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取完整腓骨长肌腱移植对该侧足踝功能是否有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5—2019-05进行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手术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25例,该手术取患侧肢体全部腓骨长肌腱作为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自体移植肌腱。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2年。手术侧膝关节术后2年的屈曲活动度为120°~140°(129.63±5.24)°,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为88~100(96.63±2.76)分。患侧下肢踝关节的屈伸范围为60°~70°,外翻肌力为V级,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95~100(97.42±1.63)分。双足站立X线片所测得的足弓(内侧纵弓、外侧纵弓、横弓)角度,患侧与健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例术后出现膝关节感染,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治愈。结论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术中,取腓骨长肌腱的全部移植,对取肌腱侧踝关节的功能无明显影响,足弓未发生明显形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并对比自体腘绳肌肌腱和腓骨长肌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疗效。方法自2012-09—2014-01采用前交叉韧带重建治疗20例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分为A、B组,观察术后3个月患者疼痛不适等症状、膝关节活动度及稳定性,并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及Kofoed踝关节评分。结果术后20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前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阴性。2组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77,P0.01;t=116.08,P0.01)。术后3个月Kofoed踝关节功能评分均为优。结论2组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均良好,但B组术后满意度更高,对患侧膝关节稳定性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4):2252-2256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应用自体腘绳肌与自体腓骨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2017年12月在本院行关节镜下单束重建ACL的46例患者,26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20例采用自体腓骨长肌腱。采用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及Lysholm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应用FADI评分对患肢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并记录患肢大腿周径的变化。应用膝关节MRI对移植物连续性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恢复下地行走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取腱初始长度、腱编织后移植物直径自体腓骨长肌腱组明显大于自体腘绳肌腱组,但自体腓骨长肌腱组手术切口总长度显著长于腘绳肌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4.93±1.97)个月。术后1年时两组患者的IKDC、Lysholm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但相应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时两组患肢踝关节功能FA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腓骨长肌移植组术后1年时大腿周径双侧差值明显小于腘绳肌腱组(P0.05)。术后1年时MRI评估,腘绳肌腱组移植物连续性显示良好23例,中等3例;腓骨肌腱组显示良好18例,中等2例,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髁间撞击征发生。[结论]自体腓骨长肌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1年时可达到与自体腘绳肌腱移植类似的膝关节功能学评分,该方法术中可获得具有更大直径的移植物,术后患肢大腿肌肉萎缩程度较轻,且对踝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交叉韧带七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膝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移植同时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0月,收治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损伤患者7例。男4例,女3例;年龄28~62岁。伤后至手术时间15d~6个月。检查:前、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均为阳性,MRI示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术中切取腓骨长肌腱18~20cm,关节镜下进行前、后交叉韧带重建。结果术后切口期愈合,无围手术期并发症;7例获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前、后抽屉试验及Lachman试验检查均为阴性,无膝关节不稳。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按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由术前24.0±9.4分提高至91.0±8.4分(P<0.01)。MRI检查示骨隧道已逐渐愈合,未出现内固定松动脱落。结论腓骨长肌腱移植同时重建前、后交叉韧带是一种效果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腓骨长肌腱移植后对足弓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损伤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平均34.8岁.切取腓骨长肌腱约18~20 cm用于重建前后交叉韧带.术前和术后分别进行足部16排CT扫描重建,测量足部横弓的宽度以及内、外纵弓的高度和顶角.[结果]术后经过平均30个月的随访,16排CT测量结果显示手术前后足部横弓的宽度以及内、外纵弓的高度和顶角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腓骨长肌腱移植后对足弓的解剖学结构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膝关节小切口游离腓骨长肌腱移植同时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切取长约20cm的腓骨长肌腱;腓骨长肌腱残端与腓骨短肌腱编织缝合。将取好的腓骨长肌腱平均分为2段,标明上下段;锁边式缝合肌腱两端,重建器械建立胫骨、股骨骨隧道。将腓骨长肌腱从建好的髓道中穿出,关节内的韧带长度约为3cm,拉紧后用界面螺钉固定。结果本组8例患者,术后经12~24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未出现膝关节不稳定症状。关节功能良好,膝关节平均屈曲(124±3)°。