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时效性激励护理联合血栓通对脑梗死患者自我护理、不良情绪、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7月31日收治的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尾号奇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血栓通联合常规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时效性激励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后3个月的自我护理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不良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护理后3个月,观察组整体自护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将时效性激励护理联合血栓通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可促进患者自护能力的提升,有效提高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神经功能,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学科护理模式对喉癌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自护能力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喉癌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48例,将其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实施多学科护理模式干预,比较护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汉化版(WHO QOL-BREF)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多学科干预后,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健康知识水平、自护责任感、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概念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多学科干预后1,3,5个月WHO QOL-BRE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多学科护理模式应用在喉癌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中,可有效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自护能力与生活质量,减少术后不良事件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病人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8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性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卒中单元护理模式,分别于入院及出院时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法(FMA)、应用Barthel指数、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 QOL-BREF)对两组病人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及生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干预后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及总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单元护理模式能有效减轻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病人运动功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护理模式用于改善喉癌患者术后自我护理能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84例喉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2例,分别于患者入院时与干预结束后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自护能力测定量表(ESCA)、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 QOL-BREF)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健康、自护能力及生存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心理健康评分、自护能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经干预后均显著改善,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干预后观察组HAMA、HAMD评分均显著下降,自护能力及生存质量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显著升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多学科团队护理模式可有效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喉癌患者的自护能力,从而显著提高其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于共建共享模式的信息化干预对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后患者的影响。方法:自2020年5月1日~2021年4月30日接受超早期溶栓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31例作为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自2021年5月1日~2022年5月31日接受超早期溶栓后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随机选取31例作为观察组,实施基于共建共享模式的信息化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损伤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认知功能[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并发症发生情况,干预前后自我护理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生活能力[采用巴氏指数(BI)、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结果: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高于干预前(P<0.01),MMSE评分低于干预前(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ESCA、FM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BI、ADL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低...  相似文献   

6.
孔丽  宋杏花 《全科护理》2016,(25):2620-262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病人采用一般常规护理干预模式,观察组病人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病人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护理满意度情况,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进行评定,日常生活能力采用简易运动功能评价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量表(BI)进行评定,护理满意度采用院内自行制定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进行评定.[结果]两组病人护理后NIHS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护理后MoCA评分、MMSE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病人护理后FMA评分、BI评分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后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循证护理有利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家庭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就诊的3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出院护理,研究组实施基于家庭模式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自我护理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评量表(ESCA)]及下肢运动功能[采用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结果:护理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P0.01),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护理后,两组ESCA各维度评分及总分、FMA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P0.01),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家庭模式的延续性护理可促进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自我护理能力及肢体运动能力,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2组均给与脑梗死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康复护理,均治疗14 d。于入院当日和治疗14 d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的NIHSS评分和B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BI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时效性激励护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心理状况及自护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1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7例老年ACI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3)。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时效性激励护理。于护理前、后分别评估2组心理状况[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焦虑自评量表(SAS)]、自护能力[自护能力测定表(ESCA)]、心理韧性[心理弹性量表(CD-RISC)]水平。结果 护理后,2组HAMD、SAS评分均下降,CD-RISC评分及ESCA各维度得分升高(均P<0.05)。且护理后观察组HAMD、SAS评分低于对照组,CD-RISC评分及ESCA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01)。结论 时效性激励护理能够改善老年ACI患者焦虑、抑郁心理,提高其心理韧性及自护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看图对话交互式健康教育在慢性伤口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1月31日74例慢性伤口患者,采用简单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看图对话交互式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疾病认知度、生活质量[采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QOL-BREF)]、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我护理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伤口转归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疾病认知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QOL-BREF及ESC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伤口转归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慢性伤口患者给予看图对话交互式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患者疾病认知度,改善焦虑、抑郁情绪,还能促进伤口愈合,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尾号奇偶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常规的基础上采用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NIHSS、GC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生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对急性脑梗死(ACI)溶栓患者的影响。方法:将59例ACI行溶栓治疗患者根据就诊奇偶序号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预后(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吞咽障碍[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吞咽障碍程度评分(VGF)]、并发症及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顿抑郁评分量表(HAMD)]。结果:护理后,观察组NIHSS评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VGF、SAS及HAMD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ACI溶栓后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和吞咽功能恢复,缓解其不良情绪,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主动运动训练联合萧氏双C护理模式在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功能锻炼及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主动运动训练联合萧氏双C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疗效,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自理能力[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负性情绪[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睡眠质量[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FMA评分、Barthel评分均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PSQI各维度评分和总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主动运动训练联合萧氏双C护理模式应用于老年脑梗死偏瘫患者干预中,疗效满意,能有效改善患者神经、运动功能,缓解其负性情绪,提高其睡眠质量,尽早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康复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9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46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将2019年1月1日~3月31日收治的46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采用脑卒中量表(NIHSS)]、生活能力恢复情况[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出院时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出院时ADL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能够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后神经功能与生活能力的恢复,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KTH整合式护理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1月我院86例HDCP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KTH整合式护理,两组均干预至妊娠结束。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感(GSES评分)、自护能力(ESCA评分),统计对比两组分娩方式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GSES、ESCA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GSES、ES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65.12%(28/43),高于对照组41.86%(18/43),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9.30%(4/43),低于对照组25.58%(11/43)(P0.05);观察组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KTH整合式护理可有效增强HDCP患者自我效能感及自护能力,有利于改善妊娠结局,且护理工作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医养结合理念的中医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治的8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骨科护理,研究组实施基于医养结合理念的中医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4周后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分、自护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SCA)]评分、负性情绪[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评分及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干预4周后,两组BI、ESCA得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4周后,两组STAI得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养结合理念的中医护理有助于提高股骨颈骨折行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自护能力,缓解负性情绪。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三期十步法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方法纳入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12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62例和对照组65例,按照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临床路径,干预组的受试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三期十步法",而对照组仅施行常规护理。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I)评估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状况;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来评估脑卒患者中出院后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 2组NIHSS、BI量表评分分别在入院第7天及出院时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出院时、随访出院后30天时2组的mRS量表评分亦有差异(P0.05)。结论通过"三期十步法",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配合心理护理对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遵医行为、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PCI术,对照组患者予以术后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认知行为干预配合心理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遵医行为、自护能力[自护能力测定量表(ESCA)]、生活质量[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干预6个月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遵医行为、ESCA、SAQ各维度评分则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脑梗死合并冠心病行PCI术患者采取认知行为干预配合心理护理,能减轻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提高治疗护理配合度和自我护理能力,并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因时护理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6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因时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干预前后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量表)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NIHSS、C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因时护理应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可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提高患者运动功能,优化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三级诊疗模式下的风险护理在糖尿病坏疽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收治的70例糖尿病坏疽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积极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三级诊疗模式下的风险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护理12个月后糖代谢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餐后2 h血糖(2 h PBG)]、坏疽程度(采用Wagner分级)、生活质量[采用糖尿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创伤后应激障碍[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测量表(PTSD)]、自护能力[采用自护能力测定量表(ESCA)]。结果:护理12个月后,两组FPG、HbAlc、2 h PBG水平及Wagner分级、PTSD各项评分均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DSQL、ESCA评分均高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级诊疗模式下的风险护理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坏疽患者糖代谢,减轻坏疽程度,从而缓解患者创伤后应激障碍,提高生质量与自护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