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为积累国人资料,现将升结肠、横结肠异位一例报导如下: 女尸约18岁,开腹所见结肠右曲位于脊柱左侧胃大弯下方。升结肠于右髂嵴处起自盲肠斜行向左上至胃大弯下方,横过脊柱于其左侧缘腹主脉前方急转向下形成结肠“右曲”。横结肠于左髂窝形成一“U”字形游离肠袢,然后在左髂嵴水平处紧贴降结肠前方上升至脾门处再急转向后下形成结肠左曲移行于降结肠。(横结肠游离肠袢在左髂窝  相似文献   

2.
<正> 结肠异位已有过报导。现将在第一军医大学解剖教研室进修期间,发现一例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盲肠异位报导如下。成年男尸,身长约180厘米。腹部未见有手术疤痕。结肠右曲、横结肠、结肠左曲位置均正常。降结肠自脾曲起紧贴腹后壁起跨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斜向右髂窝,与小肠系膜根平行,二者相距约20毫米。于右髂血管上方处转向上、在盲肠后与其重叠,其最高点距髂嵴上45毫米,然后转向下内,在髂嵴上方移行于乙状结肠,乙状结肠自右向左于中线附近转入小骨盆,乙状结肠系膜附着小肠系膜下方和骼血管处,此段系膜长在30—45毫米之间。  相似文献   

3.
右位乙状结肠伴降结肠及阑尾异常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指导临床医学本科生解剖腹盆腔时,发现1例右位乙状结肠伴降结肠及阑尾变异,现报告如下.男,40岁左右,发育正常,腹部未见手术切口的疤痕.开腹后观察腹盆腔脏器时,发现横结肠正常到达脾的下方转折成结肠左曲后,降结肠紧贴腹后壁向右下斜行至第2腰椎高度,紧贴小肠系膜根的左侧行走至右骶髂关节稍上方,斜穿出小肠系膜根延续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在右髂嵴处沿右髂窝转入盆腔内至第3骶椎平面续为直肠,其全长约65 cm.  相似文献   

4.
<正> 本人在制作解剖教学标本中,发现一例降结肠和乙状结肠异位,报导如下:男童尸,约8岁,身长115厘米。剖腹后,小肠、盲肠、升结肠、结肠右曲、横结肠、结肠左曲均为正常。降结肠从结肠左曲起紧贴腹后壁,向右下方移行,跨过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之前方,至第四腰椎之右侧,平髂嵴高度移行干乙状结肠。降结肠与小肠系膜平行,两者相距4厘米。由于降结肠右移,左结肠外侧沟呈上小下大的三角形。乙状结肠自第四腰椎的右侧行至右髂  相似文献   

5.
成年女尸,打开腹腔后,发现乙状结肠横过骶岬前方到右髂窝,再向上至右髂嵴,然后返折向下,位于盲肠前方,沿盆右缘向左下达第二骶椎前面续接盲肠。乙状结肠全长32.7cm,其系膜仅在右骼窝返折处及盆右侧壁处可见。乙状结肠表面有许多大而散在的脂肪垂. 沿盲肠结肠带向下找到两个阑尾。甲阑尾  相似文献   

6.
毛新清 《解剖学杂志》1996,19(3):250-250
在解剖结肠下区时.发现一例罕见的右位乙状结肠伴高位阑尾的变异,现报道如下:成年男尸.发育正常.胸腹部无手术切口疤痕.观察操作时发现:横结肠位置及其系膜未见异常.降结肠在左季肋区脾的内侧下份起于结肠左曲,继而行向右下方.至右髂嵴附近移行为乙状结肠,降结肠长约25cm.起始20cm.有独立系膜.末端约5cm与回肠有共同系膜带,至回肠与盲肠交界处前降结肠离开共同系膜带.乙状结肠无向左下内方行走,越过小骨盆缘再沿盆壁行向右后下方,在第3骶椎水平移行为直肠,以上两段乙状结肠长度分别为10.2cm、15cm,其系膜与变异的乙状结肠走行一致.由于乙状结肠占踞着右骼窝.盲肠及阑尾位置上移.居于肝下,阑尾的根部距肝下7.0cm,距髂嵴水平1.5cm.属高位阑尾变异.从结肠系膜上观察,肠系膜上、下动脉及其分支无特殊变异.  相似文献   

7.
<正> 男性尸体,9岁,死于先天性心脏病(心脏已在病解时搞出)。开腹后所见:多数小肠袢充满腹腔左侧。盲肠未降入右髂窝,而位于髂嵴平面,故升结肠较一般略短,横结肠正常。降结肠自结肠左曲开始斜向右下,经左肾门前面至小肠系膜根,紧贴其左侧达右髂嵴处续于乙状结肠,降结肠全程管径细小,乙状结肠在右  相似文献   

