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雯 《新中医》2018,50(10):216-218
甲亢患者出现"心悸"的病机较为复杂。本文通过阅读《伤寒论》等文献关于六经辨证的理论,归纳总结甲亢心悸患者的临床六经辨证,结合古今部分医家的用方,运用到甲亢心悸患者的临床诊治当中,为甲亢心悸患者的辨证施治提供有指导意义的思路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心悸首见于《伤寒论》,仲景对病机、症状、治法、方药均详尽论述,脉证合参,细分轻重缓急,据证遣方,随证化裁,条文言简意赅,寓意深奥。治疗方法归纳为益气法、温阳法、阴阳双补、温阳利水、健脾化饮、和解法、疏肝法七种。仲景辨治心悸特点为注重温阳化饮,从五脏论治,伤寒心悸和杂病心悸分别辨治,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宗旨。  相似文献   

3.
心悸首见于《伤寒论》,仲景对病机、症状、治法、方药均详尽论述,脉证合参,细分轻重缓急,据证遣方,随证化裁,条文言简意赅,寓意深奥。治疗方法归纳为益气法、温阳法、阴阳双补、温阳利水、健脾化饮、和解法、疏肝法七种。仲景辨治心悸特点为注重温阳化饮,从五脏论治,伤寒心悸和杂病心悸分别辨治,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宗旨。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对心悸证型的描述有虚有实,其中以虚者居多。究其病因,大致为以下3种:一为虚,二为饮,三为气郁也。本文根据心悸病因病机的不同,就张仲景对于"心悸"的证治经验进行探析,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三阴病证与晚期肿瘤病机特点和证治规律的分析、归纳,认识到晚期肿瘤患者的病机特点和证治规律与《伤寒论》三阴病证具有颇多吻合之处,临床以六经辨证理论指导晚期肿瘤患者的治疗,多能收到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关于血热证的论述丰富而翔实,可谓开启了后世血热证辨治的先河。《温热论》首创卫气营血辨治体系,明确了温病的证治规律。从两部著作的原文入手,将《伤寒论》血热证与《温热论》营血分证对举,发现两者病理基础相同,临床表现相似,治疗时皆擅清热、化瘀,实有相像之处。两者的不同在于:《伤寒论》血热证最初所受邪气为寒邪,《温热论》营血分证多是感受温热类邪气,也有伏邪内发的可能;《伤寒论》热入血室证强调热与血结之症状,《温热论》血热证强调血热之象;仲景所用针刺之法,为叶氏未言及之处;而叶氏所倡滋养阴血,为仲景未试之法。  相似文献   

7.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常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1]。心悸属于一种自觉症状,发病时患者自觉心跳加快,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如心慌。《伤寒论》中首次出现心悸病名,称之为"心动悸"、"心中悸"及"心下悸"等,并对心悸的病机、症状、治法、方药均作了详尽的论述。现对《伤寒论》中临床常见的心悸证型作如下总结。1心阳不足证心阳不足之心悸,面色苍白,自汗气短,形寒肢冷,  相似文献   

8.
心悸为临床常见急症,通过分析《伤寒论》中有关心悸的条文,从病因、病机、证治分型简单剖析了张仲景治疗心悸的学术思想。心悸主要以虚实为纲,可分为心阳不振、水气凌心、阳气郁遏、枢机不利、气血亏虚、阴阳亏虚证,简要分析了各类证治治法、方药。仲景治疗心悸条文虽言简意赅但掌握仍有一定难度,对其分析及学习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局方》酸枣仁药证方法治疗心悸怔忡。方法:根据对《局方》酸枣仁药证的总结发现其证治以心悸怔忡为主。结论:以药证对应为原则,临证论治心律失常之心悸怔忡者取得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心悸”的有关条文进行分析,探讨张仲景从五脏辨治心悸的学术思想:五脏皆可致心悸,临床辨治心悸也应从五脏着手,即明确把握疾病病位在心、肝(胆及三焦)、脾(胃)、肺、肾的不同,结合疾病的病因、病机及病人体质进行随证施治。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心悸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中医学最早研究心病的文献之一,作者对论中所提及“心悸”的有关条文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心阳不足之悸证,心阴心阳两虚、脉结代、心动悸证,中阳不足,心脾两虚之心悸证,肾阳亏虚,水气上逆凌心之心悸证,胃虚饮停、上逆犯心之心悸证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和目前临证运用。并认为,对有关条文的理解不能拘泥于外感、病中及误治所为,对心悸辨治也不可局限于上述条文。强调全面理解原文精神,临证应以辨证为要  相似文献   

