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与肝细胞癌患者手术风险的临床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86例肝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HBVDNA载量将患者分为低复制组(40例)和高复制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资料,分析HBV-DNA载量与手术风险的相关性。结果:高复制组在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水平高于低复制组,半阻断例数高于低复制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较低复制组显著延长(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ALT、AST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高复制组显著高于低复制组(P0.05),术后3、7 d两组ALT、AST水平均下降,且高复制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低复制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1、3、7 d TBIL水平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复制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高复制组(P0.05)。低复制组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低于高复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肝细胞癌患者血清HBV-DNA载量越高,围手术期肝功能恢复时间长,住院时间延长,且并发症发生率高,手术相关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七氟烷麻醉对肝切除术患者术后炎症应激反应程度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肝硬化并择期行肝右叶切除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采用七氟烷麻醉,30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麻醉,30例。观察炎症应激反应因子TNF-α、IL-6和IL-10水平;肝功能指标ALT、TBil、AST和ALB;统计并发症发生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术后1 d、3 d、7 d,两组患者TNF-α、IL-6及IL-10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试验组TNF-α、IL-6及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术后1、3、7 d,两组患者AST、ALT和TBi L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且试验组AST、ALT和TBi L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ALB术前术后均无差异(P0.05)。(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七氟烷麻醉抑制了患者术后炎症应激反应因子的分泌,促进了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不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效果优于丙泊酚。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不同肝血流阻断术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手术患者围术期指标、肝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8年4月于我院确诊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行肝切除手术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肝血流阻断术不同将其分为A组(Pringle法阻断,n=46)与B组(半肝血流阻断,n=54)。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3 d、术后7 d肝功能指标的变化[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白蛋白(ALB)],并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失血量、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B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A组,术后3d及术后7d ALT、AST、TBIL、ALB水平显著低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9. 26%显著低于A组23. 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 0. 05)。结论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肝切除手术中应用选择性半肝血流阻断可显著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更好的改善患者术后肝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具一定安全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海拔地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患者手术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探讨海拔高度对LC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在不同海拔地区共选择80例慢性胆囊疾病患者行LC,根据手术地点的海拔不同,分成两组,A组为西宁地区患者(平均海拔2 200 m),B组为兴海县患者(平均海拔3 300 m),术中气腹压力维持在14 mm Hg,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取空腹外周静脉血测定肝功能各项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结果:与术前1 d相比,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肝功能ALT、AST、TBIL、DBIL均显著升高,且以术后第3天最为显著(P0.05);至术后第5天,A组患者ALT、AST、TBIL、DBIL已恢复术前水平,而B组患者仍维持在较高水平。A、B两组相比,B组患者术后ALT、AST、TBIL、DBIL均高于A组(P0.05)。结论:在CO2气腹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海拔高度可能是LC术后引起患者肝功能变化的因素之一,海拔越高,对肝功能的影响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以术后第3天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肝相关性肝癌(HCC)患者术前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4年12月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HCC患者共374例资料,按照术前HBV DNA载量分为低载量组(1.0 E+04 IU/m L)和高载量组(≥1.0E+04 IU/m L)。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变化情况、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并分析并发症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各项血清肝功能指标术后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高载量组各项指标上升的幅度及峰值均大于低载量组(部分P0.05)。