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湖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发生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截至2020年3月18日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现住址为湖北省的COVID-19确诊病例数据,根据患者是否出现重症或危重症,把患者分成两组:轻型/普通型患者及重型/危重型患者。描述两组患者一般特征和暴露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COVID-19患者发生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 结果 共纳入确诊病例48 814例,其中轻型/普通型患者38 730例,重型/危重型患者10 084例。病例年龄中位数为54(41,65)岁。多因素分析显示,高龄、男性、离退休人员/居家办公者、武汉市民、外来人口、发病到诊断更长的时间间隔、低温、高浓度PM2.5/PM10/SO2/O3暴露增加COVID-19患者发展为重症/危重症的风险。 结论 高龄、男性、离退休人员/居家办公者、武汉市民、外来人口、发病到诊断更长的时间间隔、低温、大气污染暴露是COVID-19患者发展为重型/危重型的危险因素,应重视具有这些特征人群的疫情防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19,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的影像特点。方法对232例最终经深圳疾控中心核酸检测阳性确诊COVID-19的患者胸部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临床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划分为轻/普通型和重/危重型两组。分析两组的初次CT和5天内复查的CT征象并应用Pearson χ~2检验进行组间对比。结果平均年龄(47.9±17.7)岁,男性/女性:103/129,两组的发病年龄、性别、有无肺基础疾病、初次CT(磨玻璃影范围、实变影范围、小叶间隔增厚、纤维索条影)和5天内复查CT变化(磨玻璃、实变影、胸腔积液、小叶间隔增厚、纤维索条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VID-19轻/普通型和重/危重型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有无肺部基础疾病、初次CT和5天内复查CT影像征象能为鉴别COVID-19临床分型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分型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71例COVID-19患者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资料,分析普通型与重型及危重型患者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优势分布以及出现好转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71例患者中,轻型12例,普通型45例,重型及危重型14例。临床表现方面,重型及危重型(6/14,42.9%;4/14,28.6%)伴乏力、胸闷及呼吸困难较轻型(0;0)及普通型(2/45,4.4%;0)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02);普通型(30/45,66.7%)、重型及危重型(9/14,64.3%)C反应蛋白升高较轻型(2/12,16.7%)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T表现,病变累及范围超过3个肺叶数:重型及危重型(13/14,92.9%)明显高于普通型(26/45,57.8%);重型及危重型(12/14,85.7%)病变分布于两肺外周及中心多于普通型(20/45,44.4%);病变表现为实变、病变内伴小叶间隔增厚,重型及危重型均多于普通型;以上表现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6、0.007、0.004、0.002)。对22例患者进行随访,CT表现达高峰及病情出现好转多发生在发病10 d后(40.9%,45.5%)。结论 普通型与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胸部CT在发病部位、病变密度、实变程度等方面具有不同特征,多数COVID-19患者多在发病10 d后好转。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Mg~(2+)水平变化及其对CD8~+ 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日~2月20日期间鄂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COVID-19确诊患者165例,其中轻型/普通型组98例,重型/危重型组67例,另选3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外周血,分离PBMCs,检测各组血清及PBMCs中Mg~(2+)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外周血CD8~+ T淋巴细胞和NK细胞亚群以及其表面抑制分子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激活分子自然杀伤细胞活化受体(NKG2D)的表达水平;并分析Mg~(2+)水平与PD-1和NKG2D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轻型/普通型组和重型/危重型组患者血清及PBMCs中Mg~(2+)水平、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计数均明显降低(P<0.05),同时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表面抑制分子PD-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活化分子NKG2D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重型/危重型组患者以上各指标改变幅度又大于轻型/普通型组(P<0.05),且COVID-19患者Mg~(2+)水平与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表面分子PD-1表达水平呈负相关性(P<0.05),与NKG2D表达水平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COVID-19患者血清及PBMCs中Mg~(2+)水平会明显降低,其可能会导致CD8~+ 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功能被抑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糖代谢情况。方法 回顾性统计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于2020年1月17日—2月25日收治的123例疑似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确诊COVID-19组(确诊组)和排除COVID-19组(排除组),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将确诊患者分为轻型组、普通型组、重型组和危重型组。收集患者入院后血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确诊组73例血糖升高27例(36.99%),排除组50例血糖升高9例(18.00%)。确诊组73例仅1例有糖尿病史且平常血糖控制正常。与排除组相比,确诊组血糖水平升高(P<0.05)。重型组血糖升高较轻型组和普通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患者死亡。结论 COVID-19患者血糖水平明显升高,新型冠状病毒可影响感染者的糖代谢。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方法: 收集经核酸检测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67例,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对患者进行临床分型,其中轻型3例,普通型35例,重型22例,危重型7例。