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胫骨骨干非扩髓交锁髓内钉术后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更好的控制术后延迟愈合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行非扩髓型带锁髓内钉术658例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后延迟愈合的发生情况将其分为延迟愈合组和愈合组,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延迟愈合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延迟愈合患者98例,术后愈合患者560例,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人群(OR=1.648,95%CI=1.013~2.645)、患者术后过早活动(OR=2.628,95%CI=1.123~2.457)、带锁髓内钉长度过短,或者远端锁钉锁定失败(OR=2.121,95%CI=1.126~2.311)、术后早期功能锻炼(OR=2.218,95%CI=1.091~2.349)、术前骨折是否进行牵引及复位(OR=1.199,95%CI=1.237~1.781)是影响患者术后不愈合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人群、患者术后过早活动、带锁髓内钉长度过短,或者远端锁钉锁定失败、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术前骨折是否进行牵引及复位是患者发生术后延迟愈合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并发症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防治LC术后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海南省农垦总医院普外科实施LC的患者869例,依据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31例)和非并发症组(838例)。分析LC术后并发症的分布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影响LC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手术经验(OR=2.054,95%CI 1.390~2.719)、胆囊壁厚度(OR=2.591,95%CI 1.591~3.590)、Calot三角粘连(OR=5.028,95%CI 3.380~6.676)、胆囊与周围粘连(OR=3.967,95%CI 2.738~5.196)、合并症(OR=4.043,95%CI 2.404~5.682),而放置引流(OR=0.354,95%CI 0.060~0.648)为保护因素。结论 LC后并发症发生率仍较高,且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接骨板与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8月~2014年7月分别采用桡骨远端接骨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120例。结果对患者进行10~14个月的随访,依据改良Green和O’Brien临床评分,发现在C1型骨折中两组患者在疼痛、功能、活动范围和握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2型骨折中,两组患者在握力、疼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活动范围和功能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3型骨折中,两组患者在疼痛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患者活动范围、握力及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固定架与桡骨远端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于C2骨折类型选用桡骨远端接骨板治疗术后在关节活动范围和功能恢复方面效果更佳,而对于C3骨折类型,采用外固定架治疗在关节活动范围、握力及功能方面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手术切开复位T形接骨板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6年2月~2010年1月,采用掌侧或掌背联合入路切开复位T形接骨板内固定结合植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31例.骨折按AO分型,B2 3例、B3 5例、C1 11例、C2 9例、C3 3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10~22个月随诊,按改良McBride评分,优21例、良6例、可3例、差1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切开复位T形接骨板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有效方法,结合术中植骨能有效防止关节面塌陷和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掌侧万向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数字法,将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我院100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给予普通解剖型接骨板及掌侧万向锁定接骨板治疗,每组各50例,平均随访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桡骨远端骨折愈合及术后并发症,并评估和比较两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均未出现严重术后并发症。治疗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腕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掌侧万向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能够显著改善腕关节功能,提高治疗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 PKP)和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术后继发相邻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北京老年医院骨科住院有症状的单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行PKP术的189例患者为PKP组,行PVP术的173例患者为PVP组,随访1年,比较两种手术方法的治疗效果。以随访时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25例患者为病例组,未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337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组362例患者,PKP和PVP两种术后均使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明显减低,两种术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75,95%CI:1.040~1.112,P<0.001),骨密度T值减低(OR=0.576,95%CI:0.351~0.946,P=0.030),骨水泥渗漏(OR=2.284,95%CI:1.200~4.344,P=0.018),术后矢状位Cobb's角过度矫正(OR=1.188,95%CI:1.124~1.255,P=0.009)是OVCF术后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KP和PVP两种手术方法均可以提供效果相当的疼痛缓解率,两种术式继发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骨密度T值降低、骨水泥渗漏(椎间盘内渗漏)和术后局部矢状位Cobb's角过度纠正是OVCF术后邻近椎体继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响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10例肝癌行肝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02例术后发生感染相关并发症的患者作为感染组,308例未发生感染相关并发症的患者作为未感染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检查结果及手术相关指标。