与低载量组比较,高载量组术后肺部感染(18.9%vs.5.2%)、胆汁漏(15.4%vs.2.3%)、总并发症发生率(19.9%vs.10.6%)增高、术后住院时间(13.70 d vs.10.09 d)延长低(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HBV DNA载量(OR=0.865)、肝功能Child-Pugh分级(OR=0.731)及肿瘤大小(OR=0.535)是引起手术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术前高HBV DNA载量的HCC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增加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术前HBV DNA载量是引起手术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和开腹胆总管探查术对术前有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肝功能及机体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42例择期行胆总管探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组(L组,21例)和开腹胆总管探查组(O组,21例),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 d、术后3 d和术后5 d空腹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TBIL、ALT、C一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的浓度。结果术后1天、3天、5天2组患者的TBIL、ALT均较术前下降(P0.05),术后5天2组患者的TBIL、ALT血清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术后1天、3天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 d、3 d、5d两组患者的CRP均高于术前,和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且两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CRP于术后第3d达到峰值。术后1 d、3 d两组患者的PCT均高于术前(P0.05),且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的PCT于术后1 d达到峰值;术后5 d开腹组仍高于术前(P0.05),腹腔镜组与术前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对于术前有肝功能损害的患者,腹腔镜与开腹胆总管探查术术后均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但腹腔镜组恢复更快,且腹腔镜手术引起的机体应激和炎性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7.
探讨腹腔镜肝癌切除术中应用射频凝血器的临床价值。选取我院拟实施腹腔镜下肝脏切除手术的8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单盲试验分为射频组(射频凝血器术中凝血)和超声刀组(超声刀术中凝血),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指标、手术前后肝功能和血清炎症因子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射频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肝门阻断时间均低于超声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血清ALT、AST、TBIL、ALB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72h射频组血清ALT、AST测定值均低于超声刀组(P0.05),射频组术后24 h的TBIL水平低于超声刀组(P0.05);术前两组血清TNF-α、IL-6、CRP测定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射频组血清TNF-α、IL-6、CRP低于超声刀组(P0.05);术后射频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超声刀组为17.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肝癌切除术中应用射频凝血器止血较超声刀止血能更有效减少出血量和肝门阻断时间,减轻肝功能损伤及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8.
研究腹腔镜并胆道镜左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选择2014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肝胆管结石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3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行腹腔镜并胆道镜左肝叶切除术,对照组行开腹并胆道镜左肝叶切除术。观察两组术前1 d及术后7 d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草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时间(PT);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术前1 d,两组TBIL、ALB、AST、ALT、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TBIL、AST、ALT组内比较,均低于术前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LB、PT组内比较,与术前1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两组TBIL、ALB、AST、ALT、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11.63%)显著低于对照组(3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并胆道镜左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适于临床治疗肝胆管结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方案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患者相关指标的干预作用。方法胃肠道术后患者66例随机分为常规输液组(A组)、低热量PN组(B组)、传统热量PN组(C组),每组22例,监测营养干预前、干预后第3、7天的生化指标情况。结果 3组患者不同检测时间的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TP)、白蛋白(albumin,AL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γ—谷胺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和淋巴细胞百分率(1ymphocyte percentage,LYMPH)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因素对血清ALB、AST、ALT、ALP和LYMPH值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与分组的交互因素对3组患者血清TP、ALB、AST、ALT、TBIL、ALP和LYMPH值均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天,B组血ALB值、LYMPH值均高于A、C组,血清AST、ALT和ALP值均低于A、C组(P0.05);3组患者血TP、HGB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热量PN支持方案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营养、免疫和肝功能指标的干预效果优于常规输液组和传统热量PN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TACE与经动脉灌注化疗序贯栓塞(TAI+TAE)治疗不可切除肝细胞癌(HCC)所致急性肝功能损伤及远期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例接受动脉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及介入治疗资料;其中TACE组111例,共接受介入治疗277例次,TAI+TAE组84例,共接受介入治疗250例次。结果两组间患者性别、年龄、合并肝炎、病灶类型、远处转移、门静脉癌栓、基线腹腔积液、介入治疗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及血清甲胎蛋白(AF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介入治疗前,TACE组与TAI+TAE组肝功能生化指标[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前白蛋白(PALB)、白蛋白(AL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介入治疗后ALT、AST、TBIL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01),PALB、ALB明显减低(P均0.001)。