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利用Google Earth制作疟疾疫点示意图,为判断疟疾疫点类型及开展疫点处置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在Google Earth平台上,以溧阳市2012—2016年疟疾疫情为例,通过搜索寻找疟疾病例所在位置并加以标注;利用多边形对溧阳市2017年8月份1例间日疟病例进行疫点示意图绘制;通过点击边界来完成疟疾疫点调查与处置措施的位点或范围,通过调整多边形边界线或面积的颜色和透明度来进行不同层次的渲染。 结果 在Google Earth地图标注每例疟疾病例所在地的经纬度,可产生1年或多年的全部病例或分虫种的疟疾疫情分布图。同时,在每个疫点的周围可以添加所开展的主动病例侦查、健康宣教、媒介监测的位置、杀虫剂喷洒的范围等疟疾疫点调查与处置措施的信息,还可通过标尺来完成不同病例居住地之间距离的测量。 结论 基于Google Earth制作的疟疾疫点示意图清晰直观、操作简单,适合在基层消除疟疾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凌峰  屈志强  石健  罗密芳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11):1062-1065
目的 分析总结南宁市江南区2019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和疫情应急处置的工作情况,为今后有效地防制登革热提供对策、参考和技术支持。方法 收集南宁市江南区2019年登革热疫情相关数据,评价本次应急处置的工作成效。结果 2019年南宁市江南区登革热疫情严峻,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70例,其中输入病例4例,本地病例366例;感染人数以家务待业和离退休者居多;男女性别比为1∶1.12;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92岁;发病的空间分布呈现高度聚集,福建园街道占本城区本地病例的87.70%。早期伊蚊应急监测布雷图指数和账诱指数合格率偏低,分别为72.17%和62.61%。针对本次疫情特性,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做好精准疫情应急处置,有效压低峰值,迅速控制了疫情的扩散和蔓延。结论 本次疫情是由输入性病例导致本地病例社区水平暴发,疫情呈现多点暴发及扩散蔓延态势。需做好疫情研判、预警预测,准确分析流行病学特征,尽早实施登革热应急处置,精准防控、孳生地处理、健康宣教和病例管理是应急处置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北京市朝阳区某学校一起耐药肺结核疫情进行分析,为今后耐药结核病疫情的处置提供参考。方法 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病例密切接触者采用PPD试验、X线胸片和CT相结合的方式筛查。结果 2018年10月—2019年6月,该校共发生36例肺结核病例,发病率为4.5%。其中5例耐多药,3例耐利福平。36例病例分布在四个班,15a班27例、15b班4例、15c班2例、17d班3例。各班发病率分别为56.3%、8.3%、5.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例耐药病例中6例为15a班学生,占耐药病例总数的75.0%。经CT筛查68名密切接触者中确诊23例肺结核患者,检出率33.8%。结论 该起学校聚集性疫情为全国首起耐药肺结核聚集性疫情,首发病例未及时就医,传染源隐匿存在时间长,是导致该起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疫情处置中开展密切接触者筛查对于及时发现新病例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分析西安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族聚集性疫情传播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COVID-19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疫情的传播链,采集病例及相关人员的鼻咽拭子标本进行SARS-CoV-2核酸检测。 结果 本次疫情累计发现4例普通型、1例危重症型确诊病例和2例无症状感染者,危重症病例最终死亡。首例病例A于2020年1月31日发病,其他病例在首例病例发病后的1~13 d内发病,病例B、C和D、E分别为二、三、四代病例。 结论 家族聚集性疫情是COVID-19的防控重点,及早发现传染源,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筛查隔离,防止传播扩散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动态,为未来预防和控制COVID-19二次暴发以及其他新发传染病的暴发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报告的559例COVID-19确诊病例信息,确定病例的感染日期,基于泊松过程建立传播模型并计算山东省COVID-19疫情期间的基本再生数和瞬时再生数,并对比分析基于顺序贝叶斯和时间-依赖方法的瞬时再生数估计结果。 结果 确诊病例的发病日期与被报告日期的天数之差大致服从威布尔分布。