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个体定制三维(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初步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于扬州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20例初次单侧TKA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术10例(3D组),传统TKA术10例(常规组)。纳入标准: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的或传统的初次行单侧TKA术患者,获完整随访者。排除标准:骨缺损较大需垫片或延长杆的患者,既往有膝关节手术史,严重的膝内外翻畸形和屈曲挛缩畸形,随访时间5个月者。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侧别、出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截骨时间、术后2周时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膝关节活动范围(ROM)、髋-膝-踝角(HKA)、冠状面股骨组件角(FFC)、冠状面胫骨组件角(FTC)、矢状面股骨组件角(LFC)、矢状面胫骨组件角(LTC)与理想状态值的偏差。年龄、手术截骨时间、HSS评分、ROM、HKA角偏差、FFC角偏差、FTC角偏差、LFC角偏差及LTC角偏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性别和侧别的比较采用校正卡方检验或Fisher’s精确卡方检验;出血量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 3D组和常规组的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368 ml和517 m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54,P0.05);3D组和常规组的手术截骨时间分别为(35.7±2.2)min和(52.8±2.8)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9,P0.05);3D组HKA角平均偏差(0.76±0.21)°、FFC角平均偏差(0.36±0.10)°、FTC角平均偏差(0.14±0.01)°、LFC角平均偏差(4.13±0.70)°、LTC角平均偏差(0.51±0.11)°,均小于常规组[分别为(2.71±0.73)°、(1.38±0.54)°、(1.23±0.82)°、(9.56±1.22)°、(0.96±0.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D组的膝关节ROM(109.7±5.8)°和HSS膝关节评分(86.8±5.6)分,与常规组[分别为(101.2±4.6)°、(84.3±4.8)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论相对于传统的TKA术,个体定制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TKA术最大优势在于截骨更精确、假体力线更精准,且手术截骨时间更短、出血量更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MRI技术的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个体化导航模板定位截骨的准确性与可行性。方法选取保存完好的成年尸体下肢标本16具,将尸体标本随机分为导航模板组(模板组)和传统手术组(传统组),每组8具16个膝关节。模板组术前行双下肢髋-膝-踝MRI扫描,通过三维重建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及逆向工程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设计制作出与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匹配的个体化截骨导航模板实物,用于TKA手术的截骨定位。传统组按常规人工TKA手术程序进行操作。术后两组均摄整个下肢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比较两组假体组件的角度;两组取出膝关节假体后行全下肢CT扫描,比较冠状位下两种方法定位截骨后股骨远端截骨面与股骨机械轴线、胫骨近端截骨面与胫骨机械轴线的垂直关系及轴位下股骨后髁截骨面与外科髁上轴的平行关系。对测得参数进行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α值取0.05。结果本组研究共设计制作了32个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TKA16例。术中所有的导航模板和股骨髁与胫骨平台贴附性较好,无明显偏差。(1)术后测量假体位置:正位X线片测量:模板组FFC平均偏差角度为(1.2±0.2)°,传统组FFC平均偏差角度为(2.4±0.3)°;模板组FTC平均偏差角度为(1.4±0.3)°,传统组FTC平均偏差角度为(2.3±0.4)°。侧位X线片测量:模板组LFC平均偏差角度为(6.8±0.2)°,传统组LFC平均偏差角度为(9.2±0.4)°;模板组LTC平均偏差角度为(2.4±0.1)°,传统组LTC平均偏差角度为(4.8±0.6)°。模板组FFC、FTC、LFC、LTC平均偏差角度均小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小于0.05)。(2)术后CT测量截骨面与其机械轴线垂直关系:模板组:16例膝关节的股骨远端截骨面与股骨机械轴线成角88.9°~91.1°,平均90.1°,胫骨近端截骨面与胫骨机械轴线成角89.6°~90.7°,平均90.3°。14例股骨后髁截骨面与股骨外科髁上轴平行,其余2例有2°以内成角;传统组:16例膝关节均出现截骨面与其机械轴线成角,成角偏差大于3°的有8例(股骨远端截骨面与股骨机械轴线成角偏差大于3°的有5例,其中大于4°的有1例;胫骨近端截骨面与胫骨机械轴成角偏差大于3°的有3例,其中有2例大于4°,12例股骨后髁截骨面与外科髁上轴成角,其中10例成角偏差大于3°。