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主动脉瓣狭窄在我国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威胁老年人群健康。传统的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SAVR)由于能够显著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并延长生存期,一直是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的标准治疗方法[1]。自2002年由法国的Cribier等[2]成功完成第1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开始,TAVI逐渐成为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另一新的  相似文献   

2.
尽管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PBAV)早在20年前便已用于治疗主动脉瓣狭窄(AS),但由于不能改善该类患者的预后而使其应用受限。然而,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的迅速发展,PBAV作为TAVI的主要操作步骤之一,重新发挥重要作用,并且,近来的研究表明,PBAV有望成为暂时不能实施瓣膜置换的急、重症AS患者向TAVI或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过渡的桥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皮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治疗对老年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心脏彩超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TAVI治疗的老年AS的患者22例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前与术后3个月、术后1年超声心动图的结果:左室舒张末直径(LVD)、左室收缩末直径(LVS)、射血分数(EF)、主动脉射血峰值流速(Vp-AV)、主动脉瓣最大跨瓣压力阶差(Peak-AVG)、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MPG)、肺动脉收缩压(PAPs);根据术前患者心功能状态比较分析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入选的22例患者,平均年龄(75. 64±9. 18)岁;术前心功能(NYHA)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呈明显正相关(P0. 001),与LVD、LVS、EF、Vp-AV、Peak-AVG、MPG、PAPs无相关性(P0. 05);经过1年以上的随访复查,发现心脏彩超在TAVI术前后随访结果提示LVD、LVS术前与术后3个月、术后1年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 05); EF值术前与术后3个月、术后1年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 Vp-AV、Peak-AVG、MPG、PAPs 4个指标TAVI术前与术后3个月、术后1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01),但是上述4个指标,在TAVI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随访复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随访发现,术前心功能状态不同对术后的心脏彩超指标LVD、LVS、PAP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TAVI作为一种成熟的临床技术,可以明显改善老年AS患者的心脏彩超指标。  相似文献   

4.
正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replacement,TAVR),又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是指将组装完备的人工主动脉瓣经导管置入到病变的主动脉瓣处,在功能上完成主动脉瓣的置换。自2002年首例成功以来[1],TAVR已成为老年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欧美国家相继颁布并更新了TAVR的指导性文  相似文献   

5.
<正>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ranscatheteraorticvalve implantation, TAVI)是主动脉瓣狭窄的有效治疗手段,已成为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手术禁忌或高危患者的一线治疗手段。在我国,TAVI正在逐步开展,普遍使用的是国产自膨胀式瓣膜[1]。随着人工瓣膜器械的不断改良,爱德华瓣膜公司(Edwards Lifescience)也推出了SAPIEN系列的最新一代产品SAPIEN 3。SAPIEN 3的低瓣周漏发生率、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及低死亡率已在多项国际临床研究中得到证实[2-3]。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应用VENUS-A瓣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治疗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的经验。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TAVI治疗患者的基线特征、术前评估、介入情况及早、中期临床结局。结果 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共10例症状性重度AS患者接受TAVI治疗,中位年龄75(65,81)岁,其中男5例(5/10),美国胸外科医师学会(STS)评分为5%(2%,11%);手术成功率10/10,同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2例(2/10);中位手术时间190(150,225)min,术后ICU监护时间113(49,231)h,术后住院时间12(6,25)d。术后即刻主动脉瓣跨瓣压差均值下降至10(6,21)mmHg(1 mmHg=0.133 kPa),术后即刻微量瓣周漏2例(2/10),轻度瓣周漏3例(3/10),中度瓣周漏1例(1/10)。术后30 d内,1例(1/10)出现围术期心肌梗死、心室颤动而死亡,1例(1/10)术后第4天无法恢复窦性心律而植入永久起搏器,2例(2/10)出现血管并发症。中位随访时间为3(1,15)个月,1例(1/9)术后6个月出现晕厥,R-R间期最长达7 s,从而植入永久起搏器。9例患者均存活,无卒中、转外科开胸手术、心力衰竭再次入院。结论应用VENUS-A瓣膜进行TAVI治疗症状性重度AS是可行、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正>退行性主动脉瓣狭窄是最常见的瓣膜性心脏病,在老年患者中发生率2.5%~7%[1],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TAVR)日益成为代替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 SAVR)治疗重度症状性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 AS)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8.
2002年,Cribier等[1]首先为一名有严重症状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导管置入Edwards人工瓣膜,开创了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置入(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的新时代。2005年第一枚自膨胀的CoreValve置入患者体内。  相似文献   

