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气候变化对鼠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位于法定传染病之首,步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不断发现新的鼠疫疫源地,世界鼠疫疫情呈上升趋势。自然环境因素对于鼠疫的发生、流行影响非常大,而作为环境因素的重要一环一气候变化及其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改变必然对鼠疫产生直接和/或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
鼠疫是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储存宿主是种类繁多的啮齿类动物。由于鼠疫储存宿主种类不同及其与人居住环境的关系密切,人感染鼠疫的危险性、感染途径、病型等也不尽相同。一般而言,储存宿主为家栖和家野两栖鼠类的,人感染途径多为跳蚤叮咬;而储存宿主为野栖鼠类的,人感染途径多为直接接触染疫动物,如在旱獭鼠疫疫源地,猎捕和接触旱獭等疫源动物是人间鼠疫发生的主要原因,感染途径多为直接接触。  相似文献   

3.
我国旱獭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甘肃、新疆、内蒙古、四川和云南等地。旱獭是野生的经济动物 ,它漂亮的皮毛几乎可与水獭媲美 ,可出口换外汇 ,肉油除可食用外 ,还可以做药源、工业原料。但旱獭又是鼠疫的主要储存宿主 ,历史上由于捕食旱獭发生多起人间鼠疫流行。1 91 0年— 1 91 1年我国东北鼠疫的发生就是因此而引起的 ,满州里地区许多捕食旱獭者因不懂得预防知识 ,没有个人防护 ,因而被感染鼠疫 ,发展成肺鼠疫大流行 ,疫情沿铁路公路传至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等地 ,据不完全统计 ,死亡 6万~ 7万人。 1 92 0年— 1 92 1年间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粱河县2001年人间鼠疫发生的原因,供今后防制工作参考。方法 对病区、鼠疫流行史、鼠疫防制、监测结果及有关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梁河县在1955年鼠疫疫情控制后,经历了鼠间鼠疫由微弱流行到多点爆发流行的过程,2001年发生鼠间鼠疫疫点21个,并发生人间鼠疫1例。结论 人间鼠疫的发生是动物鼠疫流行的必然结果,发生原因是鼠疫周期性流行和防治措施不落实。目前梁河县鼠疫疫情态势十分严峻,必须坚持不懈地防治,才能有效控制鼠疫的流行。  相似文献   

5.
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在野生啮齿动物间流行,经蚤类叮咬可感染造成人间腺型、败血症型鼠疫。肺鼠疫经密切接触可经呼吸道分泌物直接传播,传染性强。本文综述了鼠疫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承德市鼠疫疫情开展风险评估,提出科学有效的鼠疫防控措施和管理建议。方法采用专家会商法和风险矩阵分析法,识别鼠疫发生的危险因素,对各种鼠疫疫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进行分级,然后将分级分值列入风险矩阵中进行分析,得出风险水平。结果承德市发生输入性鼠间鼠疫的风险分值为9,风险水平为M,发生鼠间鼠疫疫情流行的风险分值为6,风险水平为M,发生人间鼠疫疫情的风险分值为8,风险水平为M。结论承德市很有可能发生输入性鼠间鼠疫,但不太可能出现鼠间鼠疫疫情流行和人间鼠疫疫情。应强化落实鼠疫防控的综合措施,防止鼠疫疫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天峻县动物鼠疫及人间鼠疫监测结果,为天峻县鼠疫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结合2020年及以前鼠疫监测结果,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天峻县鼠疫流行情况和流行趋势进行分析.结果 2020年未发生人间鼠疫疫情;平均旱獭密度为0.095/hm2,低于国家标准;小型鼠捕获率3.21%,旱獭染蚤率1.66%,蚤指数0.3...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云南省普洱市家鼠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中携带鼠疫噬菌体的情况,并进行鉴定。 方法 2015年11月—2016年6月在普洱市的澜沧县、墨江县及思茅区选取9个疫点,采用鼠铗法捕获老鼠,取其肠道标本;以鼠疫疫苗株EV76为饲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鼠疫噬菌体,并对噬菌体进行电镜扫描等鉴定。同时对肠道标本进行鼠疫菌特异基因caf1检测。 结果 共采集286份样本,从中分离到4株鼠疫噬菌体,总分离率1.40%;4株鼠疫噬菌体分离自3个疫点,其中澜沧县勐朗镇勐宾村自226份标本中分离到2株,墨江县龙潭乡大沙坝村自4份标本中分离到1株,思茅区云仙乡大石头村自7份标本中分离到1株;4株鼠疫噬菌体中,有3株分离自黄胸鼠,1株分离自斯氏家鼠;4株鼠疫噬菌体初次分离时其噬斑表现出多态性,选择其中2株噬菌体进行电镜扫描,皆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所有肠道标本caf1检测阴性。 