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及后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7年5月,行PA或DAA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3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8例采用PA(PA组),35例采用DAA(DAA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分期、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总显性失血量、术后首次部分负重及完全负重行走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术后两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44个月,平均30.2个月。DAA组2例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支配区麻木症状,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DAA组手术时间较PA组明显延长(P0.05),但切口长度、总显性失血量、术后首次部分负重行走时间及首次完全负重行走时间均优于PA组(P0.05)。两组术前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1个月,DAA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PA组(P0.05),但3、6个月时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1 d、4 d、1周及2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PA组(P0.05)。结论选择DAA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但该手术入路具有学习曲线较长、适应证较窄、需要特殊手术器械等不足,需慎重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分期行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别采用髋关节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以及直接外侧入路(direct lateral approach,DLA),比较两种手术入路置换术后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32例双侧髋关节疾病患者。男20例,女12例;年龄30~67岁,平均45.3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4例,髋关节发育不良12例,强制性脊柱炎累及双侧髋关节4例,骨关节炎2例。分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随机选取一侧采用DAA,另一侧采用DLA。比较两侧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总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髋臼假体前倾角;比较两组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53个月,平均39.6个月。DAA组切口长度、总失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DLA组,但手术时间较DLA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髋臼假体前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2,P=0.266)。DAA组及DLA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00%与15.6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9,P=0.536)。术后各时间点两组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3、9个月时Harris评分较DLA组显著升高(P0.05),但术后18个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 d及1周,DAA组VAS评分显著低于DLA组(P0.05);术后4、8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X线片复查,随访期间假体均无松动、下沉等。结论相对于DLA,采用DAA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加快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等优势,早期疗效较好,但易并发股外侧皮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与传统后外侧入路比较,总结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2010年12月110例(110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并随访达5年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DAA手术55例(DAA组),后外侧入路手术55例(PL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髋关节基础疾病以及术前Harri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DAA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与P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45,P=0.876;t=1.305,P=0.093);但术中出血量较PL组明显减少(t=2.314,P=0.032)。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7年,平均5.97年。DAA组5例(9.1%)、PL组3例(5.5%)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39,P=0.463)。术后6个月DAA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PL组(t=2.296,P=0.014),1年及5年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75,P=0.130;t=0.905,P=0.087)。进一步分析术后6个月DAA组Harris评分中关节功能评分显著优于PL组(t=1.087,P=0.034),而疼痛和活动范围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2,P=0.760;t=1.059,P=0.091)。结论 DAA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出血少、术后患者康复更快的优点,其早期疗效优于传统后外侧入路手术,但中期疗效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与传统后侧入路(posterolateral approach, PLA)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在中英文数据库CBM、CNKI、VIP、万方、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临床试验中心等检索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由两名研究者各自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估、偏移风险评估后,提取相关临床结局指标,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RCT研究,总病例数411例,其中DAA组210例,PLA组201例。经Meta分析,与PLA组相比,DAA组病人手术时间、术后第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下地时间及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减少(P0.05);两组术中骨折发生率、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术后第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术后第1 d 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入路行半髋关节置换术在出血、术后康复和住院时间方面较后外侧入路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和后外侧入路(posterior approach,PA)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择我院2013年12月至2016年6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所有病例,共有128例,分为DAA组(57例)和PA组(71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地时间、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个月及随访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及Harris评分;测量术后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及外展角,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DAA组出血量(232.4±28.6)mL低于PA组出血量(382.3±37.5)mL,DAA组下地时间(1.8±0.7)d低于PA组下地时间(4.3±2.1)d,DAA组住院时间(7.4±1.9)d低于PA组住院时间(9.2±2.