分析和比较不同临床分型患者的胸部CT影像学特征。结果: 轻型患者胸部CT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普通型患者中,单发病灶3例(8.6%),多发病灶32例(91.4%);重型患者中,单发病灶1例(4.5%),多发病灶21例(95.5%);危重型患者均为多发病灶。普通型患者胸部CT影像以实性斑片影伴晕征为主要表现(18/35,51.4%);重型患者以条索影伴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7/22,31.8%);以实变影为主要表现共7例,全部为重型或危重型患者。结论: COVID-19不同临床分型患者胸部CT影像学有特征性表现,以实变影为主要病灶的影像学特征可作为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宜城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各方面情况,发病早期胸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表现与临床特点,进一步了解COVID-19的发病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6日至2月9日在湖北省宜城市人民医院确诊为COVID-19的66例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在初次就诊时进行了实验室检查、胸部CT检查。对患者基本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患者发病早期胸部CT影像特征等进行调查分析,并且总结发病规律。 结果 66例COVID-19患者年龄21~71岁,按照入院时病情程度分为轻型4例、普通型51例、重型6例和危重型5例。主要症状依次为发热、咳嗽、乏力。实验室检查发现:血常规中淋巴细胞百分比下降,C反应蛋白升高,血沉升高,嗜酸性粒细胞下降。生物化学检测结果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血尿素氮、血肌酐下降,白蛋白下降。重型和危重型患者B型钠尿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升高明显。患者胸部CT结果显示,轻型患者胸部CT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普通型病例中单发病灶15例(29.41%),多发病灶36例(70.59%); 重型病例中单发病灶1例(16.67%),多发病灶5例(83.33%);危重型病例均为多发病灶。普通型、重型、危重型患者胸部CT影像均以斑片状高密度影和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结论 宜城地区COVID-19患者的各项实验室指标有明显变化,患者发病早期CT影像主要表现为斑片状高密度影和磨玻璃影,部位以双肺、胸膜下及肺野外带多见。此结果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不同临床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19, COVID-19)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2月8日至3月28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由三家援鄂医疗队负责的隔离病房收治的81例COVID-19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相关诊断标准,将患者的疾病状态分为普通型(35例)、重型(39例)、危重型(7例)。检测血常规、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比较不同临床亚型组患者间各指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三组患者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绝对数等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危重型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普通型及重型患者,且随疾病严重程度加重呈递减趋势。22例患者首次检测时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NK细胞绝对数、CD4+/CD8+六项指标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59例患者上述指标存在异常,以NK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减少最为常见(61%,56%)。将NK、CD8+T淋巴细胞绝对数均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患者作为一组,其余指标异常患者作为一组,前者危重型患者较多(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分别为4:8:7 vs. 19:21:0,P=0.001),且死亡病例均在此组(6例 vs. 0例,P=0.001)。15例患者B淋巴细胞绝对数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余64例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减低组与正常组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分别为4:7:4和30:31:3,减低组危重型患者比例多于正常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结论:COVID-19患者临床亚型越危重淋巴细胞各亚群绝对数越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D-二聚体、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人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COVID-19确诊病人128例,根据临床分型分为普通型组(102例)、重型组(22例)和危重型组(4例),选取90例非COVID-19且非重症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对照组和普通型组血清D-二聚体、CRP及IL-6的水平,比较普通型组、重症组和危重症组血清D-二聚体、CRP及IL-6的水平,分析COVID-19病人血清D-二聚体与CRP、IL-6的相关性。结果普通型组血清D-二聚体和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2组血清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病人血清D-二聚体、CRP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其中重型组和危重型组的血清D-二聚体、CRP及IL-6水平均高于普通型组(P < 0.05)。COVID-19病人中D-二聚体水平与CRP及IL-6水平均呈正相关(P < 0.01)。结论血清D-二聚体、CRP及IL-6水平有助于评估COVID-19病人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肾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日至2月20日杭州市西溪医院收治的COVID-19确诊患者73例,其中轻型6例、普通型57例、重型10例、危重型0例。患者入院第1天留取清晨第一次尿标本检测尿蛋白水平,抽取同日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肌酐水平,并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分析患者肾损伤情况。结果73例患者尿蛋白阳性率为54.8%,Ccr异常率为10.96%。轻型、普通型、重型COVID-19患者尿蛋白阳性率分别为33.33%(2/6)、54.39%(31/57)、70.00%(7/10),Ccr异常率分别为0.00%(0/6)、8.77%(5/57)、30.00%(3/10)。不同疾病严重程度COVID-19患者尿蛋白阳性率、Ccr异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OVID-19患者易出现肾损伤,但不同疾病严重程度的患者尿蛋白阳性率和Ccr异常率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1.
