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20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HBVDNA和HCVRNA。检测发现80%的HCC癌组织中可检出HBV-DNA的存在,25%的病例可以查到HCV-RNA;所有HBV和HCV阳性病例均为原发性肝细胞癌,而继发性肝细胞病例未能检出二种病毒核酸序列。本研究揭示我国引起HCC发生的肝炎病毒以HBV为主,HCV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3.
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罹患原发性肝细胞癌(PHC)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 对70例有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史(B组,54例)及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史(C组,16例)的PHC患者的好发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及大体病理类型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 与HCV感染的PHC患者比较,HBV感染的PHC患者的年龄较低[(54.86±9.82)vs(62.88±6.90)岁,P<0.01];大肝癌发生率较高(90.9%vs53.8%,P<0.01).70例患者中获得病理结果者B组为28例,C组为16例;经秩和检验,HBV感染的PHC患者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60.7%,中分化39.3%,低分化0)高于HCV感染的PHC者(高分化37.5%,中分化25.0%,低分化37.5%)(P<0.05).结论 患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后导致肝硬化背景下的PHC在流行病学及病理基础方面存在差异,反映出不同病毒感染后PHC的发生、发展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肝细胞癌的发生与丙肝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肝细胞癌(55例)和肝内胆管结石的肝组织(21例)的石蜡包埋标本中的HCV-RNA和HBV-DNA进行检测.结果 肝癌组和结石组的HCV-RNA阳性例数分别为18例(32.7%)和1例(4.8%),OR=9(P<0.05).结论 HCV感染是HCC的重要致病因素,用PCR技术检测石蜡包埋肝组织中的HCV-RNA是一种简便、特异、灵敏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除直接损伤肝细胞外,还可诱导机体产生自身免疫反应,表现为HCV感染者体内出现免疫功能紊乱,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包括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抗肝细胞质抗体Ⅰ型、抗肝肾微粒体抗体Ⅰ型等。检测自身抗体水平,可评估HVC感染者的免疫状况,对丙型肝炎的诊断、抗病毒及实施个体化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广州地区肝细胞癌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及其基因型,我们对109例HCC患者血清做了抗-HCV和HCVRNA检测,并以PCR阳性产物做了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在22例HCC抗-HCV阳性血清中HCVRNA阳性18例,其中15例与HBV重叠感染,3例为单独感染。 相似文献
8.
用ELISA法检测了92例肝细胞癌(HCC)及53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对照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结果:HCC组血清HBV—M及抗—HCV阳性率为87.O%和14.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2%和3.8%(P均<0.05)。HCC组抗—HCV阳性病人中84.6%HBV—M阳性。提示:HBV是本地区引起HCC的主要病因,而HCV也可能是HCC的致病因素之一,但HCV单独致癌的可能性不大,主要是通过调节和协调HBV而起致癌作用。且不同地区HCV毒株致癌效应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HCV基因型分布现状及其关系。方法:选择山西省肿瘤医院1996年间住院的HCVRNA阳性,临床上确诊的HCC患者血清标本13份,非肝癌癌症患者血清标本15份,1996年-1997年HCVRNA阳性的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血清标本15份,用型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基因分型。结果:13例HCVRNA阳性的HCC患者,除1例未能分型外,其余12例均为HCV 1b型(100%)。15例非肝癌癌症患者,除13酌(86.67%)为1b型感染者外,其余均为2a型(13.33%)。15例从业人员中,不仅检出了12b型感染(86.67%),还检出2a型,1/2混合型各1例。所有标本中1b,2a型,1b/2a混合型的构成分别为38/42(90.48%),3/42(7.14%),1/42(2.38%),以1b型的比例最高,未检出1a,2b和3a型。结论:HCVRNA1b型与HCC的关系较为密切,同时也是山西地区HCV的感染优势株。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胎蛋白(AFP)、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异常凝血酶原(APT)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PHCC)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A)检测AFP、SCCA、APT肝细胞癌37例,肝硬化40例,正常组41例。结果 PHCC患者血清AFP[(485.31±425.43)μg/L]、SCCA[(175.37±57.45)μg/L]、APT[(987.58±456.23)μg/L]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FP[(13.87±6.75)μg/L]、SCCA[(87.70±41.21)μg/L]、APT[(14.28±5.27)μg/L]及肝硬化组AFP[(80.62±34.98)μg/L]、SCCA[(105.89±37.97)μg/L]、APT[(250.56±102.54)μg/L](P均<0.01),AFP、SCCA、APT联合检测,敏感度可高达91.87%,特异度为85.00%。结论 AFP、SCCA、APT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肝细胞癌的阳性诊断率,对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肝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两种病毒重叠感染对肝病恶性化的影响。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ELISA法检测了5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率分别为75.0%,38.5%。二者重叠感染率为28.8%。并选择54名急性肝炎患者血清作对照,检出率为44.0%,22.2%,5.5%。本实验结果提示,乙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13.