结论在人工TKA中个体化导航模板的使用明显的提高了股骨及胫骨的截骨精度,并且能够精确定位股骨远端假体旋转轴线,假体位置准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D打印快速原型制造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在膝关节骨关节炎(OA)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将32例于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拟行TKA的患者,简单随机法分为3D打印组和常规手术组两组,各组16例。3D打印组行基于膝关节CT数据的3D打印原型制造,常规手术组行常规的TKA。测量股骨与胫骨解剖轴,确定股骨远端与前后髁截骨平面及截骨量、胫骨平台截骨角度及截骨量、胫骨与股骨的假体型号,并与手术实际使用值对比。记录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1 d与1、3、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与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两组患者一般情况中计量资料采用双侧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股骨远端截骨厚度、胫骨平台截骨厚度、股骨外翻角、胫骨平台后倾角、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VAS与KSS评分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3D打印组术前计划的股骨远端及胫骨平台截骨厚度与实际值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3D打印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常规手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07,P0.05);3D打印组的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常规手术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65,P0.05)。3D打印组术后无膝内外翻畸形、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3D打印组术后1 d、1个月的VAS评分、KSS评分均优于常规手术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3D打印可准确构建解剖原型,可提升TKA手术的精度与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结合3D打印导航模板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具有TKA手术指征的患者进行术前CT扫描、三维重建和下肢解剖参数三维测量;在三维模型上选择匹配合适型号的假体,根据患者股骨髁外形和假体匹配情况,采用CAD技术设计个性化股骨远端截骨模板、股骨远端+1 mm截骨模板、外翻+1°截骨模板、外翻-1°截骨模板、股骨远端4合1截骨模板等,并通过3D打印技术制作实物模板,以引导股骨远端精准截骨。2014年3月至2016年10月采用该新方法辅助完成16例(18膝)TKA手术(3D打印组),选取同期行传统TKA手术的16例(16膝)患者纳入常规手术组。32例患者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53~85岁,平均年龄(68.1±2.3)岁。记录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两组患者假体匹配、肢体力线恢复情况和手术疗效的差异。结果 3D打印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常规手术组,两组术后3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组经术前三维规划预测的假体尺寸与实际尺寸一致,而常规手术组根据X线片二维图像预选假体型号,准确率仅为75%;3D打印组假体位置、型号匹配良好,常规手术组股骨假体悬挂1例、股骨皮质过度切割1例;两组下肢力线内外翻偏差≤3°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D打印组94%vs常规手术组88%,P0.05)。结论将CAD结合3D打印导航模板技术用于辅助TKA手术,可实现术前准确预选假体型号、术中精准截骨,方便可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负重位股骨全长片测量个性化股骨外翻角(VCA)截骨全膝关节置换对下肢和假体力线的影响。[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2月,126例(139膝)拟行初次全膝关节患者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其中,63例(70膝)采用个性化非负重位测量VCA截骨TKA(个性化组);63例69膝采用固定VCA为6°截骨TKA(常规组)。记录围手术期资料;采用HSS膝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拍摄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片,测量力线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顺利,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个性化组70膝术前非负重股骨全长X线片上测量的个性化VCA的分布范围是3.40°~12.20°,平均(6.85±1.77)°,在5°~8°范围的比例为60.00%;负重位全长X线片上测量的VCA的分布范围3.40°~11.90°,平均(6.64±1.72)°,在5°~8°范围的比例为61.43%。非负重位与负重位全长X线片上VC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负重和负重状态下VCA的差异1°的比例为20%。