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输入性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安徽省铜陵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6例输入性疟疾患者临床资料,设为疟疾组,选取30名同期体验人员设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全血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结果 16例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异常者所占比例为25.0%;红细胞计数降低者所占比...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南充地区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提高早期诊断和改善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35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输入性疟疾患者主要为外出务工男性,临床表现各异,大多患者除畏寒、发热、热退后出汗外,伴随有乏力、纳差、寒战、头痛、肌肉酸痛,部分患者伴随咳嗽、咳痰、腹痛、腹泻、身黄、尿黄。实验室检测主要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血红蛋白、血小板下降,肝肾功、电解质异常。蒿甲醚治疗效果佳,蒿甲醚联合伯氨喹治疗复发病例有效。脑型疟疾预后差。结论:输入性疟疾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能提高早期诊断率,及时抗疟原虫治疗、有效的综合治疗能有效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输入性疟疾患者临床资料,为临床早期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广州地区79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及实验室血常规、生化等检测指标结果,并与80例健康体检人员的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对输入性疟疾患者的实验室指标作逐步回归分析,并将79例疟疾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病例组的WBC、RBC、HGB、PLT均下降,而ALT、AST和TBIL的水平则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怀疑疟疾感染时,AST和TBIL水平越高, HGB和PLT水平越低,患疟疾的可能性越大;与治疗前对比,疟疾组患者治疗后的WBC、PLT的水平升高,RBC、HGB、AST、TBIL、CRP、PCT水平均降低(P<0.05),而两组ALT的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患者血液血常规、生化指标检测有助于临床对疟疾感染的及早诊治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2011~2014年收治的14例恶性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特点,评价青蒿琥酯治疗恶性疟疗效,探讨减少输入性疟疾的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病例资料,分别对2011~2014年收治的14例恶性疟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职业、临床表现、临床分型、实验室检查、治疗体会进行归纳分析。结果:14例恶性疟患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35岁,均为输入性疟疾。13例系由非洲回国我国公民,1例为来自喀麦隆的黑人军官。职业主要为工人、干部、工程师、个体商人。经青蒿琥酯规范治疗,疗效均好。结论:本地区以输入性疟疾为主,建议相关部门注意对从疟疾疫区回国人员的疟原虫普查工作,加强此类人员出国前培训及必要时使用预防药物,临床治疗采用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治疗(Artemisinin-based combination treatment,ACT)方案,疗效好,无耐药病例,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一例以腹泻为首发症状的输入性疟疾病例的临床特征和流行病学资料,为输入性疟疾诊冶及预防提供参考资料.收集该病例实验室检测结果、临床诊治经历及流行病学等资料并进行分析.该患者疟疾发作以腹泻为首发症状,血细胞分析:白细胞计数(WBC)5.02×109/L,红细胞计数(RBC)3.91×1012/L,血红蛋白(HGB)1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输入性疟疾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识别及更好地救治疟疾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5至2015年收治的449例疟疾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49例患者均为输入性疟疾病例,其中重症疟疾患者48例(10.7%)。血涂片检测可见恶性疟351例,间日疟85例,卵形疟1例,恶性疟合并间日疟12例,未发现三日疟的病例。患者以男性为主(88.2%);平均年龄(37.00±10.22)岁。临床表现以不规则热(74.4%)、疲乏(84.2%)、头痛(71.9%)、脾大(33.4%)为主要症状及体征,常见并发症为中毒性肝炎、急性肾功能不全、休克、严重出血等。实验室特征为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压积下降,胆红素升高及低蛋白血症等。98.2%患者治愈出院,26例出现疟疾再燃,4例出现疟疾复发。结论输入性疟疾以恶性疟为主,重症比例较高,临床症状常不典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输入性疟疾患者实验室检测指标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情况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确诊为输入性疟疾感染患者的血常规、生化指标结果,并与100例健康体检人员进行对照分析。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完成对输入性疟疾检验参数指标的分析。并对80例输入性疟疾不同虫种之间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疟疾组的白细胞(WBC)、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总蛋白(TP)和尿酸(UA)降低,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间接胆红素(IB)、尿素氮(BUN)以及肌酐(CR)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N%、ALT、TB越高,患疟疾的可能性越大;HB、PLT越低,患疟疾的可能性也越大。