8.
在解剖成年男尸时发现,乙状结肠异位,回盲部和阑尾上移达肝下面,并伴有血管异常一例,报告如下:本例盲肠、阑尾、回肠末段、升结肠均位于肝下面、盲肠下缘最低处距两髂前上棘连线约12.2cm,距肝下缘约2.2 cm,以上结肠均被异位的乙状结肠及其系膜所遮盖。降结肠在左腰区下降至第一腰椎转向右侧移行为乙状结肠。乙状结肠较长,可分三段:1.降段a:降结肠在第一腰椎平面向右侧弯曲并下降至第四腰椎平面;2.升  相似文献   

9.
在制作标本中,发现一例盲肠高位、升结肠极短、横结肠偏左上、乙状结肠位置偏右且急转弯。这种变异对阑尾炎的诊断、乙状结肠镜检查和结肠有关手术治疗有参考意义,现报告如下: 男童尸,约二岁半,身长740mm。 一、盲肠高位:盲肠和阑尾均在右髂窝之  相似文献   

10.
右位降结肠、乙状结肠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尸体解剖的过程中发现结肠异位1例,为积累解剖学资料,给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成年男性尸体,开腹后见其盲肠、阑尾、升结肠及部分横结肠位置基本正常。降结肠在腹腔右侧,居于升结肠的后外方,与升结肠一起固定于腹后壁。降结肠上端位于肝右叶后缘下方 1.5 cm处,肝肾隐窝内,下降到距右髂前上棘5.0 cm处呈直角向左转移行为乙状结肠,走行9.0 cm至第 5腰椎右侧再沿盆腔右后壁垂直下降入盆腔,在第3骶椎右前方接直肠。 横结肠向左至左锁骨中线附近发生1800转折,转折处距脾门 7.2 cm,脾结…  相似文献   

11.
正常乙状结肠起于左髂嵴处的降结肠,沿左髂窝转入盆腔内,至第三骶椎平面续于直肠。直肠继而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过盆膈移行为肛管。本例乙状结肠呈横位,直肠则居盆腔右前侧壁,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尸,身高168cm,年龄约60岁,腹部皮肤无疤痕。该例乙状结肠自左髂窝开始,先向上行至左骶髂关节处呈倒“乙”字形急转弯,横行至右骶髂关节处,沿盆右侧壁向前,距右耻骨结节2.8cm处移行为直肠。直肠在一双层腹膜所形成的系膜固定下,于盆右侧壁前份下行至盆膈,移行为肛管。盆部腹膜腔  相似文献   

12.
在尸体解剖中发现右位乙状结肠伴高位阑尾1例,现报道如下: 成年男尸,高175cm左右开腹后见肝、睥、胃、小肠位置形态无异常,横结肠位置基本正常,降结肠在左季肋区的内侧下份起于结肠左侧,继而向右下行至右髂窝小骨盆后上缘,转而向上走行至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水平高度,再急转向外下沿盆腔右后壁下行,越过小骨盆后外侧缘,再沿盆壁下行,移行为直肠由于乙状结肠占据着右髂窝,盲肠及阑尾位置上移,居于肝下,左髂寓内仅有小肠向右下斜行的降结肠较异位的乙状结肠明显变细(图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半膜肌腘窝穿支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膝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通过显微解剖、摹拟手术等方法,重点观测: ①半膜肌营养血管的起源、走行、分支与分布; ②半膜肌腘窝穿支与邻近穿支的吻合特点。 结果 半膜肌腘窝穿支于胫骨髁上13.5 cm由半膜肌肌支发出,穿过深筋膜至皮下,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腘动脉直接皮支、腘窝内侧皮动脉吻合。外径和长度分别为(0.7±0.3) mm、(1.1±0.4) cm。 结论 以半膜肌腘窝穿支为蒂设计皮瓣,可转位或V-Y推进修复膝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4.
一男性尸体,约55岁,身高170.0?cm,身体消瘦.笔者在解剖其腹腔时发现,腹腔内大部分器官形态位置正常,而乙状结肠位置异常,其上方降结肠位置基本正常,长度21.0?cm,至左侧髂嵴最高点上缘高度续以乙状结肠起始,继而此乙状结肠随其系膜自降结肠最下端开始斜行转向右侧越过脊柱至右髂窝,全长19.5?cm,其下端上方紧邻...  相似文献   

