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rhIL-10在大鼠肝移植再灌注损伤和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我们通过大鼠原位肝移植,探讨了重组人白介素10(rhIL-10)对肝移植后再灌注损伤和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方法:供体ACI(RTI^a)大鼠,受体为LEW(RTI^1)大鼠,rhIL-10的注射分别为0、2、10、50μg.kg^-1.d^-1。结果:rhIL-10 10μg.kg.d^-1治疗组的平均生存时间比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其平均血清和组织中CINC浓度与且相比明显减少(P<0.05),rhIL-10治疗组于再灌注后12h平均末梢血中性粒细胞总数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10μg.kg^-1.d^-1治疗组在移植后7-10d的末梢血中性粒细胞总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移植后第1天和第7天rhIL-10治疗组的肝损伤程度和白细胞浸润程度比对照组减轻。结论:rhIL-10抑制了肝移植后再灌注损伤和急性排斥反应时CINC的生成,延长了肝移植后生成时间。  相似文献   

2.
血清CINC浓度在大鼠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嗜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INC)在肝移植后再灌注损伤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的作用。方法 施行了3组大鼠原位肝移植。即:(1)ACI大鼠-LEW大鼠组;(2)BN大鼠-LEW大鼠组;(3)LEW大鼠-LEW大鼠组。分别为高度排斥反应组,中度排斥反应组和对照组。结果 大鼠肝移植后血清CINC浓度与正常大鼠相比明显增加(P〈0.001),同时嗜中性粒细胞总数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丙氨酸转氨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寻找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可靠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袖套技术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分为同种异体移植组和同基因移植组,依据病理学变化,对同种异体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作出诊断,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技术连续检测术后1、2、3、5、7天移植肝内T淋巴相关性细胞因子IL-2、IFN-γ、IL-4及IL-6基因表达。结果 IL-2及IFN-γ的基因表达对急性排斥有特异性,并先于病理学变化。移植肝内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大鼠供肝不同程度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对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AR)的影响.方法 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6组,每组供、受者各12只,同系移植组供肝热冷缺血时间分别为0~2和80 min,同种移植1~4组供肝热冷缺血时间分别为0~2和80 min、0~2 min和10 h、15和80 min及15 min和10 h,假手术组仅开腹游离肝脏后关腹,不行肝移植.肝移植采用改良的Kamada二袖套法.术后1、3、5、7 d,分别处死每组3只受者,取移植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杏观察病理改变和IRI程度,按照Banff系统分级标准对AR进行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移植肝组织Fas、穿孔素及颗粒酶B的蛋白和mRNA表达,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移植肝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假手术组、同系移植组及同种移植1~4组移植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及IRI损伤程度依次加重.术后1、3、5、7 d,假手术组、同系移植组及同种移植4组未发现AR,同种移植1~3组AR明显;随着术后时间延长,同种移植1~3组AR评分均逐渐升高,各组内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相同时间点,同种移植1~3组AR评分依次升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假手术组、同系移植组移植肝组织中Fas、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蛋白及mRNA均无表达,F组仅有少量表达,同种移植1~3组较其他组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术后相同时间点,同种移植1~3组的表达量依次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移植后AR的程度与一定程度内的IRI呈正相关,但如IRI造成移植肝严重损伤,则AR的发生明显降低,Fas/FasL和穿孔素/颗粒酶B细胞凋亡途径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治疗和预防。方法前瞻性地研究用肝移植术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100例,分析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相关因素,急性排斥反应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动态监测及二者间的联系。结果临床型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率为12%,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前3~5d,有明显的免疫抑制剂浓度降低的过程。FKS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加用骁悉,可有效地终止、逆转急性排斥反应;和以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相比较,副作用少,但肝功能的完全恢复时间相对较慢。结论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病的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相关的免疫抑制剂低浓度是诱导急性排斥反应的重要相关因素;FK5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可有效地终止、逆转急性排斥反应,且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6.
