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健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结合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生物反馈组、磁刺激组和联合组,每组患者20例。4组患者均予以常规吞咽功能障碍训练,生物反馈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磁刺激组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健侧高频rTMS刺激,联合组则在常规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健侧高频rTMS刺激联合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进行干预。治疗频次均为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治疗后),采用渗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来评价4组患者的吞咽功能,并记录和比较4组患者下颌舌骨肌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潜伏期和波幅。 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的PAS评分、FOIS评分、SSA评分、下颌舌骨肌MEP潜伏期和波幅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PAS评分[(1.85±0.75)分]、FOIS评分[(5.45±1.05)分]和SSA评分[(22.45±4.45)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生物反馈组和磁刺激组治疗后(P<0.05),联合组治疗后的下颌舌骨肌MEP潜伏期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和生物反馈组治疗后(P<0.05),联合组治疗后下颌舌骨肌MEP波幅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结论 健侧高频rTMS结合生物反馈下的空吞咽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其下颌舌骨肌MEP的潜伏期和波幅。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下颌舌骨肌外周磁刺激联合中枢磁刺激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外周磁刺激组、中枢磁刺激组、外周+中枢磁刺激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吞咽训练,外周磁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下颌舌骨肌高频重复外周磁刺激(rPMS),中枢磁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下颌舌骨肌皮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外周+中枢磁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rPMS+rTMS,上述治疗每日1次,每周5 d,共10次(2周)。治疗前和治疗全部结束后(治疗后),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渗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吞咽障碍量表(FDS)对4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4组患者的FOIS、FDS、PA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外周磁刺激组[(3.86±0.86)分]、中枢磁刺激组[(3.79±0.89)分]、外周+中枢磁刺激组[5.00分(5.00~6.00分)]治疗前后的FOIS差值较大(P<0.05);外周磁刺激组[(36.50±6.63)分]、中枢磁刺激组[(35.29±8.96)分]、外周+中枢磁刺激组[(46.53±7.03)分]治疗前后的FDS差值较大(P<0.05);外周磁刺激组[(2.07±0.73)分]、中枢磁刺激组[4.00分(2.00~4.00分)]、外周+中枢磁刺激组[4.00分(4.00~6.00分)]治疗前后的PAS差值较大(P<0.05)。外周磁刺激组与中枢磁刺激组治疗前后的FOIS差值、FDS差值、PAS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外周磁刺激组和中枢磁刺激组比较,外周+中枢磁刺激组治疗前后的FOIS差值、FDS差值、PAS差值显著较大(P<0.05)。 结论 下颌舌骨肌rPMS联合皮质rTMS可以明显改善吞咽障碍,疗效较单一常规吞咽康复、下颌舌骨肌rPMS、皮质rTMS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外周磁刺激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2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FOIS评分[分别(4.47±1.11)分和(3.38±1.05)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1.97±0.76)分和(2.40±0.81)分]及PAS评分[分别(2.07±1.01)分和(2.73±1.14)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FOIS评分及PSA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咽期吞咽障碍,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对比外周磁刺激(PMS)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符合筛选标准的脑卒中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成对照组、电刺激组及磁刺激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电刺激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磁刺激组则辅以外周磁刺激,上述干预均每天治疗2次,每周治疗6d。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标准吞咽量表(SSA)、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包括渗透-误吸量表评分(PAS)和视频吞咽障碍分级(VDS)在内的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对3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治疗4周后发现3组患者SSA评分、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视频吞咽障碍分级(VDS)评分及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电刺激组、磁刺激组SSA评分[分别为(30.6±3.2)分、(24.1±2.8)分]、VDS评分[分别为(24.4±5.6)分、(18.2±8.2)分]、PAS评分[分别为(3.25±1.12)分、(2.56±0.66)分]及FOIS评分[分别为(4.31±0.97)分、(4.94±0.81)分]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磁刺激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亦显著优于电刺激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外周磁刺激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健侧低频加患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予以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rTMS假刺激,观察组予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和rTMS治疗,分别为健侧1Hz和患侧10Hz刺激。