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其新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406-1408
针对六经实质和六经辨证地位问题,进一步探讨了谦斋医学思想。结论:六经是表里之部位的假称;六经是阴阳之初中末三个阶段;六经是特定的脏腑证候群;六经辨证来自四大经典之一;六经辨证集理法方药于一身;六经辨证是外感病的诊疗规律;六经辨证能统百病。各种辨证方法之间的关系:八纲是辨证基础,脏腑是辨证核心,其它辨证方法依据外感内伤分类,而六经堪称辨证经典。  相似文献   

2.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该思想的指导下,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有脏腑辨证、八纲辨证、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等。剖析上述众多辨证方法的精神实质,笔者认为,脏腑辨证与八纲辨证可谓中医治疗学的核心辨证纲领,二者可统合为五脏阴阳辨证,是中医辨证的“纲中之纲”。通过脏腑辨证,可以把握疾病的具体部位。通过八纲辨证,可以分辨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性质。而六经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等,都可统一于五脏阴阳辨证之下,包容于五脏阴阳辨证之中。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典籍,据六经分病,以八纲辨证,主要是对八纲所属脏腑经络病理反应的症候概括,在生理上它代表人体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及其气化活动;在病理上它是脏腑、经络、气血在病变过程中的综合反映和变化规律。掌握六经病的临床特点,就能够知病之所在,明确主治方向。正由于六经病是对人体病理反应的概括,具有物质的客观性,不单是归类方法,无论外感病杂病,还是形态、功能、病理等方面,都离不开六经物质基础和运动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辨治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倡导的辨证论治的原则 ,主要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脉证合参的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等。这些辨治原则至今仍指导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各科的诊疗实践。1 辨六经融八纲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伤寒论》中 ,张仲景首先确立六经之为“病” (提纲证 ) ,然后在六“病”的前提下 ,再进行具体的辨证论治。为此 ,有人建议将“六经”改称“六病”。六病皆有自己的因、机、证、治 ,如太阳病 ,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5.
多寐之理论始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对多寐病的记载较少,主要从阴阳失衡而致神志病变立论,治疗从六经辨证入手,注重阴阳平衡,把握阴阳消长,创制多首方剂,理法方药完备,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方证运用等方面对多寐的临床诊疗进行浅析,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辨证论治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历来重视辨证论治理论和临床的研究 ,笔者从以下 4方面概述辨证论治的研究。1 辨证论治体系的研究中医辨证体系中公认的辨证方法有 8种 ,即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朱氏[1] 通过分析各种辨证所包含的实质内容 ,认为辨证可以概括为辨病位 (包括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脏腑辨证、以及八纲中之表里 ) ;辨病因病性(包括气血津液辨证、六淫、痰浊虫食等 ,以及八纲中之阴阳、寒热、虚实 ) ;同时建立以定病位、审病性为目的、由 5 0项左右辨证基本内容组成的约…  相似文献   

7.
八纲辨证的意义在于为临床诊疗中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等中医具体辨证的实施提供一个思想方法,即指导着"具体辨证"的实施。可以说,从事中医临床医疗工作者在诊疗疾病过程中在不知不觉中受益于八纲辨证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纵观《伤寒论》全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处处体现,作者以八纲为视角,探讨六经病、六经辨证及治法与八纲之间联系,从病性、病势、病位等方面入手,分析六经病属性,六经辨证要点与相应治法,使之研究更深入、具体。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论治不寐探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不寐之理论始于《黄帝内经》,不寐之论治,源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对不寐类病证的认识以阴阳为纲,以六经为辨证体系,注重阴阳平衡,把握阴阳消长,和脏腑经络的联系更加紧密。与《黄帝内经》对不寐类病证广泛抽象的论述相比,《伤寒杂病论》对不寐类病证的论述更加详尽准确,其创制的多首有效方剂,理法方药完备,更具临床指导性。笔者从理论升华、治则治法、方证运用等方面对不寐的临床诊疗进行探讨,以资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李宏军 《光明中医》2022,(22):4161-4163
张仲景六经八纲辨证是一个圆融的辨证体系,用药精炼,药少力宏,可以指导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治,此文探讨了按照六经八纲的经方辨证体系对慢性荨麻疹进行辨证施治的辨证规律,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阴病,以及合病并病等证型,分别阐明了病机、症状、治法等,论述了相应的方药及治疗中的注意事项,并列出典型验案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是东汉末张仲景以《内经》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医学实践创作的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备的医学专著。其系统地论述了外感疾病的因机证治,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从而指导着临床辨证论治。辨证护理是中医护理的特色,对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及...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的医学典籍,创立了六经与八纲辨证相结合的辨证体系,揭示了具体分析的辨证方法,制定了普通性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及有效方剂,其制方法度严谨,药味精练,疗效显著,而被临床各科广泛应用。笔者将其运用治疗骨伤科常见的腰椎间盘  相似文献   

