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家兔股动脉血管(直径1mm)制作血栓形成动物模型。分别观察脉通灵I号组[经胃插管给药,5mL/(kg·d)]和对照组的血栓病理形态变化,同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脉通灵I号可推迟血栓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增加血栓中中性白细胞的数量促进血栓溶解。  相似文献   

2.
根根据 Virchow 血栓形成原理,以家兔股动脉血管(直径1mm)制作血栓形成动物模型并在模型术后1~6d 测量血栓体积,行股动脉造影、血小板计数检查及光镜下血栓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血栓体积在模型术后第4d 最大,同时末梢血小板计数值也最高,以后随着血栓的明显机化,血栓体积趋于减小;血小板数值也相应减少至正常值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家兔多发微小血栓导致急性肺栓塞后某些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了解它们对肺血栓栓塞症 (Pulmonarythromboembolism ,PTE)病理生理过程的影响。方法 :2 6只健康中国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肺栓塞组 ,每组 13只。肺栓塞组家兔经股静脉注入自体血凝块制备PTE模型 ,且动态观察PTE前后IL 6、TNFa的变化。结果 :肺脏栓塞部位肉眼观 ,见肺表面点片状出血灶 ;镜下肺小动脉血管内可见多发微小血栓形成 ,肺泡及血管周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肺泡和间质内有局灶出血。肺栓塞后血中IL -6、TNFa水平持续升高。结论 :PTE后TNFa、IL- 6参与炎症反应及新鲜血栓形成 ,从而影响PTE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肝素、尿激酶及肝素加尿激酶治疗急性大鼠下腔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后不同时相腔静脉内皮扫描电镜变化.方法:SD大鼠135只,105只建立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模型后随机分为肝素A组、尿激酶B组、肝素加尿激酶C组各35只;另30只为假手术组.各组给药后分别于血栓形成后第1、4、7、14、28 d获取病变段血管.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静脉内皮层变化.结果:7d时扫描电镜结果显示B及C组内皮损伤较轻,内皮损伤分级主要为Ⅱ一Ⅲ级.而C组为Ⅲ~Ⅳ级(P<0.05);28 d时C组内皮损伤较A、B组轻(P<0.05),内皮损伤分级主要为Ⅱ级,而B、C组为Ⅲ~Ⅳ级(P<0.05).结论:肝素联合尿激酶治疗大鼠急性下腔静脉血栓形成较其单独使用有更好的内皮结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复制FeCl3损伤血管内皮诱导大鼠颈总动脉血栓形成模型,探讨血栓形成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变化及硫酸镁对其影响。方法 将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即假血栓对照组、单纯血栓组,此两组均给予生理盐水;Mg-early组和Mg-late组,此两组分别在应用FeCl3前10min和后7min开始持续给予MgSO4,给药1h后颈总动脉取血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表面a颗粒膜蛋白140,血栓段脉管病理形态学检查。结果 早期给镁组明显抑制血栓形成,减轻血栓段脉管重量,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浆GMP-140含量,晚期给镁组对血栓形成及上述指标则无明显影响。结论 血栓形成过程存在血小板活化、聚集,早期给予MgSO4可能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活化、聚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复方黄龙胶囊对动物体内外血栓形成的影响和安全性实验。方法:取家兔50只,随机分为5组,将含1.5,3,6mg复方黄龙胶囊提取物0.1mL注入复方黄龙胶囊小、中、大剂量组管中,阳性对照组注入龙蛭胶囊提取物0.1mL,空白对照组注入0.1mL生理盐水,按体外血栓法制备血栓;取家兔24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阳性对照组(龙蛭胶囊,0.34g/kg)和复方黄龙胶囊大、小剂量(1.5g/kg与0.75g/kg)4组,灌胃给药7d后,按急性肺栓塞法制备肺栓塞;取大鼠40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阳性对照(龙蛭胶囊,0.34g/kg)和复方黄龙胶囊大、小剂量(3.2g/kg与1.6g/kg)4组,灌胃给药7d,按大鼠静脉血栓法制备血栓。测定复方黄龙胶囊对家兔体外血栓、急性肺栓塞,大鼠静脉血栓的抗栓和溶栓作用。用常规方法测定复方黄龙胶囊的溶血、出血和急性毒性反应。结果i复方黄龙胶囊使家兔体外血栓、大鼠静脉血栓干、湿重有明显减少,急性肺栓塞栓子明显减轻,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无溶血、无出血、毒性低。结论:复方黄龙胶囊对动物体内外血栓形成有明显的抗栓和溶栓作用,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实验性肺血栓栓塞症(PTE)后血栓演变过程.材料与方法:利用猪自体血栓制备选择性急性PTE模型,观察PTE后不同时间血栓性状、肺动脉内膜和周围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PTE后2 h血栓已部分溶解,3 d继发混合血栓形成,7d血栓部分机化,14d血栓进一步机化并局部钙化;栓塞后即出现肺出血和肺水肿,以2h最为明显;栓塞后1d开始出现内膜增厚,持续到14d.结论:血栓自溶、机化及肺动脉内血栓形成共同决定栓子的结局,影响PTE的病理和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总结建立模型过程中的手术技巧与注意事项?方法:健康SD大鼠64只,分为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狭窄法”,阻断下腔静脉大部分血流,通过结扎后相应时间点开腹观察和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评价造模是否成功?结果:对照组和造模组在实验过程中均未出现意外死亡,生存率100%?对照组下腔静脉无血栓形成(0/8);造模组在狭窄法术后2 h可见有血栓形成(6/8,75%),至术后6 h均可见血栓形成(8/8,100%),术后24 h和 48 h,血栓形成,同时管腔内明显充血(16/16,100%),术后7 d血栓有机化表现,但未出现明显消退(8/8,100%),术后14 d至术后21 d观察到血栓溶解消退(16/16,100%)?结论:采用狭窄法使下腔静脉血流淤滞,可成功建立下腔静脉血栓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当归挥发油对脑缺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防止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当归挥发油大、中、小剂量组及阳性对照组,灌胃给药7 d,每天2次,于末次给药1 h后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术 (MCAO)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测定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通过小鼠尾静脉注射胶原蛋白与肾上腺素混合诱导剂诱导血栓形成,观察5 min内小鼠的死亡数和15 min内小鼠偏瘫的恢复数.