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预警分级管理在减少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我科成立项目团队,明确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质量改进目标,分析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病情、设备、转运人员等方面建立预警分级管理,并应用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比较实施前(2017年6-12月)及实施后(2018年1-6月)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及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实施后,急诊科患者转运至CT室、重症病房及手术室的时间均短于实施前(t=60.557,P<0.001;t=14.096,P<0.001;t=45.117,P<0.001);实施后转运期间不良安全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χ2=58.699,P<0.001)。结论 预警分级管理能有效缩短院内转运时间,降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不良安全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在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的957例Ⅰ级危重患者。其中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就诊的45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方式,即由一名急诊专科护士负责转运;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就诊的499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应用MEWS对患者进行转运前评分、合理安排转运人员及设备。比较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处置成功率及转运护士的心理压力情况。结果研究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0%vs.27.9%),转运过程中心搏骤停、呼吸困难及窒息、管道脱落(移位)或堵塞等不良事件的处置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采用MEWS后,护士转运时心理压力明显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MEWS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转运前的风险评估,并以此为依据来指导患者转运、规范转运流程,不仅有助于提高转运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还能减轻护士的心理压力,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在基层医院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1日~4月30日经抢救后需转运的81例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5月1日~7月31日经抢救后需转运的10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经验方法进行评估病情,并转运。观察组转运前在常规评估基础上增加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进行病情评估,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比较实施前后两组患者院内转运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患者家属及接受科室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实施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率由实施前的8.64%降低到实施后的0.97%(P=0.030);患者家属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5.19%提高到实施后的94.17%(P=0.042),接受科室满意度由实施前的80.25%提高到实施后的93.20%(P=0.008)。结论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能客观、准确评估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病情,有效降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以及科室间合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应用标准分级管理指导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降低急诊危重病人转运临床不良事件,保证危重病人转运安全。方法:本研究将2016年6月至9月在本院急诊科收治的危重病人20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常规转运方法;2017年6月至9月收治的危重病人209例为观察组,观察组通过实施标准分级管理转运方案,对危重患者病情进行标准分级管理,分为Ⅰ级、Ⅱ级、Ⅲ级,为各级患者制定转运人员及物品管理,优化转运流程。评价实施危重病人转运方案后,两组转运平均时间、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转运平均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标准分级管理转运方案可以降低转运时间,减少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保证急诊危重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李明曲  苏黎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9,38(18):2936-2940
目的探讨预警分级管理在ICU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该院ICU需要院内转运的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内转运方式,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预警分级管理。结果干预组转运前准备时间、转运时间及检查等候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SpO2下降、SBP下降、严重输液外渗、非计划拔管、设备故障及不良事件总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预警分级管理能够提高ICU患者院内转运效率,降低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转运质量,保证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6.
吴晶 《当代护士》2021,28(1):48-50
目的 探讨分级转运模式在脑出血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出血危重患者,按照院内转运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正常转运,不做相关干预措施,研究组应用分级转运模式,组间对比转运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转运到CT科室、普通病房、手术科室及ICU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出血危重患者应用分级转运模式,能够有效降低专业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缩短转运时间,为救治工作赢得充足时间,该模式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2012年1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将2012年1~8月需院内转运的72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方法转运患者,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需院内转运的76例急诊危重患者设为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并对两组患者转运中出现的意外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转运时间、坠床、氧气中断、管道脱落或打折等意外情况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诊危重院内转运患者,及时实施有效的预见性护理措施,在缩短转运时间和降低患者的意外事件发生率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总结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环节质量管理。危重患者转运管理分为转运前环节管理、转运中环节管理和转运后环节管理,管理重点为确定转运危重患者人员,明确职责,使用《危重患者转运前核查表》和《危重患者交接单》。实施环节质量管理6个月,转运危重患者212例,发生意外情况14起,较实施环节管理前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预见性护理程序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 比较2组间院内转运时间、护理意外和病情恶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院内转运所需时间,观察组为(31.9±5.3) m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0.2±7.6) min.观察组护理意外及病情恶化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采用预见性护理程序,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急诊患者由于诊断、治疗的需要须进行院内转运,而危重患者转运中随时会发生病情变化,危及生命。2009年8月~2010年9月,我们将优化转运流程应用到652例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仿真演练在成批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初步制定转运计划后,转运小组成员携带所有必备的转运物品及模拟人进行仿真演练,对转运人员职责、转运设备和流程及转运时间进行进一步探索及完善。结果安全转运ICU危重患者16例,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仿真演练有助于发现转运计划中的不足,确定转运成员的职责,完善转运仪器设备及转运流程,从而降低成批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级转运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对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转运前进行转运风险评估,划分风险等级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根据转运风险等级确定转运人员及转运物品。结果实施分级转运后,转运总体不良事件下降,其中,患者相关性不良事件与转运人员相关性不良事件均下降(P0.01)。结论分级转运模式能够有效降低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了危重患者的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13.
