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适应证、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13例经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进行治疗。结果13例患者术前狭窄为(76.15±15.11)%,术后狭窄为(3.69±3.04)%。围手术期无并发症,术后无缺血性脑卒中发作,随访8-12个月,10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症状较术前明显好转,偶尔有头晕,1例症状改善(DSA显示多段狭窄,左侧大脑后动脉闭塞,小脑后下动脉显影差)。结论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内科治疗无效时,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可以缓解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脑缺血症状,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脑血管病中心2011年11月~2012年5月收治的42例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70%)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狭窄位于基底动脉17例,颅内椎动脉25例。结果本组41例成功置入支架,1例因支架无法到位而未能完成手术,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7.6%(41/42)。术后30 d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9%(2/41),其中,卒中率为2.4%(1/4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2.4%(1/41),无死亡病例。对41例手术成功患者临床随访2~8个月,效果良好,无新发卒中及TIA发作病例。结论应用Apollo球囊扩张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重度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06年颅内外动脉狭窄接受支架植入术的22例患者,随访3~12个月,就术后短期内疗效和再狭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本组22例患者,13例为颈动脉系统TIA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仅2例有3次TIA发作,症状类似术前,余11例均未见有发作;8例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内仅有2例出现发作性眩晕,余6例均未出现TIA发作;22例患者于22根血管上放置了22枚支架,随访3~12个月,8/22出现了再狭窄,2/22再狭窄超过了50%,6/22再狭窄介于10%-20%,14/22无再狭窄发生。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而且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低;尽管术后再狭窄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在随访期间,症状再次出现的仅4例;所以短期疗效也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总结Apollo支架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技术及疗效。方法对12例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者使用Apollo支架行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椎动脉颅内段狭窄7例,基底动脉狭窄5例,病变狭窄程度均〉70%,狭窄长度2-15mm。结果12例全部技术成功,共放置支架14枚,病变残余狭窄≤20%。在围手术期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临床短期随访3-10个月,临床症状消失10例,明显改善2例,全部患者无脑缺血性事件发生;其中DSA随访5例无支架狭窄。结论运用Apollo支架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其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报告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6年10月~2009年1月共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59例,其中男36例,女23例,年龄48~72岁【平均(61.5土18.3)岁】;大脑中动脉支架29例,椎动脉颅内段及基底动脉25例,多发狭窄5例,狭窄程度50%~90%【平均(75.6±181)%】。结果59例患者共植入支架64枚,全部安放成功。围手术期死亡3例(5.08%),重残2例(3.58%),症状无改善4例(678%),症状好转或消失50例(84.7%)。随访3~18月[平均(10.6±4.3)月],56例存活患者中无脑缺血再发作或中风。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和预防颅内缺血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但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和死亡率,须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规范化治疗。支架成形术对于患者远期预后尚需进行更长时阔随访和大宗病例进行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Gateway-Wingspan球囊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90例(92处狭窄部位,93枚支架),观察其手术成功率、症状改善、狭窄率改善及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术后行脑血管造影术或CTA观察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98.9%(92/93),患者术前平均狭窄率(83.4±9.5)%,Wingspan支架置入后平均残余狭窄率(21.8±9.8)%。围手术期总并发症6.5%(6/90),病死率3.3(3/90),临床随访1~40(16.7±10.3)个月,30d内任何脑卒中和31d~1年内同侧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11.1%(10/90)。30例患者接受了血管造影复查,6个月再狭窄率为16.7%(3/18),平均随访(9.3±6.3)个月的再狭窄率为26.7%(8/30)。结论 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围手术期总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短期效果、适应证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颅内动脉狭窄均成功置入支架,狭窄率由术前平均78.3%下降至术后平均23.3%,无颅内出血、支架内急性闭塞等手术并发症;5例临床随访6个月,无TIA或中风发生,脑血管造影复查2例,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适应证和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观察。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8%~10%。尽管采用抗栓治疗或搭桥手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佳。颅内支架成形术可能是有前景的治疗方法。本文就颅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展过程、最新的临床进展和有关概念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2003年4月至2004年6月,对28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28例患者,18例为优势侧椎动脉狭窄,4例为双侧椎动脉狭窄,3例为一侧椎动脉狭窄、对侧椎动脉闭塞,1例为串联狭窄,2例为基底动脉狭窄.狭窄段位于椎动脉开口9例,位于颈部椎动脉2例,位于颅内段17例.Mori A型病变24例,B型病变3例,C型病变1例.全组技术成功率100%,术前28例平均狭窄率为81.3%,术后残余狭窄率均<10%.所有病例在围手术期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本组随访17例患者,时间为6个月,Malek评分为1分者15例,2分者2例.其中3例经DSA脑血管造影复查均未见支架内再狭窄.结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预防椎基底动脉系统卒中的安全和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适应证、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经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11例经规范内科药物治疗无效的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治疗。