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医喉科学在清代形成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究其原因,这既是医学发展的必然,也是由于清代瘟疫的流行促使喉科学如此兴盛。清代出现了大量喉科专著,受瘟疫影响,白喉、烂喉痧专著也纷纷涌现,随着西学东渐,中医喉科学也受到西方医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焦氏喉科枕秘》由清代焦氏(佚名)原撰,金德鉴编撰而成,是中医喉科的一部重要临床专著。在清代喉科专著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书提出了富有特色的辨证思路以及诊治思维,认为病邪不独为火,脏腑责之心脾;中药内服外用均注重分期给药以达标本兼治之功,相较于同时期的喉科书籍尤为强调针药并用,并提倡多种治疗方法相结合;为中医喉科治疗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值得进一步挖掘与探究。  相似文献   

3.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前人著作浩如烟海,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明末,喉科专著仍是空白。迨至清代,情况就大相径庭,这一时期,不仅温病学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喉科也发生了史无前例的飞跃,这突出  相似文献   

4.
中医喉科文献《重楼玉钥》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著名喉科医家郑梅涧所撰《重楼玉钥》,是我国古代对中医学术、临床影响最大的一部喉科证治专著。其书论述了喉证的病因病机、病名、症状、治法、方药、禁忌、辨别,以及针灸原理及治法等,全面地撰述了喉科疾病的理法方药。该书还是记载白喉病证治十分重要的文献,尤其所创喉科名方"养阴清肺汤",切于实用,流传较广。《重楼玉钥》标志着喉科完整理论性著作形成,对后世临证提供宝贵借鉴,对现代传染病学亦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喉科指掌》共六卷,为清代张宗良撰,刊于1757年。卷一总论咽喉病的诊治大纲、分经及针穴图等;卷二为选方及制药法;卷三至卷六分为咽喉、乳蛾、喉痹、喉风、喉痈、大舌、小舌及杂喉等八门,共73病症的证治图说。其内容丰富,传世较为广泛,对后世喉科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书中所记载的六味汤因配伍严谨、取药规范、疗效稳定,现仍为喉科临床所常用。笔者重温《喉科指掌》¨’原著,收益良多,现将其学术思想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喉科外治法内容相当丰富。本文依据文献记载,对其作了源流方面的考证:其最早的文献记载首见于先秦时期(公元前600年~公元前400年)的《五十二病方》,并具体分速了各历史朝代的中医喉科外治法丰富的文献内容,尤其清代时期,中医喉科长足发展,喉科医籍众多流传,其外治法日臻系统、完善,对后世医学仍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医喉科古籍图像研究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记载的喉科类287种古籍为依据,通过访问20多家图书馆,共查阅喉科古籍189种,其中有图像的86种,图像3444幅,实际收集到2958幅。根据已经收集的中医喉科古籍图像内容特色,将图像大致分为10类,即:理论图、脏腑图、经络穴位图、诊断图、疾病图、治疗图、医疗器具图、药物图、符咒图、作者图像。中医喉科古籍图像是喉科学术发展与技术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媒介,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创新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古籍图像作为医学资料的一部分,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不受语言和文化的限制,不仅能展示古代医家的医学水平和技术细节,还可以诠释中医与中华文化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8.
《白驹谷罗贞喉科》是清代末叶传出的喉科专著。据中国中医科学院耿鉴庭先生考证,"此书罗氏世传七代喉科,确系秘本",书撰于1884年。耿鉴庭先生是喉科专家,曾以文献学之资深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馆长,他的考证有其凭依,不特转述。中医学对于咽喉之病认识甚早,但形成为独立的学科略晚。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首次将鼻喉耳病从  相似文献   

9.
1 吹药发展史 中医喉科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伤寒论>中治咽喉病提出用苦酒汤;<金匮要略>中的皂夹末吹鼻法;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均有吹药记载,如:治牙痛、口禁不开用附子、黄连、矾石三味为末吹口.此后,喉科吹药逐步发展,<圣济总录>在咽喉口齿病的治疗上广泛地使用了吹药,提出了许多吹药方.到了清明吹药更加成熟与普及.在<口齿类要>中记载着喉科吹药的配制、运用已有了较高的水平.清代尤乘<尤氏喉科秘书>及张宗良<喉科指掌>等均公开了一些吹药的秘方及配制,使吹药方大大增加;晚清郑梅间<重楼玉钥>记载吹药方28个.说明清代吹药已成为喉科治疗的重要手段.此后李纪方<百喉全生集>也提出治白喉须内治与吹药并存;当代喉科名医张赞臣治疗喉痹使用内服药均配合吹药等等.  相似文献   