肝细胞癌组织中HBV,HCV,HGV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及庚型肝炎病毒 (HGV)在肝细胞癌 (HCC)组织中的存在状态。方法 分别采用抗 -HBVS ,抗 -HCVNS5及抗 -HGVNS5三种单克隆抗体 ,以免疫组织化学SPAB法检测 2 6例HCC患者石蜡包埋的肝癌及癌旁肝组织中HBVS抗原 (HBsAg) ,HCVNS5抗原 (HCAg)和HGVNS5抗原(HGAg)。结果 检出HBsAg 17例 ( 65 % ) ,HCAg 13例 ( 5 0 % )及HGAg 9例 ( 3 5 % ) ,其中HBV/HCV/HGV重叠感染 7例 ,HBV/HCV重叠感染 4例 ,HBV单独感染 6例 ,HCV单独感染 2例 ,HGV单独感染 2例 ,另有 5例均不表达上述三种抗原 ;HBsAg与HGAg阳性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HBsAg与HCAg及HCAg与HGAg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 >0 0 5 ) ;HBV ,HCV及HGV均表达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浆内 ,呈细颗粒状分布 ,癌组织表达强度均弱于癌旁组织。结论 HCC患者中有较高的HBV ,HCV及HGV感染率 ,感染率顺序为HBV >HCV >HGV ;推测HBV感染在HCC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HCV和HGV感染可能是HCC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肝细胞癌组织中P16蛋白表达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中P16蛋白表达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virus,HCV)感染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46例HCC及其癌旁肝组织中P16蛋白和HCV抗原的表达。结果:P16蛋白的阴性表达率在HCC癌组织(58.7%,27/46)明显高于其癌旁组织(36.8%,14/38)(P〈0.05),在Edmond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P53基因产物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与肝细胞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0例肝癌及癌旁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肝癌突变型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2%(16/50),癌旁组织均为阴性;有门静脉癌栓31例,P53蛋白阳性率为45%(14/31),而无门静脉癌栓19例仅2例为阳性(P〈0.05);血清甲胎蛋白(AFP)≥400μg/L36例,P53蛋白阳性率为 相似文献
17.
肝细胞癌肿瘤抑制基因P53改变及其与乙型肝炎病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细胞癌肿瘤抑制基因P53的改变有着显著的地理差异。应用地高辛标记探针原位杂杂,PCR、PCR-SSCP分别检测重庆地区高感染、黄曲霉素中等含量38例HCC中HBV DNA及P53的基因突变,并应用Southern杂交对其中的12例进行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Zeste基因增强子同源物2(enhancer of zeste homolog 2,EZH2)和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AFP)在肝细胞癌(H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EZH2和AFP在96例肝细胞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 HCC组织中EZH2和AFP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 <0.01);EZ-H2的阳性表达率在肿瘤直径≥5cm的HCC (71.4%)中高于直径<5cm的HCC(45.9%) (P <0.05);AFP的阳性表达率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AFP在伴有脉管浸润的病例中的阳性表达率(57.7%)高于无脉管浸润者(27.3%)(P<0.05);EZH2在伴或不伴有脉管浸润的病例中其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ZH2和AFP阳性表达率均在低分化HCC组织中高于高分化HCC (P <0.05).EZH2和AFP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x2=25.245,P=0.000).随着HCC分化程度降低,EZH2\AFP双阳性表达率升高(P<0.05).肿瘤直径<5cm且伴有脉管浸润者EZH2\AFP双阳性率(73.1%)高于EZH2单阳性率(28.6%)和AFP单阳性率(50.0%) (P <0.05);EZH2\AFP双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无关(P>0.05).结论 EZH2和AFP的联合检测,对于评估HCC浸润、转移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肝细胞癌组织中HBV的感染与P5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102例手术切除的肝细胞癌的石蜡包埋标本,连续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HBVM和P53蛋白。结果病理诊断102例肝细胞癌组织中.免疫组化检测HBVM( )74例(72.55%);P53( )57例(55.88%);HBVM( )、P53( )54例(52.94%);HBVM( )、P53(-)20例(19.61%);HBVM(-)、P53( )3例(2.94%);HBVM(-)、P53(-)25例(24.51%)。癌组织中HBVM( )、P53( )与其他三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HBVM表达阳性的肝细胞癌组织中P53表达阳性率高。 相似文献
20.
HBV、HCV感染与HCC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发生的病因作用以度两种病毒的相互关系。方法167例HCC组和180例正常组的配对对照研究。结果HCC组中HBV—DNA和HCV—RNA阳性率分别为74.9%度1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1%和3.9%,HBV—DNA或HCV—RNA阳性以及两者均阳性时发生HCC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52.79、30.21和84.00。结论HBV感染除可能有直接致癌作用外,还可与HCV有协同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