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08年9月—2016年3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排空功能障碍者52例纳入病例组,选取同期未发生胃排空功能障碍者61作为对照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113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中,胃排空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46.0%,A级17.6%、B级19.5%、C级8.9%。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OR=1.65,95%CI:1.75~8.96,P=0.037)、2型糖尿病(OR=2.13,95%CI:2.15~25.23,P=0.027)以及胰瘘(OR=5.35,95%CI:1.71~10.42,P=0.001)、胆瘘(OR=1.87,95%CI:2.37~13.28,P=0.035)、腹腔积液(OR=3.75,95%CI:2.35~18.38,P=0.015)、腹腔感染(OR=2.47,95%CI:1.35~11.26,P=0.026)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吸烟史、合并2型糖尿病、术后并发症(胰瘘、胆瘘、腹腔积液、腹腔感染)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功能障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荟萃分析评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使用Rev Man5.2对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间国内发表的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的12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性别、年龄、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手术时间、术前总胆红素以及术后是否使用生长抑素与术后胰瘘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白蛋白低于30 g/L(OR=0.52,95%CI:0.33~0.80,P0.01)、胰腺质地柔软(OR=0.20,95%CI:0.14~0.29,P0.01)、胰管直径小于3 mm(OR=0.26,95%CI:0.17~0.42,P0.01)、胰管未放置支撑管(OR=0.52,95%CI:0.31~0.88,P0.05)以及胰肠套入式吻合(OR=0.60,95%CI:0.38~0.95,P0.05)与术后胰瘘的发生关系密切。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与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手术时间、术前总胆红素以及术后是否使用生长抑素;而术前低蛋白血症、质软的胰腺质地、细小的胰管、胰管支撑管是否放置以及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等因素影响着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术后腹腔出血的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PD 74例患者临床资料,对术后腹腔出血的相关因素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74例患者中,术后出血9例,其中死亡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胆红素(χ2=5.480,P<0.05)、合并胰瘘(χ2=17.06,P<0.05)、腹腔感染(χ2=12.27,P<0.05)与腹腔出血有关。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合并腹腔感染(OR=6.825,95%CI=1.142~40.783)、胰瘘(OR=6.42,95%CI=1.056~39.038)是腹腔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胰瘘和腹腔感染是腹腔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预防腹腔感染及胰瘘可有效减少腹腔出血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腹腔和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1年5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D手术的132例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2例患者中,术后(腹腔和消化道)出血27例(20.5%),其中术后消化道出血12例(9.1%),腹腔内出血6例(4.5%),腹腔兼消化道出血9例(6.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腹腔感染、胰瘘、胆瘘及胰肠吻合口瘘与PD术后出血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中出血量≥500 mL(P<0.000,95%CI=6.900~103.775)、胰瘘(P=0.003,95%CI=2.319~55.717)及腹腔感染(P=0.043,95%CI=1.046~19.364)是P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中出血量≥500 mL,胰瘘,腹腔感染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胰腺空肠导管对黏膜吻合和套入式胰肠吻合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OVID、Springer Linker、Science Direct、EBSCO、中国知网、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万方数据医药系统等中外生物医学数据库,并结合文献追溯的方式,检索2016年1月以前有关导管对黏膜与套入式胰肠吻合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临床疗效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评价所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随机对照研究文献,计有706例患者,其中导管对黏膜吻合组349例,套入式胰肠吻合组35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胰肠吻合方式在胰瘘发生率(OR=1.24,95%CI:0.81~1.90,P=0.33)、胃排空障碍发生率(OR=0.84,95%CI:0.40~1.73,P=0.84)、围手术期死亡率(OR=0.91,95%CI:0.38~2.20,P=0.84)、并发症发生率(OR=0.97,95%CI:0.72~1.31,P=0.83)、再手术率(OR=1.40,95%CI:0.74~2.65,P=0.30)、住院时间(WMD=-1.19,95%CI:-3.49~1.12,P=0.31)、ClaveinⅢ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OR=1.12,95%CI:0.67~1.88,P=0.66)、软胰的胰瘘发生率(OR=1.53,95%CI:0.81~2.89,P=0.19)及B、C级胰瘘发生率(OR=1.26,95%CI:0.69~2.31,P=0.45)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导管对黏膜与套入式胰肠吻合对术后胰瘘发生率、围手术期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住院时间、ClaveinⅢ级及以上并发症发生率、软胰的胰瘘发生率及B、C级胰瘘发生率等的影响无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将涤纶垫片用于加强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肠吻合, 从而预防术后胰瘘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至2023年8月安阳市人民医院由同一主刀医师完成的8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52例, 女性30例, 年龄(62.21±9.75)岁。