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患者自评主观全面评定量表(PG-SGA)的个体化营养干预对鼻咽癌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120例鼻咽癌化疗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化疗期间给予常规性营养干预,观察组化疗期间实施基于PG-SGA的个体化营养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营养状况[包括血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总蛋白(TP)]和生活质量[采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问卷(QOL-30)],比较两组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ALB、Hb、PA、T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QOL-30中整体功能、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及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化疗期间营养不良、贫血、胃肠道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P0.01,P0.05)。结论:基于PG-SGA的个体化营养干预,能有效改善鼻咽癌化疗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患者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吞咽功能评估的营养支持方式在鼻咽癌(NPC)放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6月1日接受放疗的116例NPC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实施NPC放疗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吞咽功能评估的营养支持方式。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营养学指标[包括体质量指数(BMI)、血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清总蛋白(TP)、血清前白蛋白(PA)]和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疾病控制率(DCR)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对照组BMI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ALB、Hb、TP、PA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BMI、ALB、Hb、TP、PA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中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吞咽功能评估的营养支持方式可有效改善NPC患者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效果。方法 72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干预,对照组术后早期给予肠外营养干预。观察2组患者术后排气时间、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与胸腔引流时间,记录2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P)、前清蛋白(PA)、清蛋白(ALB)营养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排气时间、胸腔引流量、住院时间、胸腔引流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术后TP、PA、ALB营养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案对食管癌患者同步放化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96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除常规饮食外,给予口服营养素,观察组患者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主观整体评估量表(PG-SGA)评分、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清转铁蛋白(TF)及T淋巴细胞(CD4+、CD8+、CD4+/CD8+)水平。【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MI、PG-SGA评分高于治疗前,对照组BMI低于治疗前,PG-SGA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BMI高于对照组,PG-SG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LB、Hb、TF水平高于治疗前,对照组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ALB、Hb、T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8+、CD4+/CD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CD4+、CD4+/CD8+低于治疗前及观察组(P<0.05),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期间感染、骨髓抑制≥3级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放射性肺炎≥3级、放射性食管炎≥3级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方案用于食管癌患者同步放化疗期间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增强免疫功能,减少感染、骨髓抑制的发生率,提高放化疗耐受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9月于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就诊的SAP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行经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营养状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白蛋白(ALB)及血清总蛋白(T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腹胀缓解时间、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尿淀粉酶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经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SAP,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可改善其营养状况,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个性化饮食干预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2月1日~2020年2月1日行食管癌治疗的患者5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个性化饮食干预;比较两组营养状况[采用患者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量表(PG-SGA)]、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调查表(QLQ-STO22)]、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第14天,两组PG-SGA各项目评分均低于入院第1天(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QLQ-STO22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个性化饮食干预能够有效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李娜 《临床医学》2023,(8):71-73
目的 探讨基于病人自评主观评定量表(PG-SGA)的个体化营养干预应用于中晚期食管癌术后化疗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河南省胸科医院收治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80例,按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营养干预,观察组采取基于PG-SGA的个体化营养干预。比较两组免疫功能[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营养状况[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转铁蛋白(TRF)]、卡式行为状态评分表(KPS)、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IgM、IgG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ALB、TRF、Hb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KPS评分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2级以上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8/40)]比对照组[42.50%(17/40)]低(P<0.05)。结论 基于PG-SGA个体化营养干预对接受术后化疗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可加强免疫功能和营养状况,提高体力状态评分,降低血液学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个体化营养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对食管癌放疗患者营养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9月到2021年4月收治的120例食管癌放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观察组采用个体化营养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对食管癌放疗患者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对食管癌放疗患者进行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营养筛查工具(PG-SGA)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PG-SGA评分均降低,并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营养不良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情感功能、认知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以及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并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降低,并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个体化营养干预联合健康教育应用于食道癌患者当中,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营养指标,并且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另外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2):1988-1990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食管癌放疗患者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收治的70例食管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结果干预后,两组Hb、PA、ALB水平均低于干预前,但观察组Hb、PA、ALB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及行为能力评分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放疗患者实施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高生存质量,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支持联合谷氨酰胺对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营养状况及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9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营养支持联合谷氨酰胺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人体参数指标、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Child-Paugh评分、前白蛋白(PALB)、并发症、小肠黏膜通透性等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人体参数改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PT及ChildPaugh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ALB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腹胀感觉改善、腹水消退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小肠黏膜通透性(L/M)明显低于同组治疗前和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联合谷氨酰胺治疗可改善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营养状态及肠道屏障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我院行食管癌根治术的6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的营养状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肛门排气时间、进食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及排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Alb、PA、Hb、IgA、IgG、IgM水平及WHOQOL-100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营养支持治疗有助于改善食管癌术后患者的营养状态,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提高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个体化营养干预对食管癌放疗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6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10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入院后均行放疗,观察组全程实施个体化营养干预,对照组按食管癌放疗护理常规进行饮食指导。