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人冠状动脉扩张症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老年人冠状动脉扩张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我院近10年经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154例老年冠状动脉扩张症患者的症状、体征、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154例冠状动脉扩张症患者均由冠状动脉造影确诊,表现为心绞痛者112例(72.7%),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均无特异性。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溶栓,154例患者均给予肠溶阿斯匹林或肝素抗凝治疗,同时使用硝酸脂类及钙离子拮抗剂扩张血管。154例随访1~20年,出现急性心肌梗死6例,其中再梗死1例,猝死1例;发生急性左心功能衰竭2例。结论 心绞痛为老年人冠状动脉扩张症的主要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的主要方法。本病一旦确诊应长期使用抗凝剂和血管扩张药物,防止冠状动脉痉挛与心肌梗死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应积极溶栓,药物治疗不满意者,应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冠状动脉造影发现的186例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询问胸痛病史,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并对治疗方法与结果做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冠状动脉瘤样扩张表现为心绞痛的病例有147例,占79.0%,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均无特异性,186例均由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结论 心绞痛为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主要临床表现,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的主要方法。本病一旦确诊应积极、长期使用抗凝剂和血管扩张药物,防止冠状动脉痉挛与心肌梗死的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应积极溶栓,药物治疗不满意者,应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UA)病人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活化状态。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6年12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病人86例,所有病人均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50例。选取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住院病人1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病人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P-选择素的表达。结果各组病人血小板聚集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血小板P-选择素阳性率SA组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UA组为5.37%±1.30%,显著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血小板处于活化状态,应给予充分的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指导下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的安全性。方法 2010年4月至2011年9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介入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临界病变同时行冠状动脉内压力导丝测定FFR≥0.8的连续15例患者,规范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治疗。随访≥1年,包括主要不良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术、卒中)及再发心绞痛、再次住院、出血发生情况。结果 15例患者平均(61±7.49)岁。其中男性7例(46.7%),冠状动脉造影病变平均(1.2±0.5)支。15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提示19处临界病变:左前降支15处、回旋支3处,右冠状动脉1处;其中单支病变者11例(73.3%),双支病变者4例(26.7%),均合并前降支病变;FFRmyo均值(0.88±0.06)。15例患者平均随访(23.6±5.67)个月,其中1例(6.7%)失访。2例(13.3%)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访期间出现心绞痛,症状较前无明显加重,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余心肌梗死、再次靶病变血运重建术、卒中、全因死亡、再次住院率、出血等不良事件无发生。对入选患者心绞痛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做生存分析,FFR术后平均再发心绞痛时间为术后(29.12±0.67)个月。结论初步验证了FFR指导下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7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行PCI的AMI患者189例,2016年8—12月对所有患者进行电话回访,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是否退休、距离PCI时间、高血压和糖尿病发生情况、梗死类型、是否随访及随访地点,并记录所有患者回访前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AMI患者PCI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组患者中PCI后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者180例(占95.2%),其中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1年及以上者171例(占90.5%);根据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依从性将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者分为治疗依从性良好者81例(A组)和治疗依从性不良者108例(B组)。两组患者性别、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是否退休、有无糖尿病、梗死类型及随访地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婚姻状况、距离PCI时间、有无高血压及是否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年龄60岁相比,≥80岁是AMI患者PCI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OR=3.673,95%CI(1.162,11.606),P0.05];除此之外,婚姻状况[OR=4.225,95%CI(1.800,9.913)]、距离PCI时间[OR=2.347,95%CI(1.190,4.630)]、高血压[OR=2.888,95%CI(1.348,6.185)]亦是AMI患者PCI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A组患者电话回访前MACE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依从性可影响AMI患者PCI后预后,年龄、婚姻状况、距离PCI时间、高血压是AMI患者PCI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依从性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心电图及Holl-ter检查明确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及治疗随访结果。结果与结论:变异型心绞痛多发于男性患者,其中吸烟者占63.6%,并发高血压、糖尿病及脂代谢紊乱者分别占27.3.2'.2%,心电图变化于下壁导联占72.7%,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6例(54.5%),轻微病变者3例(27.3%),冠状动脉有严重狭窄并给予支架置入治疗者2例(18.2%)。经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治疗均能有效预防再发,对于严重狭窄病变,介入治疗也是有效治疗手段。随访6~48个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抗血小板治疗对其影响。方法入选ACS患者40例,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6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14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ACS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前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PAC-1)和P选择素(CD62P)水平的变化,并与疑诊冠心病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的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AC-1、CD62P的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AC-1:62.47±3.91和67.91±10.42比32.46±8.93;CD62P:16.73±3.74和18.53±5.62比7.67±2.21,均为P<0.05),经双重抗血小板治疗5 d后,两组PAC-1、CD62P的表达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AC-1:43.62±9.67比62.47±3.91,46.55±4.86比67.91±10.42,均为P<0.05;CD62P:12.38±3.29比16.73±3.74,13.39±3.41比18.53±5.62,均为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结论 ACS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抑制血小板活化。  相似文献   

8.
