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学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为防治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采集血清检测HBV标志物,相关数据经统计学处理,进行HBV感染多因素分析。结果宁夏某大学新生HBsAg阳性率为6.39%,农村学生HBsAg阳性率高于城市学生(χ2=6.56,P<0.005),接种乙肝疫苗学生HBsAg阳性率低于未接种学生(χ2=21.46,P<0.005),年龄、性别、民族之间无显著性差异;HBsAg阳性学生以小三阳、大三阳、HBsAg阳性伴抗-HBc阳性为主要感染模式。结论对乙肝易感学生接种乙肝疫苗,建立健全乙肝及HBsAg携带者档案,加强观察和随访,开展健康教育,能有效预防乙肝。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孕产妇乙肝病毒(HBV)感染情况,提高HBV母婴传播阻断的保护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我院建卡检查及分娩7 180例孕产妇血清检测HBV标志物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孕产妇HBsAg阳性率8.57%,城市孕产妇HBsAg阳性率低于农、牧区孕产妇(P<0.005),接种乙肝疫苗孕产妇HBsAg阳性率低于未接种孕产妇(P<0.005),年龄、民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BsAg阳性孕产妇以小三阳、大三阳、HBsAg阳性伴抗-HBc阳性为主要感染模式。结论:对乙型肝炎易感的女童和育龄妇女接种乙肝疫苗,可以降低孕产妇HBsAg携带率;孕妇产前筛查HBsAg,有助于孕产妇健康行为和新生儿免疫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04-2007年大学新生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现状及接种乙肝疫苗的血清学效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和控制乙肝传播.方法 采用ELISA法对6953名新生进行了HBV 5项标志物检测,对HBV血清标志物均阴性者进行了全程免疫.结果 新生抗-HBs阳性率为24.88%,HBsAg阳性率为5.28%,男生HBsAg阳性率高于女生(x2=23.85,P<0.001),各民族新生HBsAg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48,P>0.05),无接种史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有接种史(x2=38.27,P<0.001);HBsAg阳性共有5种感染模式,以HBsAg、HBeAg、抗-HBc均为阳性和HBsAg、抗-HBe、抗-HBc均为阳性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39.51%和37.60%;新生乙肝易感者接种3针乙肝疫苗后抗-HBs阳转率为82.62%.结论 宁夏某高校2004-2007年新生69.84%对HBV易感,接种乙肝疫苗可提高易感新生对HBV的免疫力;应根据大学新生HBV不同感染模式,采取定期检测、隔离治疗等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深圳市盐田区4~10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深圳市盐田区4~10岁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所有儿童均抽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谷丙转氨酶(GPT)。结果6 533名儿童HBsAg阳性率为3.92%。HBsAg阳性儿童中,以HBsAg( )、HBeAg( )、抗-HBc( )伴GPT正常者所占比例最高,为86.33%。不同性别之间的HBsAg阳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1.44,P>0.05)。6岁以下儿童HBsAg阳性率较低;6岁后HBsAg阳性率逐渐升高,以10岁年龄组最高,为6.80%。完成了全程乙肝疫苗接种儿童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未接种组以及只进行了乙肝疫苗初次全程接种但未进行再接种组儿童(χ2=324.50、112.58,P均<0.01)。深圳市户籍儿童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非深圳市户籍儿童(2χ=30.47、12.71,P均<0.01)。256例HBsAg阳性儿童中,父亲和(或)母亲是HBsAg阳性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家庭成员中无HBsAg阳性者,为76.56%。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HBV感染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提示在制定乙肝免疫策略时考虑在适当的年龄组进行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广东省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配偶感染HBV的危险性,为成人乙肝防控工作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选择广东省2006年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的20~45岁HBsAg携带者及配偶作为病例组,按居住地、性别、年龄及婚龄等因素配比选择当年HBsAg阴性者及配偶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和乙肝血清学指标检测。利用PCR方法分析夫妻双方均HBsAg阳性的HBV基因型。结果病例组配偶HBsAg阳性率13.71%,对照组配偶HBsAg阳性率8.06%。结婚5年以上者HBsAg携带者配偶抗-HBc阳性率高于结婚5年以下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5),其中女性HBsAg携带者配偶抗-HBc阳性率更为显著(χ2=6.39,P0.05)。性生活不使用安全套的夫妻配偶HBsAg阳性率(15.56%)高于性生活使用安全套的配偶(8.82%)。16对HBsAg均阳性的夫妻中,8对PCR扩增HBV阳性,7对(87.50%)HBV基因型相同;其中5对HBV为B型,2对为C型,仅1对夫妻HBV基因型不同。