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张德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8):111-112
目的观察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8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均54例,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缓释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缬沙坦。结果两组LVEF(%)及BNP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组内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心功能不全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目的:研究胺碘酮和缬沙坦联合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房颤中的价值。方法:2018年1月~2019年9月某院接诊的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房颤病患84例,用数字抽签法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联用胺碘酮和缬沙坦,对照组单用胺碘酮,对比LEVF等指标。结果:实验组治疗6个月后LEVSD(30.17±3.25)mm、LEVF(48.85±3.16)%、LEVDD(53.18±4.23)mm,优于对照组(35.37±3.04)mm、(42.06±2.15)%、(62.47±4.06)mm(P0.05);实验组治疗6个月后hs-CRP水平(3.16±1.97)ng/L,比对照组(5.93±1.62)ng/L低(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5.24%,比对照组78.57%高(P0.05)。结论: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房颤中联用胺碘酮和缬沙坦,疗效确切,且利于心功能的改善及房颤的抑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缬沙坦结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 抽取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患有慢性心功能不全疗效的80例患者为试验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时予以常规内科综合治疗手段,试验组患者治疗时予以缬沙坦结合美托洛尔,观察比较治疗后的结果、心脏的各项功能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组间患者治疗后临床效果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是92.15%、6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心率、血压及各项心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且左心室射血分数也有显著提高,但试验组更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采用缬沙坦结合美托洛尔治疗治疗,临床效果理想,安全性高,应用前景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房颤患者,按抓阄法随机将其平均分为甲、乙两组,各50例.甲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乙组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5.
6.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慢性心律失常之一,在首次诊断的房颤中,阵发性房颤约占30%-40%,阵发性房颤由于其发生及终止均较突然,患者多有较明显的心悸等症状,而且房颤一旦发生,心房的电重构和解剖重构即启动,从而导致“房颤诱发房颤”的恶性循环。因此,积极控制阵发性房颤的发作,是临床处理阵发性发颤的主要目标之一。目前药物仍然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首要措施,其中胺碘酮被认为是疗效较高的药物之一。在临床实践中,由于患者常常合并有心功能不全,我院试用静脉注射西地兰和并静脉滴注胺碘酮来改善心功能不全症状,转复阵发性房颤,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新荣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3)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射频和外科手术治疗,因其技术难度大,费用高,临床上难以普及,药物治疗仍是目前心房颤动的主要治疗方法[1],但长期应用胺碘酮等化学药物有较多的毒副作用。为此,选择稳心颗粒治疗和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发,并观察了5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联合应用稳心颗粒,美托洛尔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3年5月至2008年7月,在我院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100例患者,均为心房颤动反复发作,每次持续时间少于7d,可自行终止,每年发作超过3次,至少有一次为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排除病情不足3个月,心功能Ⅳ级,以及由电解质紊乱、MAL、急性心包炎、急性心肌炎、肺动脉栓塞、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的心房颤动。10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59±8)岁,高血压30例(Ⅰ级5例,Ⅱ级20例,Ⅲ级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7例,原发性心肌病1例,特发性心房颤动2例;病程1~18年;按NYHA标准诊断心功能,Ⅰ级18例,Ⅱ级27例,Ⅲ级5例。对照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龄(58±... 相似文献
8.
苏保宏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9):39-40
目的评价缬沙坦与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治疗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85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对照组,n=42)、胺碘酮+缬沙坦组(观察组,n=43),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比效2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治疗后第8个月,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低于观察组(P〈0.05);试验终点时,对照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2.25%明显低于观察组的8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不良反应例数相近,2组均未出现尖端扭转性室速、肺纤维化及甲状腺功能异常。结论胺碘酮和缬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与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左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给予卡托普利(6.25~75 mg·d-1)和美托洛尔(6.25~75 mg·d-1),对照组60例子常规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对照组为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卡托普利与美托洛尔联用治疗慢性左心功不全简单易行,且有预防洋地黄中毒的作用,对依赖洋地黄的慢性左心功能不全,尤其伴有快速房颤者有益。 相似文献
10.