介入治疗前后肝功能生化指标变化值(ΔALT、ΔAST、ΔTBIL、ΔPALB、ΔALB)中,ΔALT、ΔAST、ΔPALB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ΔTBIL、ΔALB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ACE组患者1、2、3年累积生存率(53.20%、33.30%、23.40%)高于TAI+TAE组(42.90%、22.60%、1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结论 TACE较TAI+TAE所致急性肝功能损伤程度轻微,患者生存期更长,更有利于延缓肝硬化进展,改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ω-3鱼油脂肪乳在胃癌根治术后肠外营养支持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到2019年9月期间铜陵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40例患者术后使用常规肠外营养(对照组),40例患者的术后肠外营养方案中额外添加100 mLω-3鱼油脂肪乳(观察组)。收集的营养和应激指标包括术前1 d,以及术后1、3和7 d的血总白蛋白(TP)、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收集的肝功能指标包括术前1 d,以及术后3 d和7 d的血总胆固醇(CHO)、甘油三酯(TG)、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结果①营养指标:2组患者术前1 d,以及术后1、3和7 d时的TP和ALB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与术前1 d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1、3及7 d的TP水平均降低(P0.05);与术前1 d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术后1 d的ALB水平降低(P0.05),术后7 d升高(P0.05)。②应激指标:2组患者术前1 d和术后1 d的CRP和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术后7 d时,观察组患者的CRP和PC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1 d的CRP和PCT水平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1、3和7 d的CRP和PCT水平均增高(P0.05)。③肝功能指标:2组患者术前1 d和术后3 d的CHO、TG及γ-GT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7 d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前1 d、术后1 d和术后3 d的TBIL、ALT和AL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与术前1 d比较,术后各时点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CHO和ALP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内与术前1 d比较,术后3 d和7 d时观察组的TG和TBIL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术后7 d的TG和TBIL水平升高(P0.05);同组内与术前1 d比较,术后7 d观察组和对照组的ALT和γ-GT水平均升高(P0.05)。结论添加ω-3鱼油脂肪乳的肠外营养对术后近期营养状况无明显改善,但可减轻胃癌术后患者炎症应激反应,并保护肝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腹腔镜解剖性肝左外叶切除采用三种不同入路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02例行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经Glisson蒂鞘外解剖路径肝切除术组,n=33例),B组(经肝圆韧带裂入路肝切除术组,n=35例),C组(经肝实质优先入路肝切除术组,n=34例)。统计软件SPSS 23.0分析,围手术期指标、肝功能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等计量资料用(征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组间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C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少于A、B组,且B组少于A组(P<0.05).术后1d三组患者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均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白蛋白(ALB)和前白蛋白(PAB)显著降低(P<0.05);至术后7 d时三组患者TBIL、AST、ALT和ALB均恢复接近术前(P>0.05),PAB恢复比较缓慢(P<0.05)。术后1d、3d时B组和C组患者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显著高于A组,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丙二醛(MDA)显著低于A组(P<0.05)。三组患者各个时间点肝功能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Glisson蒂鞘外解剖路径肝切除术比较,经肝圆韧带裂入路、经肝实质优先入路肝切除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恢复快,能减轻肝脏氧化应激反应,有助于残余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三维重建技术在腹腔镜肝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86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三维重建技术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44)和对照组(n=42),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在术前及术后7 d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和甲胎蛋白(AFP)含量变化。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ALT、AST、TBIL、AFP、ALB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7 d ALT、AST、TBIL、AFP含量均低于对照组术后,ALB含量高于对照组术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结论 三维重建技术应用于腹腔镜肝切除术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住院时间,改善肝功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从而加快患者恢复,确保手术安全,值得在地市级三甲医院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不同营养方式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2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胸心外科行食管癌(或贲门癌)切除术的患者共160例,根据不同医疗组将患者分成肠内营养(EN)组和全胃肠外营养(TPN)组,每组80例;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第2 d和术后第7 d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水平的差异。结果术后第2 d,两组患者均有部分患者出现ALB、PA、ALT和TB异常,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 d,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较术后第2 d均有所改善,但EN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显著优于TPN组(P0.05)。结论与全胃肠外营养相比较,肠内营养更利于食管癌术后肝脏的蛋白合成及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强化的肠外营养(PN)对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残肝的影响.