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管理中的目标性监测和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开展目标性监测,针对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探索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方法对2007年3-4月中心静脉置管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并于2007年5月起进行目标性监测和干预.对CRBSI发生率进行前瞻性调查.结果 2007年3-4月中心静脉置管CRBSI感染率为7.5‰(33/4411),2007年5-9月感染率为4.3‰(51/11817),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感染率为2.7‰(88/32086).结论 建立专门的管理监控组织,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针对重点科室和医院感染重点,开展目标性监测,明确CRBSI的诊断标准、建立监测系统、规范操作,并开展系列教育项目和现场干预,可以明显降低医院的CRB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正>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作为首选血路,包括隧道套囊导管、非隧道导管和移植物,适用于原有血路废用、首次血液透析、动静脉瘘(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未成熟或有严重外周血管疾病无法建立血路的患者。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行血液透析治疗的256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CVC)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制定标准化中心静脉导管上下机操作流程,并对护士进行严格、规范的操作培训,注重无菌观念及加强健康宣教等方法,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开始监测时中心静脉导管均无细菌定植,计算2013年CRBSI发生率。结果:1~6月监测100例有3例患者存在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总导管使用天数6 721 d,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446‰;7~12月监测156例总导管使用天数7 334 d,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0%;全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为0.213‰,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5.5‰)。结论:通过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导管护理操作流程,加强健康宣教,可明显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SBI)危险因素,提出相应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我科收治的137例MHD留置导管患者资料,其中有22例患者发生血流感染作为感染组,其余115例作为未感染组,收集患者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发现,22例发生CRBSI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35株,根据占比顺序分别为革兰阳性菌80. 0%(其中表皮葡萄菌51. 43%、金黄色葡萄球菌17. 14%、邓路葡萄球菌5. 71%,头状葡萄球菌5. 71%)、革兰阴性菌20. 0%(其中铜绿假单胞菌11. 43%、大肠埃希菌5. 71%、褪色沙雷菌2. 86%);年龄> 65岁、留置导管时间> 24个月、高血糖、贫血、营养不良、糖尿病肾病、长期植入导管及护理标准不达标与CRBSI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 <0. 05)。结论革兰阳性菌为CRBSI感染的首要病原菌,而高龄、糖尿病肾病、导管置管时间> 24个月、空腹血糖> 7. 1 mmol/L、营养不良、贫血、长期导管植入及护理操作指标不达标为MHD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糖尿病肾病患者营养状况和血糖水平指导患者合理膳食,加强护理操作严谨性和标准性,并根据病原菌选择合理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ealitonin,PCT)对临时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诊断价值。方法32例临时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患者(感染组)和30例无感染患者(对照组),检测2组血清PCT、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白细胞计数(whitebloodcell,WBC);绘制ROC曲线,评价PCT及相关炎症指标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PCT浓度、hs-CRP、WBC均高于对照组(P〈0.01);PCT和hsCRP的AUC分别为0.796和0.318,且PCT的AUC较hsCRP大;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PCT和hs-CRP呈正相关(r=0.48,P=0.017)。结论血清PCT对临时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断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件。  相似文献   

6.
临时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感染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临时性血液透析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研究95例患者103例次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特征,感染并发症情况,用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感染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11例留置导管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出口感染3例,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8例),占10.7%,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为4.5次/1 000导管日.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属为主.随着导管留置时间的增加,发生导管感染的危险性呈线性增加趋势.未发现年龄、性别、糖尿病、置管部位、白蛋白水平、免疫抑制剂使用与感染相关.结论临时性血液透析导管感染的发生率高.发生导管感染的危险性随导管留置时间呈线性增加趋势.需早期发现感染并积极正规治疗.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了血透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包括患者个人、导管、置管者检验、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等因素,提出以下几种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置管时的护理干预;操作过程的护理干预;导管维护的护理干预;定期培训医护人员;密切监测患者导管留置期间的感染症状.在国家方针政策大力扶持慢性病的今天,如何使罹患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高质量的生存下去,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对于医务人员来说任重而道远.针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积极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集束干预策略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的效果。方法将实施集束干预策略之前(2011年1~10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186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在实施集束干预策略之后(2012年1~10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193例患者设为集束组。比较实施集束干预措施前后两组患者CRBSI发生率及时间,置管情况。结果采用集束干预策略后CRBSI发生率由实施前8.31‰下降至1.67‰,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RBSI发生时间由(7.47±2.44)d延长至(13.75±1.92)d,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率从39.78%上升至71.50%,股静脉置管率从45.70%下降至18.65%,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集束干预策略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2~11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未实施集束干预策略的18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2~11月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实施集束干预策略的19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中CRBSI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置管情况。结果实施集束干预策略后的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SD发生率由8.33‰下降至1.52‰,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BSI发生时间由(7.27±2.21)d延长至(12.85±1.88)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率从38.33%上升至68.33%,股静脉置管率从46.11%下降至17.7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集束干预策略可有效降低中心静脉置管患者CRB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门海燕  苏春燕 《护士进修杂志》2020,35(12):1116-1120
