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翠玲  徐建  程淑敏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4):2720-2721,2723
[目的]调查20~40岁女性骨密度(BMD)异常情况,为从青壮年时期预防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570名20~40岁健康查体的女性,按照年龄将其分为20~30岁组和31~40岁组,20~30岁组204例,31~40岁组366例,分别观察其骨密度及异常检出率,并比较其骨密度与体重指数(BMI)的关系。[结果]股骨颈和腰椎(L1~L4)BMD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腰椎BMD增加明显(P﹤0.01);20~30岁组和31~40岁组股骨颈及腰椎BMD异常(Z--score≤-1SD)分别检出43例和71例,检出率占21%和19%;两年龄组股骨颈和腰椎BMD正常组均明显高于异常组(P﹤0.01),但均与BMI关系不大(P﹥0.05)。[结论]异常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部分女性青壮年时期骨密度储备不足,尤其是20多岁的女性,低骨量现象不容忽视,要及时监测,适时干预,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长沙农村中老年妇女不同骨骼部位与年龄相关的骨密度(BMD)和骨质疏松(OP)的患病率。方法 用DXA QDR4500A型扇形柬骨密度仪测量627例40~85岁女性腰椎后位和仰卧倒位、髋部及前臂的BMD,结果 (1)75~85岁组与40岁~组比较,总的骨丢失率以Word区最显著,前臂中远1/3最少(2)40岁以上腰椎侧位骨质疏松检出率最高,其次是前臂和Word区、股骨颈和大转子最低;(3)至少有一个骨骼区域的BMD值达到OP标准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增加。结论农村女性40岁以后骨密度的变化及OP发生率与其他职业40岁以上的女性相似。随年龄的增长OP患病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测量北京地区健康成年女性人群腰椎骨密度(BMD),了解该地区人群BMD水平,探讨容积性定量CT(v QCT)对椎体BMD测定及骨质疏松症(OP)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64排螺旋CT和Mindways公司QCT工作站测量,完成422名健康成年女性腰1-3椎体BMD检测,按年龄分组,分析每个椎体各年龄段间BMD值和同一年龄段腰1、2、3椎体间BMD值的差异;绘制年龄与BMD关系散点图,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计算回归方程;根据2007年国际临床骨测量学会(ISCD)建议的标准,计算各组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及OP发生率。结果腰1-3椎体BMD在25岁~组均达到峰值,平均BMD峰值为(182.44±23.02)mg/cm3;各年龄段间3组腰椎BMD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其中45~60岁的3个年龄段腰1至腰3椎体的BMD值均呈递减趋势(P0.05)。女性45岁以前的BMD值均维持在较高水平,且与年龄呈负相关(r=-0.193,P0.05);45~55岁BMD随年龄增长迅速下降,与年龄呈明显的负相关(r=-0.604,P0.01)。50岁之前女性原发性OP发生率很低,45岁~组仅3.77%;50岁以后,OP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迅速增高,到≥70岁组达82.76%。结论 v QCT椎体BMD测定在诊断OP中有较高的敏感性,女性45~60岁是防治OP的关键阶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广州地区健康人群指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变化规律及骨质疏松症( osteporosis,OP)的患病情况.方法 采用放射吸收法对11 419例健康体检人群进行指骨BMD检测,同时进行问卷调查和人体学测量.结果 对1 1 419例健康体检者指骨BMD的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群指骨BMD呈下降趋势(r=-0.43,P<0.001).男性指骨BMD峰值位于30~岁,指骨BMD均值为(0.346±0.029) g/cm2;女性峰值位于40~岁组,指骨BMD均值为(0.336±0.030)g/cm2.40~岁组以后,男、女性BMD值均进入快速下降期.各年龄段女性BMD均小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本次研究共检出OP病例1 531例,占总人数的13.4%.随着年龄的增加,男、女OP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骨量正常人群比例呈下降趋势.结论 广州地区健康人群BMD随年龄增长而降低,OP发病率也随年龄增加而增加,除40~岁组外,同年龄组女性OP检出率高于男性.本次研究结果为广州地区OP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胫骨定量超声(QUS)和双能X线吸收法(DXA)在骨密度(BMD)测量和骨质疏松(OP)诊断中的一致性。方法用胫骨QUS测量1596例健康女性的胫骨超声传播速率(SOS),同时用DXA测量受试者腰椎后前位和侧位、髋部和前臂BMD。结果胫骨SOS与DXA测量的各部位BMD均有良好的相关性(P=0.000)。QUS与DXA测量各部位诊断OP的齐同率为(47.9±26.4)%。QUS对OP的检出率在60岁以上女性与DXA测量腰椎整体体积BMD和前臂多数区域BMD对OP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XA与QUS测量诊断OP的齐同率以在前臂各区最高(61.6%~100.0%),股骨颈最低(12.6%~20.5%)。结论胫骨QUS与DXA的骨密度检查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BMD测量法的互补手段和骨质疏松的一种筛查方法;胫骨QUS可能更适合于年龄相对较大(60岁以上)的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肥胖与骨质疏松症(OP)的关系。方法东风公司医院用法国Medilnk公司全干式超声骨密度扫描仪,对健康检查者选择跟骨进行骨密度(BMD)监测。随机整群抽取东风公司十堰基地退休员工11 180人的BMD监测资料,用描述流行学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MD下降率为41.8%,OP患病率为16.1%;50岁人群BMD下降率为26.5%,OP患病率为8.2%;50岁人群BMD下降率在41.6~43.5%,OP患病率在11.1~30.9%;男女BMD下降率分别为38.1%、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6,P0.01);OP患病率分别为11.7%、1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0.92,P0.01)。