膝关节功能评分按Lyshom评分标准评分,平均得分由术前的(6±10)分提高到术后的(89±7)分,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4,P<0.01);手术前后用16排CT对比测量足纵弓和横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小切口游离腓骨长肌腱移植同时重建前后交叉韧带是一种简单易行、效果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合并腓骨短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治疗习惯性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7年9月至2008年10月,对13例习惯性踝关节扭伤患者行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合并腓骨短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治疗。患者年龄16~54岁,平均31.5岁,术前病程3~36个月,平均11.3个月。所有患者术前有距腓前韧带不同程度损伤,关节滑膜增生,踝关节前侧关节囊撕裂。手术先行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外踝下小切口取部分腓骨短肌腱,腓骨上锚入式重建距腓前韧带。结果 13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5个月(6~21个月),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术前56.3±3.5分(44~70分),术后85.6±5.1分(78~96分),且随访期间未发现踝关节不稳复发或其他并发症。结论踝关节镜探查清理合并腓骨短肌腱锚入式重建踝关节距腓前韧带,是治疗距腓前韧带损伤导致的习惯性踝关节扭伤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髌韧带和半腱肌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比较采用髌韧带和四股半腱肌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疗效.方法 共重建ACL 50例,分为两组,A组25例采用四股半腱肌肌腱移植重建ACL;B组25例采用自体中1/3带骨块的髌韧带移植重建ACL.平均随访27个月,将术前和术后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A组术后并发症少于B组(X2=735,P<0.05);A、B两组术前、术后关节功能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四股半腱肌肌腱移植重建ACL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2种术式的术后关节功能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半腱肌肌腱及腓骨长肌肌腱前侧半在关节镜下单束4股重建后交叉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的早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9月收治且符合选择标准的30例膝关节PCL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关节镜下使用TightRope技术以自体半腱肌肌腱及腓骨长肌...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膝关节小切口与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治疗效果.[方法]前、后交叉韧带同时损伤患者32例,随机分为关节镜手术组和小切口手术组.关节镜组手术17例,内侧小切口组手术15例.切取的腓骨长肌腱约20 cm并将其平均分为两段.在关节镜下或膝关节前内侧3~5 cm小切口切开关节,用重建器械建立胫骨、股骨骨隧道.将腓骨长肌腱的上、下段从建好的后交叉韧带隧道中穿出,拉紧后用界而螺钉固定.[结果]术后经过平均24个月随访,检查前、后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所有患者未出现膝关节不稳定症状.两组膝关节平均屈曲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组内术前、术后的Lysholm评分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间术后Lysholm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腓骨长肌腱移植同时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又韧带是一种简单易行、效果良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体部分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9月—2018年11月,32例(32侧)采用自体腓骨长肌腱前半部重建踝关节外侧韧带治疗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临床资料。男25例,女7例;年龄20~51岁,平均28.5岁。病程6~41个月,平均8.9个月。踝关节Karlsson-Peterson评分为(53.7±9.7)分。距骨倾斜角为(14.9±3.7)°,距骨前移距离(8.2±2.8)mm。合并距骨软骨损伤6例,骨性撞击4例。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53个月,平均22.7个月。末次随访时,踝关节Karlsson-Peterson评分为(85.2±9.6)分,距骨倾斜角为(4.3±1.4)°,距骨前移距离为(3.5±1.1)mm,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者自评满意度为非常满意17例、满意10例、一般4例、不满意1例。7例随访期间发生踝关节扭伤,5例跟骨侧挤压钉部位有压痛,4例踝关节前外侧疼痛超过6个月。患者均无腓骨长肌腱取腱部位不适;12例末次随访时行超声检查,提示双侧腓骨长肌腱密度及直径均无明显差异。结论慢性踝关节不稳需行外侧韧带重建时,自体部分腓骨长肌腱移植重建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全内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的临床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10—2018-11采用关节镜下全内技术治疗的24例后交叉韧带损伤,取自体腓骨长肌腱重建后交叉韧带,合并后外侧角损伤者予以重建,合并半月板损伤者进行半月板成形。结果 24例均获得至少12个月随访。术后12个月随访复查13例后抽屉试验阴性,11例后抽屉试验1+;15例胫骨后沉试验阴性,9例胫骨后沉试验1+。术后所有患者膝关节稳定性恢复满意,复查X线片及MRI可见重建的后交叉韧带位置及张力良好。末次随访时膝关节IKDC评分为(87.21±2.54)分,较术前(50.96±2.91)明显提高;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为(90.75±2.77)分,较术前(44.38±3.05)分明显提高。结论关节镜下自体腓骨长肌腱全内技术重建后交叉韧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近期疗效满意。术后患者主观及客观评价结果良好,并且恢复了接近于正常的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踝关节镜关节清理联合自体腓骨短肌肌腱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对18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患者,先行关节镜踝关节清理,然后用同侧部分腓骨短肌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采用AOFAS和VAS评分和影像检查评估临床效果.[结果]18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第三腓骨肌腱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踝关节慢性外侧不稳定的技术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01月采用第三腓骨肌动力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63例。在第三腓骨肌肌腱远端止点处切断,向近端游离至远侧伸肌支持带近端,向下牵拉肌腱,于距骨颈距腓前韧带附着点放置锚钉,缝合固定第三腓骨肌腱。于外踝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附着点分别建立骨道并相通,将移植腱游离端穿过骨隧道,拉紧肌腱,Swivelock锚钉固定肌腱,重建距腓前韧带,再在跟骨止点建立骨道,将移植腱游离端导入,Swivelock锚钉固定,重建跟腓前韧带。[结果]随访时间为8~28个月。