细胞毒T淋巴细胞在异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异种肝移植中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参与急性排斥反应的机制。方法:三袖套法建立仓鼠到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同基因组与异种移植组(XT组)移植肝术后CD8和CD4型淋巴细胞浸润及Fas-L,穿孔素的表达情况,并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移植肝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XT组移植肝术后第2d汇管区出现淋巴细胞浸润,逐日增多,至术后5-6d达高峰;术后第4d穿孔素及Fas-L开始表达,术后第5-6d达高峰;穿孔素的表达始终高于Fas-L。结论:异种肝移植中T淋巴细胞参与了其免疫排斥反应,通过表达穿孔素或Fas-L使靶细胞坏死或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大鼠肝移植术后的表达规律及对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意义.方法 采用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3组,每组供、受者各15只.对照组:供、受者均采用Wistar大鼠;未治疗组:供者为SD大鼠,受者为Wistar大鼠,肝移植后不用任何免疫抑制剂;治疗组:供者为SD大鼠,受者为Wistar大鼠,肝移植术后肌肉注射他克莫司(FK506)2 mg·kg-1·d-1.每组分别于术后第3、5、7天随机各处死5只受者,取移植肝脏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移植肝HSP70的表达,并分析其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互关系.结果 对照组术后无排斥反应发生;未治疗组术后第3天出现典型的排斥反应病理变化,随术后时间推移,排斥反应活动度积分(RAI)逐渐升高(P<0.05);治疗组表现为无排斥反应或交界性排斥反应.对照组移植肝HSP70的表达在术后出现短暂升高后迅速降低(P<0.05),未治疗组移植肝HSP70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高,并随术后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升高(P<0.01),与移植肝RAI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P<0.01);治疗组移植肝组织HSP70在术后各时间段均呈低表达.结论 移植肝组织中HSP70的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HSP70表达升高对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通过检测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dirived factors-1,SDF-1)的受体CXCR4在移植肝脏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探讨其在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根据Banff病理分级将原位肝移植术后肝穿刺活检标本分成4组,应用RT-PCR方法 半定量分析各组标本中CXCR4的mRNA水平.结果 对照组和未排斥组肝穿标本大多呈现CXCR4的轻、中度表达;排斥组肝穿标本CXCR4高度表达的例数较多,而且随着排斥程度的加重,肝穿标本CXCR4表达的相对R值呈现递增趋势.结论 CXCR4在人类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各种生物学手段抑制CXCR4在移植肝脏中的表达有可能成为防治急性排斥反应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 ,探讨了NO在其中的作用。一、材料和方法1.实验动物 :BN及Lewis雄性大鼠 ,体重 2 0 0~ 2 5 0g。2 .实验分组及方法 :(1)分组 :A组 :异基因移植未治疗组(供体BN ,受体Lewis ,2 4只 ) ;B组 :异基因移植FK5 0 6治疗组(2 4只 ) ;C组 :异基因移植氨基胍治疗组 (2 4只 ) ;D组 :同基因移植对照组 (供受体均为Lewis,2 4只 )。 (2 )方法 :FK5 0 6从术后第 1~ 14天 ,每天 0 1mg/kg体重 ,肌肉注射 ,1次 /d ;氨基胍从术后第 1~ 14天 ,每天 2mg/kg体重 ,肌肉注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脾切除在小鼠同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双袖套法建立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3组,即建模保留脾脏组、建模3 d后切除脾脏与建模同时切除脾脏组,各组于移植术后14 d处死,ELESA法测定血清IgM水平;肝功能检测采用速率法;流式细胞仪检测CD4与CD8T细胞亚群;并同时行肝脏及脾脏的病理形态观察.结果 建模保留脾脏组、建模3 d后切除脾脏与建模同时切除脾脏组血清IgM水平分别为3.0181±0.4627、3.0936±0.4559、3.1953±0.4449,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T水平分别为108.6875±20.3657、83.0000±22.7799、76.8000±19.57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水平分别为:105.3750±29.0583、93.0000±22.7799、93.2000±33.4220,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6+/CD8+T细胞分别为:1.9162±0.2778、1.5654±0.4750、1.4616±0.27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肝脏间质及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依次减弱,供肝灶状坏死程度逐渐减轻,在保留脾脏组中建模后第14天脾脏边缘区及淋巴鞘较建模同时切除的脾脏增宽.