结果 11例中,10例手术成功;1例因血管迂曲,支架无法到位,手术失败。基底动脉狭窄70%~90%,术后残余狭窄0%~30%。轻度并发症3例(1例术后头晕加重,1例术后出现一侧肢体无力,CT检查未见新发梗死灶,考虑可能为穿支梗死;1例术后7 d出现轻度颅内出血,轻度头痛),严重并发症1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4 d后死亡),4例患者行CT血管造影术随访,无支架再狭窄。术前躁狂级别测量(MRS)评分为3±1.3,术后1周MRS评分为0.8±0.7,随访6~36月时MRS评分为0.6±0.7。并发症发生率36%,围术期死亡率9%。结论支架成形术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治疗存在一定风险,可发生动脉损伤,穿支梗死,脑出血等并发症。围术期需要注意抗凝抗血小板治疗,释放支架时需缓慢释放,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支架,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方法 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DSA显示:4例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4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1例基底动脉狭窄,平均狭窄78.2%,选用球扩式支架.结果 9例患者血管内治疗获得成功,支架释放后平均狭窄从术前的狭窄率78.2%下降到10.5%,未发生严重并发症.9例患者术后随访2~20个月,未发生卒中事件.结论 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技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安全,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评价其疗效,并随访3~18个月。结果21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的狭窄率为(77±12)%下降到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5±4)%。术后无颅内出血、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2例有新的TIA发作,但无新的脑梗死,DSA复查15例发现2例再狭窄其狭窄率均约50%但无症状。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一个相对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 探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适应证和操作技术及疗效。方法 7例颅内血管狭窄患者,有反复发作与血管狭窄有关的神经功能障碍,内科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无效。其中大脑中动脉3例,颈内动脉末段1例,基底动脉1例,椎动脉颅内段2例。使用冠状动脉支架,采用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型术使狭窄血管扩张。结果 7例患者在血管造影上狭窄程度明显改善,从术前平均狭窄83%下降到5%。其中1例随访3个月,临床症状明显。支架置入部位未见再狭窄。1例在手术过程中有颅内出血,6例在0-3个月内没有出现神经功能障碍或中风发作。结论 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型术可以有效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但这一结果还有待长期随访以及其技术和应用材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串联性重度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对14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串联性重度狭窄患者采用血管成形术,术后第3个月行临床、颈部超声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随访.结果14例患者中,治疗病变28处,其中1处采用球囊扩张成形术,27处采用支架成形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后24h内并发眩晕1例;术后第3个月临床随访头晕2例,颈部超声及TCD随访V1段出现无症状性再狭窄1例,失访1例.结论在大的治疗中心里,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串联性重度狭窄是安全、可行的,但还需长期随访和更多病例的观察. 相似文献
17.
药物及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对比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比性研究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及远期疗效.方法 收集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76例,其中35例进行颅内动脉血管腔内支架治疗(包括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支架成形术),另外41例患者为单纯应用药物治疗组.观察两组病例在3年内的缺血性脑卒中事件及反复发生脑缺血的发生机率.结果 支架治疗组:治疗前责任病变血管的狭窄率为(78±10)%,治疗后的狭窄率为(10±8)%.在治疗后随访的6个月、1年及2年,2年随访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及短暂脑缺血(TIA)的复发病例1例(2.857%);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41例)2年内有11例发生缺血事件(占31.707%),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它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在短期疗效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基底动脉串联性重度狭窄的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对10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串联性重度狭窄患者进行血管成形术,术后3个月采用颈部超声、TCD进行随访。结果 10例患者中,治疗病变20处,其中1处采用球囊扩张成形术,19处采用支架成形术;术后短时间内并发眩晕1例;术后3个月颈部超声及TCD随访均未见支架术后再狭窄。结论采用血管成形术处理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具有侵袭性小,可重复进行,可同时处理多处病变等优点,近期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9.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2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其中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1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2例,椎动脉颅外段狭窄9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4例,基底动脉狭窄3例.结果 28例患者支架成形术均获成功,术后狭窄率<15%,28例患者术中未发生脑血管痉挛,其中1例患者发生偏身感觉障碍,1例术后两周发生脑出血死亡.结论 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症状性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其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应用Enterprise支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应用Enterprise支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46例,患者术前至少提前3 d服用氯吡格雷(75 mg/d)和阿司匹林(300 mg/d)联合抗血小板治疗.记录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并于术后1、3、6、12个月进行临床及脑血管造影随访.结果 46例患者共计48处狭窄病变.其中男33例(71.7%),女13例(28.3%).病变位于基底动脉28处(58.3%),左侧椎动脉15处(31.3%),右侧椎动脉5处(10.4%).病变血管狭窄程度50%~70%共6处(33.3%),70%~99%共32处(66.7%).手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并发症4例(8.7%).术后6个月,35处病变获得造影随访,其中术后支架内再狭窄5例(14.3%).随访期发生与病变血管供血区一致的缺血事件5例(10.9%).结论 应用Enterprise支架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