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跟师期间学到的知识,结合高萍教授发表的论文及其对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探讨,总结高萍教授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治疗经验。高萍教授认为本病的中医病机主要包括热、虚、瘀三大方面。本病的发展是一个由实转虚、由阴虚转阳虚的过程,病久发为脾肾阳虚,而瘀血可见于疾病的始终。治疗时始终注重顾护脾胃,凉血、止血、化瘀贯穿始终,兼顾补肾、养血。高萍教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丰富,值得不断进行总结,对临床治疗本病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西医治疗副作用大且极易复发。中医辨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一定的优势,病机以阴虚为本,火热、瘀血为标,临床上呈现虚实夹杂之证;在治疗上要以清热解毒贯穿始终,以养阴清热、补虚活血为主,同时要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配合专药治疗。  相似文献   

3.
从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治疗(早期、中期、后期、巩固期)阐述了白玉盛主任医师辨证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思路,辨证时重视病人的临床表现,不仅调节气血阴阳,还适时加以补益之剂,使免疫紊乱达到平衡,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症之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年来运用西医药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症20与运用中西医结合之方法治疗此症做一对比。结果:中西医结合可有效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症,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医药组。结论:中西医结合可充分发挥西医治标,中医治本之优势,是治疗免疫性不孕不育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王冰  张亚萌  关徐涛  高萍 《新中医》2022,54(2):198-20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对高萍教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用药规律进行研究.方法:收集高萍教授治疗的ITP患者97例病案;筛选处方504个,其中血热妄行证74个,阴虚火旺证330个,脾虚失摄证50个,脾肾阳虚证50个.运用MedcaseV3.2仓公诊籍国医脉案数据记录挖掘分析系统,整理相关资料,对频数、药物之间...  相似文献   

6.
从发病与病机、诊断与分型、中西医结合治疗及情志疏导等方面阐述孙伟正教授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学术思想。强调中西医结合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性,并突出瘀血在本病中的病理特性。  相似文献   

7.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是常见的血液病之一,中医称之为“紫癜病”,饮食失宜、情志过极、久病体虚、外感六淫等病因皆可使机体阴阳失衡,进而发为该病。孙伟正教授根据持续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特点,将辨病与辨证结合,自拟验方“血安宁”“血思饮”治疗,攻补兼施,形神共调,调和阴阳,取得较好疗效。该文介绍孙伟正教授辨治持续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热毒炽盛证)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西医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巨核细胞计数、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67.50%(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小板计数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巨核细胞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柯兴氏征、胃肠反应、肝功能异出现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热毒炽盛证)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可升高血小板计数,有助于病情的稳定,同时在抑制不良反应方面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3例临床观察溆浦县中医院(419300)夏延熙,李双主题词紫癜.血小板减少性/中西医结合疗法,@胎元汤/治疗应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在临床中发病率高,尤以急重症型...  相似文献   

10.
冀林华 《陕西中医》2009,30(10):1322-132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并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用激素联合补益气血中药治疗的疗效。方法:中西医结合组30例应用激素及补益气血中药治疗,对照组32例应用激素治疗。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疗3周后血小板即有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中西医结合组尿蛋白明显下降(P<0.05),补体C3和SLEDAI明显改善(P<0.05)。结论:SLE并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好,且明显降低治疗副反应,是临床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