两组术后影像测量方面,个性化组的HKA角和FFC角显著大于常规组(P0.05);但是,术后两组间FTC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个性化组的HKA和FFC理想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股骨外翻角变异性大,采用个性化股骨外翻角截骨较固定6°股骨外翻角截骨术后可获得更精确的下肢冠状面力线和股骨假体力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收集六家医院因膝关节炎性疾病接受机器人辅助TKA治疗的69例患者资料, 男24例、女45例, 年龄(52±6)岁(范围46~72岁), 包括膝关节骨关节炎53例、类风湿关节炎10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术前提取患者的CT数据并通过机器人系统设计个性化的假体摆位方案, 确定假体尺寸、下肢力线及股骨和胫骨截骨量;术中根据假体摆位方案由机器人控制截骨模板完成截骨, 测量术中截骨量与术前规划截骨量以验证机器人辅助TKA的截骨准确性。术后根据X线片测量冠状面的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和髋-膝-踝角;术后3个月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een Society score, KSS), 包括KSS膝评分和功能评分, 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6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97.3±2.3) min(范围80~110 min), 出血量为(320.0±6.2) ml(范围300~350 ml)。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82.2°±1.1°提高至术后119.7°±0.8°,...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比术中截取骨片的厚度、术中使用假体型号与术前三维规划的差异,以初步探讨新型改良3D打印个体化导向器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精准度。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采用新型改良3D打印个体化导向器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35例(38膝),其中男10例(11膝),女25例(27膝),年龄(67.7±6.9)岁(范围49~81岁)。对比术中截取骨片的厚度与术前三维规划的截骨厚度的差异;对比术中使用的假体型号与术前三维规划的假体型号的差异;以评价其手术截骨厚度、角度和对假体型号预测的精度。结果截骨后采用游标卡尺测量截取骨片厚度与三维术前规划的差异为:股骨远端内侧(-0.1±1.6)mm、股骨远端外侧(-0.5±1.6)mm,股骨后内髁(0.8±1.7)mm,股骨后外髁(0.0±1.7)mm,股骨前髁(0.0±1.4)mm,胫骨平台内侧(-0.3±1.4)mm,胫骨平台外侧(0.3±1.5)mm;截取骨片厚度与三维术前规划的差异<2 mm与<3 mm的比例分别为:股骨远端内侧78.3%、96.88%,股骨远端外侧87.8%、93.94%,股骨后内髁71.3%、85.71%,股骨后外髁77.14%、91.43%,股骨前髁88.46%、100%,胫骨平台内侧85.29%、97.06%,胫骨平台外侧83.78%、94.59%。手术中使用股骨型号与术前规划一致为34例(89.47%),与术前规划相差0.5号为4例(10.53%),无相差大于0.5号以上的病例;手术中使用胫骨型号与术前规划一致为14例(36.84%),与术前规划相差0.5号为23例(60.53%),与术前规划相差1号为1例(2.63%),无相差大于1号以上的病例。结论新型改良3D打印个体化导向器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截骨量较为精确,假体型号规划准确,采用该技术简化手术步骤、提高手术精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采用3D打印导板辅助定位改善股骨旋转对线及髌骨轨迹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10月60例(60膝)接受TKA治疗且符合选择标准的膝关节晚期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导板组行3D打印导板辅助下TKA,对照组行传统TKA。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侧别以及术前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股骨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髌骨横轴-股骨通髁线角(patella transverse axis-femoral transepicondylar axis angle,PFA)、美国特种医院(HSS)评分、美国膝关节协会(AK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12个月,平均11个月。两组术后6个月HSS评分及AK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片复查示假体位置良好,随访期间无假体松动、下沉等发生。两组术后10个月HKA、PCA、PFA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HK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1,P=0.307);导板组PCA、PFA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3D打印导板辅助TKA不仅能矫正膝关节畸形及减轻疼痛症状,还能达到股骨旋转对线准确、恢复良好髌骨轨迹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一种国产骨科手术机器人(TiRobot Recon)辅助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手术操作的精准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116例拟行TKA的患者,平均年龄(69.8±6.2)岁,其中男30例,女86例,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机器人手术组(58例)和传统手术组(58例)。两组患者的术后髋膝踝角(HKA角)作为主要评价指标,次要评价指标包括假体冠状面股骨角(α角)、胫骨角(β角),矢状面股骨角(γ角)、胫骨角(δ角),横断面股骨旋转角(ρ角)。