结果感染组中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白蛋白<35 g/L、手术时间≥300 min、术中出血量≥400 mL、输血量≥4 U、术后胆瘘及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 d患者的构成比明显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合并糖尿病(OR=2.239,95%CI 1.363~3.678,P=0.001)、白蛋白<35 g/L(OR=1.578,95%CI 1.205~2.066,P=0.001)、手术时间≥300 min(OR=1.647,95%CI1.384~1.960,P=0.000)、术中输血量≥4 U(OR=2.967,95%CI 1.762~4.996,P=0.000)、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3 d(OR=4.765,95%CI 2.328~9.753,P=0.000)、术后胆瘘(OR=1.756,95%CI1.248~2.471,P=0.001)是影响肝癌肝部分切除术后发生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糖尿病、低蛋白水平、手术时间长、术中输血量大、术后胆瘘及引流管留置时间长是肝癌肝切除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应给予足够重视以降低术后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龄骨折患者围术期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二一医院收治的老年骨折围术期合并HAP患者39例(HAP组),并随机选择同期老年骨折患者围术期不合并HAP患者39例(非HAP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PD(OR=23.317;95%CI:2.70260.312;P=0.000)、入住ICU(OR=14.163;95%CI:1.62460.312;P=0.000)、入住ICU(OR=14.163;95%CI:1.624112.012;P=0.005)、机械通气(OR=30.210;95%CI:8.164112.012;P=0.005)、机械通气(OR=30.210;95%CI:8.164134.203;P=0.007)、手术时间(OR=9.018;95%CI:1.074134.203;P=0.007)、手术时间(OR=9.018;95%CI:1.07488.119;P=0.022)为高龄骨折患者围术期合并H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骨折患者存在COPD、入住ICU、机械通气及手术时间长等因素时应警惕术后发生HAP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深圳市南山人民医院妇产科实施剖宫产产妇5210例,术后发生出血89例,以发生产后出血的患者为病例组,同时选择未出血的89例剖宫产患者为对照组,研究可能影响产后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影响产后出血的因素包括多胎妊娠(OR=2.568,95%CI 1.411~3.724)、前置胎盘(OR=7.199,95%CI 4.663~9.736)、胎盘粘连或植入或早剥(OR=2.951,95%CI 1.735~4.166)、子宫瘢痕(OR=2.881,95%CI 1.683~4.078)、子宫收缩乏力(OR=8.207,95%CI 5.902~10.512)、产前子宫收缩抑制剂(OR=4.865,95%CI 3.073~6.656)、凝血功能障碍(OR=3.004,95%CI 1.771~4.237)。结论剖宫产产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仍然较高,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究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采用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76例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开展试验研究,按照就诊顺序进行编号后采用随机数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T型锁定接骨板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术后给予3个月跟踪随访,对比2组腕关节活动度、掌倾角、尺偏角及骨性愈合时间,并对比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骨性愈合时间、掌倾角、尺偏角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腕关节活动度中背伸、掌屈角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组间旋前、旋后角度无显著差异(P0.05);并发症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采用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腕关节背伸、掌屈活动度,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临床分型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锁定钢板治疗后近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5年6月共99例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掌侧型组33例、劈裂型组33例、塌陷型组33例,均予掌侧切口,根据骨折移位情况复位,骨折粉碎明显者植骨,并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治疗后进行Colles骨折评估、手术时间等指标和并发症比较.结果 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塌陷型组术后6个月、12个月疼痛评分分别为(21.19±3.51)分、(22.14±3.49)分,均低于其他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内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疼痛、活动、握力、畸形、尺偏角、桡骨长度、掌倾角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三组间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上,掌侧型组为18.18%,劈裂型组为18.18%,塌陷型组为45.45%,塌陷型组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锁定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Die-punch骨折掌侧型、劈裂型、塌陷型近远期效果相近,但塌陷型在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硬并发症上较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进而提高和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方法选择98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年龄、性别、骨折发生的诱因及其他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股骨颈、椎体、桡骨远端较其他部位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女性骨折占63.27%,男性占36.73%;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122)、性别(OR=0.965)、低钙饮食(OR=1.352)、意外跌倒(OR=1.622)、骨密度(OR=0.736)及脆性骨折(OR=1.342)是发生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针对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采取多方面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老年人群骨质疏松及其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杨锴  朱智 《黑龙江医学》2012,36(2):132-133,139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效果及其评价。方法回顾分析2005-03~2008-06间,对4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LCP)内固定进行治疗。其中:14例给予植骨,12例术后用掌侧石膏托支持。结果术后所有患者随访6~30个月(平均21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桡骨远端的掌倾角平均9.7°;尺偏角平均21.3°;桡骨短缩≥2.0 mm 4例,其余为<2.0 mm;关节面移位均<1.0 mm。用改良的Gartland和Werley评分系统评估腕关节功能,优32例,良11例,中2例,差1例,优良率为93.5%。结论切开复位掌侧(LCP)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性骨折的有效方法,辅以植骨能有效防止关节面塌陷和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掌侧入路并保留旋前方肌的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科对收治的34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进行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术中予以保留旋前方肌。34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9例;年龄24~76岁,平均57岁。按照AO/OTA分型:A3型4例,B1型3例,B2型11例,B3型10例,C1型6例。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获得12~15个月的随访,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无术后感染、内固定失败及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根据Gartland-Werley标准评定疗效:优21例,良11例,可2例,优良率94.11%。结论掌侧入路保留旋前方肌的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能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周玉宽  邓宇  张彪  胡廷军 《安徽医学》2011,32(7):947-949