结论 HBsAg携带者配偶感染HBV风险比普通人群增高;在今后的成人乙肝防控工作中,需要加强对HBsAg携带者配偶HBV感染的监测及乙肝疫苗的接种,同时需要加强宣教,提倡安全性行为。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某高校新生乙肝病毒感染情况,以便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减少和控制乙肝传播和流行。方法采用ELISA法,对1683名新生进行了HBV 5项标志物检测。结果新生HBsAg阳性率为6.18%。男生HBsAg阳性率为7.05%,女生HBsAg阳性率为5.48%,男女之间无统计学意义(χ2=1.77,P>0.05);汉族HBsAg阳性率5.16%,回族HBsAg阳性率7.91%,回、汉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1,P<0.05);HBsAg阳性的5种模式中,以小三阳和大三阳为主,HBsAb阳性率为25.61%。乙肝5项标志物全阴为68.21%。结论新生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并经常进行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卫校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情况,为学校控制乙型肝炎传播提供依据。方法1999~2003年对漯河市卫校10313名新生(14~16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AS)法对采集血清进行HBV标志物检测。结果卫校学生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5.09%,男生HBsAg阳性率与女生有显著性差异(χ2=34.75,P<0.01);农村学生HB-sAg阳性率高于城市学生,差异有显著性(χ2=27.57,P<0.01)。HBsAg阳性以“大三阳”犤HBsAg阳性、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犦和“小三阳”犤HBsAg阳性、乙肝病毒e抗体(HBeAb)阳性、HBcAb阳性犦2种感染模式为主。结论加强学生乙肝疫苗接种,强化HBsAg携带者的卫生管理及开展健康教育,以防止乙肝在学生中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深圳口岸食品和饮用水从业人员的人群HBV感染状况,为制订相关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应用ELISA方法对从业人员按规定在监测期内进行血清HBV标记物检测。结果2006年度体检3157人,HBsAg平均阳性率4.02%,男性高于女性(!2=10.766,P<0.01),16岁组高于其他各年龄组(χ2=12.670,P<0.01)。抗-HBsAg平均阳性率64.36%,男性略高于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4,P>0.05);16岁组为最低(!2=20.609,P<0.01);五种HBV标记物显示模式,俗称"大三阳"和"小三阳"两种为主。结论HBV感染程度低于我国流行现状,但属中度流行状况,应继续抓好防制措施,加强口岸食品和饮用水从业人员传染病监测体检,把好入职关,确保这一特殊人群健康质量,同时大力推行接种乙肝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防止HBV的感染与传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联合免疫阻断下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婴传播的影响。方法从张家港市所有设产科的医院选取母亲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且已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婴幼儿510人,随访调查母亲乙肝病毒感染情况、分娩方式等,并检测婴幼儿血清中HBsAg水平。结果调查婴幼儿中,阴道顺产HBsAg阳性率为2.97%,剖宫产HBsAg阳性率为0.73%,不同分娩方式对婴幼儿HBV感染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81,P0.05)。结论无论是HBV感染单阳还是双阳性的母亲,所生新生儿在采取联合免疫措施后自然分娩与剖宫产的新生儿HBV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剖宫产并不能减少HBV的母婴传播。因此,不能以阻断HBV母婴传播为目的而选择剖宫产分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大学新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况,为在校大学生的乙型肝炎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2009年入校的13272名大学新生进行常规健康体检,抽取空腹静脉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272名大学新生中HBsAg总的阳性率为10.71%,其中男生HBsAg阳性率为13.07%,女生HBsAg阳性率为9.5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6, P<0.01);农村大学新生HBsAg阳性率为12.26%,城镇大学新生HBsAg阳性率为5.8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5.3,P<0.01).结论我校2006~2009各年间大学新生HBsAg阳性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男生明显高于女生,农村明显高于城镇,说明大学新生的乙型肝炎防控工作不容忽视;入学后采取接种乙肝疫苗等综合措施防控乙型肝炎仍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乙肝免疫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禤春玲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4,20(2):163-164,166