山东省COVID-19开始暴发时,基本再生数R0=2.64(95%CI:1.37~4.51),瞬时再生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致呈现逐渐下降趋势,且3种计算方法的结果均显示出此种趋势。 结论 经过防控措施的干预后,山东省COVID-19的本地流行已经基本结束,但仍需提高警惕,防止疫情二次暴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河南省信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动态,为优化疫情防控策略、评估干预措施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信阳市官方报道的COVID-19病例数据和个案信息,确定感染日期,并由此估计潜伏期,构建SEIR的传染病动力学模型,分析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同时模拟分析改变防控措施实施时间时疫情的动态变化。 结果 信阳市累计报告COVID-19确诊病例274例,罹患率为3.72/10万;潜伏期的中位数为6.00(4.00,7.25)d。模型分析显示,信阳市疫情的基本再生数R0=2.86,采取防控措施后有效再生数降至0.29;若提前3 d采取防控措施,病例数降低50.5%,而推迟3 d采取防控措施,病例数将增加1倍。 结论 信阳市COVID-19疫情快速扩散,但在国家强有力的防控措施下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海南省居民心脏病死亡及潜在减寿情况。方法 收集海南省2017 年8个国家监测点常住居民的心脏病死亡资料,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采用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标化。分别计算死因构成比、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期望寿命和潜在减寿年数。结果 2017年海南省8个监测点的常住居民因心脏病死亡2 396人,占总死亡人数的18.55%,年均粗死亡率为77.36/10万,标化死亡率为109.74/10万。其中男性为 1 345例,女性为1 051例,男女比例为1.3∶1;海南省2017年的期望寿命为81.1岁;海南省2017年因心脏病造成的潜在减寿年数为19 848.4年,60~<65岁年龄组最高,为2 740.1年。结论 海南省2017年因心脏病造成的潜在减寿年数较高,疾病负担较重,因而通过对心脏病高危人群进行适当的干预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海南省2007—2017年性病患者的职业和年龄分布特征,为制定性病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信息系统中设置数据筛选条件:①已审核病例;②地区编码为海南省,获取各年度各年龄段和不同职业的报告病例情况。以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趋势分析等方法对2007—2017年海南省性病病例资料进行职业和年龄分布分析,并在年龄分布的基础上进行性别差异分析。结果 海南省2007—2017年性病报告病例数和报告发病率逐年增长,由2007报告的2 862例(34.23/10万)增长至2017年的17 547例(191.35/10万)。2007—2017年商业服务、农民和家务及待业三种职业报告病例数和占总报病数的比例均呈增长趋势(P<0.05)。三种职业合计报告病例数占总报病数的比例由2007年的42.42%增长到2017年的74.00%,增长了74.45%。25岁以下人群的性病报告发病率伴随年龄增长逐渐上升(χ2趋势=9.874,P=0.002),25~<30岁年龄段性病报告发病率达到顶峰,随后发病率快速下降(χ2趋势=5.298,P=0.021),60岁年龄段开始报告发病率再次随着年龄增长上升(χ2趋势=5.707,P=0.017)。结论 加强青少年和老年人、社区居民、农民等报告发病率较高人群的性健康教育,防治结合,制定综合的性病防治措施能够有效控制性病疫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海南省2011—2016年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本地防治疟疾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寄生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2011—2016年海南省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及海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2016年疟疾防治工作年报表,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11—2016年海南省共报告疟疾73例,分别为9例、13例、16例、13例、14例和8例,报告输入性疟疾62例,分别为 4例、13例、16例、13例、8例和8例,分别占当年疟疾报告总数的44.44%、100.00%、100.00%、100.00%、57.14%和100.00%。62例输入性疟疾病中恶性疟42例,占67.74%,间日疟18例,占29.03%,卵形疟2例,占3.23%,未发现三日疟及混合感染病例。