宋仁义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0):1221-1223
目的研究比较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进行对照,分别为卡维地洛组和美托洛尔组,两组采用一致的基础用药。在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等指标上对两组进行比照,同时检测电解质、尿常规、肾功能、肝功能、血糖、血脂、血压、心率等。结果两组病人的心功能,在3个月疗程后,均获得明显改善,同时心率、血压、和LVEF升高,LVDd降低,卡维地洛组显效42例,好转6例,美托洛尔组显效34例,好转14例,无效1例,卡维地洛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上卡维地洛比美托洛尔更具优势。卡维地洛是更为理想的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伴快速性心房颤动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或控制心室率治疗心力衰竭的疗效,包括心房颤动的转复率、转复时间、心室率的控制、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方法心力衰竭伴快速性心房颤动患者48例,胺碘酮150mg加50g.L-1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注射,患者30min后房颤未转复即再应用1次,继以0.5~1mg.min-1维持静滴48h,观察用药后1,2,6,12,24和48h转复率、心室率、心力衰竭症状的缓解及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可快速有效使快速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纠正心力衰竭,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心力衰竭伴快速性心房纤颤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安全有效,尤其适用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慢性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慢性心衰患者发生房颤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该院心脏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NYHAII-IV)患者33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心房颤动(AF)将其分为AF组与非AF组两组,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0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共发生房颤85例(25.76%)为AF组,其余245例未发生房颤者则为非AF组。单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患者重度心衰(III+IV级别)、年龄、糖尿病、左室肥厚、左房直径、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安体舒通为房颤发生的危险因素。而ACEI、洋地黄、血钠、血氯为房颤发生的保护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ACEI为心力衰竭患者初发AF的独立保护因素,重度心衰、左心室肥厚左心房直径则为AF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重度心衰、左心室肥厚左心房直径则为AF发生的危险因素;ACEI为心力衰竭患者初发AF的独立保护因素,其能降低A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并发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 91 例慢性肺心病并发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45 例和对照组 46 例,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吸氧、 祛痰、 平喘) 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 75 mg 口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生理盐水 250 mL+疏血通 6 mL 静脉滴注,均 1 次/d, 应用 14 d。检测 48 h 内阵发性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时间; 用药 48 h 及 14 d 时阵发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维持例数; 于治疗前及治疗 14 d 时采用胶体金法检测 D-二聚体(D-Dimer), 并监测肝、 肾功能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在 48 h 内阵发性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时间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 12.62±2.32 vs 13.32± 2.25, t=1.461); 治疗组用药 48 h 及 14 d 时阵发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是 86.67%(39/45)、 82.22%(37/45),均高于对照组的 69.56%(32/46)、 60.87%(28/46)。治疗 14 d 时, 治疗组 D-Dimer[(2.05±0.34)mg/L]较治疗前[(2.61± 0.27)mg/L]降低, 且低于对照组[(2.53±0.31)mg/L] (均 P<0.05)。2 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肝、 肾功能异常, 且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氯吡格雷口服可防治慢性肺心病患者阵发性房颤的复发, 降低血栓栓塞的风险, 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7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每日口服培哚普利4mg,氢氯噻嗪12.5mg,对照组36例,每日口服胺碘酮0.2g,共治疗2a。结果:治疗组5例、对照组4例发生持续性心房颤动(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P>0.05)。2组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次数均有减少,培哚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尚有抑制心房重构的作用。结论:培哚普利联合小剂量利尿剂可减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 相似文献
15.
静脉注射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复律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静注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 (AF)复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5 1例阵发性AF患者分为胺碘酮组 (n =2 6 )和普罗帕酮组 (n =2 5 )。胺碘酮组先给予胺碘酮 15 0mg ,iv ,0 5h后再给予胺碘酮 15 0mg ,iv ,继之以 1mg·min-1,ivgtt,6h ,随后以 0 5mg·min-1,ivgtt,2 4h。普罗帕酮组给予普罗帕酮 70mg ,iv ,继之以 0 5mg·min-1,ivgtt,总量至 2 80mg。结果 :胺碘酮组4h内转复 8例 (30 8% ) ,4~ 8h内转复 8例 (30 8% ) ,8~ 12h内转复 2例 (7 7% ) ,12~ 2 4h内转复 2例 (7 7% ) ,未转复 6例 ,总显效率为 76 9%。普罗帕酮组 4h内转复 7例 (2 8% ) ,4~ 8h内转复 6例 (2 4 % ) ,8~ 12h内转复 3例 (12 % ) ,12~ 2 4h内转复1例 (4% ) ,未转复 8例 ,总显效率为 6 8%。结论 :静注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阵发性AF复律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6.