结论 首次在普洱市家鼠鼠疫疫源地中分离到鼠疫噬菌体,所分鼠疫噬菌体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且具有多态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拉善黄鼠疫源地鼠疫流行特征,为今后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理、归纳历史上和1962年人间鼠疫流行资料,1963年以来动物鼠疫流行病学调查与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现况分析。结果40多年的检菌资料表明,动物鼠疫发生3次流行,9月份检出鼠疫菌159株,疫点66个,判定疫源面积2820.16km2,检菌时间仅限于4-8月份,流行曲线呈单峰型;30年来间接血凝试验有22年份发现鼠疫阳性血清。结论控制鼠疫必须根据鼠疫流行因素和特点,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调查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中是否携带鼠疫噬菌体,并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2017年1-6月采集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4个曾流行过鼠疫乡镇6个自然村的鼠类标本,以鼠疫疫苗株EV76为饲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鼠疫噬菌体,并对分离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同时挑取部分噬菌体进行电镜扫描。结果 共获得641份标本(齐氏姬鼠334只,大绒鼠236只,其余71只),分离到9株鼠疫噬菌体,总分离率1.40%;有4个疫点(白山母村、石龙村、新松村、大庆村)分离到了鼠疫噬菌体,另外2个点(长乐村、西门社区)未分到鼠疫噬菌体;9株鼠疫噬菌体中,8株分离自齐氏姬鼠,1株自大绒鼠;初次分离这些鼠疫噬菌体时,其噬斑在双层平板上表现为大(直径~2.0 mm)、中(~1.0 mm)及小(<0.5 mm)3种噬斑;4株有代表性噬菌体皆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结论 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中普遍存在鼠疫噬菌体,齐氏姬鼠是主要的携带宿主,所分鼠疫噬菌体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且具有多态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鼠疫主要是由跳蚤叮咬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蚤类对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长期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鼠疫自然疫源地内蚤种类较多,群落结构较为复杂。研究蚤类群落结构特征,探讨不同生境对蚤类群落结构的影响,这对维持鼠疫生态系统的平衡、研究鼠疫生态系统的构成以及预防和控制鼠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分析2000-2011年内蒙古各疫源地啮齿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染疫情况,为今后的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0-2011年内蒙古鼠疫监测总结和疫情分析报告,应用Excel2003软件分别对啮齿动物及其感染鼠疫的情况按不同年代、不同疫源地分别进行统计,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11年,在内蒙古各疫源地共捕获啮齿动物2目6科30种180 301只,其中在长爪沙鼠疫源地获鼠24种78 263只,达乌尔黄鼠疫源地获鼠19种78 638只,蒙古旱獭疫源地获鼠14种3 435只,布氏田鼠疫源地获鼠13种19 967只;从达乌尔黄鼠,布氏田鼠、长爪沙鼠3个类型疫源地的9种啮齿动物体内检出了鼠疫菌共728株,从达乌尔黄鼠,布氏田鼠、长爪沙鼠、蒙古旱獭四个类型的疫源地的7种啮齿动物体内均检出了血凝阳性血清269份。结论内蒙古鼠疫自然疫源地啮齿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宿主类型复杂,动物鼠疫十分活跃,应加强监测,有的放矢地做好鼠疫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陕西省鼠疫自然疫源地人群F1抗体水平。方法采集定边县动物间鼠疫活动疫源地居民血样832份、非疫区居民血样1 537份作为调查对象,进行放射免疫沉淀实验。结果共检测出阳性血清66例,阳性率为2.79%。其中在疫点乡镇发现阳性血清33例,阳性率为3.97%,非疫点乡镇33例,阳性率为2.15%。经统计学检验,疫区居民鼠疫F1抗体阳性率和非疫区居民鼠疫F1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陕西省鼠疫疫源地内存在一定比例的鼠疫F1抗体阳性人群,具体原因尚待调查。  相似文献   

14.