疟疾不同虫种之间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ALT、TB、HB、PLT可作为早期辅助诊断输入性疟疾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杭州市西溪医院2014年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疟疾患者临床资料及药物治疗情况,为临床早期诊断、评估轻重以及治疗提供参考数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收集2014年2月—2019年12月收治入院的66例疟疾患者资料,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对两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并采用多因素二元...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2000~2011年疟疾防治效果和流行动态,为调整疟疾防治对策和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0~ 2011年疟疾疫情、疟疾调查资料和疟疾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0~2011年广西检出疟疾患者2406例,疟疾发病率从2000年0.91/10万下降至2011年0.21/10万.其中,2001~2008年发病率下降3.30%~43.75%,2009~ 2011年发病率上升11.11%~ 61.54%.监测12年,检出本地感染疟疾患者312例,占全自治区疟疾患者总人数12.97%(312/2406);检出输入性疟疾2 094例,占全自治区疟疾病例总人数87.03%(2094/2406).结论 广西本地感染疟疾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增加是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加强输入性疟疾监测和管理,早期发现治疗传染源是控制输入性疟疾传播,巩固防治成果和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武汉市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对2016—2019年武汉市85例输入性疟疾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6—2019年报告的85例疟疾病例全为境外输入病例,外籍患者3例,中国籍82例,恶性疟68例(80.00%),间日疟12例(14.12%),卵形疟4例(4.71%),三日疟1例(1.18%),混合感染0例。1—12月都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5月份出现明显集中趋势,1、8月份存在小高峰。输入性疟疾病例以青壮年男性为主,来源于非洲国家79例(92.94%),亚洲国家6例(7.06%)。患者一般在发病后4 d内就诊,63.53%患者既往有疟疾病史,均有发热症状,部分合并寒战、头痛及意识障碍。83.53%为轻症病例,重症病例中恶性疟占92.86%。不少患者出现贫血,血小板、白蛋白降低,合并肝功能、肾功能等多器官损害。采用青蒿素及衍生物规范抗疟治疗,无死亡病例。结论武汉市面临的境外输入性疟疾压力持续存在,应加强对出国务工人员的监测和管理,保持高效的疟疾监测体系;对于输入性病例采用规范的抗疟原虫及综合治疗手段,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输入性恶性疟血液临床检验指标特征,为诊断及预防重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0—2017年武汉市输入性恶性疟确诊病例入院第1次的血常规和生化检验结果,将病例资料分为重症组和普通组,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t检验分析两组差异性。结果 共收集106份较完整的病例血液检测结果,其中重症组20例、普通组86例,血常规结果显示重症组红细胞(2.77±0.87)×1012/L、血红蛋白(84.52±25.57)g/L、红细胞压积(24.70±7.12)%,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同时重症组血小板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化结果显示重症组和普通组总胆红素(M=63.40,32.60)、直接胆红素(M=27.65,12.85)、间接胆红素(M=29.35,18.40)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中位数82.00 U/L,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总蛋白(51.79±6.00) g/L、白蛋白(27.52±3.61) g/L,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重症组肾小球滤过率(56.06±42.05) mL/min、尿素(14.91±9.71) mmol/L、肌酐(161.93±36.21) μmol/L、胱抑素C 中位数2.22 mg/L,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乳酸脱氢酶均明显上升,重症组(978.65±653.65)U/L,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症组钙下降,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恶性疟重症以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严重肝肾功能损伤、乳酸脱氢酶升高及钙代谢紊乱为特征,对恶性疟重症诊断与预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吴凯  万正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3):202-204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内一例恶性疟死亡病例发生因素,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输入性疟疾提供防控策略参考。方法 收集该死亡病例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测及临床治疗等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该病例发病-诊断时间7 d,疟原虫密度>5.0×105 /μL血,红细胞3.10×1012/L,血红蛋白89.00 g/L,血小板2.00×109/L,白细胞18.85×109 /L,总胆红素296.10 μmol/L,尿素55.30 μmol/L,肌酐799.00 μmol/L,葡萄糖2.20 mmol/L,乳酸 15.00 mmol/L, D-二聚体>7.80 μg/mL,诊断为恶性疟(脑型)、贫血、感染性休克、低血糖、肝肾功能衰竭、代谢性酸中毒及凝血功能异常。