12.
“悸”指跳动之谓,是临床较常见的病证.《伤寒论》所论的悸证,是以自觉体内悸动为特征的病证,有“心悸”、“心下悸”、“脐下悸”、“心中悸”、“心动悸”之不同,不可混同.张仲景对悸的论述散见于各经病中,且有概念不清甚至自相矛盾之处,后世学者每易混淆.但《伤寒论》论治悸证,总能以六经为纲,从病因病机入手辨证遣方用药,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笔者冀通过对《伤寒论》原义的疏理,结合临床实践,以期达到对其证治规律进行系统探讨之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寻体质思想渊源,为现代体质学说厘清原始脉络,旨在更好地用体质学说指导临床养生及治疗,特别是对外感疾病的辨治。方法:查阅《伤寒论》原书相关条文及历代医家的解读,分析其相关症状、证候与现代体质之间的联系。结果:《伤寒论》桂枝汤证对应气虚质太阳病患者,麻黄汤证对应平和质太阳病患者,大青龙汤证对应阳盛的太阳病患者,小青龙汤证对应痰湿质太阳病患者,葛根汤证及桂枝加葛根汤证对应阴虚质太阳病患者。结论:《伤寒论》太阳病本证的演化确与患者的体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对患者的诊疗过程中,应当关注其平素体质,这对预知其病情演变颇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机变化最为重视,"随证治之"强调始终围绕病机论治,深刻体现了《伤寒论》以病机为核心的辨证观。举小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证、阳明病提纲原文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下利证治浅析曾红学(江西省赣州地区中西医结合医院341000)关键词《伤寒论》,下利,辨证论治下利一词在《伤寒论》中是泄泻与痢疾的统称。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下利证治论述甚详,其理法方药对我们当今治疗下利病证,仍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为后世所...  相似文献   

16.
张保伟 《河南中医》2003,23(11):1-2
《伤寒论》第39条历代医家都认为是对38条的补充,但仲景所述症状只有身重、脉浮缓,并未言及表寒里热的典型脉证。结合《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之内容综合分析,本条当为溢饮在表的证治较为妥当。大青龙汤主治有二:一是《伤寒论》第38条的伤寒表实兼内热证;二是治疗溢饮之证,即《伤寒论》第39条。39条脉证符合溢饮,“大青龙汤发之”即可,其他解释都是有悖仲景原旨的。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张仲景对心悸的辨证论冶及其临床意义:《伤寒论》首提“心悸”病名,开心悸病辨证论冶之先河。 将心悸病分为心气虚、心阳虚、阴阳两虚、阳虚水泛四证而施治。文中又论述了关于桂枝的应用及血瘀证问题。因心悸脉象复杂,故仲景对辨脉非常重视,脉证合参,避免误治。《伤寒论》对心悸的辨证论治理论,至今对临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肖俊逸医师以擅长治危重疑难病证著称,尤善用大黄治湿温急证。现扼要介绍于下: 一、治急证经验简介肖医师治急证经验渊源于《伤寒论》。他说,《伤寒论》中有关急证的内容十分广泛,是中医急证专著之一。其中三承气汤即是治急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颇广。他认为  相似文献   

19.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特色之一,但中医也辨病。《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即以“辨××病脉证并治”或“××病脉证治”为篇名。无论病或证,都是由症状来体现的。医者通过对症状的采集,进而分析病机、确认病名、辨出证候,再去选方遣药,这是用方的常规思路与方法。本文则以个人或师友临证经验为例,谈谈非常规的活用经方的若干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 《伤寒论证治类诠》(以下简称《证治类诠》)是任应秋教授所著。该书立足辨证施治,将《伤寒论》原文全部拆散,而从症状、治法、方剂、药物四方面进行论述,是现代研究《伤寒论》的佳本之一。本文作如下评述,意在抛砖引玉。编次新不落旧穴俗套《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是最早的一部临床治疗学,它创立了中医独特的诊疗体系——辨证论治,故历代医家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研究,至今留下几百个注本。任氏的《证治类诠》是引用51种《伤寒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