背景 2020年3月后,我国新增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及死亡病例明显减少,但境外确诊病例快速增加,早诊断、早治疗对改善COVID-19患者预后意义重大。目的 探讨COVID-19成人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93例成人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病情分型,依据住院期间最严重病情将患者分为:普通型组、重型组、危重型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主要临床表现、入院24 h内基线实验室检查指标、入院24 h内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评估量表(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影像学检查、合并症和并发症、治疗及结局。结果 COVID-19患者中普通型57例(61.3%)、重型22例(23.7%)、危重型14例(15.0%)。普通型、重型患者以女性为主,危重型患者以男性为主,但组间性别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型组、重型组、危重型组中位年龄分别为45.0、62.0、81.0岁,各组>60岁患者比例分别为15.8%、54.5%及9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普通型组及重型组,危重型组SARS-CoV-2核酸转阴率较低,发病后病毒脱落持续时间较长,发病至出现呼吸困难间隔时间较短(P<0.05)。发热、咳嗽是最常见临床表现,总体发生率分别为88.2%及87.1%,但各组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危重型组呼吸困难发生率为100%,明显高于普通型组(31.6%)(P<0.05)。危重型组淋巴细胞减少的发生率为100%,明显高于普通型组(49.1%)及重型组(59.1%)(P<0.05)。急性肝损伤是最常见并发症(58.1%),其在重型组及危重型组中发生率(77.3%、92.9%)明显高于普通型组(42.1%)(P<0.05)。中药总体使用率为75.3%,其中重型组中药使用率(90.9%)显著高于危重型组(50.0%)(P<0.05)。糖皮质激素在重型组(63.6%)及危重型组(64.3%)的使用率明显高于普通型组(5.3%)(P<0.05)。6例(6.5%)患者行有创正压通气治疗,拔管成功率仅为16.7%(1例)。9例患者死亡,全因病死率9.7%。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74岁〔OR(95%CI)=33.714(3.021,376.211),P=0.004〕、基线SOFA评分≥2.5分〔OR(95%CI)=15.447(1.331,179.260),P=0.029〕是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OVID-19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要临床表现,重症患者更易出现肝、肾、心等脏器组织损伤及功能障碍;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年龄及基线SOFA评分可用于早期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普通型与重/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恢复期的CT影像,探讨COVID-19影像学转归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1日至29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确诊并治愈出院的63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普通型组和重/危重型组,比较恢复期首次CT影像特点,统计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住院时间、性别、就诊症状、合并症、氧疗方式、CT至发病时间、CT特征、病灶分布、肺叶评分和累计CT评分。结果 普通型组纳入37例,重/危重型组纳入26例。与普通型组相比,重/危重型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更大[(43±16)岁比(52±16)岁;t=2.10, P=0.040],平均住院时间更长[(15±6)d比(19±7)d;t=2.70, P=0.009],呼吸困难(5.41%比53.85%;χ2=18.90, P<0.001)和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比例(0比57.69%;χ2=25.62, P<0.001)更高,经鼻导管吸氧比例更低(81.08%比19.23%;χ2=23.66, P<0.001)。重/危重型组患者纳入CT影像距发病时间平均为(23±6)d,明显长于普通型组的(18±7)d(t=3.40, P<0.001)。普通型组磨玻璃样病变比例明显高于重/危重型组(67.57%比15.38%;χ2=16.74, P<0.001),而重/危重型组铺路石样表现明显高于普通型组(46.15%比21.62%;χ2=4.24, P=0.039);普通型组肺野外周带病灶比例明显高于重/危重型组(78.38%比34.61%;χ2=13.43, P<0.001),重/危重型组弥散性分布病灶比例明显高于普通型组(65.38%比10.81%;χ2=20.47, P<0.001);重/危重型组中位CT评分为11(8,17)分,明显高于普通型组的7(4,9)分(Z=3.81, P<0.001)。结论 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 出院患者恢复期CT影像存在差异,重/危重型组双肺病灶浸润程度明显重于普通型组,需要更长时间随访以观察重/危重型患者胸部CT最终吸收情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部CT评分和白介素-6(IL-6)指数联合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首诊病情分类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确诊COVID-19患者(COVID-19普通型患者29例,重型患者30例)病历资料,对胸部CT影像特征进行半定量评分并测定IL-6数值,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比较COVID-19普通型及重型组患者IL-6指数和CT评分的相关性,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建模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计算COVID-19重型患者的IL-6指数、CT评分最佳截断值(cut-off值)、敏感性及特异性,评估单项及联合IL-6指数、CT评分的诊断效能。结果 COVID-19普通型患者中9例IL-6指数正常;20例IL-6指数异常,数值范围为7.6~37.1 pg/ml,均值为(20.07±9.79)pg/ml,CT评分为5~12分,均值为(8.85±1.71)分。30例COVID-19重型患者IL-6指数异常,数值为58.53(38.33~100.30)pg/ml,CT评分为8~16分,均值为(13.00±2.61)分。