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AA组的手术时间(112.2±12.6)min长于PA组(98.4±1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3±0.9)分,Harris评分(84.3±4.2)分;PA组术后1个月VAS评分为(2.9±1.3)分,Harris评分(80.6±6.5)分;DAA组优于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随访时DAA组的VAS评分为(1.5±0.8)分,Harris评分(92.2±5.3)分;PA组VAS评分为(1.3±1.1)分,Harris评分为(90.5±6.8)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假体前倾角(21.3±3.3)°,外展角(39.8±5.4)°;PA组术后假体前倾角(20.6±4.3)°,外展角(41.3±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手术出血量小、下地时间早、住院时间短、术后疼痛较轻、假体位置良好等优点,短期临床疗效与后外侧入路均较为满意,长期临床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侧卧位直接前入路(DAA)与后外侧入路(PLA)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共纳入拟行单侧THA患者12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65例采用DAA入路行THA,其余62例采用PLA入路行THA。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除DAA组有1例患者发生术中股骨近端劈裂骨折,术中给予钢丝捆扎。DAA组切口长度、术后第1 d血红蛋白下降水平和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显著优于PLA组(P0.05),但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间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DDA组的VAS评分均小于PLA组,术后24 h和36 h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时两组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127例患者随访12个月以上,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的Harris评分均显著增加,而WOMAC评分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各时间点DAA组的Harris评分均高于PLA组,其中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6个月和12个月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DAA组的WOMAC评分均显著低于PLA组,各时间点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未见假体松动、移位或断裂。两组患者的髋臼假体外翻角、前倾角和股骨偏心距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后外侧入路比较,直接前入路具有切口短、术后失血量少、术后疼痛轻等优势,其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直接前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5月~2018年10月本科行单侧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直接前侧入路63例(DAA组),前外侧入路65例(AL组)。比较两组临床与检验和影像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DAA组出现1例大转子骨折,术中给予钢丝固定,股外侧皮神经损伤11例;AL组出现3例出现臀中肌无力。DAA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隐性失血量及下床行走时间均显著优于AL组(P0.05);DAA组术后第1 d VAS评分显著低于AL组(P0.05)。随术后时间推移,两组患者ROM和Harri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第1个月,DAA组的ROM和Harris评分显著大于AL组(P0.05);之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验方面,术后3、7 d,DDA组的ESR和CRP水平显著低于AL组(P0.05)。影像方面,术后两组患者股骨颈干角、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采取直接前侧入路比前外侧入路手术创伤小。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直接前入路行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6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7例采用直接前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38例采用前外侧入路(anterolateral approach, ALA)。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以及临床影像评估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DAA组手术切口长度显著小于ALA组(P0.05)。DAA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显著早于ALA组(P0.05)。与术后1个月相比,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Harris评分和髋伸屈ROM均显著增加(P0.05)。术后1个月,DAA组Harris评分和髋伸屈ROM方面均显著优于ALA组(P0.05),但是末次随访时,两组间Harris评分和髋伸屈ROM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股骨前倾角、髋臼外展角及双侧股骨长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前外侧入路比较,直接前入路手术切口短,恢复完全负重活动早,早期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8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9例。观察组运用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后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2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前后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切口、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均小于或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2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Harri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20%)低于对照组(26.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能提高近期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SuperPATH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1月~2018年1月本院行单侧THA的116例患者列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SuperPATH组58例,后外侧组58例,分别采用相应手术入路行THA,比较两组围手术期资料、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和患髋Harri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SuperPATH组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和下地负重时间等指标方面优于后外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90%vs 10.34%,P0.05)。所有患者随访12~37个月,平均(27.32±6.54)个月。术后两组患者疼痛逐渐减轻,髋关节功能逐渐恢复。随访过程中未发生关节脱位、骨折或疼痛突然加剧等不良事件。