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Mimics软件三维建模确定椎弓根钉最佳置入点的临床应用,以提高一次性置入胸腰椎椎弓根钉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4-05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各类胸腰椎骨折与疾病503例,将患者胸腰椎CT薄层扫描的Dicom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椎弓根钉置入的最佳通道平面,再确定椎弓根钉置入的最佳安全通道,最后确定椎弓根钉置入的最佳入点。结果 503例中共置入2 267枚椎弓根钉,一次性置入1 983枚,2次及2次以上置入284枚,一次性置入成功率达87.5%。采用Rao等的标准评估置钉的准确性:0级2 255枚,1级11枚,2级1枚,椎弓根置入的穿破发生率为0.5%,准确率达99.5%。结论术前利用Mimics软件三维建模寻找椎弓根钉最佳置入点,再指导术中置入椎弓根钉,一次性置入成功率、准确率较传统徒手置钉技术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CT三维重建立体导航引导技术在胸椎弓根钉置入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2003年5月-2006年5月采用CT三维重建导航对2t例(122枚)胸椎弓根钉置入手术进行立体引导,其中上胸椎38枚,中下胸椎84枚。男13例,女8例;年龄为13—76岁,平均43岁。术中使用C形臂X线机拍摄正侧位X线片,术后行CT扫描以了解椎弓根钉位置情况。结果术后CT椎弓根位置扫描显示:A级109枚(89.3%)B级6枚(4.9%);C级3枚(2.5%);D级4枚(3.3%)。结论术前CT三维重建立体导航引导技术使椎弓根钉按预期的路径精确置入,尤其提高了具有挑战性的胸椎椎弓钉置入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CT评价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6月我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及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资料,共140例患者,男76例,女64例;年龄21~74岁,平均45.1岁。均采用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共置钉596根,其中经皮置钉264根,开放置钉332根。术后应用CT扫描及相关软件测量分析,采用Mobbs-Raley简易分级标准评估螺钉置入的准确性,0级:螺钉完全在椎弓根皮质内;1级:螺钉螺纹穿透椎弓根壁小于2 mm;2级:穿透椎弓根壁大于2 mm,但无神经损伤;3级:穿透并伴有并发症,包括椎弓根骨折,螺钉穿透导致前侧血管、神经损伤,穿透导致内侧或外侧神经损伤后遗留症状等。结果共置钉596根,术后CT扫描5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总体不良置钉率8.7%;开放置钉332根,未穿破301枚,穿破31枚,1级20根,2级10根,3级1根,准确率90.7%;经皮置钉264根,未穿破243枚,穿破21枚,1级16根,2级5根,3级0根,准确率92.0%。两组准确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级以上穿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安全性优于开放置钉,适宜在胸腰椎创伤及疾患的手术治疗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引导通道辅助下经皮椎弓根置钉与传统透视下经皮椎弓根置钉的手术时间、射线暴露时间和置钉准确性。方法:70例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35患者采用传统透视下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共置入180枚椎弓根螺钉;B组35例患者采用引导通道辅助下经皮置入椎弓根螺钉,共置入178枚椎弓根螺钉,均由同一术者完成置钉。记录两组椎弓根置钉时间、射线暴露时间,术后连续2次复查手术节段CT对两组病例置钉准确性进行评估并分级。比较两组患者单枚椎弓根螺钉置钉时间、射线暴露时间和置钉准确性。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合并疾病、骨折类型、性别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单枚椎弓根螺钉平均置钉时间为14.11±3.32min,B组为11.35±2.82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2)。A组平均射线暴露时间为12.07±3.06s,B组为8.06±2.15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1)。A组155枚(86.11%)螺钉为A级置钉,23枚螺钉(12.78%)为B级置钉,1枚螺钉(0.56%)为C级置钉,1枚螺钉(0.56%)为D级置钉;B组156枚螺钉(87.64%)为A级置钉,20枚螺钉(11.24%)为B级置钉,1枚螺钉(0.56%)为C级置钉,1枚螺钉(0.56%)为D级置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引导通道辅助下经皮椎弓根置钉与传统经皮椎弓根置钉具有相同的准确性,但能明显减少置钉时间及辐射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5.
