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多电极射频疗法对肝癌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肝癌患者进行105次超声引导多电极射频治疗,定期进行肿瘤标志物、B超、CT检查。结果:原发性小肝癌25例,其中AFP阳性21例,多电极射频治疗后17例转阴,4例下降;CT显示肿瘤完全液化22例,根治率88%,一年存活率93.94%。原发性大肝癌射频 综合治疗组及单纯射频组术后一年生存率分别为73.91%、63.46%。结论:多电极射频疗法是治疗肝癌的一种新方法,具有微创、疗效短、安全、可靠、可反复多次进行的优点。尤其对小肝癌可接近或达到手术根治切除的效果,与手术、栓塞、高能聚焦等配合可更有效的治疗大肝癌,进一步提高肝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小肝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术治疗原发性小肝癌的价值.方法:91例原发性肝癌的患者共121个病灶行超声引导下射频组织消融治疗,根据治疗过程将121个病灶分为两组:一次进针组91个,多次进针组30个.结果:一次进针组一次治疗完全毁损率94.51%,多次进针组完全毁损率80.00%.灰阶超声无法区分毁损区域与残留组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治疗后血流信号消失;增强CT显示毁损组织呈低密度影、无增强.结论:通过合理制定治疗方案,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癌是能达到完全毁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术后复发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11例肝癌行B超引导下经皮集束电极射频治疗。比较观察治疗前后肿瘤血供变化及近期疗效。结果 11例病人集束电极射频治疗病灶19个,螺旋CT及彩色超声显示肿瘤内无血供。射频治疗后随访3个月—2年,19个病灶均未见肿瘤局部复发。结论 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术后复发有较确切的近期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与CT超声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比较。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3年3月我院微创介入治疗科收治的46例(72个病灶)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研究组行CT超声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治疗,观察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消融情况[消融点数、消融时间]、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3年随访复发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分别均较对照组显著短(P0.05),两组住院费用相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病灶均较好地清除;研究组3年复发率较对照组显著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54,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与CT超声引导下肿瘤射频消融对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均显著,射频消融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消融时间、3年复发率方面均具有更显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合并肝硬化的小肝癌患者采用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观察其术后近、远期疗效及生存率。结果 120例患者共165个肿瘤,首次完全消融达到80.0%,术后第1、3、5年的总体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0.0%、32.5%、30.0%。肿瘤直径≤3 cm组和〉3 cm组比较,≤3 cm组近期疗效优于〉3 cm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治疗效果好,对肝功能影响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冷循环电极在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应用冷循环超能射频肿瘤治疗系统(Cool-tip RF System) 治疗23例肝脏肿瘤共43个结节。16例局麻超声引导下行RFA,4例局麻CT 引导下行RFA,3例全麻开腹术中行RFA,总共行射频治疗75点次。术后7-14天常规进行增强CT或MRI,结合术后病情恢复及血清学检查结果观察疗效。结果:23例中显效15例(65.2%),部分显效5例(21.7%),无效3例(13.0%),总有效率87.0%,无近期严重并发症和术后死亡。结论:冷循环电极射频热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近期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对其远期疗效仍在观察之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导向射频消融术(RFA)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超声引导下对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RFA联合TACE(治疗组)和对70例肝癌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术,比较观察该法治疗组与单纯射频消融治疗组治疗前、后肿瘤大小、血供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该法治疗组与单纯射频消融治疗组术后肿瘤血供消失和减少率分别为95%、70%;3个月复查彩超肿瘤缩小25%以上者分别为90%和85.7%。结论射频消融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是一种有效治疗肝癌的新方法。同时,彩超为实时观察肝癌血供状态,声像图变化提供重要依据。