体重指数阳性者BMD下降率(49.3%)明显高于阴性(36.9%)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68,P0.01)。男性腰臀比值、超体重、体重指数阳性和阴性与OP患病的χ2值在12.37~90.60之间,均P0.01。结论年龄的增长导致OP发生的危险性增高,女性发生OP的概率高于男性,体重指数阳性是BMD下降的危险因素,男性腰臀比值、超体重、体重指数阳性不是O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社区综合干预对骨质疏松高危人群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影响。方法在南京、徐州和南通市筛查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共有481名高危人群进入干预组,266名同社区居民进入对照组。干预组进行为期1年的健康随访管理和综合干预,对照人群不做干预;随访前后均进行问卷调查和骨密度测量。结果随访前,干预组的BMD平均水平低于对照组(-1.70vs-1.51,P=0.002),BMD异常率高于对照组(84.8%vs 75.6%,P=0.002);为期1年的健康随访管理和综合干预后,干预组的BMD平均水平高于对照组(-1.34vs-1.59,P0.01),BMD异常率低于对照组(64.7%vs81.6%,P0.01)。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年龄、BMI和学历后,干预组的随访前后BMD差值高于对照组(0.45±0.06vs 0.03±0.08,P=0.0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随访前骨密度异常率、年龄、BMI和学历后,随访后干预组BMD异常率仍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社区综合干预能有效改善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的BMD水平。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BMD)水平以及骨质疏松(OP)的患病率,分析影响OP的有关因素,评价OP的单光子筛查方法.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概率比率的方法在北京地区抽取10个群体,对2 429名40~65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BMD测定.结果(1)OP患病率为37.9%.50岁以上各年龄组患病率明显高于40岁组(P<0.001).城市妇女OP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妇女(P<0.001).(2)绝经组BMD均值为0.591±0.110,未绝经组BMD均值为0.702±0.100(P<0.001).(3)骨折发生率为5.9%.骨折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手腕、腰椎.(4)与BMD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生育年龄、体重、喝牛奶、锻炼、居住地农村.呈显著负相关的因素有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吸烟等.(5)单光子筛查方法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70.7%.结论围绝经期妇女BMD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年龄、绝经因素的影响.预防OP应提倡加强锻炼、不吸烟,妊娠期和哺乳期每日喝牛奶等.研究提示测量BMD有助于预测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单光子骨密度测定适于在患OP的高危人群中作为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金华市健康女性骨密度(BMD)状态、骨质疏松(OP)的发生情况,以及生活习惯与骨质疏松关系,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金华市2011年10月~2013年6月868名健康体检女性,以10岁为年龄阶梯对比不同年龄层女性BMD及OP发生率,并分析OP患者生活习惯的差异。结果:BMD与年龄呈负相关,年龄越大BMD越低,40岁后下降更显著,不同年龄层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OP 75例,检出率为8.64%,年龄越大检出率越高,70岁及以上女性人群检出30例,检出率为20.27%,不同年龄层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摄取奶制品、钙剂等OP检出率最高,检出51例。酗酒、吸烟、长期室内工作均是OP高检出人群,其中长期室内工作检出38例。结论:20~30岁年轻女性BMD最高,OP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大而增高,且与生活习惯关系密切,加强早期干预有助于预防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南通市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为骨质疏松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4 174例健康体检者应用MetriscanTM测量非惯用手指指骨的骨密度(BMD)。结果骨密度(BMD)男性T值为(0.123±1.124),正常者为84.6%,骨质减少为12.8%,骨质疏松为2.6%;女性T值为(-0.101±1.421),正常者为76.9%,骨质减少为12.9%,骨质疏松为10.2%;45岁以上各组,随年龄增加,骨密度T值呈逐渐下降,女性降低幅度高于男性(P<0.05)。骨质疏松的检出率女性在50岁开始增高,男性≥70岁者明显增高,女性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MD测量可及早检出骨质疏松,而指骨BMD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骨质疏松症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应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3.0TMR mDIXON-Quant技术在评价围绝经期妇女椎体骨质疏松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0月围绝经女性(135例)及同年龄段正常经期非骨质疏松患者(60例,对照组)相关影像数据,记录身高、体质量,同时行腰椎mDIXON-Quant检查及双能骨密度检查,定量测量L1~4椎体脂肪分数(FF)平均值以及骨密度值(BMD),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T≤-2.5SD),将围绝经期女性分为非骨质疏松亚组(非OP亚组)和骨质疏松亚组(OP亚组),统计分析围绝经期非OP亚组与对照组、围绝经期OP亚组与非OP亚组年龄、BMI、椎体平均FF值差异。