10.
林氏喉科学术特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州林氏喉科相传三代,延续百余年,颇有影响.林氏喉科奠基人林润卿乃清末民初喉科名医;第二代传人林少卿勤学深研,中西兼容;第三代创新人林立开承上启下,衷中参西.林氏喉科学术特点主要为:一是重视整体观念,强调"五脏诊五官,五官治五脏";二是善于内外兼治,灵活针药并施;三是讲究药材配制,注重服药方法.曾编写<温病秘诀>,对于防治急、慢性发热类传染病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唤醒广大中医工作者对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的认识和重视,从而投入到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的研究中来。方法:笔者将自己对该病的参悟,结合近十年来中医文献对于该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等进行探讨。结论:中医研究睡眠呼吸障碍刚刚起步,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中医临床工作者对此应予以关注,探索出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来。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大凡认真研读过《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脏腑理论的中医学者,都会因文中既提"十二藏",又述"五藏六府",以及将一个不具备"藏而不泄"之"脏"功能的"心包"列于脏位。将无"满而不能实","传化物而不藏"之"腑"功能的"三焦"给以腑名,而时有困惑。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胰腺癌患者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患者的大量涌现。胰腺和十二指肠作为脏腑功能的显现,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关于脏与腑功能的界定标准,及现代解剖学,生化学所见,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之需求,提出了将人体"胰腺"取代无脏功能的"心包"以正其脏位。并将与胰腺有密切生理关系的十二指肠取代三焦,作为与胰腺相表里的腑。这样就将"五藏六府",正式升级为"六脏六腑"。即:肺与大肠、胰与十二指肠、心与小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合《内经》"十二藏"之说。经过如此传承精华与守正创新,则可使《内经》的脏腑理论得以进一步完善。既符合了人体内客观真实的脏腑生理结构状况,而且对中医临床的脏腑辨证论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胎膜早破(PROM)孕妇宫颈阴道分泌液中基质金属白介素-8(IL-8)、微量元素(铜、锌)的含量与PROM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选择足月初产胎膜早破孕妇40例(PROM组)和正常足月初产孕妇未破膜者40例(对照组),分别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溶出电极法测定阴道分泌液中IL-8和铜、锌的含量。结果:PROM组阴道分泌液中IL-8水平平均为657.20±83.33μg/ml,明显高于对照组421.54±22.35pg/ml,差异有显著性(P〈0.01);PROM阴道分泌液中铜、锌的含量分别为2.18±1.57μg/L,0.45±0.17μ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3.67±2.07μg/L,0.72±0.36μg/L,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PROM组孕妇阴道分泌液中IL-8含量明显升高,而铜、锌含量明显降低,对胎膜早破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4.
15.
16.
护理管理学是管理学科中的具体应用,属于专业领域管理学,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工作效率为主要目的的活动过程。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护理管理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系统利用护士的潜在能力和有关人员、设备及社会活动的过程。”护理管理过程包括:资料收集、规划、组织人事管理、领导与控制的能力,在有效时间内做最经济有效的运用,为病人提供最优质的护理。护理管理可分为护理行政管理、护理业务管理和护理教育管理三个部分。  相似文献   

17.
从现代生殖医学角度探讨“肾藏精主生殖”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肾藏精、主生殖"理论是祖国医学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体生殖功能的基本认识。从现代辅助生殖医学理论角度出发,通过"人体生殖能力由肾精、天癸所主导;卵细胞的发生以肾精为基础,卵细胞的排出有赖于肾阳之鼓动;精子的发生以肾精为基础,精子的动力源于肾阳;子宫内膜容受性受肾精主控;胚胎质量及发育潜能由肾精决定"5个方面探讨了"肾藏精、主生殖"的理论,并为今后中医学生殖理论的研究拓展思路和空间。  相似文献   

18.
剖宫产是指采用硬膜外或脊髓麻醉,切开产妇的腹壁及子宫壁取出胎儿、胎盘及附属物的手术,是解除孕产妇及胎儿危急状态的有效方法,它能降低孕产妇及围生儿的病死率,但剖宫产手术伤口大、创面范围广,容易发生产后并发症.所以术后护理就特别重要,不仅可以及时有效地促进患者的康复,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1-1999.1(3071例)和2000.1-2009.1(3071例)两组住院产妇的临床病例资料,统计产后出血的人数和发生率等数据并进行预防措施的比较。结果:前者产后出血人数39人,发生率为0.65%。后者产后出血人数39人,发生率为0.65%。结论:恰当的预防产后出血的措施是必要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刍议胸痹的命名、病位、病性、病机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痹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古今医者对其论述颇多。笔者温习经典,查阅今文,验于临床,再谈胸痹的命名、病位、病性、病机及治疗,以就正于方家。 1 命名 “胸痹”一词始见于《灵枢·本脏》:“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然对其内涵并无明确启示。迨至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中始指出:“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并指出其病机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然据其所述脉证与病机,与现代医学所称“冠心病”却不尽吻合。若冠心病患者,不合并慢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