方法 6只正常大鼠为正常对照组(A组),24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4组(B~E组,n=6);B组:肝硬化术前组,C组:肝切除+颈内静脉插管术后1 d组,D组:肝切除术后行PN 5 d组,E组:肝切除术后行PN+IL-6 5d组.测大鼠肝功能,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指标.肝组织ALB mRNA的表达.结果 与D组比较,E组血清AST、ALT、ALP显著下降(P<0.05),血清ALB显著升高(P<0.05);血清IFN-γ、TNF-α、MDA显著下降(P<0.05),血清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ALB 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 PN+IL-6可以加快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恢复,减轻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损伤,促进肝脏蛋白合成.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不同营养支持途径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不同营养支持途径的作用.方法 6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30只肝硬化大鼠随机分为术前组6只,肝切除+颈内静脉插管术后1d组6只,肝切除+颈内静脉插管术后行PN 5 d组6只,肝切除+胃造瘘术后1 d组6只,肝切除+胃造瘘术后行EN 5 d组6只.测大鼠肝功能、免疫功能、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指标.结果 与PN 5 d组比较,EN 5 d组血清AST、ALT、ALP显著下降(P<0.05),血清ALB、IGF-1显著升高(P<0.05),外周血CD3+、CD4+、CD4+/CD8+显著升高(P<0.05),血清IL-6、IFN-γ、TNF-α、MDA显著下降(P<0.05),血清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结论 EN可以加快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恢复,避免胆汁淤积,促进肝脏蛋白合成,改善术后免疫功能低下,减轻炎症反应和脂质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的气腹压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患者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拟行LC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术中分别采用9 mm Hg(A组)、12 mm Hg(B组)及15 mm Hg(C组)的气腹压力,对比3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肝脏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术后第1天,3组患者ALT、AST、TBIL、DBIL、ALP及GGT均较术前升高(P0.05),TP及ALB较术前降低(P0.05);A组患者术后第3天ALT、AST、TBIL、DBIL、ALP、GGT、TP及ALB恢复正常;B、C两组于术后第7天恢复正常。3组患者ALT、AST、TBIL、DBIL、ALP、GGT、TP及ALB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C组变化最明显。结论:LC术中建立的CO2气腹可能是引起患者肝功能一过性变化的原因,且随气腹压力的上升变化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了解腹腔镜下囊肿切除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临床应用情况及术后肝功能指标变化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收集2014年6月—2018年6月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60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开放手术组。记录患儿入院第一次抽血、术后2 h、术后3 d、术后6 d的肝功能指标;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腹腔镜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均显著低于开放手术组(P0.05)。两组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比较,总蛋白(TP)水平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谷氨酰转肽酶(GGT)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术后2 h腹腔镜组ALT、AST、TBIL、GGT显著低于开放手术组(P0.05)。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开放手术组(P0.05)。腹腔镜下囊肿切除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且术后可快速恢复患儿受损肝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行根治切除术的肝癌合并乙肝病毒(HBV)感染患者的意义.方法:将60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肝癌患者按HBV-DNA水平区分为高病毒复制组(HBV-DNA载量≥105拷贝/mL)与低病毒复制组(HBV-DNA载量<105拷贝/mL),分别比较各自组内行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与未行抗病毒治疗患者间术后肝功能、HBV-DNA水平、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及费用等.结果:无论是高病毒复制组还是低病毒复制组,行抗病毒治疗患者肝功能恢复均优于无抗病毒治疗患者,且HBV-DNA水平较无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行抗病毒治疗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均低于各自组中无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其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在低病毒复制组中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及费用差异在高病毒复制组中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肝癌合并HBV感染患者术后的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癌的近远期疗效及对血清肿瘤标志物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2017年2月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39例(腹腔镜肝部分切除术)与开腹组33例(开腹肝部分切除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围术期肝功能指标[血清总胆红素(T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手术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同型半胱氨酸(Hcy)、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3年,记录患者复发情况及3年总生存率。结果 腹腔镜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绝对卧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小于或短于开腹组(P<0.05);术后第1d、第5d,两组血清TBIL、AST、ALT水平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且腹腔镜组术后第5d血清TBIL、AST、ALT水平均显著低于开腹组(P<0.05);术后第7d、1个月,两组血清AFP、Hcy、AFP-L3水平均呈明显低于术前(P<0.05),但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同时间点血清AFP、Hcy、AFP-L3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