导航辅助脊柱胸腰段椎弓根钉植入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运用计算机影像导航技术引导脊柱胸腰段椎弓根钉植入的准确性。方法2003年5月-2007年5月,29例患者接受116枚计算机影像导航技术引导脊柱胸腰段椎弓根钉植入手术治疗,T10-T1250枚胸椎弓根钉,L1-L3 66枚腰椎弓根钉。术中记录椎弓根钉植入所需时间及C-臂透视工作次数,椎弓根钉植入完成后,即行C-臂正侧位摄片并与导航路径进行比较测量。术后CT进行椎弓根层面扫描,根据椎弓根钉与椎弓根皮质问关系分为四级:A=在椎弓根内;B=突破皮质,〈2mm;C=突破皮质,2-4mm;C=突破皮质,〉4mm。结果术后CT椎弓根位置扫描显示:A级101枚(87.07%);B级10枚(8.62%);C级2枚(1.72%);D级3枚(2.59%)。1枚椎弓根钉植入平均所需时间:2.73±0.64min(1.15~4.02min)。下胸椎9枚(7.75%)胸椎弓根钉突破皮质,上腰椎6枚(5.17%)腰椎弓根钉突破皮质,且临床观察未发现与椎弓根钉突破皮质相关的神经血管等并发症。植入的椎弓根钉C-臂正侧位摄片与导航路径吻合比较,进钉点均差2.6mm(最大3.1mm),角度均差3.3°(最大5.4°)。结论计算机影像导航辅助脊柱胸腰段椎弓根钉植入,提供二维、多平面实时显示,保证了脊柱胸腰段椎弓根钉植入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明显减少放射线的暴露强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设计一种新型脊柱内窥镜系统——椎弓根镜系统,探讨在该系统下微创经皮置入椎弓根钉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椎弓根镜系统设计的工作通道为双通道,内镜通道用于放置小型内窥镜定位螺钉进入点,螺钉通道用于在内镜可视状态下置入椎弓根钉。回顾性分析自2014-01—2015-06接受微创腰椎融合术的16例腰椎间盘突出并退行性不稳,术中在椎弓根镜辅助下经皮置入长臂万向螺钉。记录单枚螺钉置钉时间、置钉出血量、置钉时X线暴露次数和置钉调整次数,术后行CT扫描评估螺钉位置。结果共置入78枚螺钉,单枚螺钉置钉时间7~26(9.8±5.6)min,置钉出血量5~33(10.3±7.8)ml,置钉时X线暴露次数1~5(2.5±1.6)次,置钉调整次数0~4(1.8±1.3)次。术后CT显示螺钉位置:0级72枚(92.3%),1级4枚(5.1%),2级2枚(2.6%)。3枚(3.8%)螺钉轻度侵犯小关节。本组术后随访6~18个月,无钉棒松动、断裂发生。结论新型椎弓根镜辅助下经皮置入椎弓根钉的安全性和精确性均较理想,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术中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的X线暴露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椎体骨折的置钉准确度。方法:回顾性调查本院133例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评分表统计所有置入的椎弓根钉位置,从而分析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133例共置入螺钉600枚,平均4.5枚/例,其中0级545例(90.8%),1级31例(5.16%),2级19例(3.17%),3级5人(0.83%),置钉最多的节段为T12-L2三个节段,538枚螺钉(89.67%)置钉长度达到满意及以上。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椎体骨折的置钉准确性和可靠性很高,很少发生2级以上的椎弓根钉位置不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3D打印技术及骨科数字化技术制作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导航模板,观察模板辅助下置钉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正常成人颈椎湿性标本10具(男、女各5具),将椎前软组织剔除,采用64排薄层CT扫描后获取其DICOM格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后三维建模并为颈前路椎弓根螺钉选取理想钉道,设计建立螺钉导航模板后导出其STL数据,通过3D打印机快速打印成型。在导航导板引导下进行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通过X线及CT评价螺钉的准确性。结果:10具尸体分别于C3~T1每节段置入2枚螺钉,共计120枚,根据螺钉的位置将其分为4级:0级,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共115枚;1级,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穿出部分小于螺钉直径的25%,1枚;2级,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穿出部分为螺钉直径的25%~50%,3枚;3级,螺钉穿出椎弓根部分大于螺钉直径的50%,1枚。5枚穿破椎弓根皮质者2枚穿破椎弓根内侧皮质,3枚穿破外侧皮质,总体准确性为95.8%。结论:在湿性尸体颈椎标本上应用3D打印及骨科数字化技术制作的导航模板辅助行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高,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 :2010年8月~2013年8月,对25例需要行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患者术前行64排螺旋CT连续扫描,计算机重建颈椎三维模型、设计颈椎椎弓根的最佳进钉通道,获取每个颈椎椎板的解剖形态,设计与颈椎椎板吻合的反向模板,并模拟螺钉的最佳进钉通道,形成单侧定位导向孔的导航模板。利用3D打印技术打印颈椎模型和导航模块,通过术前模拟置钉测量出每个椎弓根的螺钉通道长度及椎弓根宽度,术中采用导航模板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行CT扫描评价螺钉位置,记录有无与螺钉置入相关的并发症。