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CT表现的识。方法101例因各类头部外伤患者在伤后1/2~24小时内首次CT检查,73例于48小时至4周内复查。结果表现为单纯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15例;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14例;大脑镰兼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17例;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伴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伴颅骨下方颅脑凸面硬膜下血肿11例;脑挫裂伤、脑内血肿合并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28例。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可表现为条索、条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可表现为片状、新月形、"V"形、"M"形或哥德氏弧形等。结论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类发生于颅脑非凸面的硬膜下血肿,易和正常大脑镰、小脑幕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相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T诊断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具有完整资料的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特点.结果 本组35例,其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 20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0例;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 5例;首次正确诊断30例,3例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误诊为大脑镰钙化;大脑镰硬膜下血肿表现为细绳索状3例,呈粗绳索状17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4例呈片状,2例呈新月形,4例呈扇形;小脑幕并大脑镰硬膜下血肿3例呈镰刀形,2例呈"Y"形.24 h至2个月复查CT:蛛网膜下腔出血7 d内完全吸收;大脑镰钙化图像无变化;硬膜下少量血肿 20例(57.1%)14~20 d基本吸收,硬膜下血肿较大者15例(42.8%)4周至2个月变为低密度.结论 小脑幕和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检查不仅可早期明确诊断,亦可及时发现是否存在颅脑其他损伤,动态观察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3.
急性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 3例急性大脑镰和 2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 急性大脑镰硬膜下血肿CT征为大脑镰旁带状高密度影像 ,与大脑镰紧密相连 ,边缘清晰 ,密度均匀 ,不超越大脑镰游离缘 ,纵裂、脑沟密度正常 ;急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征为与小脑幕相对应的或扇形高密度影像 ,血肿可向大脑镰后旁伸延 ,边缘光滑。结论 急性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CT影像颇具特征性 ,有助于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钙化、脑膜瘤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110-112
目的探讨CT诊断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及鉴别诊断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6月12日~2016年10月20日至我院就诊的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患者9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采用CT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98例患者经过CT检查后得知,单侧病变57例,双侧病变41例;其中单纯大脑镰血肿14例,小脑幕血肿14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16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伴有颅骨下方颅脑凸面硬膜下血肿10例,脑挫裂伤且脑内血肿合并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27例。该类疾病患者以条带状、条索状高密度影为主要的影像学特征;新月形、片状可为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形状;诊断准确性为92.86%。结论对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患者采取CT诊断的应用价值较高,临床上应做好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工作,以免与其他疾病相互混淆,影响最终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5.
高志友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1):1240-1241,1244
目的:提高对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的CT再认识,为临床正确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分析31例具有完整资料的外伤性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31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7例,表现为与大脑镰形态相似但较正常结构宽大的高密度影,呈细条状、宽带状及剑形高密度影,硬脑膜侧平直,外缘呈弧形或波浪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9例,表现为片状、新月形、扇形高密度影,大脑镰并有小脑幕硬膜下血肿5例,表现为镰刀形或"Y"字形高密度影。结论: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特殊硬膜下血肿,具有特殊的CT征象,结合薄层、冠状位扫描及多平面重建、CT复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特点,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 23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5例,CT表现为单侧呈细条状、宽带状高密度影,硬脑膜侧平直,外缘呈弧形或波浪状.小脑幕硬脑膜下血肿8例,CT表现单侧呈大片状高密度影4例、 双侧呈"U"形高密度影1例、累及大脑镰后部呈"Y"形高密度影3例.结论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复查在诊断、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瑞雄 《华夏医学》2008,21(1):93-94
目的:探讨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征象。结果18例中14例为单侧,4例为双侧。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0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的带状高密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8例,CT表现为高密度片状影2例,新月形2例,伞形2例。累及大脑镰后部2例,呈Y形或镰刀状。结论: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只要全面分析病变CT征象,都能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脑幕、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小脑幕、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特征。结果:12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7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5例,CT表现为小脑幕区的片状或扇形影2例、新月状高密度影1例;对称或不对称的U或Y形高密度灶2例。本组中误诊5例,其中3例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误诊为正常大脑镰钙化。结论:小脑幕、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多平面重建及复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颅脑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见增 《罕少疾病杂志》2011,18(2):32-34,60
目的 分析颅脑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55例经临床证实的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 (1)55例内部硬膜下血肿病例中,大脑镰旁16例,小脑幕区39例.(2)CT表现: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多为单侧,内表面与大脑镰相贴、外表面呈弧形或波浪状高密度影;小脑幕区硬膜下血肿呈局限...  相似文献   

10.
赵志成 《新疆医学》2010,40(6):66-67
少见部位(本文主要指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是硬膜下血肿的一种少见类型,有关文献对其描述少见,CT对该病易漏诊或误诊,最常见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小脑出血。本文回顾性分析了40例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其CT表现的认识,提高诊断和鉴别水平。  相似文献   