使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Rosenbek渗漏-误吸评分(PAS)和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FOIS)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采用吞咽生命质量量表(SWAL-QOL)评估病人的生活质量,并于治疗结束后评估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2周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4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PAS、FOIS及SWAL-QO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PAS、FOIS及SWAL-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洼田饮水评估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侧rTMS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常规康复训练和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吞咽动作观察疗法,而对照组患者则增加假吞咽动作观察疗法。观察组观看正常人吞咽动作视频,然后模仿吞咽动作;对照组则在常规吞咽功能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观看风景视频,2组均每周治疗5次,每次10 min,一共治疗6周。2组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经口进食能力评估(FOIS)、渗透-误吸评估(PAS)和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评估其吞咽功能。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OIS评级、PAS评级和EAT-10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FOIS评级(5.03±0.96)级、PAS评级(2.57±1.01)级和EAT-10评分(20.80±4.90)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吞咽动作观察疗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高频、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健侧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4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高频组(14例)、低频组(13例)及对照组(15例)。3组患者均给予传统吞咽康复训练,高频组对健侧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给予5 Hz rTMS治疗,低频组于相同部位给予1 Hz rTMS治疗,对照组则给予假rTMS刺激;3组患者刺激时间及疗程均相同。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给予患者吞咽造影(VFSS)及表面肌电检查(sEMG),并采用渗透-误吸量表(PAS)、功能性吞咽障碍量表(FDS)、均方根值(RMS)对各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PAS评分、FDS评分及sEMG检查结果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高频组、低频组PAS评分、FD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高频组治疗前、后FDS差值[(9.92±4.45)分]明显大于低频组FDS差值[(7.15±3.13)分],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高频、低频rTMS刺激健侧半球舌骨上肌群运动皮质代表区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并以高频rTMS的治疗效果可能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急性期、恢复期缺血性卒中伴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起病72h内)和恢复期(病程1~3月)患者各15例,联合采用NMES及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其进行治疗,共治疗3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电视透视吞咽功能评估VDS咽期评分及Rosenbek渗透/误吸量表(PAS)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经3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FOIS分级、VDS咽期评分和PA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急性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改善幅度[(1.9±0.5)分]、VDS咽期评分[(23.9±9.6)分]及改善幅度[(15.5±7.5)分]均显著优于恢复期组(P<0.05)。 结论NMES联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对急性期及恢复期缺血性卒中伴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均有显著疗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咽期吞咽功能,并且以急性期进行干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舌压抗阻反馈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神经性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选取神经性吞咽障碍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抗阻训练组、电刺激组、综合治疗组,每组10例。4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包括冷刺激、吞咽肌肉相关训练等,抗阻训练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舌压抗阻训练系统治疗,电刺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综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神经肌肉电刺激和舌压抗阻反馈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渗透-误吸评分(PAS)及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FOIS)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4组患者VFSS、PAS、FO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4组患者治疗后VFSS、PAS、FOI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治疗后,抗阻训练组、电刺激组、综合治疗组VFSS、PAS、FOI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综合治疗组治疗后VFSS[(8.9±1.4)分]、PAS[(1.6±0.9)分]、FOIS[(6.7±0.6)分]评分优于抗阻训练组、电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舌压抗阻反馈训练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改善神经性吞咽障碍,减少误吸,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中国人吞咽安全有效性测试(CSSET)指导下的直接摄食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 方法 将180例入选的脑卒中吞咽障碍留置胃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9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常规留置鼻胃管护理,观察组在中国人CSSET指导下给予带管直接摄食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评价2组患者的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吞咽安全性(呛咳及声音异常发生率)、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评定、胃管拔除率指标变化及差异性。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FOIS评分均值为(5.10±0.51)分、吞咽障碍评价标准评定评分为(9.12±0.86)分、胃管拔除率为10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3.56±0.65) 和(3.21±1.51)分及26.67%]。