广西鼠疫疫区后期处理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广西实施鼠疫疫区后期处理策略的效果。方法对2000—2003年广西鼠疫监测和疫区处理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4年问,广西鼠疫病例数由2000年的42例降到2002和2003年的。例,鼠疫菌检出率由0.39%降到0,鼠疫F1抗体阳性率由0.38%降到0.01%。结论鼠疫疫区后期处理措施的实施,使鼠疫疫情得到了明显的遏制,值得在广大疫区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历史资料分析达茂旗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发展趋势。方法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环境的改变影响着该疫源地主要宿主的分布及其数量动态,从而影响着鼠疫动物病的流行。结论达茂旗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完全具备长期存在的基本条件,而且有逐渐向人口密集地区扩散的趋势,必须采取科学的防治方法,措施有力,防止鼠疫动物病波及人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1981-2010年宁夏海原县黄鼠疫源地鼠疫监测资料及鼠疫流行病学特征,为防制提供对策。方法运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按照医学统计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阿拉善黄鼠疫源地宿主密度为0.30~1.87只/公顷,染蚤率为28.07%~81.78%,蚤指数为0.49~3.15,有5个年次监测到动物鼠疫的局部流行。结论海原县动物鼠疫流行呈间断性发生。坚持以鼠疫监测、宣传教育、灭鼠灭蚤、区域联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是预防控制鼠疫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泉州市鼠疫宿主动物的种群构成及数量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积累基础资料。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生物分类学、血清学调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捕获鼠形动物2 134只,平均鼠密度5.71%,鼠染蚤率31.52%,黄胸鼠构成比26.66%,印鼠客蚤构成比92.88%,总蚤指数1.16,印鼠客蚤指数1.13,鼠疫实验室检测用4种方法未检出阳性标本。结论监测资料表明,泉州市鼠间出现临界线的危险信息和指征,必须引起重视,加强监测,采取防制措施,防患于未燃。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广西鼠疫病人、周围人群、宿主动物及指示动物血清F1抗体阳性率、抗体滴度水平及分布情况,为鼠疫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血清中的F1抗体。结果第1次(2000~2001年)检测56例鼠疫病人血清、108份正常人血清、144份鼠血清和109份指示动物血清,阳性血清数分别为56份、2份、1份和7份,阳性率分别为100%、1.85%、0.69%和6.42%;第2次(2006年)检测30份原鼠疫病人血清、126份正常人血清、235份鼠血清和278份指示动物血清,除了检出9份F1抗体阳性的鼠疫病人血清(阳性率为30%)以外。其它血清均为阴性结果。结论广西鼠疫病人经过5-6年的时间,70%左右的病人的F1抗体已经消失,30%左右的病人可检测到F1抗体,但其滴度明显下降,而周围人群、宿主动物及指示动物血清未检出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鼠疫指示动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把家养的狗、猫和猪等非鼠疫主要宿主动物列为鼠疫指示动物。这一类动物对鼠疫杆菌低敏感,高抗性,染疫后大多能自然痊愈,并在体内长时间保留鼠疫特异性抗体(F1抗体)。鼠疫指示动物虽然不是鼠疫主要宿主,但是,它们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一旦染疫对人类构成严重威胁,已经引起广泛的关注。开展鼠疫指示动物的研究,对鼠疫防治工作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1894年广州鼠疫考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早在 19世纪 70年代末 ,广州和珠江口地区已有鼠疫局部流行的迹象 ,很可能是从北海疫区经海路直接传入的 ;1894年广州在干旱温燥的异常气候背景下发生严重的鼠疫流行 ,但流行形成后 ,疫情与气候变化没有明显关系。城区病例报道集中在 4~ 7月 ,其中 5月最多。疫情始发于回民、旗人聚居地区 ,流行则较集中在西关和老城南部 ,西关传染几遍 ,而老城区的病例呈沿环城玉带河分布的迹象。症状以核肿、寒热、昏迷为特点 ,死亡约 10万人。中医治疗遵凉散清泻、解毒活血之法 ,亦有用针刺、冷水搓挪等民间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