随时间推移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显著减少,而Harris评分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VAS和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3个月时,SuperPATH组VAS评分显著低于、而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后外侧组(P0.05);术后6、12个月时两组间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后外侧入路相比,SuperPATH入路THA具有减少医源性损伤、功能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改良外侧小切口与后外侧Gibson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HR)的临床疗效。方法 18例(20髋)行改良外侧小切口THR(A组),19例(22髋)行标准后外侧Gibson入路THR(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失血量、术中和术后并发症、X线片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以及术后6周,3、12个月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 A、B两组切口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失血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有2例发生后脱位,而A组无脱位发生,两组均有2例发生跛行。Harris和VAS评分术前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两组术后均较各自术前明显改善,术后6周Harris与VAS评分A组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两组Har-ris和VAS评分均进一步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外侧小切口THR在术后6周较后外侧入路THR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快和疼痛更轻,这种显著差异对于老年患者可以有效减少手术和卧床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后外侧入路和外侧入路翻修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 2010年6月~2018年1月,翻修治疗髋关节置换术后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38例。其中,采用后外侧入路18例(后外侧组),外侧入路20例(外侧组),对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首次下地时间、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Harris评分和影像检查进行比较。[结果] 38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骨折及重要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组的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明显早于外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入路组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优于外侧入路组(P0.05),之后两组间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未发生关节脱位、假体松动下沉、深静脉血栓及感染等并发症。[结论]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和外侧入路翻修治疗Vancouver B2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各有其特点,后外侧入路术后早期康复效果优于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SuperPATH与前外侧小切口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纳入80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0例行SuperPATH入路THA治疗(SuperPATH组),40例行前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治疗(前外侧小切口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引流以及住院时间;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d、7d、1个月、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两组患者术后前倾角、外展角测量值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SuperPATH组手术切口长度小于前外侧小切口组(P0.05),SuperPATH组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前外侧小切口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uperPATH组手术时间长于前外侧小切口组(P0.05),SuperPATH组术后1d、7dVAS优于前外侧小切口组(P0.05),但两组术后1个月、3个月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uperPATH组术后7d、1个月、3个月的髋关节功能优于前外侧小切口组,Harr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外展角、前倾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与前外侧小切口入路THA术后短期内髋关节功能恢复好,但SuperPATH入路THA手术创伤小、早期关节功能好、术后恢复快,而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及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直接前侧入路(DAA)和改良前外侧入路(OCM)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27例全髋关节置换或股骨头置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AA组16例,OCM组11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影像学结果、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5个月。与OCM组相比,DAA组切口长度更小,手术显露时间更短,输血比例及术后1 d VAS评分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总手术时间、术中显性出血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术后3 d VAS评分及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末次随访Harris评分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入路早期临床疗效相近,但DAA组操作显露更为简单有效,术后早期疼痛更加轻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DAA)与传统后外侧入路(posterolateralapproach,PLA)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tsy,TH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收治的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02例,分为DAA组51例,PLA组5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髋臼假体位置、住院时间,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得随访,随访时间7~16个月,平均9.6个月。DAA组手术时间为(66.8±11.3)min,PLA组手术时间为(62.9±9.2)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切口长度分别为(7.2±1.6)cm和(9.8±3.1)cm、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8.3±11.2)mL和(86.8±12.3)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64.8±12.6)mL和(125.1±11.2)mL、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5.4±1.1)d和(7.8±1.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臼外展角分别为(38.4±6.2)°和(37.9±5.7)°、前倾角分别为(17.3±5.3)°和(18.6±5.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功能恢复:术后1、3、6个月DAA组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82.6±10.8)、(92.1±10.6)、(93.7±8.9)分,PLA组为(71.4±9.6)、(87.5±9.1)、(92.7±9.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DAA组与PLA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术后1、3、5、7d的VAS评分均低于PL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情况:DAA组出现1例(1.9%)股外侧皮神经损伤,未见髋关节脱位病例。