COVID-19重型患者的IL-6指数及CT评分均高于普通型IL-6指数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VID-19重型患者组和普通型IL-6指数异常患者组的IL-6指数与CT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658,0.397,P均<0.05)。ROC曲线显示,联合采用IL-6指数及CT评分诊断COVID-19重型患者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3.9 pg/ml、11分,敏感性为96.70%,特异性为89.70%,其诊断效能高于单独采用CT评分或IL-6指数。结论 COVID-19普通型及重型患者首诊胸部CT表现具有特征的影像改变,CT联合IL-6指数能有效提高COVID-19患者首诊病情判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临床特征,筛选进展为重症及危重型COVID-19的早期预警指标,为早期识别及救治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收集2020年2月13日至3月15日援武汉期间,武汉市某医院重症病区收治的178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并发症及治疗方案等.根据诊疗指南分为重症(重型及危重型)组与非重症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进展为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的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大于70岁(P<0.001,OR =0.76,95%CI:0.29~5.21),白细胞计数(WBC)>10×109/L(P =0.004,OR=1.02,95%CI:0.61~2.29),C反应蛋白(CRP)>150 mg/L(P =0.005,OR =0.21,95%CI:0.12~0.49),乳酸脱氢酶(LDH)>400 U/L(P<0.001,OR =1.56,95%CI:0.43~3.23)及肺炎症指数(PI)>75% (P<0.001,OR=2.32,95%CI:1.91~3.54)是COVID-19患者重型及危重型的早期独立危险指标.结论 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早期症状不典型,病情易进展,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高龄患者,WBC>10×109/L,CRP>150 mg/L与LDH>400 U/L及PI>75%可作为COVID-19重症及危重化倾向的早期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江西省215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病例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特征,为病例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象湖院区2020年1月26日至2月24日收治的215例COVID-19患者。入院后采集患者临床资料,完善血常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肝功能,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肾功能,包括肌酐(creatinine,Cr)、尿素(urea)、尿酸(uric acid,UA);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KP);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 transpeptidase,γ-GT);心肌酶谱,包括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等实验室检查。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的临床分型方法,对比分析普通型与重型/危重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特征。结果:普通型患者165例(男性95例,女性70例),重型/危重型患者50例(男性36例,女性14例);普通型患者的发病年龄中位数为43岁且21.21%有合并症;重型/危重型患者的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2岁且66%有合并症。重型/危重型患者在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及CRP均值均高于普通型患者;在淋巴细胞百分比、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的均值均低于普通型患者。重型/危重型与普通型相比较,其肝功能无显著性差异;重型/危重型的蛋白检测值(TP 65.23 g/L;ALB 32.1 g/L)均值较普通型患者显著下降(TP 71.53 g/L;ALB 45.3 g/L);重型/危重型的肾功能检测指标(Cr 126.5 μmol/L;Urea 6.38 mmol/L;UA 302.5 μmol/L)及γ-GT(79.6 U/L)均较普通型患者的相应指标(Cr 55.75 μmol/L;Urea 4.46 mmol/L;UA 260.2 μmol/L;γ-GT 58.5 U/L)明显增加。COVID-19患者的心肌酶谱检测无明显异常。结论:江西省重型/危重型COVID-19合并症更多、全身炎症反应更为剧烈,机体携氧能力、营养状态及肾功能等指标较普通患者显著恶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临床特征,为早期识别及干预此类患者提供可用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4日至3月10日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医院确诊为COVID-19的出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比较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与普通型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及转归情况。结果:共纳入COVID-19确诊患者94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48例,中位年龄54岁,重型及危重型患者25例,普通型患者69例,治愈56例,好转32例,死亡6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为COVID-19患者最常见的合并症,咳嗽、发热、乏力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磨玻璃影为胸部影像学特征。