根据是否在胰肠吻合中使用涤纶垫片将患者分为试验组(n=40)与对照组(n=42), 对两组的围术期数据进行比较, 并利用Logistic分析影响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胆瘘、肠瘘、腹腔感染、腹腔出血、术后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术后胰瘘发生率20.0%(8/40)低于对照组的45.2%(19/4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胰腺质地较软(OR=16.595, 95%CI:1.891~145.657)是发生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使用涤纶垫片的改良胰肠吻合方式(OR=0.332, 95%CI:0.114~0.969)可降低发生术后胰瘘的风险。结论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使用涤纶垫片加强胰肠吻合能降低术后胰瘘发生率, 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8年9月行LPD治疗的1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出现胰瘘分为胰瘘组(37例)和无胰瘘组(87例)。采用调查问卷及查阅临床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不同特征患者术后胰瘘发生情况,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PD,术后共37例(29.8%)患者出现胰瘘,其中化学漏20例,B级胰瘘14例,C级胰瘘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胰腺质地、主胰管直径、术中失血量、肿瘤发生部位、术前总胆红素、术前白蛋白水平与术后胰瘘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5.028)、胰腺质地(OR=13.543)、主胰管直径(OR=2.502)、术前总胆红素(9.137)及术前白蛋白水平(OR=6.050)为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PD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较多,手术前后加强管理,减少术后胰瘘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8年4月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389例,男219例,女170例,年龄25~79岁,ASAⅠ—Ⅳ级。收集相关围术期资料,统计术后AKI、性别、BMI、合并梗阻性黄疸、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类降压药和术后Hb等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AKI有46例(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33,95%CI 1.13~4.82,P=0.023)、BMI≥24 kg/m~2(OR=2.39,95%CI 1.23~4.65,P=0.010)、合并梗阻性黄疸(OR=3.29,95%CI 1.70~6.37,P0.001)、服用ACEI或ARB(OR=3.93,95%CI 1.08~14.38,P=0.038)和术后Hb中重度下降(OR=3.81,95%CI 1.13~12.89,P=0.031)是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男性、BMI≥24 kg/m~2、合并梗阻性黄疸、服用ACEI或ARB、术后Hb中重度下降是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对其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7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共发生术后胰瘘11例,发生率15.5%。该11例中术后出现胰瘘者有4例死亡,病死率为36.3%,发生术后胰瘘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未出现胰瘘的患者(36.3%vs.5.0%)(P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白蛋白水平、术后岀血和感染为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感染(OR=6.917)和术后岀血(OR=3.947)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仍较高。术中严密止血,术后预防岀血、感染是减少术后胰瘘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影响病人胰腺手术后胰瘘发生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5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303例行胰腺手术病人资料,其中术后发生胰瘘50例。对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因素包括性别、病理类型、胰管扩张、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血红蛋白、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术后血清总胆红素(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性别(OR=12.001,95%CI 3.049~47.230,P<0.05)、病理类型(OR=1.605,95%CI 1.108~2.324,P<0.05)、胰管扩张(OR=1.177,95%CI 0.188~0.468,P<0.05)、手术时间(OR=1.641,95%CI=1.173~2.339,P<0.05)、术中出血量(OR=1.096,95%CI 1.094~1.099,P<0.05)、术前血红蛋白(OR=0.888,95%CI 0.823~0.921,P<0.05)、术前血清总胆红素(OR=1.359,95%CI 1.335~1.381,P=0.010)、术后血清总胆红素(OR=1.030,95%CI 1.064~1.004,P<0.05)。结论 男性、手术前后血清胆红素浓度高、壶腹部癌或十二指肠癌是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胰管扩张则可减少胰腺手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胃排空延迟(DGE)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器官移植科收治的10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DGE分为病例组及正常组,经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后,筛选影响DGE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胃肠吻合方式(OR=0.061,95%CI:0.006~0.647)、术前行PTCD(OR=6.837,95%CI:1.527~30.612),术前直接胆红素(OR=8.784,95%CI:1.562~49.385),术后输血(OR=10.238,95%CI:2.134~49.114)以及二次手术(OR=37.172,95%CI:1.224~1129.347)为影响术后DGE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以这5个变量构建了预测DGE的列线图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877(95%CI:0.803~0.951),Calibration校准曲线显示模型预测的风险与实际风险之间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使用线形胃肠吻合能够降低DGE的发生率,而术前行PTCD、术前直接胆红素>100μmol/L、术后输血及二次手术均会增加DGE的发生率。