PLA组发生髋关节脱位3例(5.8%),未见神经损伤等症状。结论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比较,具有出血少、疼痛轻、脱位率低、术后康复快等优点,其早期疗效优于传统后外侧入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比较侧卧位直接前方入路与直接外侧入路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6年6月本院关节骨病科收治的89例(92髋)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根据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直接前方入路(DAA)组和直接外侧入路(DLA)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行走时间、术前与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侧卧位DAA组和DLA组切口长度分别为(9.65±0.39)cm和(12.63±0.37)cm,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25.75±11.36)ml和(220.55±12.44)ml,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行走时间,术后1周、1个月、3个月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假体角度、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AA组患者无脱位情况发生,DLA组患者1例(2.18%)发生髋关节脱位,在麻醉辅助下牵引复位获得成功;DAA组有3例(6.98%)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5例(11.63%)输血;DLA组有2例(4.35%)出现大转子处疼痛,1例(2.17%)发生皮下血肿,15例(32.61%)输血。[结论]侧卧位DAA与DLA全髋关节置换比较,有出血少、脱位发生率低、下床行走时间短及术后快速康复等优势,同时侧卧位DAA全髋关节置换缩短了学习曲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改良后外侧入路(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48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4例,采用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和对照组(24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假体安装情况、疼痛VAS评分及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各失访1例;4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7~18个月。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臼柄位置均在正常范围内,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偏心距及其恢复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3 d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01);术后1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uperPATH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早期恢复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经皮穿刺辅助、保留关节囊的全髋关节置换术(supercapsular percutaneously-assisted total hip,SuperPATH)微创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疗效的比较,分析SuperPATH微创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优势及其在未来临床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因股骨头坏死在青岛市市立医院骨关节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5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SuperPATH微创入路(SuperPATH组)与传统后外侧入路(传统后外组),两组各28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假体下沉高度及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SuperPATH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1个月内的VAS评分、3个月内及1年后的Harris评分与传统后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疗效均明显优于传统后外组。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假体下沉高度、1个月后VAS评分、3个月至1年的Harris评分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perPATH微创入路是经标准后外侧入路改良而来,有手术切口小、出血量少、术后疼痛轻、术后并发症率低、术后康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进一步降低了组织损伤,在临床工作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采用2种手术入路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自2013-01—2014-06采用THA治疗88例髋关节疾患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后外侧小切口组和前外侧入路组。结果术后2组均获得平均12(5~18)个月随访。2组88例切口达到一期愈合。后外侧小切口组在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术后止疼药物的用量、术前术后膝关节上方20 cm大腿周径差等均低于前外侧入路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小切口术后输血6例,1例早期感染,1例发生假体周围骨折;前外侧入路组术后输血10例,无深静脉血栓、假体周围骨折、感染、骨水泥反应等并发症发生,2组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小切口组术后3 d、2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高于前外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1年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小切口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与前外侧常规入路髋关节置换术相比,具有切口小、术后引流少、患肢肿胀轻、术后早期疼痛轻等优点,综合比较要优于前外侧入路髋关节置换术,但2组远期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后侧入路与外侧入路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38例行THA的髋关节疾病患者根据手术入路分为后侧入路组(72例)与外侧入路组(6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下地活动时间,采用VAS评分、Harris评分评定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髋关节功能,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24个月。与外侧入路组相比,后侧入路组手术切口更小,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更少,下地活动时间更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侧入路组术后1周VAS评分明显低于外侧入路组(P0.05),术后1年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外侧入路组(P0.05)。术后1周,两组髋关节屈曲、内旋、外旋、外展活动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两组的髋关节屈曲、内旋、外旋、外展活动情况均较术后1周明显改善(P0.05);屈曲、内旋及外展角度的改善程度后侧入路组较外侧入路组更明显(P0.05),外旋角度改善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后侧入路组为88.89%,明显高于外侧入路组的71.21%(P0.05)。并发症:后侧入路组术后髋关节假体位置良好,无松动及感染征象;外侧入路组术后2例伤口感染、1例髋关节脱位以及2例假体松动,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侧入路行THA对患者创伤较小,术后疼痛程度较轻,更有利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