11.
64例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脑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临床证实的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结果:①64例内部硬膜下血肿可分为2类,大脑镰旁23例,小脑幕区41例;②CT表现: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多为单侧,内表面与大脑镰相贴、外表面呈弧形或波浪状高密度影;小脑幕区硬膜下血肿可位于幕上、幕切迹及幕下,形态多样。血肿边界清楚,不进入邻近脑沟和脑池;③MRI表现:一般各系列均呈高信号,FLAIR显示最清晰,以T1WI高信号为特征;横断面形态与CT类似,冠状面显示血肿范围更清楚。结论:内部硬膜下血肿CT和MRI表现有特征性;MRI显示血肿形态及分布较CT更优越;亚急性期以后复查时可行MRI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2.
硬膜下血肿CT诊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特点。方法 对21例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21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3例,CT表现为单侧呈细条状、宽带状高密度影,合并同侧硬膜下积液时表现为高低密度“液-液平”。小脑幕硬脑膜下血肿8例,CT表现为单侧呈大片状、新月形、镰刀状高密度影,双侧为“U”形、“Y”字形高密度影。结论 大脑镰、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复查、MPR重建、增强扫描在诊断、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郭文学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2):1554-1554
目的:探讨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30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8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2例,CT表现为高密度片状影3例,新月状影4例,U形影2例,累及大脑镰后部3例,呈Y形或镰刀状。结论: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有特征性,CT检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7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可分为幕上型和幕下型.两种类型均可累及小脑幕切迹,但幕上型一般只累及后切迹.累及中切迹或前切迹的幕下型血肿可损伤滑车神经,经保守治疗效果良好.结论 应提高对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认识,避免误诊.对于合并颅神经损伤的病例,应查颅底三维CT.保守治疗对此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硬膜下脓肿是指颅内发生化脓性感染后脓液累积于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的硬脑膜下腔的脓肿。硬脑膜下腔是一个潜在的间隙,无间隔,脓液不易局部聚集,可侵袭至单侧大脑半球凸面、外侧裂、大脑镰、小脑幕及颅底部等部位;而两侧大脑半球之间有大脑镰间隔,脓肿不易跨过中线至对侧大脑半球,所以双侧硬脑膜下脓肿极为罕见,至于婴幼儿双额颞硬膜下脓肿至今未见报道。现将我院收治的1例双额颞硬膜下脓肿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急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急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片状高密度影4例,冠状位呈条带状或梭形高密度影;V形高密度影2例;Y形高密度影4例;1例片状高密度影与Y形高密度影同时并存。结论急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影像颇具特征性,但须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小脑幕钙化、小脑幕广基脑膜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7.
纵裂池出血的CT诊断及解剖学基础(附3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结合大脑镰、纵裂池的解剖学特点,探讨纵裂池出血的CT特征。方法按国外学者[1]提法,将大脑镰和纵裂池以胼胝体和侧脑室为界分为上、前及后三部分,回顾分析34例纵裂池出血的CT表现。结果纵裂池出血CT特征为:纵裂池呈稍增宽线状高密度影,宽度>1mm,CT值约50~80Hu,边缘稍模糊,可呈锯齿状或羽毛样改变。前纵裂池线状高密度影长度超过前纵裂的1/2;大脑镰中份、侧脑室顶部及以上层面见到前后贯通、边缘稍模糊线状高密度影;后纵裂池密度增高且向下可见到与增厚、密度增高的小脑幕切迹缘相延续,类似强化的“Y”或“V”字形小脑幕。结论纵裂池出血具有相应的特征性,有助于同正常大脑镰、大脑镰钙化及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出血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和分析小脑幕、大脑镰(简称幕镰)出血的CT表现和诊断方法,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对59例单纯性幕镰出血及6例误诊病例,共计65例进行CT及临床回顾性对照分析。结果59例幕镰出血患者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34例,外伤性出血15例,高血压性出血9例,不明原因出血1例;小脑幕出血25例,大脑镰出血20例,两者联合出血者14例;CT表现为条带状影25例,扇形或不规则片状影20例,两者同时合并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2例,硬膜下出血17例。6例误诊病例中幕镰生理性钙化1例,扫描时位置不正导致误诊2例,早产儿和新生儿幕镰相对性高密度3例。结论CT平扫诊断幕镰出血可引起误诊,结合临床复查、薄层加冠状扫描及后处理多平面重建(MPR)有助于确诊。  相似文献   

19.
急性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CT诊断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具有完整资料的急性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的表现。结果CT表现为局限性或贯通全长的细条状或宽带状高密度影,16例表现细长柳叶状高密度影,7例表现细绳索状高密度影,内缘紧贴硬脑膜侧呈平直状,外缘呈弧形或波浪状。结论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CT征象颇具特征,CT能够作出正确诊断,但须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镰旁钙化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特重型颅脑损伤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志勇  刘建平 《当代医学》2009,15(18):55-56
目的总结特重型颅脑损伤的CT表现特征;利用CT影像评估患者钻孔开颅术后预后及其临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119例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CT表现与钻孔开颅术后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CT表现脑挫裂伤88例,脑肿胀100例,硬膜下血肿78例,硬膜外血肿45例,硬膜外/下混合血肿9例,脑内血肿21例,颅骨骨折5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9例,脑梗塞9例,大脑镰下疝22例,枕骨大孔疝2例,小脑幕裂孔疝64例,脑干损伤28例,小脑幕裂孔疝合并脑干损伤13例。经钻孔开颅术后患者存活61例,其中完全治愈22例,均为单纯急性硬膜外血肿术后,死亡58例,主要死因为CT表现小脑幕裂孔疝合并脑干损伤、合并脑梗塞和全身其它多脏器损伤。结论CT能正确诊断特重型颅脑损伤及其合并症,及时发现脑疝及脑干损伤可为临床及时抢救提供依据。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