术后6个月,患者的AOFAS评分,应力下影像距骨倾斜角、距骨前移距离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临床结果评定为优11例,良49例,可3例,优良率为95.24%。[结论]应用第三腓骨肌解剖重建外侧副韧带,创伤小,操作简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采用腓骨短肌前部治疗距腓韧带及跟腓韧带陈旧性损伤的临床疗效,寻找行之有效的踝关节外侧副韧带的重建方法。方法取腓骨短肌前部解剖重建距腓韧带及跟腓韧带,手术前后按踝关节系统评分(详见表1)。结果 27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5~24个月),在随访期间脚踝恢复情况良好,并且无明显复发情况。美国足踝外科(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由术前(51.3+3.5)分提高至术后(84.5±6.2)分,随访期间未发现踝关节不稳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结论腓骨短肌前部治疗距腓韧带及跟腓韧带陈旧性损伤,能有效恢复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达到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膝关节镜下运用4股胭绳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和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的方法及疗效。方法2005年3月至2007年9月应用4股咽绳肌肌腱和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前交叉韧带32例,术前和术后进行Lachman试验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用Lysholm评分方法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30例患者获得6~30个月随访,平均26个月。术前Lachman试验均为阳性,术后26例为阴性,4例为阳性,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Lysholm评分38483分,平均(53.30±5.20)分;术后82-100分,平均(91.2±6.20)分。术后膝关节功能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4股胭绳肌肌腱和可吸收界面螺钉重建前交叉韧带具有近期疗效满意、移植物固定町靠、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腓骨沟加深术联合腓骨上支持带修复术治疗创伤性、复发性腓骨肌腱脱位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2012年8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8例创伤性复发性腓骨肌腱脱位的病例,所有病例均采用腓骨沟加深术联合腓骨上支持带修复术治疗,男7例,女1例;年龄19~58岁,平均年龄(37.00±12.95)岁。左侧5例,右侧3例。8例患者均无踝关节骨折。在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对所有病例均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评分及踝关节屈伸、内外翻活动度测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8例患者AOFAS踝-后足评分及踝关节活动度在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所有病例随访期内均未出现复发脱位。结论腓骨沟加深术联合腓骨上支持带修复术治疗创伤性。复发性腓骨肌腱脱位,能明显改善踝关节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镜下间沟加深腱鞘紧缩治疗慢性腓骨肌滑脱的手术技术和初步临床结果。[方法]对2例慢性腓骨肌腱滑脱患者采用镜下间沟加深腱鞘紧缩手术治疗。取踝关节后内、后外、后外下入路,清理增生的滑膜组织,显露腓骨肌腱鞘及腓骨间沟,在关节镜直视下,清理向远端延伸的腓骨短肌肌腹,打磨加深腓骨间沟,紧缩缝合腓骨肌腱鞘及腓骨上支持带。[结果]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踝关节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后复查,AOFAS评分92~94分,疼痛VAS评分0分,完全恢复体育活动。肌腱滑脱未复发。[结论]镜下间沟加深腱鞘紧缩治疗慢性腓骨肌滑脱安全、微创、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移植对不同类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进行韧带解剖重建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收治16例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男8例,女8例;年龄19~47岁(平均28.2岁).首先在麻醉下对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进行应力X线片评估:对于前抽屉应力片距骨前移大于4 mm的患者,采用距腓前韧带重建,共9例;对于距骨倾斜应力片距骨倾斜角度大于10°的患者,采用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重建,共7例.韧带移植物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用带线锚钉固定移植物于腓骨端,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韧带于距骨端或跟骨端.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对患者手术前、后的结果进行评估.采用标准应力X线片对患者手术前、后客观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16例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2.1个月)随访.16例患者AOFAS踝与后足评分由术前的(70.50±3.98)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93.06 ±4.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10,P=0.000);距骨前移距离由术前的(8.75±3.38)mm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3.51±1.6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28,P=0.000).7例患者距骨倾斜角度由术前的16.18°±7.30°改善为术后的5.57°±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1,P=0.001).16例患者中仅1例背屈受限1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解剖重建外踝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其具有解剖重建、固定牢固、对腓骨和腓骨肌腱影响小、能够有效节省游离肌腱的长度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关节镜辅助下修复重建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15例患者在关节镜监控下采用自体肌腱(腓骨长肌腱或健侧肢体半腱肌、股薄肌腱)、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关节内的前、后交叉韧带,关节外的侧副韧带采用带线锚钉原位直接缝合或加强缝合.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24个月.按Lysholm功能评分标准:术前为25~42 (30.2±3.5)分,末次随访时为75~96(87.0±6.0)分;主动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40~100(65.0±12.5)°提高到术后100~140(120.0±15.0)°;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感染或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关节镜辅助下联合使用自体和同种异体肌腱修复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可重建膝关节稳定性,是治疗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