在指导治疗和判定疗效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冷循环电极在射频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应用冷循环超能射频肿瘤治疗系统(Coll—tip RF System)治疗46例肝脏肿瘤共73个结节。34例局麻超声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RFA),12例局麻CT引导下行RFA,总共行射频治疗127点次。术后7~14d常规进行增强CT,结合术后病情恢复及血清学检查结果观察疗效。结果46例中显效38例(82%),部分显效6例(13%),无效2例(4%),总有效率95%,无近期严重并发症和术后死亡。结论冷循环电极射频热消融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是一种安全、疗效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B超引导下冷循环射频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运用冷循环射频固化治疗3例肝癌的技术并初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冷循环电极,在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病灶后进行射频固化治疗,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本组病例术后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未发生射频治疗并发症。术后2周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治疗区呈强弱不等回声改变,肿瘤周边及内部血流信号消失。结论:冷循环射频治疗肝癌是目前非手术治疗的另一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刘光清  张建辉  黄利  曾江正 《重庆医学》2012,41(18):1854-185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转移性肝肿瘤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该院收治的转移性肝肿瘤患者23例,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结果完全灭活率为92.11%,2年内肿瘤复发率为13.1%,1年存活率为78.2%。无围术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可对转移性肝肿瘤进行有效治疗,并发症少,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射频消融(LRFA)在提高肝治疗效果中的作用。方法:采用LRFA方法治疗各类肝癌36例共58个病灶,术后2周内复查肝功能、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及腹部彩色超声、增强CT,观察近期疗效;并于术后1、3、6个月及随后每6个月复查上述指标,观察远期疗效。结果:每次LRFA平均治疗3.8个病灶,治疗时发现新病灶5例共11个,占总例数的13.9%。术后部分患者出现右上腹部隐痛不适、发热,对症处理后逐步恢复正常。无相关的手术并发症发生。LRFA治疗2周后,术前AFP升高的23例患者中,17例明显降低,5例无明显变化,1例升高,术前CEA升高的3例患者,均明显降低。术后1、2周复查腹部彩色超声、增强CT,35例病灶完全坏死,1例(2.9%)残留癌灶,再次行LRFA获治。平均随访19.2个月,9例(25%)复发。1年存活率91.7%,2年存活率83.3%。结论:LRFA融合了射频与腹腔镜二项微创技术的优点,扩大了治疗的适应证,可有效地提高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的近期局部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和副作用。方法: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13例,病灶总数16个,采用RFA进行治疗,运用三期螺旋CT扫描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结果:13例均完成治疗,术后1~5个月CT检查随访,肝脏肿瘤直径≤3.0cm者3个,3.1~4.0cm9个,4.1~5.0cm3个,≥5.1cm1个,经RFA治疗后肿瘤完全坏死分别为3个(100.0%)、7个(77.8%)、1个(33.3%)、0(0.0)。结论:RFA治疗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效果好,副作用小,是安全可靠的局部治疗肝脏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的50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四川绵阳立德LDRF-120S多极射频消融仪,电极成伞形张开,治疗的功率以及电极张开大小由计算机控制,在肿瘤消融后,该仪器的治疗自动停止。结果:50例肝癌患者在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方式下顺利完成治疗,1、2、3年的生存率分别达到85.6%、57.3%、50.2%,患者肿瘤消融比较明显。结论:肿瘤的大小以及位置会影响到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效果,但是采用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存活时间,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推广原发性肝癌在B超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RFA)肝癌方式;方法:对42例原发性肝癌78处病灶行RFA治疗,运用B超、增强CT扫描评价肝癌治疗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肿瘤直径缩小82%,完全坏死66%:结论:RFA治疗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小、安全可靠治疗肝癌的方法,值得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15.
肝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以其微创、安全、有效的特点已获得广泛认可[1,2]。常规超声因其快捷、方便的优点,已成为肝癌消融治疗最常用的引导工具,但常规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治疗前肿瘤的检出以及定性诊断、治疗后坏死灶  相似文献   

16.