结果:利用导航模板辅助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共164枚,其中152枚完全在椎弓根内,4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皮质,8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无椎弓根上方、下方穿破的螺钉,未发现与置钉相关的椎动脉、神经根和颈髓等损伤的症状。结论: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可以提高置钉的准确率,增加颈椎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椎弓根置钉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05—2017-01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36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术中透视下将"眼睛"分为8区,以"眼睛"纵轴中线平分为内外侧,从上到下、从内往外依次为1~8区,入针点定在4、6区域均可,此时可操作性更强,而在4区最佳。结果本组共置入144枚椎弓根钉,术后椎弓根置钉准确性按Lee等标准评定:0级134枚,1级6枚,2级3枚,3级1枚。置钉准确性评价为2、3级者出现一过性神经症状,口服营养神经、止痛、脱水等治疗后症状消失。36例术后获得随访3~24个月,平均9个月;骨折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内固定失败发生。结论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术中穿刺针入针点在中外份,进入椎体后缘未超过"眼睛"内缘可确保置钉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个性化导航模板辅助儿童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可行性及准确性,并与徒手置钉进行对比。方法:选取儿童尸体4具,男女各2具,年龄6~9岁。随机分为2组,均行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徒手置钉组(A组)行徒手置钉;个性化导航模板辅助下置钉组(B组)依据颈椎CT扫描资料,利用计算机辅助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并制作出相应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个性化导航模板,行该模板辅助下置钉。置钉后行颈椎CT扫描评价两种置钉方法的置钉成功率及优级率并行统计分析。结果:A组共置入28枚螺钉,寰椎置入4枚螺钉,其中良级3枚、差级1枚;枢椎置入4枚螺钉,其中优级2枚、良级2枚;下颈椎(C3~C7)置入20枚螺钉,其中优级9枚、良级5枚、差级6枚。B组共置入28枚螺钉,寰椎置入4枚螺钉,其中良级2枚、差级2枚;枢椎置入4枚螺钉,其中优级3枚、良级1枚;下颈椎置入20枚螺钉,其中优级16枚、良级3枚、差级1枚。两组上颈椎的置钉成功率及优级率因样本数太少未进行统计学比较;两组下颈椎置钉的成功率及优级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个性化导航模板辅助儿童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具有较好的置钉成功率,该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充分体现了儿童置钉个性化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O形臂导航辅助、C形臂辅助与常规徒手置入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8年12月应用椎弓根螺钉系统辅助融合治疗的129例胸腰椎置钉患者术后CT资料,其中胸腰段以下脊柱骨折41例,退行性疾病88例。常规开放手术直视下徒手置钉(徒手组)42例,C形臂辅助下经皮置钉(C形臂组)46例,开放手术O形臂导航辅助下置钉(O形臂组)41例。从螺钉长度、横断面进钉角度、矢状位进钉角度、椎弓根内侧壁、椎弓根上下壁、椎弓根外侧壁6个方面,采用10分制定量评估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性,记录得分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共置钉712枚。徒手组置钉准确性评分为7.79±0.93,满分比例为7.7%(16/208);C形臂组评分为9.13±0.59,满分比例为51.0%(101/198);O形臂组评分为9.27±0.65,满分比例为62.1%(190/306)。C形臂组和O形臂组置钉准确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均高于徒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C形臂辅助经皮置钉和O形臂导航辅助置钉的准确性优于传统徒手置钉,C形臂辅助经皮置钉与O形臂导航辅助置钉准确性相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实时导航在胸腰椎椎弓根钉置入手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03年3月~2006年3月胸腰椎内固定手术56例,在导航引导下进行椎弓根钉置入手术。[结果]全部安全完成手术,无螺钉相关并发症。术后X线片证实导航引导下进钉部位、进钉角度及进钉深度准确。