结果:机器人手术组患者术后HKA角相较于目标HKA角偏离率,股骨与胫骨假体组件位置α角、β角、γ角、δ角和ρ角相较于目标值偏离率均比传统手术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国产手术机器人系统辅助TKA相较于传统TKA可以提高膝关节下肢力线及假体位置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使用MAKO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RTKA)操作的优化流程,并分析采用该手术流程进行手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8月至12月行MAKO RTKA的31例患者资料,其中1例因术中机械臂出现注册系统错误改为手动手术而剔除,其余30例引入提高手术室使用效率的优化流程,采用重叠操作的原则,逐步介绍手术操作具体流程。按手术时间顺序,每10个病例分为一组,统计三组止血带使用时间差异,比较术中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股骨及胫骨冠状面夹角,股骨外旋角及胫骨后倾角差异。比较术前、术后髋膝踝角(HKA)。采用累积求和分析法(CUSUM)绘制RTKA学习曲线。结果:采用优化流程成功完成30例RTKA。三组止血带使用时间分别为(104.4±10.3)min,(87.3±5.6)min,(77.3±4.1)min,止血带使用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中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股骨及胫骨冠状面夹角,股骨外旋角及胫骨后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KA由术前7.9°±5.9°,改善为术后1.6°±1.5°。CUSUM结果显示,经过11例手术后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国产"鸿鹄"手术机器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执行个性化力线重建方案的精确度以及手术机器人辅助TKA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中心、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烟台毓璜顶医院骨科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接受机器人辅助TKA的患者106例, 男24例、女82例, 年龄(67.6±7.3)岁(范围45~80岁);体质指数(26.42±4.31) kg/m2。均采用鸿鹄?SkyWalkerTM手术机器人系统, 依据术前基于CT的手术规划辅助截骨导块定位, 完成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比较术前规划与术后测量的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HKA)、股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angle of femur, 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angle of tibia, MPTA)等影像学指标, 比较术前规划与最终植入的股骨假体及胫骨假体型号, 比较术前与术后3...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在重度膝关节炎合并下肢关节外畸形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7-09行TKA治疗的6例(8膝)重度膝关节炎并下肢关节外畸形,术中采用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辅助截骨。结果 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2(3~10)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型号及安装位置正确,下肢力线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无明显假体松动及下沉。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115.9±13.6)°,股胫角为(4.5±3.4)°,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6.5±12.5)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膝关节炎并下肢关节外畸形TKA术中使用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截骨可获得较好的假体位置和下肢力线,而且简化了手术步骤,取得了较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分析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内翻畸形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伴膝内翻畸形患者86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其中A组行3D打印导板辅助联合膝关节置换术治疗;B组行常规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记录并比较A、B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及术后整体出血量;测量患者术后14天的股、胫骨机械轴夹角(力线角度)、膝关节活动度及膝关节HSS评分;记录A组患者术前预定及术中实际股骨远端及胫骨平台截骨量、股骨外翻及外旋角度、胫骨后倾角度。