对208例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单独接种乙肝疫苗(HBVac)、联合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HBVac后的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单用HBVac、1剂HBIG+HBVac、2剂HBIG+HBVac婴儿12月时抗-HBS阳性率分别为72.9%、80.0%、85.7%.(x2=8.32 P<0.05),24月时分别为69.8%、77.1%、81.0%(x2=2.31,P>0.05);HBsAg阳性率12月和24月时相同,各组分别为20.8%、14.3%、9.5%。应用1剂、2剂HBIG,12月时HBsAg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x2=3.06,P>0.05;x2=2.08 P>0.05)。母亲HBsAg单阳性,HBsAg、HBeAg双阳性的婴儿HBV感染率分别为6.7%、40%(x2=18.30 P<0.05)。提示: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联合免疫效果优于单独免疫;宫内感染是乙肝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长春市双阳区中小学在校生乙型肝炎(HBV)病毒感染状况,为预防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2009年双阳区中小学在校生进行肝功和乙肝"两对半"进行检测。结果抽检的5454名在校学生,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162人,总阳性率为2.97%。男女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农村与城镇学生无明显差异。大三阳总阳性率为0.88%(48/5454),占HBsAg阳性率的29.6%,小三阳总阳性率为1.49%(80/5454),占HBsAg阳性总数的49.4%。有乙肝疫苗接种史的学生HBsAg阳性率为2.28%(101/4437),无乙肝疫苗接种史的HBsAg阳性率为6.60%(61/1017),有乙肝疫苗接种史的HBsAg阳性率明显低于无乙肝疫苗接种史的HBsAg阳性率,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χ2=38.48,P<0.01)。结论在校中小学生乙肝病毒携带率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控制乙肝蔓延传播,应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对乙肝病毒感染者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3.
接种乙肝疫苗的10只树鼩,9只血清出现抗-HBs。注射含HBV的人血清后,其中只有1只血清出现短暂的HBsAg,保护率为88.88%;其血清抗-HBc始终阴性。未接种乙肝疫苗的10只对照树鼩注射HBV人血清后,5只血清HBsAg阳性;8只抗-HBc阳性。接种疫苗组HBV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前所有树鼩血清HBsAg、抗-HBs及抗-HBc均阴性。实验结果表明:1)乙肝疫苗能阻断树鼩感染HBV,进一步确证树鼩能感染HBV,是用于研究HBV的有用的动物模型;2)树鼩可能代替黑猩猩进行乙肝疫苗安全性和免疫保护效果鉴定之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乙肝父婴传播及母婴传播情况及阻断效果。方法:以男方HBsAg阳性所生的7-24月龄的婴幼儿为父亲HBsAg阳性组,子女出生后均接种乙肝疫苗;女方HBsAg阳性所生的7-24月龄的婴幼儿为母亲HBsAg阳性组,子女出生后均在24h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接种乙肝疫苗。分别检测父亲或母亲以及婴幼儿血清的乙肝标志物和HBV-DNA。结果:随访HBsAg阳性父亲及其小孩共117对,没有发现婴幼儿HBsAg阳性者,93名婴幼儿抗-HBs阳性,阳性率为79.5%(93/117);HBsAg阳性母亲及其婴幼儿共491对,14名婴幼儿HB-sAg阳性,母婴传播率2.9%(14/491),398名婴幼儿出现抗-HBs,阳性率为81.1%(398/491)。父亲或母亲HB-sAg阳性组之婴幼儿抗-HBs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769,P>0.05)。结论:本研究未发现乙型肝炎病毒父婴垂直传播;对新生儿采取主被动免疫方案后,HBV母婴传播率约为2.9%;经免疫后约20%子女抗-HBs阴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乡镇儿童乙型肝炎感染情况及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 用ELISA法分别对 2 43 5名幼儿园 (幼儿组 )以及小学学生 3 676名 (小学组 )进行血清HBsAg、HBsAb检测分析。 结果 小学组HBsAg阳性率高于幼儿组 (χ2=2 7.75 4,P <0 .0 1) ,幼儿组HBsAb阳性率高于小学组 (χ2 =62 .782 ,P <0 .0 1) ;小学组男生HBsAg阳性率高于女生(P <0 .0 5 ) ;幼儿组女生HBsAb阳性率明显高于男生 (P <0 .0 5 )。结论 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定期行HBsAg ,HBsAb检测和接种疫苗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非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儿童的远期效果。方法:上述对象(非新生儿组)在12岁时全程接种乙肝疫苗(10μg/支),同龄的对照组(新生儿组)0岁起全程接种乙肝疫苗(10μg/支)。18岁时两组对象静脉采血,检测HBsAg、抗-HBs、抗-HBc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非新生儿组与新生儿组相比:前者HBsAg(8.0%)、抗-HBs(62.3%)和抗-HBc(23.1%)阳性率显著高于后者HBsAg(2.0%)、抗-HBs(37.2%)和抗-HBc(4.5%)(P<0.001)。HBsAg阳性者中抗-HBc阳性率前者为100%,后者71.4%,P=0.035;抗-HBs阳性者中的抗-HBc阳性率前者为19.7%,后者6.0%,P=0.000。ALT异常率:前者(5.4%)和后者(6.4%)无显著差异(P=0.575)。将HB-sAg分为阳性者和HBsAg阴性者且进行组内比较时,两组HBsAg阴性者的ALT异常率(前者5.1%,后者6.4%)均显著高于HBsAg阳性者(前者0.6%,后者0.0%)(P=0.000)。结论:非新生儿期接种乙肝疫苗儿童在远期(18岁)仍具有较高抗-HBs阳性率,对HBV感染具有一定保护性;但HBV的感染标志HBsAg和抗-HBc高于新生儿期接种儿童。  相似文献   

17.