1例死亡病例。全部输入性病例均为男性,主要集中在21~50岁,占83.87%(52/62)。全年均有报告,无明显季节性特征。共9个市县有报告病例,海口市最多,报告27例,占43.55%。62例输入性疟疾病例均为境外输入,其中非洲45例,东南亚14例,南亚3例。 结论 海南省2011—2016年输入性疟疾占比有增加趋势,应加强输入性疟疾病例管理、出国务工人员的健康教育及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时空统计分析探索温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时空分布特征,为政府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2020年1月21日至3月1日温州市12个县区武汉返温病例与接触过确诊患者的本地继发COVID-19病例疫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运用ArcGIS 10.5制作发病数地图进行可视化,利用SaTScan 9.6进行时空聚类分析,比较武汉返温病例与本地继发病例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分析本地继发病例聚集的原因。 结果 截至2020年3月1日,温州市COVID-19累计发病数为504例,发病率为6.08/10万。累计出院数为447例,其中武汉返温病例为168例,接触过COVID-19确诊患者的本地继发病例为221例,两类病例时空聚类分析结果均存在明显时空聚集性,聚类结果基本一致,主要聚集区为乐清市、瑞安市与永嘉县。 结论 温州市COVID-19发生存在时空聚集性,武汉返温人员较多的县区,本地继发病例相对较多。因此,有关部门应针对性加强武汉返温病例重点聚集区的防控与人员管理,加强来温人员排查和服务工作,降低一切可能导致疾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易感者(S)-潜伏者(E)-发病者(I)-隔离者(Q)-确诊者(C)-恢复者(R)模型(SEIQCR),并初步用于评价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中公共卫生干预措施的效果。 方法 在SEIR传播动力学模型基础上,添加隔离模块和确诊模块,建立联合考虑潜伏期传播规律和追踪隔离干预措施的SEIQCR传播动力学模型。以2020年1月13日至2020年3月17日广州市疫情数据为基础,拟合得到SEIQCR模型的动力学参数。 结果 SEIQCR模型显示预测每日发病数与实际发病数高度吻合(R2=0.93)。启动一级响应之后,时变再生数(Rt)呈快速下降趋势,提示本地传播得到有效控制。 结论 广州市COVID-19疫情的防控措施是有效的,各地方政府应严格执行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全力遏制COVID-19 传播。SEIQCR模型的构建策略可为其他地区的干预措施评估提供方法学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分析郴州市一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相关病例发病确诊过程,探讨新冠病例早发现、早报告以及病例诊断和隔离观察解除的策略依据。 方法 对该起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的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描述性分析流行病学史、临床和实验室资料。 结果 利用大数据比对监测,在转送监测对象至集中场所隔离医学观察时发现了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何某华,由此发现一起新冠肺炎家庭聚集性疫情,何某的5名密切接触者中有3人发病确诊(包含1名重症病例),其中重症病例黄某第7次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阳性进而确诊,密切接触者中胡某有流行病学史、血常规白细胞下降和肺炎影像学改变,但是5次咽拭子核酸检测阴性,未确诊。 结论 大数据比对监测对发现传染病有积极作用;早期对有流行病学史人员单独隔离医学观察对防止聚集性疫情发生有重要意义;将2次核酸检测阴性作为新冠肺炎病例的排除标准和将核酸检测阳性作为确诊新冠肺炎病例的必备条件,值得探讨,这都可能放走传染源,导致新冠肺炎传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淄博市一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分析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应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调查聚集性疫情中的病例及密切接触者,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本次疫情首发病例发病时间2020年1月10日,为杭州务工返乡人员,最后1例病例发病时间为2020年2月14日。共波及244人,发现14例确诊病例和2例无症状感染者,其中男11例,女5例,23~84岁,年龄中位数为50岁,罹患率为6.56%(16/244)。疫情波及2个区县,4个乡镇,4个村居,8个家庭。潜伏期最长为10 d,最短为3 d,中位数4 d。采取集中隔离措施前发病11例,其中9例在小诊所就诊或自行服药。