胺碘酮用于房颤复律及维持窦律的随访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胺碘酮用于房颤复律及转复后维持窦律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病程18mo内的32例房颤患者用胺碘酮片600g/d,用药的前3d加用400~600mg/d胺碘酮注射液ivgtt,复律后维持低剂量(200mg/d)的胺碘酮治疗且随访3a。结果:有30例患者复律成功。维持窦律的有效率;6mo为69.7%,12mo为93.3%。24mo为86.7%,36mo为73.3%、结论:胺碘酮是房颤转复及维持窦律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7.
胺碘酮与心律平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对比观察胺碘酮和心律平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56例频繁发作的阵发性房颤患随机分为胺碘酮组(28例)和心律平组(28例)。胺碘酮用法为:0.2g,每天3次,7~10d;0.2g,每天2次,1wk;维持量0.2g,每天1次或0.2g,每2天1次。心律平:0.15g,每天3次或0.15g,每天4次,14d;维持量0.1g,每天3次。服用负荷量期间每周就诊1次,维持量期间每月就诊1次。结果:随访6mon,胺碘酮组和心律平组分别有4例和2例因出现难以耐受的副作用而终止治疗,无危及生命的副作用。胺碘酮组总有效率82.1%,心律平组为57.1%(P<0.05)。结论: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高于心律平,但其长期疗效可能会受到心脏外副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益心舒胶囊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心房颤动合并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和机制。方法 182例心房颤动合并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2例)和对照组(90例),2组患者均给予西药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益心舒胶囊4粒.次-1,tid,疗程2 mo。观察2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有效率,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心脏超声左室射血分数,左心房内径,舒张期二尖瓣口E峰值、A峰值,E/A等)以及血清BNP、CRP、IL-6和TNF-α等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的有效率、超声左室舒张早期E峰值、E/A均高于对照组(P<0.05),BNP、IL-6以及TNF-α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益心舒胶囊联合西药治疗心房颤动合并舒张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血清IL-6、TNF-α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地尔硫对合并快速心房颤动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4 2例合并快速心房颤动的心力衰竭病人分为地尔硫组 2 2例 ,硝酸甘油组2 0例 ,除常规治疗外 ,分别给予地尔硫 30mg或硝酸甘油 30mg ,均iv ,gtt,gd× 2wk。采用心功能分级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射血分数 ,评价静脉滴注地尔硫和硝酸甘油的治疗效果。结果 :地尔硫对快速心房颤动心力衰竭治疗的有效率达 86% ,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加 ,且较硝酸甘油更明显。结论 :地尔硫对合并快速心房颤动心力衰竭治疗有效 ,不良反应少 ,较硝酸甘油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20.
Tse HF Lam YM Lau CP Cheung BM Kumana CR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harmacology & physiology》2001,28(5-6):446-450
1. Rapid ventricular rate (VR) and rhythm irregularity during atrial fibrillation (AF) impair cardiac performance. Although digoxin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patients with AF, its efficacy for the control of VR and rhythm irregularity is unsatisfactory. Whether low-dose amiodarone is more effective remains unclear. 2. We randomized 16 patients (13 male, three female; mean (+/-SD) age 63 +/- 9 years) with chronic AF to receive either digoxin or amiodarone for 24 weeks. At baseline and at 12 and 24 weeks follow up, Holter monitor recording and 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 were performed to assess VR and rhythm irregularity control and exercise capacity. 3. Seven and nine patients received digoxin and amiodarone, respectively. After 12 and 24 weeks treatment, both digoxin and amiodaron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mean ambulatory VR and the VR during peak exercise compared with baseline (all P < 0.05). At 24 week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digoxin and amiodarone in the percentage reduction in VR during ambulatory (27 +/- 13 vs. 25 +/- 12%, respectively; P = 0.8) and peak exercise (13 +/- 12 vs. 12 +/- 10%%, respectively; P = 0.6). 4. The rhythm irregularity, as measured by SD of RR intervals and the root mean square of the SD of RR intervals, and the exercise capacity, as measured by exercise workload, maximal oxygen consumption (VO2), minute ventilation, ventilatory equivalent and oxygen puls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d after treatment with digoxin or amiodarone (all P > 0.05). 5. Quality of life, determined by SF-36 questionnaire, and AF symptomatology, as measured by the AF Symptom Checklist, were also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d after treatment with digoxin or amiodarone (all P > 0.05). 6. In conclusion, digoxin and low-dose amiodarone had similar efficacy in the control of VR during ambulatory activity and exercise. However, both were less efficacious during exercise and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rhythm irregularity, exercise capacity, quality of life and AF symptomatolog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AF.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