利用这些变量构建的预后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术后DGE的发生,能够帮助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和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原发性胃癌患者外科治疗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207例原发性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胃癌根治术治疗,其中11例患者术后并发十二指肠残端瘘(十二指肠残端瘘组),其余196例术后无发生十二指肠残端瘘(无瘘组)。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原发性胃癌根治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术前血清白蛋白、术前血红蛋白、术前合并疾病、术前营养状况、肿瘤直径、消化道重建方式、十二指肠残端缝合方式与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有关(P0.05);高龄(OR=1.737;P=0.024)、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低(OR=3.522;P=0.019)、术前合并疾病(OR=3.673;P=0.001)、肿瘤直径大(OR=2.301;P=0.028)、Billroth II消化道重建(OR=1.993;P=0.042)为原发性胃癌根治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危险因素。结论:高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低、术前合并疾病、肿瘤直径大、Billroth II消化道重建是胃癌根治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对高危患者的监控,降低胃癌根治术后十二指肠残端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胰腺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5年1月至2012年8月30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302例患者中113例(37.4%)合并糖尿病.术后总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0.0%,胰瘘发生率为13.2%,胃排空延迟发生率为25.8%,各种感染发生率为36.8%,肾功能不全发生率为3.0%,死亡率为3.3%.糖尿病组胰腺质地硬的比例较高(x2=15.175,P<0.01),胰瘘率较低(x2=7.811,P=0.005);两组间的胃排空延迟、感染、肾功能不全、出血、肺部并发症、心脏并发症和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和死亡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0.358,P=0.035)和胰腺质地硬度(OR=0.395,P=0.032)是胰瘘发生的保护因素,黄疸(OR =3.819,P=0.010)和术中输血(OR=1.268,P=0.001)是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良好的糖尿病不增加胰腺癌行胰十二指肠切除的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4.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10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的100例壶腹周围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55例, 女性45例, 年龄(56.4±11.1)岁。依据术后1个月内是否发生胰瘘分为两组:胰瘘组(n=12)和非胰瘘组(n=88)。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肿瘤糖类抗原199、胰腺质地、胰管直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手术时间长(OR=1.059, 95%CI:1.015~1.106, P=0.009)、胰腺质地软(OR=0.074, 95%CI:0.006~0.951, P=0.046)、胰管直径≤3 mm(OR=0.010, 95%CI:0.001~0.631, P=0.030)和非胰腺肿瘤(OR=0.013, 95%CI:0.001~0.726, P=0.034)是壶腹周围肿瘤患者LPD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端侧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端侧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法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至2008年1月问10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析影响胰瘘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 结果本组胰瘘发生率为9.9%(10/101),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黄疸程度(χ2=5.814,P=0.016)、黄疸持续时间(χ2=4.17,P=0.041)、胰腺质地(χ2=5.286,P=0.021)、胰管直径(χ2=4.165,P=0.041)、手术失血量(χ2=5.273,P=0.022)是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胰腺质地(OR=13.355,P=0.023)、术前黄疸程度(OR=12.126,P=0.006)、手术失血量(OR=5.92,P=0.032)是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P=1/[<1+e-(-6.378+2.592胰腺质地+2.495术前黄疽程度+1.778手术失血量)],此方程预测发生胰瘘的正确性为92.1%.结论 胰腺质地、术前黄疸程度、手术失血最是端侧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法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技术提高,减少术中失血量,可降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间97例采用标准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PD)和传统Child法消化道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与PD术后胰瘘发生相关的因素. 