1997~2000年深圳市饮食服务行业人员HBsAg监测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本辖区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HBV感染情况 ,为更好地制定防制对策提供参考。方法1997~ 2 0 0 0年 ,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辖区内 70 5 4名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血清中HBsAg、HBsAb、HBeAg、HBeAb和HBcAb。结果  70 5 4名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为 11 0 6 % ,其中 2 0 0 0年的阳性率最高(12 5 4% ) ,1997年的最低 (9 2 2 % ) ,各年间差异有显著性 (χ2 =11 2 9,P <0 0 5 ) ;不同性别、年龄HBsAg阳性率不同 ,男性 12 78%高于女性 10 2 5 % (χ2 =10 0 0 ,P <0 0 1) ,17~ 2 6岁组阳性率最高为 12 70 % (χ2 =33 86 ,P<0 0 1) ;HBsAg阳性者血清HBV感染标记物模式以HBsAg、HBeAg、HBcAb三项均阳性的构成比最高 (5 0 90 % )。结论 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HBsAg阳性率有逐年递增趋势 ,主要以HBsAg、HBeAg、HBcAb三项阳性的感染模式为主 ,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在加强对饮食服务行业人员预防性健康检查工作同时 ,对该行业人员的岗前卫生知识培训、健康教育及注射乙肝疫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8.
黄文伦  陈寿明 《吉林医学》2007,28(7):900-901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双阳性母亲产前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 IG)及婴儿HB 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怀集县人民医院产前检查、住院分娩的HB-sAg及HBeAg双阳性孕妇324例,研究组166例,对照组158例,研究组于28、32、36周肌肉注射HB IG300 IU,共3次,对照组不用药、所有新生儿出生后当天扎手指采外周血测HBsAg,出生后24h内注射HB IG200 IU,2、3、4、5、6月注射HB IG100 IU,且按0,1,6个月龄接种乙肝疫苗,分别为分别为30μg、10μg、10μg,随访至1岁时采婴儿静脉血1mL,检测新生儿出生时和1岁时HBsAg以了解有否感染HBV。结果:研究组小孩至1岁时HBV感染率9.0%,明显低于对照88.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205.403P<0.005)。结论:产前用HB IG和新生儿HB IG联合乙肝疫苗免疫可明显降低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母亲的子女HBV感染率,成功阻断HBV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自然和接种乙肝疫苗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情况。方法 对HBsAg阳性母亲的子女出生后分成接种乙肝疫苗组(A组)、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组(B组),和未接种乙肝疫苗(C组),用EIA法进行乙型肝炎五项指标检测。结果 A、B、C组HBsAg阳性率分别为8.66%、7.56%、43.98%;HBsAg、HBeAg双阳母亲其子女接种和未接种乙肝疫苗HBsAg阳性率分别为12.15%、62.11%。结论 A和B组两种接种方法免疫效果无差异性,两接种组和未接种组差异非常显,表明乙肝疫苗可有效阻断母子间HBV的传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接种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本院2004-2008年出生,母亲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且完成乙肝疫苗联合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接种的儿童85人,电话调查出生后是否母乳喂养以及HBsAg、HBsAb阳性情况.结果 调查儿童中HBsAg阳性1人,HBsAg阳性率为1.18%;HBsAb阳性36人,HBsAb阳性率为42.35%.阻断成功率为98.82%,调查儿童中母乳喂养儿童44人,母乳喂养儿童HBSAg阳性率为0%.结论 儿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降低HBV垂直传播率;阻断效果与母亲是否患“大三阳”有关,母乳喂养不会增加儿童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