刘纪宁  杨雍  吕汝琦 《华西医学》2014,(6):1032-1033
目的 探讨综合性医院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重要性及转运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转运策略。 方法 总结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20 352例危重患者的急救及院内转运的实践及资料,探讨转运中的医疗人员组成、急救设备、转运流程、转运风险的评估、应对方案。 结果 20 352例危重患者中,除136例因病情危重在抢救室抢救无效死亡,5 756例因抢救后病情相对平稳由抢救室转送急诊科留观室留观治疗或暂因患方及医院主客观原因不能转送专科住院治疗由抢救室转送急诊科监护室治疗,其余14 460例危重患者经抢救病情相对稳定后全部实现院内安全转送。 结论 合理的救治医疗人员组成、积极对危重患者的救治、作好病情评估、把握好转运的时机是实现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心胸外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桂清  肖跃勤 《华西医学》2010,(12):2273-2274
目的总结并完善心胸外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2月将16名危重患者按院内转运流程安全转至外科重症监护病房(ICU)。结果实现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为患者病情的特别监护和后续治疗赢得时间和时机。结论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制订和实施严谨、有序、高效的流程方案是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探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能否对各类危重病人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直接影响其救治的成功率。日常医疗工作中常常遇到各类危重病的院内转运问题。国外自1990年始开始有人注重此问题。我院急危重救治中心由急诊科及危重病房(ICU)组成,于2000年开始由急诊科实施完成院内危重病人转运的专职工作,并制定出一套相应的办法。现将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及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HFMEA在急诊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急诊科收治的400例需院内转运的外科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模式,观察组运用HFMEA实施转运,通过早期预警评估、分析急诊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失败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采用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我院从 2015 年 4 月起在广泛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在活动前后半年间随机抽样调查急诊危重转运的患者各 180 例,采用问卷调查及现场考核等方法,综合评价活动前后护理质量、护理不良事件、转运时长、护理工作满意度等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明显提高,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长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优质护理相关措施应用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过程中,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转运速度,同时也提高患者和接收科室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采取预见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院内转运的8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作两组,各组40例。其中,甲组采取常规护理方法,乙组采取预见性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乙组患者家属满意度及接收科室满意度明显高于甲组;乙组患者转运途中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甲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采取预见性护理效果显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家属及接收科室的满意度,还可以对患者转运途中意外事件进行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急诊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生命体征不稳定,此类患者院内转运危险系数大。以往,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对危险因素估计不全,物资准备不足,转运交接实行口头交班,易发生意外和交接科室相互推诿责任。合理的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应该针对性的对急诊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充分评估,计划,合理安排护送人员并实施,做好与相应科室的交接工作,环环相扣,各科合作,保证危重患者的转运安全。因此,本文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0.
王宁 《护理管理杂志》2013,13(2):119-120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方法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院内安全转运的影响因素,从转运前、转运中及转运后3个流程查找失效模式,并有针对性地制订控制方案。结果降低了院内患者转运中意外的发生率,减少了与接收科室发生的交接问题(P<0.01或P<0.05)。结论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可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