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中的食疗养生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系统阐发了食物的性味、功效、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详细记载了收集的食疗单验方及其临证经验。如取梨汁谓天生甘露饮、甘蔗谓天生复脉汤、西瓜汁谓天生白虎汤的单食代方及单味食治,择食组方,药酒配方等,为中医食疗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归纳王孟英对《随息居饮食谱》中性味甘平食品的认识和使用经验,分析其中蕴含的食疗特色,以求将食疗和养生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和生活。[方法]筛选书中性味甘平食品,按食品类别一一罗列,探索其分布规律,分析其功效,归纳其临床应用方法,结合中医理论体系,综合分析其中蕴含的食疗理论特色。[结果]《随息居饮食谱》中各类食品均含有性味甘平者,其数量不一,以毛羽类最多,既有滋补五脏的功效,又能泻部分实证,临床应用方法符合方剂学中药物的七情配伍,其中蕴含的食疗特色符合中医理论体系。[结论]《随息居饮食谱》中王孟英对性味甘平的食品有独到的认识和见解,使用方法多样,对生活中和临床上运用性味甘平的食品进行食疗和养生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归纳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毛羽篇》中蕴含的中医食疗特色,以求将中医食疗理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和养生。[方法]归纳总结王氏在该篇内对毛羽类食品的性味、功效归属、品质挑选与加工、食用宜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论述,并将其与中医理论体系相结合,综合分析该篇蕴含的食疗理论特色。[结果]由王氏收录在本篇内的毛羽类食品,其性味与功效归属符合中药学的药性理论,挑选与加工步骤明确,食用宜忌事项详细,临床应用方法符合方剂学对药物的七情配伍,其中蕴含的食疗特色符合中医理论体系。[结论]王氏所著《随息居饮食谱·毛羽篇》可以指导今人对于该类食品的认识与应用,除却些许时代局限,不失为推广中医食疗理论、践行中医食疗养生的范本之一。  相似文献   

4.
郑观应(1842-1922)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郑氏在商务之余,喜好医学,对中医养生及在近代传人中国的西医卫生保健知识均有涉猎。这些内容集中体现在郑氏编著的《中外卫生要旨》一书中。郑氏在此书中从精神调摄、饮食调养、日常起居和运动方法等方面论述了其对卫生保健知识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郑观应(1842-1922)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郑氏在商务之余,喜好医学,对中医养生及在近代传入中国的西医卫生保健知识均有涉猎.这些内容集中体现在郑氏编著的<中外卫生要旨>一书中.郑氏在此书中从精神调摄、饮食调养、日常起居和运动方法等方面论述了其对卫生保健知识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郑观应(1842-1922)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郑氏在商务之余,喜好医学,对中医养生及在近代传入中国的西医卫生保健知识均有涉猎.这些内容集中体现在郑氏编著的<中外卫生要旨>一书中.郑氏在此书中从精神调摄、饮食调养、日常起居和运动方法等方面论述了其对卫生保健知识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以下简称《重订霍乱论》)是清代著名学者王孟英先生的晚年著述。它成书于同治年间,正值上海“霍乱”大流行之时。全书共分“病情”、“治法”、“医案”、“方药”等四卷,较系统地总结了前人和王氏防治“霍乱”的实践经验,是一本较有价值的中医古代文献。该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素问·脏气法时论》中"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分析并结合元代养生家贾铭所撰《饮食须知》的论述,分析《饮食须知》中的食疗养生观,总结出《饮食须知》对于食物的选用十分考究,强调饮食禁忌,重视食物的寒热调和,不提倡生食、久食、多食的学术特色,以期更好地指导当代中国社会的养生。  相似文献   