9.
Aortic stenosis(AS)is the most common valvular disease in the older adults'population,and its prevalence will likely continue to increase with the aging society.[1]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SAVR)for elderly patients is known as a high-risk procedure.[2-4]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is a reasonable alternative to SAVR for older and inoperable patients with AS,and TAVI significantly improves outcome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severe AS and serious comorbidities,[5,6]TAVI achieves a 20%relative reduction in mortality compared with SAVR.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微创技术在外科领域广泛开展,微创心脏外科手术同样成为各大心脏中心研究的热点,微创旁路移植术(corona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及微创瓣膜手术已广泛开展,尤其是导管技术的发展,使得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1]手术的开展越发迅速,伴随介入瓣膜材料及工艺的改进及手术技术的提高,介入瓣膜手术适应证逐渐扩大[2-4],而TAVI联合微创CABG成为瓣膜病合并冠心病的一个最优选择。现将我院1例经心尖TAVI联合微创CABG治疗的一例患者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9岁,因“反复胸闷喘气6个月余”人院。  相似文献   

11.
经导管主动脉瓣膜植入术(TAVI)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具有临床症状的主动脉瓣严重狭窄且无法手术或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目前,各指南推荐TAVI术后以抗血小板为主的抗血栓治疗方案,抗凝治疗尤其是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在TAVI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旨在探讨近年来NOACs在TAVI中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正>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接受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后出现新发左束支传导阻滞对预后的影响(作者:Panagiotis Tzamalis)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是患有严重主动脉瓣狭窄的手术高危患者的首选术式。TAVI后发生心脏传导阻滞的发病率高于常规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其中最常出现的是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和房室传导阻滞,并需植入永久起搏器。目前的资料显示:根据植入瓣膜的类型不同,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式对高龄钙化性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10-2018-09我院收治的82例高龄(年龄70岁)钙化性主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组(TAVI组,12例)、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组(SAVR组,37例)、药物治疗组(保守组,33例),比较3组术后心功能分级、主动脉瓣功能的改善及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病死率。结果:①TAVI组、SAVR组术后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保守组心功能分级Ⅰ级、Ⅱ级所占比例低于TAVI组、SAVR组,Ⅲ级所占比例高于TAVI组、SAVR组,Ⅳ级所占比例高于SAV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保守组钙化面积、钙化积分均高于TAVI组与SAVR组(P0.05),但TAVI组与SAVR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TAVI组再住院率低于SAVR组(P0.05),保守组心肌梗死、心房颤动发生率均高于TAVI组(P0.05),其再住院率高于TAVI组与SAVR组(P0.05);④保守组病死率高于TAVI组、SAVR组(P0.05)。结论:TAVI、SAVR治疗高龄钙化性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疗效相近,均优于药物保守治疗,但TAVI可减少患者再住院率,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在不宜行外科手术的高风险主动脉狭窄患者中广泛开展。TAVI能在主动脉瓣狭窄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等的患者中安全开展,显示了该手术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该文介绍常见合并疾病对TAVI治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经皮主动脉瓣置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自最初的临床试用至今已十几年。近年来的多项研究显示,TAVI术不仅在高危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中逐渐取代甚至超越传统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urgical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SAVR),而且在中低危患者中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已有多项研究比较了球囊扩张型和自膨胀型TAVI瓣膜的临床疗效,机械扩张型瓣膜也在近期的临床应用中获得好评。该文主要介绍TAVI的临床应用历程和器械的研发进展。  相似文献   

16.
正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是65岁以上人群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1])。过去对于晚期或症状性AS的治疗选择仅限于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urgical aorticvalve replacement,SAVR);近十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在此类患者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I)术发展迅猛。对于外科手术风险很高的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TAVI术已成为一种替代治疗。随着器械的不断改进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一些新的技术开始应用于TAVI领域,如非传统的支架输送途径、新材料的带瓣膜支架、局部麻醉下的TAVI术、经导管"瓣中瓣"技术等等。本文将TAVI领域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技术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8.
<正>背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术后严重的主动脉瓣瓣周漏与患者死亡直接相关,术后即刻使用球囊再扩张瓣膜成形术可使主动脉瓣膜支架充分扩张治疗瓣周漏。在导管室通过升主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测量血流动力学指标:主动脉瓣反流指数(AR-Index),可快速、准确、客观地反映TAVI术后即刻瓣周漏的严重程度。目的:测量ARIndex,是否可以判断主动脉瓣球囊再扩张术治疗TAVI术后  相似文献   

19.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AVI)是近来研发的新兴心脏介入技术。自2002年Cribier等实施首例人体TAVI术以来,TAVI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球已有40000多例患者接受TAVI术。总的来讲,欧美地区TAVI发展较快,各国积累较多的病例,相  相似文献   

20.
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现已成为治疗有症状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有效措施,且适用人群也从老年高风险患者逐步扩展到中、低风险及较年轻患者,但其术后缺血性及出血性并发症仍不少见,并有一定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该专家共识复习了相关资料及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及国际指南,给出了TAVI术后抗血栓治疗的建议,以期提高我国TAVI术后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减少缺血及出血并发症。该共识从TAVI术后血栓形成及出血的危险因素和机制、缺血及出血风险评估、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的方案、抗血栓时程、瓣叶血栓及出血并发症的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强调TAVI术后应综合评估患者缺血及出血事件发生的风险,方案的制定应个体化,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