比较两组患者在放疗不同阶段的营养指标以及其对放疗并发症、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两组入院时体重(BW)、体质量指数(BMI)、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放疗20 Gy时,两组体重(BW)、血清白蛋白(AL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其他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放疗40Gy和56 Gy时,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放射不良反应的缓解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干预后在整体身体状况、功能领域、症状领域等生活质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个体化营养干预能有效改善食管癌放疗患者的营养指标,降低放疗并发症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结合姑息护理对肿瘤患者营养状态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6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8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姑息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营养支持,于干预前及干预6周后测定体质量指数(BMI)、清蛋白(ALB)、血红蛋白(Hb)等营养状况指标,采用主观综合营养评价量表(SGA)及癌症患者生存质量评价量表进行营养及生活质量的评估。结果干预后观察组BMI、ALB、Hb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ALB显著升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BMI、ALB、Hb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SGA评级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躯体、角色、情绪、认知及社会功能得分显著升高(P0.05),晚期肿瘤模块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干预后躯体功能、认知功能及晚期肿瘤模块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营养支持结合姑息护理可显著提高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营养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营养评估个性化营养支持护理对重症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116例ICU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ICU重症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营养评估引导的个性化营养支持护理。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上臂肌围(MAMC)、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体质量指数(BMI)等体格指标和淋巴细胞计数(LY)、血红蛋白(H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前白蛋白(PALB)、总蛋白(TP)、血浆白蛋白(ALB)等血生化与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TSF、BMI、hs-CRP、PALB、TP、ALB、MAMC、LY、Hb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用营养评估引导的个性化营养支持护理对重症患者进行护理,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在结直肠癌术后放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7月我院行手术并在术后行放化疗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均在术后给予营养支持,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共治疗7天。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7天时营养指标状况、免疫功能,并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7天时,两组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免疫营养支持可改善结直肠癌放化疗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其免疫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程营养支持在降低鼻咽癌急性放射反应和提高治疗依从性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鼻咽癌患者,按照治疗过程中是否全程应用营养支持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33例。对照组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出现摄入不足时给予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放射治疗期间全程应用营养支持治疗。比较两组治疗依从性、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水平和体质量指数(BMI),应用RTOG急性放射反应评分标准评价放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依从性良好率为81.55%,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Hb、ALB和BMI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观察组Hb、ALB和BM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放射性皮炎、口腔黏膜炎、咽食管炎等不良反应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全程营养支持治疗可以减轻鼻咽癌患者放疗后不良反应,减轻营养不良,提高治疗依从性,改善营养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液支持治疗在危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79例患者按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40例,给予肠内营养液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39例,给予自制的糊状营养液营养支持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肠内营养支持护理,并监测营养支持治疗第1d、7d、10d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白细胞总数(WBC)、淋巴细胞计数(TLC)和血糖、电解质等各项指标,同时观察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经采用积极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及护理,治疗组患者营养状况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水电解质紊乱、血糖紊乱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肠内营养液的营养成分更符合生理需要,且机体耐受性好,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的同时,也减少了并发症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营养管在食管癌三切口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148例行食管癌三切口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观察组采用十二指肠营养管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干预;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干预。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营养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肠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排便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术后两组患者前白蛋白(PAB)和血清白蛋白(ALB)水平均上升(P<0.05),且观察组PAB、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食管癌三切口根治术中放置应用十二指肠营养管对食管癌三切口根治术后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能有效促进患者恢复,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术后对十二指肠营养管进行科学细致的护理,可为患者术后的营养补充提供良好途径,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强化谷氨酰胺营养支持对老年危重症患者肠屏障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遂宁市中心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84例老年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谷氨酰胺强化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学指标变化、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肠屏障功能指标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白蛋白(ALB)(42.51±3.12 g/L)、前白蛋白(PA)(259.82±15.02 mg/L)、血红蛋白(Hb)(125.84±7.23 g/L)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二胺氧化酶(DAO)(0.95±0.08μmol/L)和尿乳果糖/甘露醇(L/M)(0.105±0.030)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3%(6/42)和19.0%(8/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危重症患者在肠内营养支持基础上辅以谷氨酰胺强化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并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提高肠黏膜屏障功能,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多学科协作营养支持护理模式对胃癌化疗患者营养状况、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10例胃癌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行肿瘤内科常规饮食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多学科协作营养支持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营养状况、生存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后,两组营养风险PG-SGA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血清白蛋白、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水平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干预后营养风险PG-SGA评分低于对照组,血清白蛋白、体质量指数、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Karnofsky评分较干预前明显升高,EORTC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Karnofsky评分高于对照组,EORTC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核心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多学科协作营养支持护理模式干预胃癌化疗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