结果 当归挥发油能显著降低大鼠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以及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对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无明显影响;同时当归挥发油可减少注射血栓诱导剂后小鼠的死亡数,增加小鼠偏瘫恢复数.结论 当归挥发油可显著改善全血黏度等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并能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抗凝血酶Ⅲ(AT-Ⅲ)对家兔实验性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将50只家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AT-Ⅲ不同剂量组,以下腔静脉结扎法制备血栓模型,8 h后检测形成的血栓长度、湿重和干重。结果:生理盐水对照组下腔静脉内血栓形成的长度为(9.20±1.31)mm,湿重为(39.65±4.78)mg,干重为(9.77±1.36)mg,小剂量AT-Ⅲ对抑制静脉血栓的形成无明显作用,但是随着AT-Ⅲ浓度的增大,血栓的长度逐渐缩短,血栓湿重和干重逐渐减轻。结论:大剂量AT-Ⅲ具有较好的抑制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脉通灵Ⅰ、Ⅱ号对家兔主动脉条收缩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脉通灵Ⅰ、Ⅱ号(50~150g/L)对NE、KCl引起的主动脉条收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浓度为66.7~4.2g/LPRP时,对AA、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脉通灵Ⅰ、Ⅱ号对家兔主动脉条收缩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表明:脉通灵Ⅰ、Ⅱ号(50~150g/L)对 NE、KCl 引起的主动脉条收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当浓度为66.7~4.2g/L PRP 时,对 AA、ADP 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脉通灵Ⅰ、Ⅱ号是由北京市宣武中医院研制出的一种治疗脉管炎的有效中药方剂。我们对其进行了急性毒性、蓄积毒性及诱变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小鼠经口 LD_(50)均>100 ml/kg,蓄积作用很低,小鼠骨髓微核试验、Ames 试验及睾丸染色体畸变分析试验均为阴性,未发现有诱变性。因此,脉通灵Ⅰ号和Ⅱ号用于治疗脉管炎患者是比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复制24只杂种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病理模型,应用与生理盐水、丹参对比的方法观察通脉灵对血液动力学及心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脉灵小剂量组(TM1G)、通脉灵大剂量组(TM2G)和丹参对照组(DSG)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心搏指数(SI)、左室内压峰值(LVSP)及左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dp/dtmsx)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NSG)。本实验证明,通脉灵主要是通过保护心肌舒缩功能改善血液动力学指标进而防止缺血再灌注时心功能不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蚌埠医学院学报》2003,28(1):7-8,F004
目的:观察兔颈静脉血栓形成(VT)模型的病理学变化。探讨其可靠性,方法:通过结扎静脉,阻碍血流,损伤血管壁,激活凝血因子等方法而形成模型并分期观察其病理学演变。结果:VT后3天内,血栓与管壁无粘连,内皮细胞不全,炎性浸润明显,7天后血栓收缩,与内壁机化粘连,渐有内皮细胞覆盖。结论:本模型病理过程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类似于人类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恒定,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丹芎通脉颗粒对高血压脑血管病患者大小动脉弹性指数及其相关因素影响。方法入选76例高血压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降压治疗,治疗组另加用丹芎通脉颗粒口服,疗程8周。治疗前后测定大、小动脉弹性指数(C1,C2),血压、心率;同时检测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酸等生化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治疗组对小动脉弹性指数(C2)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大动脉弹性指数(C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血压、心率的控制优于对照组。两组对生化指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丹芎通脉颗粒能有效改善高血压脑血管病患者的动脉弹性功能,提高降压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清营化瘀颗粒治疗兔静脉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长春瑞滨致输液性静脉炎的动物模型,分为清营化瘀组(予清营化瘀颗粒灌胃)、通塞脉组(予通塞脉片灌胃)、模型组(予0.9%氯化钠注射液)和空白组,观察4组实验兔实验室指标和病理指标.结果:清营化瘀组在调节凝血功能和降低纤维蛋白原方面均优于通塞脉组(P<0.05~P<0.01).清营化瘀组与通塞脉组血栓形成,与模型组血栓形成、炎性细胞浸润,与空白组内皮细胞脱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清营化瘀颗粒可能通过修复血管内皮细胞,控制炎症,溶解、机化血栓来治疗浅静脉炎.  相似文献   

18.
碟脉灵与黄芪注射液治疗肺心病心衰4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碟脉灵与黄芪注射液结合西药治疗肺原性心脏病(肺心病)心力衰竭(心衰)疗效。方法:将84例肺心病心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加静滴碟脉灵与黄芪注射液,对照组单用常规西药治疗,从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联用碟脉灵,黄芪注射液治疗肺心病心衰,具有明显改善心肺功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通脉丸对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目的是用通脉丸中主要组分B_1、B_2注射液与生理盐水作对照,给大鼠作静脉注射。随机分给药组20只,对照组15只观察其对大鼠下腔静脉成栓实验的效应。结果表明:通脉丸针剂具有抑制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两组间呈现极显著性差界(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