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呛咳及声音异常发生率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35.56%、15.56%),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安全有效性测试指导下的直接摄食训练可有效促进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高频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双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皮质代表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双侧刺激组、单侧刺激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双侧刺激组在吞咽训练基础上对双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皮质代表区进行高频(10 Hz)rTMS刺激;单侧刺激组则对患侧大脑半球下颌舌骨肌皮质代表区进行高频(10 Hz)rTMS刺激,健侧相同刺激点给予安慰性磁刺激;对照组则在双侧大脑半球相同位置给予安慰性磁刺激。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分别采用标准吞咽量表(SSA)、吞咽障碍结局和严重度量表(DOSS)及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3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SSA评分、PAS及DOSS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2周后发现3组患者SSA评分、PAS及DOSS分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双侧刺激组、单侧刺激组SSA评分[分别为(30.55±2.79)分和(34.14±3.48)分]、PAS分级及DOSS分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并且双侧刺激组上述疗效指标亦显著优于单侧刺激组(P<0.05)。 结论 双侧高频rTMS刺激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其疗效优于单侧磁刺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基于力量和技能训练生物反馈(BiSSkiT)理论的强化咽喉上升电子生物反馈训练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生物反馈组、咽喉上升组和联合组,每组患者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咽喉上升组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基于BiSSkiT理论的咽喉上升强化训练器的训练(每日1次,每次20 min),联合组则在吞咽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增加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和基于BiSSkiT理论的咽喉上升强化训练仪的训练。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3组患者进行X光荧光透视检查(VFSS)检查,并采用VFSS量表、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吞咽功能障碍预后和严重程度量表(DOSS)评估3组患者的吞咽功能。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VFSS评分、SSA评分和DOS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VFSS评分、SSA评分和DOSS评分分别为(5.85±0.88)分、(35.45±1.90)分和(4.1±1.10)分,均显著优于生物反馈组和咽喉上升组治疗后(P<0.05),而咽喉上升组的VFSS评分、SSA评分和DOSS评分亦均显著优于生物反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BiSSkiT理论的强化咽喉上升电子生物反馈训练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相关性肺炎(SAP)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VitalStim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姿势控制训练,包括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和个性化姿势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记录2组患者SAP发生情况,同时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渗漏-误吸量表(PAS)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OIS分级及P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好转,并且以观察组患者FOIS分级及PAS评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VitalStim电刺激基础上辅以姿势控制训练,能显著降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SAP发生率,提高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表面肌电生物反馈疗法(sEMG-BFB)联合吞咽训练对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 方法 选取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5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生物反馈组(25例)和常规训练组(25例)。常规训练组给予口颜面功能训练、感觉刺激、吞咽行为训练及电刺激等常规康复训练。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将吞咽行为训练改为在sEMG-BFB下进行。训练前、训练4周后(训练后),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观察患者食道上括约肌(UES)的开放情况,采用渗透-误吸评分(PAS)及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 对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估。 结果 训练前,2组患者的UES开放情况、PAS及FO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训练前比较,2组患者训练后的UES开放情况、PAS及FOIS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与常规训练组比较,生物反馈组的UES开放情况较为优异、PAS较低[(2.04±0.93)分]、FOIS评分[(5.04±1.31)分]较高(P<0.05)。 结论 sEMG-BFB联合吞咽训练有助于改善鼻咽癌放疗后吞咽障碍患者UES 的开放情况,提高其吞咽功能,降低误吸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 9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2组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及表面肌电生 物反馈治疗,观察组给予健侧阳极电流刺激,而对照组给予健侧假性电流刺激,均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 后,进行吞咽功能障碍等级评定,进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评价患者摄食能力,检测血清白蛋白 (ALB)和血清前白蛋白(PA)评价营养状态,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评估患者 情绪状态,记录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吞咽功能障碍等级评定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 评分、营养状态、情绪状态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2组的吞咽功能障碍等级评定和FOIS吞咽功 能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血清ALB和P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2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 组肺部感染率16.67%,低于对照组的35.42%(P<0.05)。