结果 围绝经期非OP亚组与OP亚组比较,两者年龄、骨密度(BMD)、腰椎平均FF值具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非OP亚组BMD高于OP亚组,FF值、年龄明显低于OP亚组(P<0.05)),两者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非OP亚组与对照组相比,非OP亚组椎体骨髓平均FF值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BMD...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分析年龄、吸烟、饮酒、日照时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奶制品摄入对煤矿工人骨密度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煤矿工人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危险因素。方法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来我院体检中心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的560名煤矿工人正位腰椎和左股骨近端进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测定,测定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含量,并进行相关问卷调查,记录年龄、吸烟、饮酒、日照时间、BMI和乳制品摄入情况等。结果共纳入560人,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46.6±4.2)岁;其中骨质疏松有86人(15.3%),骨质缺乏238人(42.5%),骨质正常236人(42.1%)。经多因素分析,超重和肥胖是煤矿工人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OR=0.316,P0.01;OR=0.212,P0.01),而吸烟、日照时间不足、奶制品摄入不足是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OR=1.241,P0.05;OR=7.541,P0.01;OR=1.966,P0.01)。结论煤矿工人是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这些结果可酌情考虑用于煤矿工人骨质疏松的预防。  相似文献   

13.
刘堃  张惠  郭蕾蕾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6174-6177,6182
目的 调查锦州市中老年人群的骨密度及相关因素,为预防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和超声骨密度仪测定1313名45~88岁中老年人跟骨骨密度T值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骨密度T值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65岁之后女性T值明显低于男性.骨量减少发生率在65~70岁达到峰值;骨质疏松(OP)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OP发生率为23.97%,女性OP发生率高于男性.OP患者的骨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骨质疏松者,身体疼痛部显著多于非骨质疏松者.多元回归模型显示:影响男性骨质疏松的因素为饮浓茶、锻炼、年龄、类风湿性关节炎、饮酒、吸烟、胃肠道疾病、BMI、补充钙剂;影响女性骨质疏松的因素为初潮年龄、胃肠道疾病、绝经年限、哺乳史、补充钙剂、糖尿病、OP遗传史.结论 中老年OP发生率较高,开展社区骨质疏松预防工作,引导中老年人建立健康生活习惯,科学合理的补钙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邵阳地区绝经后妇女各年龄段骨密度的变化情况和骨质疏松(OP)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邵阳地区608例绝经后女性进行腰椎3~4和髋部骨密度测定。结果绝经后妇女wardg三角,股骨颈,股骨粗隆,腰椎2~4的BMD随年龄增加而降低,与绝经年龄45~49岁组比较,各年龄组BMD下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wardg三角,股骨颈,股骨粗隆,腰椎2~4的年均骨丢失率分别为1.4%;1.0%;0.93%;0.71%。其中以wardg三角骨丢失率为最高。超重组和肥胖组的腰椎2~4,股骨颈,wardg三角,股骨粗隆,BMD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消瘦组各部位BMD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组(P〈0.05)。女性绝经后开始出现OP,患病率缓慢上升,各年龄组OP总发病率依次为5.2%;16.8%;35.5%;36.4%;55.3%;64.5%;90.6%。其中腰椎2~4OP发生率最高,整体髋部OP发生率最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示,年龄、文化程度、高钙饮食及体重指数是绝经后妇女OP的危险因素(OR=1.121,0.788,0.627,0.823)。结论邵阳地区绝经后妇女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OP的患病率随之增加。年龄、文化程度、高钙饮食及体重指数是绝经后O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男性骨密度(BMD)与代谢综合征(MS)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体检的男性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 按照MS诊断标准分为MS和非MS组, 并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分析仪测定股骨BMD。