结果 A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及术后整体出血量均明显少于B组患者(P0.05);A、B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14天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均明显大于手术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A、B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手术治疗后14天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A、B两组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后14天下肢力线角度均明显小于手术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A、B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手术治疗后14天下肢力线角度无明显差异(P0.05);采用3D打印辅助导板联合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其股骨远端截骨量、股骨平台截骨量、股骨外翻角、股骨外旋角、股骨后倾角在手术治疗前定值和术中实际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3D打印辅助导板联合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内翻畸形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且较常规手术方法优势更为明显,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一期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关节外畸形的技术与初步临床结果。[方法] 2013年3月~2018年6月采用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一期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关节外畸形患者31例。术前对全下肢行薄层(0.5 mm) CT扫描,重建下肢全长3D影像,设计出截骨平面和截骨厚度,预测假体型号,3-D打印出尼龙材料个体化截骨导板备用。术中在个体化截骨导板引导下进行截骨,安装假体。[结果] 3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2~63个月,平均(37.35±2.61)个月。ROM由术前(83.26±4.13)°增加至末次随访时(97.22±7.81)°。HSS评分从(54.88±6.16)分提高到(85.39±8.93)分。VAS评分由术前(6.86±0.53)分下降至(2.15±0.34)分。影像方面,31例患者冠状位下肢机械轴偏移角度由术前(16.17±5.73)°纠正至(2.93±0.58)°。未见假体松动等不良征象。[结论]在个性化截骨导板辅助下,通过关节内代偿截骨结合软组织平衡技术一期完成全膝关节置换,能够很好恢复下肢机械轴线,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机器人膝关节系统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的学习曲线。[方法]纳入2021年9月—2022年9月在本院进行机器人膝关节系统辅助TKA手术的17例膝关节炎患者。采用累计求和(cumulative summation, CUSUM)法分析学习曲线。[结果]根据手术先后顺序,前10例为学习组,后7例为成熟组。成熟组手术时间[(123.3±11.3) min vs (147.3±11.3) min, P<0.05]、运用机器人膝关节系统定位时间[(15.9±2.1) min vs (22.2±6.1) min, P<0.05]、调整计划假体时间[(17.6±4.2) min vs (23.5±5.2) min, P<0.05]均显著优于学习组;两组间股骨注册时间、胫骨注册时间、股骨远端截骨时间、胫骨近端截骨时间、股骨四合一截骨时间、围术期失血量、术后HKA角、切口愈合、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KSS临床评分、KSS功能评分、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量中国西南地区未合并软骨病变的早期单纯半月板损伤患者的下肢力线角度,分析这一人群的下肢力线特点,为该地区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截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0例中国西南地区早期单纯半月板损伤患者纳入研究,男女各100例,均未合并软骨病变。在患者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上测量髋-膝-踝角(HKA)、胫骨平台内翻角及股骨外翻角,比较不同性别下肢力线的差异,同时与北美正常人群的下肢力线进行对比。结果中国西南地区单纯半月板损伤患者男性HKA、胫骨平台内翻角、股骨外翻角分别为(176.2±0.6)°、(5.1±0.9)°、(5.7±0.2)°,均大于女性[(175.6±0.6)°,(3.1±0.7)°、(5.7±0.1)°],且HKA及股骨外翻角小于北美正常人群,但胫骨平台内翻角较大(P 0.05)。结论中国西南地区早期单纯半月板损伤患者较北美正常人群的下肢力线内翻趋势明显,且女性下肢力线内翻趋势大于男性;该地区人群TKA术中截骨以股骨远端外翻6.0°,女性后髁外旋3.0°、男性后髁外旋5.0°为宜,但具体截骨角度应根据术前个体化测量结果及术中实际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应用胫骨侧个性化髓外定位技术截骨后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2021年6月接受初次TKA且符合选择标准的170例(210膝)患者临床资料。其中,77例(96膝)胫骨侧采用传统髓外定位技术(传统定位组);93例(114膝)采用个性化髓外定位技术(个性化定位组),即结合胫骨解剖形态特点,在胫骨平台关节面选择个性化定位点作为髓外近端定位点。两组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侧别、骨关节炎病程及Kellgren-Lawrence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测量个性化定位组术前胫骨冠状位近、远端解剖轴形成的侧弓角(tibial bowing angle,TBA)并对胫骨轴线分型,分析个性化定位点位置分布规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髋-膝-踝角(hip-knee-ankle angle,HKA)、胫骨远端外侧角(lateral distal tibial angle,LDTA),术后冠状位胫骨假体角(tibia component angle,TCA)及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优良率。