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系统化护理干预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ICU患者2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组采用早期系统化护理干预措施。记录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干预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组干预1周后及干预2周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82%(2/110)、1.82%(2/110)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4.55%(16/110)、18.18%(20/110)(P0.01)。结论早期系统化护理干预在预防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Caprini血栓风险模型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效果,为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7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8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40例脑卒中患者纳入研究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采取Caprini血栓风险模型评估后采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知识的认知程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护理满意度以及凝血功能。结果研究组护理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知识的认知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后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通过Caprini血栓风险模型评估后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在减少脑卒中患者下肢肿胀及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具有理想效果,且提高了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联合临床护理路径表在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康复训练联合临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干预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观察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及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康复训练联合临床护理路径表能有效改善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凝血功能,有助于其术后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对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 VR)全息影像辅助功能锻炼结合优质护理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86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单双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及研究组(43例)。对照组采用优质护理及常规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加用VR全息影像辅助功能锻炼。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凝血功能、血流速度及髋关节功能、下肢深静脉血栓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护理前,两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D-二聚体(D-Dimer, D-D)、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水平及血流峰度、平均血流速度、Harri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D-D、FIB水平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流峰度、平均血流速度及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VR全息影像辅助功能锻炼结合优质护理能有效改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凝血功能,提高其术后功能锻炼效果,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该方法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联合循证护理在预防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8年6月1日~2019年9月30日112例神经外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血栓弹力图联合循证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下肢疼痛情况、凝血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长于对照组,而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的量少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全血低切还原黏度、全血高切还原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全血方程K值均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血栓弹力图联合循证护理干预可改善神经外科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修复术后凝血功能状态,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流指标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效果。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逸夫医院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6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干预2周后的全血黏度、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两组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液流速、下肢肿胀率以及血栓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2周后,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均显著降低,研究组降幅更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2周后,研究组患者的腘静脉和股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下肢肿胀和血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改善老年患者下肢静脉血液循环,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以及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在糖尿病病情评估中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65例糖尿病患者为试验组,再选取同期来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的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两组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以及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以及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与糖尿病的相关性,评价以上相关指标在糖尿病病情评估中的诊断价值。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血浆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比容以及红细胞沉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以及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均与糖尿病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红细胞比容以及红细胞沉降率等指标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措施。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根据入院日期分为对照组27例和观察组33例。除对症治疗外,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干预。对比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SF-36生存质量量表评估患者生存质量。结果发病后10 d,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出院随访,1个月后观察组SF-36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积极预防和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与血液流变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于该院接受治疗的11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106例无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EPO、血常规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不同指标与两组患者血清EPO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血清EPO、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与血清EPO无相关性(P0.05);观察组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与血清EPO呈正相关(r=0.347、0.431,P0.05),观察组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与血清EPO呈负相关(r=-0.218、-0.543、-0.546,P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EPO、血常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比较存在一定差异,多个血常规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EPO水平存在相关性,临床医生可以根据血清EPO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相关性对患者临床特点做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髋关节置换术后联合丹参川芎嗪治疗对老年患者认知功能、凝血功能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112例老年患者(≥60岁)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抽签法均分为两组,每组56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丹参川芎嗪。比较治疗2周两组患者凝血功能、认知功能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血沉、纤维蛋白原水平、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黏度以及全血低切黏度、静脉瘀滞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DVT发生率(3.57%)低于对照组(17.86%)(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可有效提高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认知功能,改善脑血管供血,降低血液黏度,减小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麻醉前应用分级加压弹力袜对卵巢癌根治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卵巢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于麻醉前应用分级加压弹力袜预防术后DVT;对照组不使用分级加压弹力袜,术中给予定时间断抬高和按摩患者双下肢。于麻醉前5 min、手术开始1 h、术毕1 h采集静脉血,检测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术后第7~10天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下肢DVT发生率。结果:与麻醉前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开始1 h和术毕1 h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增加(P0.05);观察组手术开始1 h和术毕1 h全血低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卵巢癌根治术患者手术期间使用分级加压弹力袜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aprini风险评估护理模式对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64例老年重症脑卒中患者,按照不同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风险评估组,各8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风险评估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Caprini风险评估护理。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及下肢肤色发绀发生率,干预前后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及护理满意度。结果:风险评估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及下肢肤色发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风险评估组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峰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风险评估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aprini风险评估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重症脑卒中,可降低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肤色发绀、下肢肿胀发生率,改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增强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补阳还五汤辅助治疗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补阳还五汤辅助治疗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接诊的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改善循环、积极控制血压、血糖、调节血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补阳还五汤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血清Lp-PLA2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及血清Lp-PLA2等指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及血清Lp-PLA2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阳还五汤辅助治疗中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状态,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骨科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接受骨科手术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采用优质化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缓解情况。结果研究组凝血功能状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骨科患者术后护理中,采用优质化护理能够显著缓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有助于患者凝血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搜风通胶囊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12月我院接诊的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血脂、抗动脉硬化、保护神经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本院自制搜风通胶囊,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相对黏度、全血低切相对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全血高切相对黏度、全血低切相对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搜风通胶囊能够有效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效果,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预防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效果。方法 58例外科手术患者根据入院编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观察2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干预前后静脉通畅评分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下肢静脉通畅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均较干预前加快,且研究组血流速度较对照组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预见性护理能有效预防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促进下肢静脉通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四腔同步气压疗法联合中药封包疗法预防老年股骨近端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90例,按照组间性别、年龄、骨折位置、骨折原因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四腔同步气压疗法联合中药封包疗法,比较两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液流速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速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腔同步气压疗法联合中药封包疗法在老年股骨近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能改善血液黏度及血液流速,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空气波压力治疗对前列腺电切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作用.方法 将366例前列腺电切术患者按入院顺序先后随机分为研究组186例和对照组180例,研究组患者前列腺电切术后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对下肢进行物理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前列腺电切术后采用常规护理,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血栓栓塞程度,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研究组患者前列腺电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9.68%,而对照组患者前列腺电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20.00%,两组比较,x2值为7.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患者前列腺电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程度轻度发生率为83.33%,中重度发生率为16.67%,而对照组患者前列腺电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程度轻度发生率为44.44%,中重度发生率为55.56%,两组比较,x2值为7.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空气波压力治疗仪操作简便易掌握,为降低前列腺电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及减轻血栓栓塞程度开拓了一条新的预防途径,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从而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背景肺气虚证的实质近年来得到较深入的研究,但其客观定量化标准的确立仍具有很大困难,很难为之确定一个或几个相关性很强的客观指标.目的研究肺气虚证大鼠的血液流变学变化与内皮素、血栓素B2变化的相关性,为肺气虚证客观定量化标准提供实验依据.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6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与对照组,每组30只;实验在安徽医科大学核医学室和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实验中心完成.干预模型组复制肺气虚证模型,对照组置于正常无烟环境.主要观察指标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ET和TXB2.结果模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及纤维蛋白原均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模型组内皮素和血栓素B2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模型组全血黏度与内皮素、血栓素B2呈正相关(r=0.957,P<0.05;r=0.992,P<0.01).结论肺气虚证大鼠存在"血瘀"现象,且血浆中的内皮素、血栓素B2含量随肺气虚证逐渐加重而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干预对高危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的200例高危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血流指标、护理满意度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血流峰速和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对高危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预防作用,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