结论:tDCS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 吞咽障碍的疗效优于单一疗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单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2组患者均行传统康复吞咽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高频rTMS刺激健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皮质对应区,刺激频率5 Hz,刺激强度为80%静息运动阈值(RMT),刺激时间2 s,间歇10 s,刺激时间为20 min,对照组在传统康复吞咽训练的基础上给予假rTMS治疗,操作方法及刺激参数同治疗组,但仅将探头垂直于患者颅骨,不给予刺激。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进食评估问卷调查工具-10(EAT-10)、吞咽功能性交流测试(FCM)及改良曼恩吞咽能力评估量表(MMASA)进行疗效评估。另采用fMRI对2组患者相关脑区变化进行观察。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EAT-10评分、FCM评级、MMASA评分均优于组内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EAT-10[(18.40±3.10)分]、FCM评级[(6.10±0.74)级]、MMASA评分[(90.30±6.34)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大脑顶叶、顶上小叶、BA7区、BA40区激活范围较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均明显增大(P<0.05)。 结论 5 Hz高频rTMS作用于健侧大脑半球舌骨上肌群皮质对应区,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障碍,促进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吞咽功能相关脑区激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CIMT组、rTMS组和联合组,每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CIMT组增加CIMT进行上肢功能训练,rTMS组增加rTMS治疗,联合组患者先接受rTMS治疗,结束后立即进行CIMT训练。每日治疗1次,每周5 d,持续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Carroll上肢功能测试(UEFT)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康复评定。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FMA-UE、UEFT、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FMA-UE、UEFT、MBI评分均改善(P<0.05)。与rTMS组治疗后比较,CIMT组及联合组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与CIMT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治疗后FMA-UE[(51.60±1.85)分]、UEFT[(35.60±2.93)分]、MBI评分[(68.75±3.01)分]较为优异(P<0.05)。 结论 CIMT联合rTMS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手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表面肌电图在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吞咽训练,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NMES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进行吞咽功能评定和sEMG检测。 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吞咽障碍评分为(7.65±0.88)分,与组内治疗前的(2.75±0.64)分和对照组治疗后的(6.10±0.85)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舌骨上肌群的sEMG最大波幅和吞咽时程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sEMG最大波幅和吞咽时程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结论NMES结合常规吞咽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且sEMG可作为评估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3个月后伴吞咽障碍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训练组(常规吞咽训练)、电刺激组(神经肌肉电刺激)和综合治疗组(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常规吞咽训练),每组50例。3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评定其吞咽功能(SSA)、表面肌电信号(sEMG)、吞咽障碍程度(VFSS)和生活质量(SWAL-QOL)。 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sEMG最大波幅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综合治疗组的sEMG的最大波幅值与常规训练组和电刺激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3组患者的SSA、VFSS和SWAL-QOL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综合治疗组的SSA、VFSS和SWAL-QOL评分分别为(21.34±3.61)分、(6.98±1.62)分和(438±37)分,与常规训练组治疗后的(30.22±3.71)分、(5.34±1.63)分和(627±51)分以及电刺激组的治疗后的(28.14±3.92)分、(5.69±1.58)分和(637±5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对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sEMG最大波幅以及SSA、VFSS、SWAL-QOL评分进行相关系数分析,发现各项指标两两之间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P<0.01)。 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联合吞咽训练有助于脑卒中3个月后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呼吸功能训练联合球囊扩张术对鼻咽癌放疗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鼻咽癌放疗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及球囊扩张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每周训练5 d,持续训练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采用通过吞咽造影检查评分(VFSS)、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评分(FOIS)、环咽肌功能状态及安德森吞咽困难量表(MDADI)对2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VFSS、FOIS及MDADI各项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上述评分均升高更加显著(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患者的VFSS评分[(8.02±0.89)分]、FOIS评分[(5.36±0.79)分]及MDADI评分[总体(4.27±0.64)、生理(34.70±3.38)、功能(22.14±1.78)、情感(27.09±2.70)分]与组内治疗前[(2.13±0.35)、(1.50±0.40)、(2.65±0.42)、(19.37±0.45)、( 13.14±0.49)和( 17.43±1.20)分]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较同时间点对照组[(4.65±0.72)、(3.14±0.70)、(3.77±0.54)、(26.82±2.38)、(20.64±1.95)和(25.64±2.62)分]改善更为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呼吸功能训练协同球囊扩张术可对鼻咽癌放疗后环咽肌失弛缓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有促进作用,可明显减轻或延缓鼻咽癌放疗后出现的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