结论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应制定分类指导,统筹兼顾的科学防控措施,应加强疟疾防治健康教育、病人排查并提供就医通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外周血CXCR5+CD4+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TFH)水平与HIV感染者血浆HIV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青海省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HIV感染者,根据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为A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 μL)23例和B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500/ μL)77例,以同期行健康体检8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HIV感染者外周血中HIV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TFH水平以及健康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TFH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血浆HIV病毒载量为(4.70±1.13) log /mL显著高于B组(2.74±0.74)log/mL(P<0.05)。A、B和健康对照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113.64±23.44)/μL、(334.10±31.52) / μL和(995.41±49.23) /μL,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和健康对照组TFH细胞计数绝对值分别为(18.63±5.67) /μL、(59.35±13.73) /μL和(194.85±25.78) /μL,A、B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和健康对照组TFH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5.83±4.05)%、(17.57±5.08)% 和(19.59±4.25)%,A、B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IV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以及TFH细胞计数呈负相关(P<0.05)。结论 HIV感染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计数和TFH计数与HIV病毒载量呈负相关,且TFH计数可作为病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并有望成为HIV感染免疫治疗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2009—2019年四川省绵阳市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加强输入性疟疾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法定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绵阳市2009—2019年疟疾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和病例个案调查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9—2019年绵阳市共有169例输入性疟疾病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年均发病率0.43/10万。其中间日疟64例(37.87%)、恶性疟91例(53.85%)、三日疟1例(0.59%)、卵型疟5例(2.96%)、混合感染8例(4.73%)。输入性病例全年均有分布,6月和7月最多,均为22例,占全年的26.04%。169 例输入性疟疾病例中,10例(5.92%)来自国内其他省份,38例(22.49%)来自亚洲6个国家,121例(71.60%)来自非洲24个国家。全市10个县市区均有输入性疟疾病例报告。病例平均年龄(38.45±11.74)岁,主要为男性青壮年,职业以农民、工人为主。发病至诊断时间平均为4.18 d,39.05%、56.21%的病例分别在县级、市级医疗机构确诊。结论 绵阳市输入性疟疾疫情仍然严峻,应引起高度重视,需进一步加强输入性疟疾防控;提高医务人员疟疾诊治能力,完善疟疾监测体系,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尤其是出境人员和高疟区回归人员的健康教育,防止继发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15.
张东友  路军  周文奇  李凯  李娜 《中国热带医学》2019,19(11):1085-1088
目的 探讨非洲刚果(金)维和部队恶性疟疾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为提高治疗疟疾的疗效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8年9月—2019年5月治疗的90例恶性疟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门诊患者给予服用双氢青蒿素哌喹片,住院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青蒿琥酯静脉推注加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二组给予蒿甲醚针剂肌肉注射加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90例患者治疗效果均较满意,治愈率为100%,死亡率为0;门诊治疗患者中有1例复燃,住院患者2组不同治疗药物无1例复燃;平均退热时间,一组为(26.5±8.7) h,二组为(30.9±9.7) h;平均原虫转阴时间,一组为(37.4±12.2) h,二组为(41.2±11.1) h。结论 恶性疟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化,部分病例缺乏典型症状、体征。门诊给予口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住院患者给予青蒿琥酯+双氢青蒿素哌喹片或蒿甲醚+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可作为我刚果(金)维和部队二级医院治疗疟疾的常规方案。脑型疟等凶险发作恶性疟及症状较重者可首选青蒿琥酯作为基础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是疟疾流行较严重的省份,属不稳定疟区,历史上曾多次发生疟疾暴发流行。间日疟在全省范围内流行,20世纪80年代恶性疟在北纬31°~33°之间的江淮丘陵地区的20个县、市中流行。20世纪60—70年代,疟疾发病率曾高达3 214/万。经多年积极防治,疟疾发病大幅度下降,全省自1991年以后未发现本地感染恶性疟病例,1999年疟疾发病率下降至1/10万左右。2000年起,全省疟疾疫情出现大幅回升,局部暴发时有发生,病例集中于沿淮及淮河以北地区,至2006年全省报告病例34 984例,发病率达57.2/10万,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居全国首位,其中99%为本地感染的间日疟病例,其他为境外输入的恶性疟病例。