[结论]导航引导下进行椎弓根钉置入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拍片或透视辐射,增加进钉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个体化导航模板在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中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临床应用评价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7月~2009年9月,对11例需要行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的患者(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例,胸椎结核后凸畸形1例,多发性胸椎骨折1例)术前根据CT三维重建图像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制作46个胸椎个体化导航模板,术中应用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在T2~T12置入椎弓根螺钉92枚,术后CT扫描评价螺钉位置,记录有无与螺钉置入相关的并发症。结果:通过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置入的92枚胸椎椎弓根螺钉中,83枚完全在椎弓根内,9枚穿破椎弓根壁(其中椎弓根内侧壁穿破2枚、椎弓根外侧壁穿破7枚),其中5枚螺钉因椎弓根宽度小于4mm(3.0~3.8mm)而采用椎弓根旁固定方法(椎弓根螺钉轻度穿破椎弓根外侧壁经胸肋关节内侧进入椎体),椎弓根壁非故意穿破率为4.3%,置钉准确率为95.7%,所有穿破椎弓根壁的螺钉的穿出距离均小于2mm,螺钉位置可接受率为100%。无与螺钉置入有关的神经、血管、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置钉准确率高,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颈椎椎弓根逐级扩孔锥用于开凿椎弓根钉固定的螺钉隧道,以提高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颈椎椎弓根逐级扩孔锥分为3级,横截面积(或口径)逐级依次增大。纳入颈椎骨折脱位9例,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2例,术中采用逐级扩孔锥辅助置入椎弓根钉。结果本组11例共置入椎弓根钉70枚,其中C_3 6枚,C_4 8枚,_C5 20枚,C_6 20枚,C_7 16枚。椎弓根钉直径:3.5 mm 66枚,3.0 mm 4枚。术中未出现椎动脉、神经根、硬脊膜及脊髓损伤。术后70枚螺钉按Neo等的标准评价置钉准确性:0级62枚,1级8枚,均属于优良置钉。结论颈椎椎弓根逐级扩孔锥使用方便,结合术前个体化设计能提高徒手置入颈椎椎弓根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伤椎稳定区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治疗Magerl/AO-A型胸腰椎骨折的方法,评价伤椎稳定区置钉的准确性。方法纳入自2008-10—2011-12诊治的112例Magerl/AO-A型胸腰椎骨折,于后路经Quadrant通道伤椎稳定区置钉。按Andrew椎弓根钉位置CT分级标准对正常椎体及伤椎椎弓根钉置钉准确率进行评估。结果正常椎体置钉224枚,Andrew椎弓根钉位置CT分级标准:Ⅰ级196枚;Ⅱ级20枚,其中15枚突破外壁,5枚突破内壁;Ⅲ级8枚,其中6枚突破外壁,2枚突破内壁;置钉优良率96.4%。伤椎置钉224枚:Ⅰ级190枚;Ⅱ级24枚,其中17枚突破外壁,7枚突破内壁;Ⅲ级10枚,其中8枚突破外壁,2枚突破内壁;置钉优良率95.5%。螺钉均未突破椎体上下壁。结论经扩张通道伤椎稳定区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治疗Magerl/AO-A型胸腰椎骨折安全可行,伤椎稳定区置钉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置钉的准确性及安全性。方法分析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6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评价椎弓根螺钉的位置。按照Lee等的评价方法将螺钉位置分为4级,0级: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1级:穿破椎弓根部分小于螺钉直径的25%;2级:穿破椎弓根部分达到螺钉直径的25%~50%;3级:穿破椎弓根部分大于螺钉直径的50%。0级和1级认为置钉满意,2级和3级认为螺钉误置,观察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64例患者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56枚,术后复查CT显示椎弓根螺钉位置0级223枚,椎弓根螺钉位置1级25枚,椎弓根螺钉位置2级7枚,椎弓根螺钉位置3级1枚。椎弓根螺钉的误置率为3.1%。其中误置的8枚椎弓根螺钉中5枚穿破椎弓根内侧壁,3枚穿破外侧壁,无椎弓根上、下壁穿破情况。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根性疼痛症状,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无血管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患者置钉准确性高,相关并发症少,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尸体标本实验的方法探讨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可行性.[方法]对6具胸椎尸体标本进行CT扫描,根据CT扫描资料,利用逆向工程原理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制造出个体化导航模板,利用个体化导航模板在尸体标本上辅助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所有螺钉的置入由同一位具有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经验但无胸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经验的骨科医师进行操作,随后采用大体解剖的方法肉眼观察置钉的准确性;并根据螺钉是否穿破椎弓根、穿出距离及穿破方向进行分级.