马湖蕊  张妍  贾云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2):2873-2874
<正>曲美他嗪是临床上用于治疗心绞痛较常用的药物,具有治疗心绞痛,降低血脂、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1〕。本院对冠心病患者应用通心络胶囊联合曲美他嗪进行治疗,疗效满意。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心绞痛前来本院就诊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变。随机将患者分别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见表1。排除血液病、肝肾疾病、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PCI治疗后发生ST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发生ST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结果。结果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发生急性ST5例,亚急性ST7例,晚期ST2例,迟发晚期ST1例。15例均有典型胸痛表现,13例心电图检查示缺血性改变及酶学增加,1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发生ST。其中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3例,高血脂11例,吸烟10例,糖尿病10例,肾功能衰竭5例,心力衰竭6例。15例患者有2例随访过程院外发生心源性猝死,13例心电图证实支架段血管支配区域心肌缺血加重或呈急性心肌梗死表现,1例使用主动脉内气囊反博支持3d后死亡。剩余12例心导管造影复查示支架内闭塞,7例紧急PCI治疗行球囊扩张后血栓消失,均为亚急性ST;2例急诊行冠状动脉血栓抽吸术并冠状动脉内使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均为急性ST。3例再次支架植入后血管再通,均为晚期及迟发晚期ST。12例经再次介入治疗均成功。结论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后ST的发生与患者高龄、糖尿病、过早停用抗血小板药物、心功能不全、多支病变、前降支病变等有关,再次PCI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老年人疑诊冠心病胸痛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62例以胸痛为主要症状、临床疑诊认为冠心病心绞痛的老年患者做EBCT、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结果 冠状动脉造影狭窄组冠脉钙化总积分明显高于无狭窄组(P<0.05),冠状动脉有钙化但无狭窄者中,大多数患者使用抗心绞痛药物使胸痛发作明显减少;而对冠状动脉无钙化和狭窄者的胸痛均不需抗心绞痛药物治疗。结论 EBCT检查对老年人冠状动脉无钙化者有助于排除冠心病、心绞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12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两组均给予降压、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给予益心舒胶囊,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疗程均为4周.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为87.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7%(P<0.05);治疗后,两组血瘀证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治疗组治疗后血瘀证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黏度(高切、低切)、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及血小板聚集率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益心舒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活血化瘀,改善血流动力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患者的临床以及冠状动脉和左心室造影特点。方法 60例患者为本院1993年1月~2002年7月收入院,心电图显示LBBB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年龄35~72(51±11)岁,其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患者LBBB由心电图分析确定。采用Judkins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检查,通过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所有资料采用SAS软件处理,以P<0.05作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 在有胸痛的32例(53%)患者中,22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异常,10例造影正常。在28例(47%)无胸痛者中,9例冠状动脉造影异常,19例造影正常。(1)确诊为冠心病者29例(48%),其中有胸痛或心绞痛者20例,无心绞痛者9例。冠状动脉造影单支病变13例,双支病变4例,三支病变12例。左心室造影异常者18例。(2)确诊高血压病者9例(15%),其中有胸痛者4例,无胸痛者5例,冠状动脉造影均正常。(3)扩张型心肌病10例(17%),其中有胸痛者3例,无胸痛者7例,胸痛者中仅1例冠状动脉造影示前降支单支临界病变。(4)确诊风湿性心脏病2例(3%),其中1例有胸痛者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双支病变。(5)临床仅表现LBBB,而无其他器质性心脏病证据者10例(17%);其中有胸痛者4例,无胸痛者6例,冠状动脉造影均正常。结论 LBBB较常见于冠心病,当L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ANVUGIB)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接受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患者800例,以6个月内ANVUGIB发生率为终点事件,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ANVUGIB发生相关因素。结果: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ANVUGIB50例(6.2%);其中首发表现为黑便者22例(44.0%),呕血8例(16.0%),呕血伴黑便者14例(28.0%)。轻度出血30例,中度出血10例,重度出血10例。胃镜检查者42例(84.0%),出血位于胃部25例(59.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用药时间(3个月)、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史为ANVUGIB发生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所致ANVUGIB首发症状以黑便为主,好发于胃部,其发生与患者年龄、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用药时间、既往上消化道出血史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变异型心绞痛的临床特征和诊断治疗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连续住院172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0.7±9.9岁(男:女=8.6),75%的患者有吸烟史。确诊所需时间中位数为2.5个月,确诊时间≥6个月占43%。22.1%患者伴发心律失常,以缓慢性心律失常为主。15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无显著狭窄74例(47.7%),单支、双支和三支病变分别为47例(30.3%)、24例(15.5%)和10例(6.5%)。138例有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并行冠状动脉造影,冠脉痉挛发生在造影显示完全正常的冠脉占49.3%,发生在具有显著狭窄病变(≥50%)的冠脉占39.9%,右冠脉易发生痉挛。56例(32.6%)行介入或冠状动脉搭桥治疗,158例(91.9%)联合硝酸酯类和钙拮抗剂治疗。