分析不同年龄组骨量减少、骨质疏松、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和骨密度情况, 分析MS组和非MS组各代谢指标差异及MS对BMD的影响。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男性骨密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6 191例受试者纳入研究。健康体检男性人群骨质疏松(OP)的患病率为9.50%(588/6 191), MS的患病率为31.64%(1 959/6 191)。MS组的年龄、BMI、FPG、TG、TC、尿酸、舒张压、收缩压、脂肪肝患病率均高于非MS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MS组的HDL-C低于非MS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组与非MS组的骨质疏松患病率、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MS组分数目患者的BM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但在校正BMI后, MS组分数目由0~4递增时,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老年女性骨密度分布规律及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患病情况。方法采用美国Lunar公司生产的DPX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量,对1 500例中山市中老年女性的腰椎(L2~4)骨矿密度测量值按年龄分成5组,采用SPSS13.0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中老年女性50岁后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随着年龄增长OP患病率逐渐增加。结论中老年女性50岁以后骨密度逐年减少,OP发生与年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邢台职工骨密度(BMD)情况及骨质疏松症(OP)患病率,为OP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对2015年10月—2016年3月到邢台医院健康检查的1 125例职工进行左前臂远端1/3处双能X线检测,分析其BMD和OP患病情况。结果男性和女性BMP值与年龄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53和-0.584,男性和女性BMD高峰均在40~<50岁,各年龄段男性BMD值均高于女性;60岁以前无骨质疏松症发生,≥60岁骨质疏松症患病为16.89%;男性OP患病率为13.98%,女性OP患病率为18.94%;≥60岁男性和女性OP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高(χ~2=5.019,P=0.025和χ~2=21.642,P=0.000)。结论邢台市职工OP发生率不高,60岁以上为重点防治人群,女性BMD值较男性低,应加强女职工的监测及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8.
刘影  吕浩然  于涛  林伟  邬恒夫 《现代医院》2011,11(4):149-151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方法采用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健康体检的2103例广州市居民的骨密度(BMD),测定部位包括腰椎L_(1~4)、双股骨颈、大转子及Wards区骨密度,分别对年龄和性别分组。结果①广州地区男女性BMD峰值均出现在20~29岁年龄段(除男性Troch部位出现在30~39岁年龄段外),BMD值随增龄降低,但L_(1~4)部位在70~79岁有反弹。女性在50~59岁年龄段有一个快速降低。同一年龄段相同部位男女BMD值男性大于女性。②男女性BMD丢失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多,女性50~59岁年龄段有一个快速丢失阶段。③50岁以上年龄组男性各组的OP患病率明显低于女性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广州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BMD丢失率和骨质疏松发病率也随之增加,同年龄组女性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了解北京地区围绝经期妇女骨密度 (BMD)水平以及骨质疏松 (OP)的患病率 ,分析影响 OP的有关因素 ,评价 OP的单光子筛查方法。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概率比率的方法在北京地区抽取 10个群体 ,对 2 4 2 9名 4 0~ 6 5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和 BMD测定。结果 :(1) OP患病率为 37.9%。 5 0岁以上各年龄组患病率明显高于 4 0岁组 (P<0 .0 0 1)。城市妇女 OP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妇女 (P<0 .0 0 1)。 (2 )绝经组 BMD均值为 0 .5 91± 0 .110 ,未绝经组 BMD均值为 0 .70 2± 0 .10 0 (P<0 .0 0 1)。(3)骨折发生率为 5 .9%。骨折好发部位依次为下肢、手腕、腰椎。 (4 )与 BMD呈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 :生育年龄、体重、喝牛奶、锻炼、居住地农村。呈显著负相关的因素有 :年龄、生育次数、哺乳时间、吸烟等。 (5 )单光子筛查方法的灵敏度为 83.3% ,特异度为70 .7%。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 BMD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年龄、绝经因素的影响。预防 OP应提倡加强锻炼、不吸烟 ,妊娠期和哺乳期每日喝牛奶等。研究提示测量 BMD有助于预测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单光子骨密度测定适于在患 OP的高危人群中作为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OP)发病率逐年增加并已成为世界公共卫生问题.骨密度(BMD)测定对OP诊断、防治、骨折风险评估有重要意义,不同种族、性别、年龄、骨骼部位其BMD变化规律及OP检出率不同.本研究检测成都市城区中老年健康人群腰椎与髋部BMD,观察不同部位检测相关性及对OP诊断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