结果个性化定位组胫骨轴线分为直线型58膝(50.88%)、内弓型35膝(30.70%)、外弓型21膝(18.42%)。直线型者胫骨个性化定位点多位于外侧髁间棘高点(62.07%),内弓型者多位于内、外侧髁间棘之间区域(51.43%),外弓型者多位于外侧髁间棘外侧坡(57.14%)。两组组内手术前后HK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LDT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LDTA、HKA及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TC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定位组术后胫骨平台假体较个性化定位组更倾向于内翻。术后个性化髓外定位组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优良率为96.5%(110/114),传统定位组为87.5%(8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52,P=0.006)。结论 TKA胫骨侧冠状位截骨时采用个性化髓外定位技术可行,与传统髓外定位技术相比胫骨假体冠状位力线优良率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D打印个性化截骨模板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应用的短期效果。方法纳入自2015-10—2016-05诊治的26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13例应用3D打印个性化截骨模板行TKA手术治疗(模板组),13例行常规TKA手术治疗(常规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后48 h引流量,以及术后3个月股胫角、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结果 26例均获得至少3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满意,患肢未发现明显肌肉萎缩。与常规组比较,模板组手术时间更短,术后48 h引流量更少,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术后3个月膝关节HSS评分、股胫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术中使用3D打印截骨模板进行截骨时更精确,截骨后假体与股骨侧和胫骨侧贴伏更为良好,下肢力线恢复更满意,同时可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创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五合一股骨截骨技术和Deluxe-ps型假体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应用股骨五合一截骨法采用Deluxe-ps型膝关节假体行TKA手术20例,25膝.对照组为同期应用传统股骨四合一截骨技术,采用Depuy P.F.C.Sigma型膝关节假体行TKA手术17例,22膝.术中测量五合一截骨后各平面夹角和股骨远端前后径距离,计算各角度、距离与对应假体设计参数的差值.术后X线片测量两组外翻角、股骨假体屈曲角以评估股骨侧假体位置.采用KSS评分和功能评分、膝关节ROM评估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结果 两组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6~20个月,平均12个月.本组五合一截骨后各平面夹角、股骨远端前后径距离与对应假体设计参数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前、术后随访KSS评分和功能评分、膝关节RO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随访KSS评分和功能评分、膝关节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X线片评定假体位置、力线、固定性能等均显示良好,其中外翻角、股骨假体屈曲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次TKA手术采用五合一股骨截骨技术和Deluxe-ps型假体术后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全膝关节置换术行股骨远端髓外定位与髓内定位截骨术后X线影像学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12例行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病例资料。膝骨关节炎并其手术由同一组医生完成的患者纳入本研究,膝关节重度内、外翻和重度屈曲畸形,膝关节外畸形患者均未纳入研究。每位患者一侧用股骨远端髓内定位截骨,另一侧用股骨远端髓外定位截骨,按定位方式将其分为:髓内定位组与髓外定位组。术后,利用X线影像上测量的髋-膝-踝角(HKA),股骨力线角、股骨屈曲角作为评价依据,比较两种方法的术后结果,用配对t检验作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髓外定位组与髓内定位组在术后影像学评估中的HKA角(179.5±0.8)°vs(179.0±1.2)°(t=-0.995),股骨力线角(89.5±0.8)°vs(89.0±1.2)°(t=-0.980),股骨屈曲角(3.2±0.7)°vs(2.8±0.8)°(t=-2.0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股骨远端髓外定位截骨与股骨远端髓内定位截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测量其HKA角、股骨力线角、股骨屈曲角的X线影像学评估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