结论变异型心绞痛仍是易忽视的疾病,约50%患者冠状动脉正常,右冠状动脉痉挛更常见,治疗以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描述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抗心绞痛治疗的现状,比较不同级别医院的抗心绞痛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影像学检查和血运重建治疗对药物使用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全国15个省298家二级和三级医院收治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问卷的填写,收集患者人口学信息、心绞痛临床表现和既往病史,记录稳定性心绞痛治疗药物的使用情况,包括药物种类及剂量。结果 5407例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参加调查,5011份有效问卷纳入数据分析。男2859例(57.1%),女2152例(42.9%),平均年龄(67.6±11.5)岁。心绞痛病程在1年以内、1~5年和5年以上的患者分别占41.3%、39.1%和19.5%。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患者分别占64.6%、59.9%和22.1%。在抗心绞痛药物中,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为61.1%,钙拮抗剂为32.8%,硝酸酯类为56.8%。5011例患者中,76.5%使用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81.4%服用阿司匹林,50.8%服用他汀类药物,41.6%服用ACEI类药物。抗心绞痛药物的使用:(1)医院级别分组比较:三甲医院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62.7%)明显高于三级乙等医院(58.7%)和二级医院(58.2%),P=0.01;其他药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冠心病确诊依据和是否接受血运重建分组比较:1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接受血运重建组(71.4%)明显高于单纯影像学确诊组(63.9%)和非影像学确诊组(56.9%),P0.01。2钙离子拮抗剂使用率,接受血运重建组(37.3%)明显高于单纯影像学确诊组(32.7%)和非影像学确诊组(31.4%),P0.01。3硝酸酯类药物使用率三组均超过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外,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接受血运重建组(89.6%)高于单纯影像学确诊组(81.4%)和非影像学确诊组(78.0%),P0.01。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接受血运重建组(53.2%)和影像学确诊组(54.1%)与非影像学确诊组(4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EI类药物的使用,接受血运重建组(51.4%)明显高于影像学确诊组(40.9%)和非影像学确诊组(38.7%),P0.01。结论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抗心绞痛治疗,各级别医院的抗心绞痛药物的使用率均偏低。和非影像学确诊组相比,接受血运重建和(或)影像学确诊的患者药物使用更充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并探讨ox-LDL对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48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5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以及5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标本,同时收集同期住院且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60例患者外周血标本作为对照组,通过ELISA检测血浆ox-LDL的表达水平,通过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通过体外实验加入ox-LDL检测ox-LDL对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UA组和AMI组血浆ox-LDL和血小板聚集率显著升高(P0.05),而SA组与对照组及UA组与AMI组相比血浆ox-LDL和血小板聚集率并无显著性变化(P0.05),同时ACS患者(UA和AMI)血浆ox-LDL水平与血小板聚集率呈明显正相关(r=0.651,P0.01),体外实验进一步证实ox-LDL可明显提高生理激动剂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0.01)。结论 ACS患者血浆ox-LDL水平升高与血小板高聚集状态密切相关,高水平的ox-LDL可能是ACS患者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检测ox-LDL水平对ACS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冠心通络胶囊结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防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2例行冠心病支架植入术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数字编号,根据单双号法分为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组(40例)和联合治疗组(42例,在双联抗血小板组基础上联合冠心通络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后,与双联抗血小板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支架再狭窄的总有效率(77.5%比95.2%)、心绞痛总有效率(80.0%比95.2%)、心电图总有效率(77.5%比92.9%)、中医症候总有效率(72.5%比90.5%)明显提高(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冠心通络胶囊结合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能显著降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心电图变化,降低心绞痛疼痛程度,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3例患者中男性(26例)多于女性(7例),平均年龄(52±11)岁,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心肌桥多位于前降支中段。30例有不同程度的胸部不适症状(91%),伴有高血压者13例(40%),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5例(15%),伴有高脂血症者4例(12%),伴有糖尿病者3例(9%)。26例患者应用药物治疗,5例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和肌桥松解术和(或)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共随访24例患者,平均随访(2.2±1.2)年。18例患者出院后继续药物治疗,随访期间无患者死亡。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多表现为典型与不典型心绞痛症状,通过药物、介入和手术可改善患者症状。心肌桥患者预后通常良好。  相似文献   

19.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之一,临床上多数因心绞痛和心肌梗死而就诊。门诊或住院后可以通过冠状动脉功能学及影像学检查比如运动心电图、核素心肌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绝大多数患者在明确诊断后需给予相关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调节血脂药物及抗心肌缺血药物β受体阻滞剂或硝酸酯类药物,同时还建议给予肾素-血管紧张素抑  相似文献   

20.
通心络胶囊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药。临床试验表明:通心络胶囊能有效扩张冠状动脉、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本研究旨在观察其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电图及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