15.
解剖一具老年男尸时,见其乙状结肠反位伴有血管变异。降结肠由脾曲下降至髂嵴水平,移行为乙状结肠。其全长为79cm。可分为四段(附图):1.左降段,长约9.0cm。由左髂嵴水平转向右前下,贴腹后壁稍向下斜行至第四、五腰椎水平;2.水平段,长约17.5cm。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59岁.右下腹疼痛不适20天.查体:右下腹部压痛,腹软,未及包块.大便常规检查正常.以往身体健康,未做过消化道检查.行低张气钡灌肠检查:钡剂进入直肠后,首先转向右侧并上升至约结肠肝曲下方时又转向左且下降,从腹中部又向左上方至结肠脾曲,再充盈横结肠、升结肠及盲场.结肠袋形完整,腔壁线光滑,未见狭窄、龛影及充盈缺损.升、横结肠及盲肠位置正常.乙状结肠相当冗长,且跨过中线位居腹腔右侧,降结肠升高并右移.  相似文献   

17.
一男性尸体,约55岁,身高170.0cm,身体消瘦。笔者在解剖其腹腔时发现,腹腔内大部分器官形态位置正常,而乙状结肠位置异常,其上方降结肠位置基本正常,长度21.0cm,至左侧髂嵴最高点上缘高度续以乙状结肠起始,继而此乙状结肠随其系膜自降结肠最下端开始斜行转向右侧越过脊柱至右髂窝,全长19.5cm,其下端上方紧邻盲肠和阑尾,继而向下越过骨盆上口移行为直肠(图1)。  相似文献   

18.
在解剖 1例成年男性标本腹部时 ,见其有一连于脾脏与直肠之间的异常韧带 ,现报道如下。该韧带总长度为 4 7cm ,上端宽 3mm ,下端宽 5cm ,起于脾门上方并进入脾实质 ,其起点处呈分叉状 ,长度为 5.0cm ,尔后合并 ,向下经结肠左曲后方 ,沿降结肠内侧下行 ,至左髂窝处行于乙状结肠系膜后方 ,经骨盆入口至盆腔 ,连于直肠后壁的筋膜 ,韧带内未见血管分布 (附图 )。附图 脾直肠异常韧带示意图脾直肠异常韧带1例@王新明$潍坊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山东潍坊261042 @冷启新$潍坊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山东潍坊261042 @冷志敏$潍坊医学院解…  相似文献   

19.
患儿,1岁.生后无排气、排便,并腹胀呕吐两天入院.查体:腹胀明显,无明显胃肠型及蠕动波.腹压痛,肝脾未触及,移动浊音(一),肠鸣音弱,未闻气过水声.在院外钡透“结肠发育不良”,行盲肠造瘘术.一年后因造瘘口肠管脱出,而来我院检查治疗.钡透检查:(1)经造痰口注钡,所见升结肠充盈,形态正常.加压注钡,结肠肝曲呈盲端,钡首停滞不前.(2)经肛门注钡,所见直肠正常.乙状结肠及降结肠显示细小,扭曲,扩张度差.肠管宽度约0.5~1cm,至脾曲处呈盲端.横结肠未见显影.(3)x线诊断:横结肠不发育并乙状结肠降结肠细小症.(4)手术探查:升结肠发育良好,于肝曲处肠管呈盲袋状,横结肠缺如.分离降结肠乙状结肠至脾曲处亦成盲端.降结肠、乙状结肠发育不良,肠管直径约0.5cm,无明显结肠袋及肠蠕动.至直肠中上段处扩大变为正常肠管.遂切除上述发育不良之降结肠乙状结肠,游离升结肠行端侧结肠直肠吻合术.(5)术后诊断:先天性横结肠缺如,降结肠乙状结肠发育不良,盲肠造瘘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精确定位半腱肌、半膜肌的运动点和肌内神经末梢分布区域.方法:利用50侧韩国成人尸体下肢,以坐骨结节内侧缘后端至股骨内上髁的连线(X-轴)、坐骨结节内侧缘后端至股骨大转子外侧缘,并垂直于X-轴的连线(Y-轴)为参考线,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半腱肌和半膜肌,测定运动点、最近侧和最远侧肌内神经分支末端位置.结果:半腱肌上部运动点位于X-轴(70±22)mm,Y-轴(22±6)mm,下部运动点位于(203±29)mm,(24±11)mm;半膜肌运动点位于(211±33)mm,(21±9)mm.半腱肌上部最近侧和最远侧肌内神经分支末端分别位于X轴的(63±23)mm,(126±28)mm,下部为(193±27)mm,(269±25)mm,半膜肌为(190±29)mm,(303±22)mm.结论:本研究明确定位了半腱肌、半膜肌运动点解剖学位置和肌内神经末梢的分布规律,为临床应用运动点阻滞、肉毒素肌内注射去神经化治疗腘绳肌痉挛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