血液透析治疗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主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血管通路首选自体动静脉内瘘或移植血管内瘘,中心静脉导管通常是血透患者最后的通路选择。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较严重的并发症,严重者可引起菌血症,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有效预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非常重要。本文对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减少感染预防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总结影响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操作人员、导管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导管的维护,穿刺部位的选择,患者机体免疫力及所患基础疾病的类型等,同时也与置管人员的操作熟练程度、导管的固定、留置时间等密切相关。认为针对以上几方面采取集束化干预,可减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目标监测下干预组合措施对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预防效果。方法2015年1月开始对留置深静脉置管的ICU患者实施目标监测和干预组合措施,回顾性将2014年372例深静脉置管患者纳为对照组,2015年426例实施目标监测和干预组合措施的深静脉置管患者为干预组。比较两组CRBSI发生率。结果干预组感染5例,感染发病率1.17%,对照组感染13例,感染发病率3.4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38,P〈0.05);干预组CRBSI发病率1.41%。对照组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4,P〈0.05)。结论目标监测和干预组合措施能有效预防CRBSI的发生,建议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30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是血管内置管最严重的并发症.本文概述了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定义和诊断方法,介绍了如何施行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以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并简要描述了香港地区在这方面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郑秋霞  彭根英  杨峰桃   《护理与康复》2017,16(8):894-896
目的观察多维度干预在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中的效果。方法对2015年537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行多维度干预,分别从建立组织安全文化,建立静脉置管、导管维护标准化制度、流程,加强监督评估,提高患者免疫力等方面开展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防控措施。与2014年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495例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指标进行对比并对同期医护人员单个实践技能合格率进行测评。结果实施多维度干预后,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率由61.56%下降至46.61%(x~2=346.35,P0.01);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由3.79‰下降至1.68‰(x~2=4.453,P0.01);医护人员单个实践技能除血培养留取的正确率外均有明显提升。结论多维度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干预对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方法:对133例患者采用循证护理的工作理念,以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及患者的全程教育,规范置管操作与导管维护,选择合适导管材料及导管穿刺位置,尽可能缩短留置时间等全程护理干预方法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结果:133例PICC置管患者中有1例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其余132例患者在PICC留置期间无血行感染的临床表现,排除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结论:全程护理干预有利于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某医院应用集束化干预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方法 2016年1-12月以ICU病区中心静脉留置管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前瞻性目标监测方法,观察和比较集束化干预策略组和对照组患者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5.26‰,集束化干预组发生率为0.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严格执行集束化干预管理可降低ICU病区患者静脉留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将30例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实施了置管环境干预、加强导管无菌使用的严密性、特殊生活指导以及加强医务人员培训等综合干预方法。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导管保留时间长,局部皮肤反应及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强化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感染率,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8.
将30例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实施了置管环境干预、加强导管无菌使用的严密性、特殊生活指导以及加强医务人员培训等综合干预方法.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导管保留时间长,局部皮肤反应及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强化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血液透析患者长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的感染率,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CU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6年1月~2010年6月我院41例CRBSI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同期选择ICU静脉导管置管未发生CRBSI的4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41例CRBSI患者与对照组比较,CRBSI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间较长(P<0.05),留置导管时间与CRBSI的发生有显著性差异(P<0.05);置管部位与CRBSI发生无显著差异.结论:对于留置导管时间较长的患者应高度注意CRBSI的发生;CRBSI的预防重点在于尽量避免置管或尽可能早期拔管,熟练掌握置管技术,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日常护理,隔离耐药菌患者,避免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20.
在儿科临床治疗中,血管内置管是不可缺少的治疗工具。其中中心静脉导管被越来越广泛的使用在各类ICU及血液肿瘤科。然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作为血管内置管最严重的并发症同时也给儿科病人带来危险。本文将概述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的定义与诊断以及儿科病人的高危因素,并对如何实施中心静脉导管集束干预策略控制儿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护理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