2007年起采取以传染源清除行动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后,疟疾疫情得到有效遏制,年发病率降为44.69/10万,2008—2013年疟疾疫情连年大幅度下降,年发病率从22.04/10万下降至0.32/10万,2013年,全省仅报告3例本地感染病例,2014年起至今,全省境内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安徽省于2010年启动消除疟疾行动计划,计划于2018年在全省范围内消除疟疾。目前消除疟疾工作进展顺利,两个阶段性目标提前实现。至2016年底,全省已有94个县(市、区)和5个市完成了消除疟疾考核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致鲍温样丘疹病(BP)患者 L1-IgG抗体、存活素(Survivin)表达水平,为鲍温样丘疹病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收治的HPV感染致BP患者150例。根据HPV分型分为高危型组112例和非高危型组38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PV L1-IgG抗体、Survivin、免疫球蛋白IgA、IgG、IgM、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CD3+、CD4+、CD8+和CD4+/CD8+水平;使用杂交信号方法核酸检测技术,检测标本中HPV E6/E7 mRNA数量;Spearman相关性分析HPV E6/E7 mRNA和L1-IgG抗体、Survivin阳性表达水平关系。结果 高危型组和非高危型组患者L1-IgG和Survivin阳性表达分别为73.21%(82/112)、67.86%(76/112)和26.32%(10/38)、31.58%(12/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314,15.400,P<0.01)。高危型组患者HPV E6/E7 mRNA 为(1 125.64±113.42)copies/mL,且L1-IgG、Survivin阳性表达HPV E6/E7 mRNA水平较高,呈正相关(P<0.05)。高危型组和非高危型组患者IgA、IgG、IgM分别为(1.23±0.13)、(8.89±0.91)、(1.13±0.12)g/L和(1.60±0.17) 、(11.42±1.15) 、(1.53±0.16)g/L,高危型组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971,13.814,16.246,P<0.05)。高危型组和非高危型组患者患者CD3+、CD4+分别为(58.78±5.91)%、(29.96±3.12)%和(65.48±6.61)%、(65.48±6.61)%,高危型组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58,8.249,P<0.01)。两组患者CD8+和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型组患者TNF-α、IFN-γ和IL-6水平分别为(2.64±0.30) 、(4.36±0.53)和(3.11±0.32) pg/mL,高于非高危型组患者(1.67±0.18)、(2.44±0.25) 和(2.21±0.25)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92,21.499,15.769,P<0.05)。结论 BP患者感染HPV可影响患者免疫调节功能和炎症反应,且HPV高危型患者L1-IgG抗体和Survivin阳性表达水平高于非高危型组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蒿甲醚联合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对刚果(金)维和任务区非重症疟疾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刚果(金)中国二级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收治的维和任务区56例非重症疟疾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明确诊断后即予“蒿甲醚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2~3 d后改为口服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定期观察患者症状、体温、疟原虫密度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按WHO抗疟药物临床疗效分类综合评价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 56例非重症疟疾患者中,单纯恶性疟41例,混合疟15例。全部患者均获得完全临床原虫治疗成功,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平均退热时间单纯恶性疟患者为(28.5±7.6) h,混合疟患者为(26.4±6.5) h;平均疟原虫清除时间单纯恶性疟患者为(31.5±8.3) h,混合疟患者为(30.4±6.7) h;平均疟原虫清除半衰期单纯恶性疟为(2.54±0.55) h,混合疟患者为(2.42±0.43) h。两组患者退热时间、疟原虫清除时间及清除半衰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蒿甲醚联合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可有效治疗刚果(金)维和任务区非重症疟疾,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陕西省2018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97例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总结抗疟治疗及转归情况,为提高早期诊断、减少误诊、提高治疗效果提供经验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1月—2020年9月陕西省传染病院收治的疟疾患者住院病例资料,对所有纳入患者的一般资料、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疾病转归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8年1月—2020年9月,陕西省传染病院收治的输入性疟疾患者97例,其中93例为外出务工的中国籍工人,4例为非洲来西安工作或留学外籍人员; 92例来自非洲,5例来自亚洲。恶性疟疾78例,间日疟15例,卵型疟4例,其中重型疟疾占11例(均为恶性疟原虫感染);疟疾全年散发,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畏寒、寒战、头痛、头晕、肌肉酸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重型疟疾可发生严重肾功能异常或继发嗜血综合征;不同类型疟原虫感染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方案,19例间日疟及卵型疟中,12例予口服磷酸氯喹加磷酸伯氨喹治疗,7例予以蒿甲醚注射液治疗。78例恶性疟中,42例口服青蒿素类复方制剂,25例予蒿甲醚注射液治疗,11例重型疟疾有3例在使用青蒿琥酯注射液或蒿甲醚注射液后再口服青蒿素类复方制剂序贯治疗,所有患者疟原虫均转阴,但仍有1例间日疟复发, 3例恶性疟原虫再燃,对复发及再燃的病例予再次治疗后亦均治愈。结论 对有疟疾流行区居留史的发热患者,及时进行外周血涂片查找疟原虫有助早诊断。对确诊病例宜早采用合理、规范、足疗程抗疟药物,是有效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