结果 97例PD术后患者中,发生胰瘘1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mmol/L(P=0.038)、手术时间(P=0.003)、胃肠吻合口下方输入段与输出段之间加做Braun吻合(P=0.034)及术后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P=0.003)与PD术后胰瘘的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mmol/L(OR=11.687,P=0.021)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OR=0.056,P=0.016)是胰瘘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 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mmol/L是PD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后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可以减少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营养风险指数(nutritional risk index,NRI)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关系,以探讨NRI在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SSI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胰腺外科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08例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出现SSI分为SSI(-)组和SSI(+)组,通过单因素分析评价SSI风险因素,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NRI在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SSI中的价值。结果本组36例病人出现SSI(33.3%),其中切口感染16例,腹腔感染28例,24例胰瘘(B或C级)。单因素分析显示:胰瘘、NRI、营养风险筛查2002(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NRS-2002)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SSI相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胰瘘(P0.001)、NRI(P=0.018)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胆道引流、NRI、NRS-2002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非胰瘘病人SSI相关,NRI也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非胰瘘病人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3)。结论 NRI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在预测SSI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B、C级胰漏发生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2018年6月83例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对可能与B、C级胰漏有关的围手术期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83例中11例(13.3%)发生术后B、C级胰漏,其中B级9例(10.8%),C级2例(2.4%)。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总胆红素≥171μmol/L (OR=4.636,95%CI:1.080~19.894,P=0.039)、胰腺质地柔软(OR=0.202,95%CI:0.047~0.866,P=0.031)与B、C级胰漏的发生密切相关。BMI≥25(OR=22.347,95%CI:1.462~341.501,P=0.026)、术后未应用生长抑素(OR=0.071,95%CI:0.006~0.799,P=0.032)是胰腺质地柔软患者术后B、C级胰漏发生的相关因素。BMI≥25 (OR=13.474,95%CI:1.258~144.322,P=0.032)、术前采取减黄措施(OR=0.057,95%CI:0.005~0.638,P=0.020)是术前总胆红素≥171μmol/L患者术后B、C级胰漏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胰腺质地柔软及术前总胆红素≥171μmol/L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B、C级胰漏发生密切相关。BMI≥25时,此类患者B、C级胰漏发生风险明显增加。当术前总胆红素≥171μmol/L时,宜术前采取减黄措施。对于胰腺质软者,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B、C级胰漏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8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胰瘘将患者分成胰瘘组(39例)和非胰瘘组(147例)进行队列研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相关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186例患者中39例发生胰瘘,其中A级26例、B级10例、C级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黄疸时间、术前6个月体质量下降、术前TBil、术前纠正后Alb、术后第3天Alb、胰腺残端游离长度、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是发生胰瘘的影响因素(x2=34.990,20.480,8.212,10.890,13.561,11.505,13.820,4.539,36.59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黄疸时间>8周、术前6个月体质量下降≥10%、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地柔软、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5d是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29,3.383,1.437,1.273,11.939,P<0.05).结论 术前黄疸时间>8周、术前6个月内体质量下降≥10%、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地柔软和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5d将增加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310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 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310例患者中134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胰瘘发生率为33.23%(103/310),胰瘘患者中合并其他并发症者4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b、术前TBil、胰管直径及术后Alb 4个因素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x2=4.543,6.087,6.265,5.31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Bil ≥34.2 μmol/L、胰管直径<3 mm及术后Alb< 28 g/L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06,1.936,1.780;95%可信区间:1.107 ~2.948,1.170 ~3.206,1.002~3.165,P<0.05).结论 术前显性黄疸(TBil≥34.2 μmol/L),胰管直径过小(<3 mm)和术后营养情况不良(Alb <28 g/L)预示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较高的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