13.
六经辨证,始创于后汉张仲景,我国著名的中医眼科专家陈达夫教授首次将六经辨证引入眼科疾病的诊治中。目乃五脏六腑之精华,经络实为五脏六腑之道路,没有经络交通,则五脏六腑之精华不能到达于眼,而眼目一但患病,则相应经络亦会有不同的反应点。因此,眼病按六经辨证,是有理论根据的。眼睛中的葡萄膜泛指葡萄膜、视网膜、视网膜血管及玻璃体组织。葡萄膜炎为眼科常见的疑难眼病之一,在该病的中医诊疗中以六经辨证体系为统领,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确定病位,结合八纲辨证以辨病性,对全面调整患者的体质,阻断或减轻疾病的复发,提高临床疗效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阴阳和六经学说都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并且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重要法则。人身如一小天地,不外阴阳,因而伤寒六经辨证首先以阴阳为纲。凡病的千变万化,离不开阴阳,也离不开六经,阴阳六经是密切相关的。张仲景《伤寒论》自序中说:  相似文献   

15.
胡希恕先生通过毕生对仲景之学的深入研究,总结出自己独特的六经辨证体系.提出《伤寒论》是继承发扬了《伊尹汤液经》与《神农本草经》的经验理论.认为伤寒六经辨证是病位与病情的辨证统一,其实质为表里、阴阳、寒热、虚实的八纲辨证;辨方证是六经辨证的继续,是辨证的最尖端.胡先生医案体现了其六经辨证思想.  相似文献   

16.
辨证论治技能的培养,是中医学教育的重点问题之一,而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虽然有多种辨证方法,但六经辨证依然是最简洁、最容易上手的辨证方法。本研究以六经辨证为纲,从六经病特征开始,融汇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融汇伤寒温病理论,一步一步启发中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使中医学生易于掌握,受益终生。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辨证论治,是一个以六经为纲领、以外感疾病为论述中心、将伤寒杂病合参的辨证论治过程。一、六经辨证贯串看八纲在六经辨证中,三阳皆为阳,其中又分太阳、阳明、少阳;三阴皆为阴,其中又分太阴、少阴、厥阴。疾病形态可分为阴阳两大类。主要以寒热作为划分阴阳病态的根据。“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学习探讨孔嗣伯老中医辨证论治眼病经验。方法:从理法方药几方面对孔嗣伯老中医学术思想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孔嗣伯老中医眼病辨证重视整体,注重三因治宜,在传统八纲辨证基础上,强调眼科两纲六要辨证,首辨阴阳;治疗方面重视开郁,又以开肝郁为先;眼病用药多种,清热类最喜用石膏,其余疏风、理气、开瘀、滋补类药各有心得。结论:孔嗣伯老中医将孔门医学杂证辨证思想扩展到中医眼科,其学术思想值得同道借鉴,后人学习。  相似文献   

19.
读过了本刊去年9月号林友维先生的《论八纲中应增补“营卫气血”共成十二纲的刍议》一文后,有不同的见解如下。八纲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总纲领。尽管病情千变万化,总不离乎八纲范畴。如表里是指疾病的部位,寒热指病变的性质,虚实指邪气和正气消长的过程,而由阴阳为统领。营卫气血和六经、三焦一样,是一种症候分类的方法。六经是外感病辨证分类法。营卫气血和三焦是在六经分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应用于温热病(包括急性传染病),以弥补六经分类的不足。此外,对各种杂病,还运用五脏六腑证候分类法。这些不同的证  相似文献   

20.
正本人从事中医临床二十余载,最近又从师于吴雄志学习聚类法,对中医临床家们的临证心得感慨不已,各家都能从不同的角度用自己的临床实践将经典中的理论阐述明了,现在想谈谈自己读经典做临床的心得体会。《易经》认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元素,世间万物的变化就是阴阳的变化。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而阴阳辨证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六经辨证是仲景在《伤寒论》中的主要辨证思想,两者关系密不可分。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