目的比较分析掌侧锁定钢板(LCP)和非LCP(AO普通T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高能量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0月至2010年10个月收治2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按AO/ASIF分型,C2型11例,C3型15例。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LCP固定16例,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非LCP固定1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内容包括腕关节功能评分(Gartland-Werley),骨折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P固定组手术时间更短,骨折愈合较快,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更高,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掌侧LCP比较非LCP内固定术治疗高能量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内固定较牢靠,有利于术后早期腕关节功能练习,腕关节活动范围大,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6.
张政  周思栋  王威  李筱生 《中外医疗》2013,32(15):20-2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钢板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作用和临床价值。方法将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治疗的56例患有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和对照组(28),治疗组选用锁定钢板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T型钢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治疗后的关节恢复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优秀15例,良好10例,优良率达到89.8%,对照组优良率为71.6%,治疗组患者主料后的掌倾角、尺偏角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P〈O.O5)。结论锁定钢板在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比T型钢板好,能够显著维持骨折的复位,腕关节治疗效果良好,治疗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7.
探讨掌侧入路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2012 年1 月-2015 年1 月该院收治的93 例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 例和观察组46 例。对照组采取外固定支架手术方法,观察组采取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一般情况、术后的影像学测量参数和Gartland-Werley 腕关节评分评估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尺偏角、掌倾角、桡骨短缩和桡腕关节面移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Gartland-Werley 评分标准,对照组优良率为70.2%(33/47),观察组优良率为 89.1%(41/46),经χ2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6, =0.016),优良率观察组> 对照组( p<0.05)。结论经掌侧入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尺骨茎突骨折与乙状切迹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桡骨远端骨折139例患者进行门诊随访,评分参照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以腕关节疼痛为重点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和乙状切迹骨折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较差,尺骨茎突骨折行内固定治疗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善;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的腕尺侧痛发生率较高;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愈合率优于尖部骨折。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总体效果满意,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乙状切迹骨折是导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是腕尺侧痛的危险因素之一,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愈合率优于尖部骨折。尺骨茎突骨折行内固定治疗可改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尺骨茎突骨折与乙状切迹骨折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6年1月至2016年6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骨科桡骨远端骨折139例患者进行门诊随访,评分参照Gartland and Werley评分,以腕关节疼痛为重点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和乙状切迹骨折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较差,尺骨茎突骨折行内固定治疗组的腕关节功能评分明显改善;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组的腕尺侧痛发生率较高;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愈合率优于尖部骨折。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总体效果满意,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乙状切迹骨折是导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损害的危险因素。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是腕尺侧痛的危险因素之一,尺骨茎突基底部骨折的愈合率优于尖部骨折。尺骨茎突骨折行内固定治疗可改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术后影响肘关节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243例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及预后转归进行分析,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术后6个月肘关节功能.结果 Mayo评分优71例,良102例,可54例,差16例,肘关节功能优良率为71.19%.开放性骨折、骨折至手术时间>7 d、AO分型B和C型、神经损伤、血管损伤、合并骨折、肢体肿胀、并发症对术后肘关节恢复产生不利影响(OR均<1,P<0.05),术后2周内进行早期康复锻炼有利提高术后肘关节恢复(OR=1.533,P<0.05).开放性骨折、AO分型C型、神经损伤不利于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OR=0.719、0.706、0.728,P<0.05),术后早期锻炼对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有促进作用(OR=1.468,P<0.05).结论 成人肱骨远端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主要受到骨折损伤程度相关因素影响,术前应综合评定骨折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合理选择治疗方案,而早期进行运动康复锻炼有利于肘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