从发病到确诊中位数15 d,最长31 d,本次疫情共发生3~4代传播。 结论 此次疫情是由新型冠状病毒输入病例,未及时就诊,通过家族成员春节期间相互拜年,多次暴露引起的家族性聚集性疫情,提示应加强农村地区传染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社区、村居对重点人群健康监测和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河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流行特征与时空聚集性进行分析,为河北省疫情防控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河北省2020年1月22日至2月27日COVID-19疫情数据,揭示该省疫情的流行特征;采用时空扫描的方法对疫情的聚集性进行分析。 结果 2020年1月22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报告首例COVID-19确诊病例,截至2月27日全省共报告COVID-19病例318例,其中包括湖北(含武汉)输入病例80例(25.16%),武汉输入病例69例(21.70%);全省病例男女比例为1.06∶1,30~69岁(70.76%);2月5日至2月10日为疫情高峰期,2月7日单日最高确诊24例,随后确诊病例逐渐下降,截至3月12日已连续14 d无新增确诊病例;河北省11个地市均发现COVID-19疫情,疫情覆盖范围达河北省82个区(县)(82/175,46.86%),其中疫情最严重的区(县)为唐山市迁安市(30例);11个地市均发生了聚集性疫情,共发现聚集性病例239例,其中110例(46.03%)是家庭聚集性传播导致。唐山市迁西县、遵化市及迁安市的时空聚集性最高,聚集时间为2月5日至2月15日(RR=15.69,LLR=61.75,P<0.01)。 结论 河北省COVID-19疫情为全人群普遍易感,早期以境内省外输入性病例(以下简称“输入性病例”)为主,后期以本地病例为主,全省聚集性疫情占2/3,未发现医务人员感染,国家启动一级响应后,目前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随着复工复学的逐步推进和境外输入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的增加,仍需加强常态化疫情防控,巩固疫情防控向好态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湖南省郴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质量,为进一步提高新发传染病网络报告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郴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定义监测指标评估事件监测报告质量。结果 截至2020年3月4日郴州市共报告17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公共卫生相关事件,均为未分级事件,聚集性疫情波及人口的罹患率为2.00%~83.33%。9起事件已结案,其中1起事件中出现出院病例核酸复检阳性。报告时效值为(0.56±0.44) h,监测敏感值平均为4.54 d,信息完整率和准确率均为100%。结论 新冠肺炎突发事件均报告及时、信息报告完整且准确,但是监测敏感性滞后;事件进程中要根据疫情进展,及时、准确评估疫情并对事件定级。事件中末例病例出院后随访至少28 d,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再对事件进行结案评估。  相似文献   

16.
李真晖  卢冉  戚艳波  郭卉  林燕 《中国热带医学》2020,20(12):1183-1187
目的 分析云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制定云南省疫情防治措施和疫情的有效控制提供有效参考。方法 2020年1月23日至2月22日期间,基于全云南省通过疫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数据和云南省统计局统计的云南省常驻人口信息,导入GeoDa1.14.0和Mapinfo15.0软件,进行云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描述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全省16州(市)除迪庆州和怒江州无病例报告外,其他14个州(市)均有病例报告,其中确诊报告数主要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旅游业较发达地区,云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出现先急剧升高后缓慢下降的趋势,发病率全局的空间自相关无统计学差异,但局部有一定的聚集,局部地区聚集情况仅出现在疫情较早期,疫情早期存在3个L-L聚集区(德宏州、版纳州和昭通市),1个H-L区(昆明市),4个L-H 区(玉溪市、曲靖市、楚雄州和红河州),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聚集情况逐渐消失。结论 目前疫情可防可控,无空间聚集性,但是在疫情完全扑灭前,仍然需要我们提高警觉性,科学防控,避免疫情的再燃和空间的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