与普通型患者相比,重型及危重型患者年龄更大;高热、干咳及呼吸困难比例更高;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及比值、白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0.80±0.11)×109个/L vs. (1.34±0.10)×109个/L,P<0.001;(15.510±1.913)% vs. (25.590±1.503)%,P<0.001;33.85(28.28~38.33) g/L vs. 38.70(36.03~41.43) g/L,P=0.003],但中性粒细胞比值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明显增高[74.70(64.65~88.40)% vs. 62.25(53.53~72.60)%,P=0.002;65.15(11.23~123.49) mg/L vs. 4.51(1.54~15.39) mg/L,P<0.001]。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胸部CT以双肺磨玻璃病变为主。治疗方面,重型及危重型患者使用3种及以上抗病毒药物比例和抗炎药物使用较普通型更高,但治愈率较普通型患者更低且死亡率更高。此外,治愈患者使用中药的比例高于死亡患者[23(41.07) vs. 1(16.67),P=0.082]。结论:重型及危重型COVID-19患者死亡率高,年龄更大,以老年患者居多,发热、干咳、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提示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比值、白蛋白均明显降低,CRP及中性粒细胞比值增加,影像学以双肺磨玻璃病变为主,预后较差,死亡率高。目前针对COVID-19尚无疗效确切的治疗手段,中药及中成药的临床疗效需要更大样本、设计严格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肾脏、心脏等肺外器官的损害及外周血指标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已出院的72例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轻型7例,普通型47例,重型18例。观察并比较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的一般情况、外周血指标、肾脏损害情况、心脏损害情况及其他系统损害情况,并分析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的指标。结果重型患者有基础疾病的比例(50.00%)明显高于普通型(19.14%)、轻型(0.00%)患者(P<0.05)。重型患者≥60岁的比例(38.89%)明显高于普通型(8.51%)、轻型(0.00%)患者(P<0.05)。重型患者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及快速C反应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普通型、轻型患者(均P<0.05)。重型患者尿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普通型、轻型患者(P<0.05),尿素氮水平明显高于普通型患者(P<0.05)。重型患者乳酸脱氢酶水平高于普通型、轻型患者(P<0.05)。重型患者白蛋白水平低于普通型、轻型患者(P<0.05),空腹血糖高于普通型、轻型患者(P<0.05)。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肝功能指标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白蛋白水平是影响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指标(OR=0.818,95%CI:0.672~0.995,P<0.05),其余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血清淀粉样蛋白A升高、快速C反应蛋白升高、白蛋白水平低是COVID-19病情加重的重要预测指标。COVID-19患者随着病情加重,可能会出现肾脏、心脏损害加重,空腹血糖升高,患者肝功能损害与病情严重程度暂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相关参数的变化情况,为临床及时识别重型或危重型患者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2020年1月23日-3月21日收治的部分COVID-19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T)以及幼稚粒细胞绝对值(IG),参照诊断标准将COVID-19患者分为无症状感染组(n=32)、轻型组(n=19)、普通型组(n=28)、重型组(n=18)和危重型组(n=9)。非COVID-19发热组为同期发热并最终排除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阳性的COVID-19感染的患者48例,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人员69人。分析各组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 各组患者WB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6,P<0.01),危重组与非COVID-19发热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患者NEUT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9.91,P<0.01),在NEUT参数比较中,危重组中的NEUT最高,且与各组的两两比较中,除...  相似文献   

19.
杨前  刘跃平  刁波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21,35(2):157-158,后插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V-2)感染引起的以肺为主要靶器官的全身多器官损伤性传染性疾病[1-2].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炎症、缺氧、发热、电解质平衡紊乱、休克等多个基本病理过程[3].免疫细胞过度活化、细胞因子风暴、过度氧化应激可能是COVID-19引起急性呼吸窘迫症状(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脓毒症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并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4-6].截至2021-07-28日,全球累计COVID19确诊病例超过194608040例,死亡逾4162304例,严重影响了各国人民的身心健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对COVID-19临床分型主要有四型: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1].轻型和普通型的致死率相对较低,重型和危重型致死率较高,是临床治疗的重点[7].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2019,COVID-19)普通型和重型患者的糖脂代谢特点.方法·2020年2-3月,将武汉雷神山医院普通病房住院的36例COVID-19普通型患者和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50例COVID-19重型患者设为普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