[结果]共设计制作了72个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置入胸椎椎弓根螺钉144枚,132枚(91.7%)螺钉完全在椎弓根内;12(8.3%)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其中2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内侧壁(穿破距离分别为0.6、0.8 mm),10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壁(9枚螺钉穿出距离<2 mm,1枚螺钉穿出距离为2.5 mm);没有椎弓根上方、下方及椎体前方穿破的螺钉.所有穿破椎弓根壁的螺钉均在安全可接受的范围内.[结论]快速成型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高,对术者无特别的经验要求,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可避免术中放射性损伤,为胸椎椎弓根螺钉的置入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方法,尤其适用于初学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个体化设计定制3D打印椎弓根螺钉导向模板辅助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例AS患者的胸腰椎三维CT检查数据,利用Mimics 17.0、ideaMaker等计算机软件设计AS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导向模板,并利用3D打印机打印制作全部病例的实体模型(T_(10)-L_2),每例2份,分为导板辅助螺钉置入组(实验组)和徒手置钉组(对照组)。两组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均由同一名脊柱外科医师负责置入。根据术后CT影像结果评估两组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并对螺钉置入情况进行分级:0级和1级螺钉为可接受置钉,2级和3级为不可接受置钉。同时比较术前3D打印软件虚拟设计的椎弓根螺钉的直径、长度、进钉点与后正中线的距离等指标与术中实际使用情况。结果:导板辅助螺钉置入组设计并打印出AS胸腰椎3D打印椎弓根螺钉导向模板23块,辅助置入螺钉46枚,可接受螺钉为44枚;置入单枚螺钉平均时间为(4.20±1.15) min,X线机透视次数为(5.00±1.25)次,置钉过程中螺钉和克氏针平均调整次数为(1.76±1.32)次。徒手置钉组使用传统影像学透视徒手方法置钉46枚,可接受螺钉30枚;置入单枚螺钉平均时间为(14.67±2.23) min,X线机透视次数为(14.46±2.21)次,螺钉和克氏针平均调整次数为(4.76±3.39)次。导板辅助螺钉置入组与徒手置钉组螺钉置入成功率分别为95.65%(44/46)和56.22%(30/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38,P0.05);术前3D打印软件虚拟设计的椎弓根螺钉的直径、长度、进钉点与后正中线的距离,与术中实际使用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板辅助螺钉置入组置入单枚螺钉的时间、X线机透视次数及置钉过程中螺钉和克氏针平均调整次数均明显少于徒手置钉组(P0.01)。结论:3D打印技术定制个体化椎弓根螺钉导向模板显著提高了置钉的安全性、准确性及手术效率,尤其适用于AS合并骨折脱位等须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的胸腰椎椎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O-arm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在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9月本院椎弓根螺钉置入患者575例,根据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导航组采用O-arm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系统置入椎弓根螺钉233例,传统组采用传统徒手法置入椎弓根螺钉342例。行CT检查,依据Neo分型评估置钉准确性。[结果]导航组共置入1459枚椎弓根螺钉,其中C1~7置入222枚,T1~12置入535枚,L1~5置入652枚,S1置入50枚。每名患者置钉数量1~24枚,平均(6.26±3.77)枚。传统组共置入1724枚椎弓根螺钉,其中C1~7置入269枚,T1~12置入601枚,L1~5置入785枚,S1置入87枚。每名患者置钉数量1~20枚,平均(5.67±4.11)枚。导航组全部病例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置钉安全率为100%,传统组有4例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进行12~24个月随访,随访过程均未发生不良事件。依据CT影像Neo分级标准,导航0型及1型椎弓根螺钉的成功置入率达98.01%,而传统组0型及1型椎弓根螺钉的成功置入率91.85%;两组间置入螺钉准确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C臂X线机等徒手置钉方式相比,O-arm计算机辅助导航技术可提高脊柱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性,同时降低神经、血管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