9.
药食同源是人类在药物与食物中总结的知识,可以充分显示出食物在治疗与保健方面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养生的定义与方法与药食同源理论,探讨药食同源起源与发展,分析药食同源的思想和饮食养生相关性,以期充分发挥药物与食物的效用。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与《淮南子》所阐述的养生思想颇多相似之处。"体道"是二者养生的共同原则。形神兼养是二者具体的养生方法。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养神以静,养形以佚。导引、服气、药物养生等是二者常见的炼养方术。《黄帝内经》追求养生的最高境界是成为"真人",但其养生思想的落脚点却是日常百姓的饮食、起居、情志等的调养,其养生思想更平实,更具实践性。《淮南子》认为通过体道返性、和于术数等,亦可以成为"真人",这为后世道教养生提供了源泉;但其通过养生、养性、体道而成为真人的方法,对普通人而言,则较难以企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中医术语的自动识别方法,扩充中医文本的自然语言处理形式。方法采用基于条件随机场( CRF)的方法,针对《伤寒论》文本中的症状、病名、脉象、方剂等中医术语的自动识别标注问题,通过结合字本身、词性、词边界、术语类别标注的特征,分析不同特征组合对术语识别的影响,并探讨最具有效性的组合。结果以字本身、词边界、词性、类别标签为特征组合的中医术语识别模型准确率为85.00%,召回率为68.00%,F值为75.56%。结论字本身、词性、词边界、术语类别标注的多特征融合的模型识别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2.
《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为我国传统养生体系的滥觞。唐代孙思邈所撰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为集前代医学之大成的综合性医学著作,是我国传统医学养生理论的一个高峰。文章试从对二者的养生理论进行比较,以发其异同,进而探讨中医养生理论在此阶段的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13.
所谓养生 ,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生息 ,从而达到防病、延年、益寿之目的。关于如何养生 ,《内经》做了较为全面的阐述。有病早治、无病早防、防重于治是《内经》贯串始终的预防指导思想 ,并提出了具体的养生防病方法。这些方法在今天看来 ,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就以下几方面予以探讨。1 天人统一与养生《内经》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与自然界有密切的联系 ,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中 ,维持着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 ,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季节气候的变化 ,昼夜晨昏的差异 ,…  相似文献   

14.
医学从一开始就与《周易》有着密切关系,中医的预防思想就是在《周易》天下和平,刚健进取的理论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文从《周易》“洗心”、“逆数”与中医“恬淡虚无”,《周易》“潜龙勿用”与中医“不妄作劳”,《周易》“刚健而不陷”与中医“勇者气行则已”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卫生至宝图说》由清代岭南医家卓凤翔所著。《卫生至宝图说》所载的撞红方保胎丸生化汤通脉汤老疳疔方夹色验方逐寒荡惊汤加味理中地黄汤清热镇惊汤加减凉膈散宣风散等方剂,反映了该书在针对妇女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哺乳期等不同时期的卫生保健思想,对男子非健康性行为所致疾病的补救,及对婴儿期的重点调护和对小儿常见病的防治。该书内容涵括了男女生殖卫生与婴儿卫生,体现了中国近代优生优育思想,重视发挥传统中医方剂在繁衍人口、强种强国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中医养生学》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中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中国古代的天、地、生、文、史、哲为深厚底蕴,以中医理论为坚实基础,集各族人民的养生智慧为一体,融汇道、儒、释及历代养生以及医学家的养生体验和研究成果,形成了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健康事业做出卓越贡献,尤其《"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为健康中国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根据《内经》遗篇《刺法论》《本病论》提出三虚兼“邪鬼”(致病原)致疫说,认为疫疠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邪鬼”(致病原)干人,其对现代疫病防治的意义在于对当地天地之气交特点、个体的体质特点和病情特点的把握。对于突发的新型传染病等流行性疾病,当病因或病原体及其致病特点尚未被现代医学认识清楚之前,以中医学的辨天地之气交、六气六经辨证、温病学疫气理论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构建中医药疫病防治体系,重构疫病学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医诊断学》教与学的特点是实践性强、技能要求高,实践教学是本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要学好这门学科,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在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基础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利用中医实验教学中心的舌诊软件、模拟脉象手、脉象仪、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等实验设备进行一系列诊法及辨证技能的训练,同时,更应借助临床见习基地,强化中医临床诊断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模拟临床工作环境和真实的临床工作环境中体会中医诊疗过程,把课堂上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理论和技能,通过实践得到印证,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记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中医辨证思维能力,掌握诊察病情、辨别病证的各种方法,解决理论与临床脱节问题,使他们能顺利过渡到临床各科的学习.  相似文献   

19.
《中医食疗学》是中医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是在中医药基础理论指导下,兼具实践性和人文性的一门学科。融合教学信息技术,通过微信平台应用,探讨《中医食疗学》课程对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拓展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途径,更主动地适应教育教学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20.
《中医内科学》是用中医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既是一门临床学科 ,又是学习和研究中医其它临床学科的基础 ,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适应形势 ,搞好《中医内科学》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现就这一问题谈点认识 ,旨在抛砖引玉 ,供同道指正。1 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的改革 新世纪之时 ,旧有的知识格局已经打破 ,各种科学技术相互交融 ,重新组合 ,逐渐构成整体 ,而科学整体的出现必将促使中医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的改革。目前 ,在我国有关部门的重视下 ,新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