。 结果 本次疫情累计发现4例普通型、1例危重症型确诊病例和2例无症状感染者,危重症病例最终死亡。首例病例A于2020年1月31日发病,其他病例在首例病例发病后的1~13 d内发病,病例B、C和D、E分别为二、三、四代病例。 结论 家族聚集性疫情是COVID-19的防控重点,及早发现传染源,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隔离,防止传播扩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