射频消融在较大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较大原发性肝癌(肿瘤最大直径≥4cm)射频消融后的治疗结局和经验。方法:1999年12月至2007年3月,我院共对441例失去手术机会的较大原发性肝癌患者实施了超声引导下的经皮射频消融。肿瘤最大直径4~8.2cm[平均(4.6±0.63)cm]。对患者进行随访以评估治疗后凝固性坏死结果、并发症、局部复发率和生存预后。结果:射频消融后肿瘤完全坏死率72.9%。与射频消融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率20.9%,严重并发症发生率9.5%。与射频消融有关的死亡7例。随访1~62个月,359例患者的379个直径≥4cm的肿瘤得到有效随访资料,其中302个肿瘤术后完全坏死,130个肿瘤随访期间局部复发,局部复发率为43.0%。肿瘤直径4~5cm者中位生存期27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2%、48.1%和17.6%;肿瘤直径5~6cm者中位生存期为18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6.3%、36.4%和9.7%;直径≥6cm者中位生存期为11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3.6%、28.1%和0。结论:对于不可切除的较大原发性肝癌,射频消融是较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但应严格把握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近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彩超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的近期疗效。方法:中晚期肝癌30例,其中原发性肝癌21例,转移性肝癌9例。肿瘤最大径≤5 cm的12例肝癌患者采用单纯射频消融治疗(RFA),肿瘤最大径>5 cm的18例肝癌患者采用RFA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RFA术后1个月行超声造影或肝脏增强CT、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评价疗效。结果:30例患者完全灭活率46.7%(14例),部分灭活率53.3%(16例)。单纯RFA组12例完全灭活率50.0%(6例),部分灭活率50.0%;RFA联合TACE组18例完全灭活率44.4%(8例),部分灭活率55.6%(10例),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15例AFP阳性患者术后AFP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冷循环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近期疗效较好,对于大肝癌宜联合TACE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单击冷循环射频消融(cooling cycle radio 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对124例肝癌患者的146个肿瘤在超声引导下行多点扇形立体定位法经皮穿刺RFA治疗,在局部或硬膜外麻醉后,将射频电极穿刺肿瘤至肿瘤底部,根据肿瘤大小由深至浅进行消融治疗,每点治疗5~12min,当肿瘤完全被强回声覆盖超出正常肝组织0.5cm时停止治疗,封闭针道。治疗后15min行超声造影(CEUS),判断肿瘤是否完全灭活,如果造影显示灭活不完全,可重复以上治疗;治疗后1个月行增强CT(CECT)或CEUS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治疗后1个月CECT复查146个肿瘤,肿瘤内无强化者为125例(85.62%),其中〈3cm者125例,-5cm者34例(85.00%),~6cm者34例(80.95%),-10cm者13例(81.25%)。CEUS复查126个肿瘤,肿瘤内无增强者106例(84.13%),其中〈3.0cm者31例(86.11%),-5cm者31例(85.29%),-6cm者35例(83.33%),-10cm者3例(78.57%)。CECT与CEU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超声引导单极冷循环RFA治疗肝癌疗效可靠,安全性高、适应范围广、创伤小、提高了较大肝癌灭活率。  相似文献   

19.
介入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方法 对30例肝癌患者进行介入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甲胎蛋白(AFP)、影像学改变、肝功能、并发症、疗效。结果 术后AFP阳性率显著降低,肿瘤密度显著降低,1年生存率96.7%,并发症较少。结论 介入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体重指数(BMI)选择千伏对降低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进行的CT引导下肝脏射频消融术(男55例、女45例;年龄29~90岁)。在以下每个步骤:术前计划CT扫描、术中监测电极针位置CT扫描和术后CT扫描,都记录了辐射剂量。随后,将基于BMI的方案修改的管电压改变应用于肝脏肿瘤消融术(男52例、女48例;年龄30~91岁)。记录每个病例的图像质量和总体操作者的满意度(评分1~5分)。然后计算修改后的剂量减少量。结果:回顾性分析发现,CT引导下射频消融术的CT剂量指数(CTDIvol)为12.83±3.78mGy。方案修改后,平均CTDIvol下降至3.84±2.24mGy,总体降低70.07%。图像质量与修改前相比稍低,但两个阶段的图像质量均可满足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的需要。电极针显示和操作者的信心满意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BMI的千伏修改可以显著降低CT引导下经皮肝脏肿瘤消融期间的辐射剂量,而不会显著降低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