结论 在小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排斥反应中细胞免疫起主要作用,脾切除可部分抑制同种异体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保护供体肝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方法与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2007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32例肝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3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术后因肝功能异常而行肝脏活检并根据Banff标准诊断,其中3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8例为单次,5例为两次,急性排斥反应发病率为14.2%.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经激素冲击或调整免疫抑制药物剂量后,31例缓解,2例死亡.结论 肝脏穿刺活检对于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免疫抑制药物剂量调整以及激素冲击是治疗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肝移植后再灌注损伤和急性排斥反应时 ,中性粒细胞向肝组织内游走、浸润 ,引起组织破坏 ,是由于白介素 8(IL 8) [1] 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作用的结果。我们采用抑制性细胞因子IL 10 ,通过大鼠原位肝移植探讨了重组人IL 10 (re combinanthumaninterleukin 10简称rhIL 10 )对再灌注损伤和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一、材料和方法1.实验动物和原位肝移植法 :供体为ACI(RTIa)大鼠 ,受体为LEW (RT11)大鼠。用改良的Kamada法施行原位肝移植。2 .rhIL 10投予法 :rhIL 10治疗组分为rhI…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耐激素治疗的急性排斥反应(steroid-resistant acute rejection,SRAR)的诊疗方法.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实施596例成人肝移植中,共有96例患者发生113次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其中11例患者出现SRAR,回顾性分析以上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肝移植术后AR的发生率为16.1%(96/596),发生时间3~410 d,中位时间为17 d.11例发生SRAR的时间6~72 d,中位时间为19 d,3例患者接受OKT3治疗,8例患者接受IL-2单克隆抗体联合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治疗,7例患者治疗后排斥反应逆转.2例患者接受再次肝移植,与SRAR相关的死亡率为36.4%(4/11),其中1例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死于慢性肝功能衰竭,1例再次肝移植术后肾功能衰竭死亡,1例OKT3治疗后严重感染死亡.结论 肝移植术后SRAR虽然发生率低,但预后差,IL-2单克隆抗体和OKT3对部分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直视下套入式吻合肝动脉加袖套法吻合门静脉建立的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研究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中Fractalkine(Fkn)的表达情况。方法制备SD-Wistar大鼠全血供肝移植模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对照组:于移植术后第1天开始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3ml/kg);实验组:于移植术后第1天开始腹腔内注射环孢素A(3mg/kg)。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并于第3、5及7天分别处死5只大鼠,取肝脏标本,观察移植肝组织排斥反应强度(rejection activity index,RAI)及Fkn表达情况;余大鼠观察生存时间。结果对照组存活18只,实验组存活19只。实验组较对照组术后一般情况好,存活时间为19.50±4.51d,与对照组7.60±1.60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对照组移植肝小叶结构清楚,汇管区增大,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实验组移植肝组织RAI明显降低。术后第3、5及7天,对照组RAI为3.80±0.35、5.90±0.87及7.50±1.30,实验组为3.10±0.21、3.90±0.41及4.50±0.52。两组术后第7天RA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两组移植肝组织中均见细胞浆或细胞膜有棕色颗粒的Fkn表达,但实验组表达较弱。术后第3、5及7天,对照组Fkn细胞数为8.20±0.57、21.30±3.30及25.70±4.91,实验组分别为8.30±0.56、10.30±0.67及11.70±1.23;两组第5、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Fkn参与了同种异体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可作为诊断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指标之一。环孢素A可以通过抑制Fkn表达来抑制排斥反应发生的强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Mig、IP-10、I-TAC及其受体CXCR3的表达在大鼠肝移植手术前后的动态变化,分析其与肝移植急性排斥(AR)的关系。方法改良“二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和AR模型,分为4组:手术创伤组,肝移植无排斥组,肝移植急性排斥组,免疫抑制剂组。EHSA法检测血清Mig、IP-10、I-TAC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CXCR3的表达,用Cellquest软件分析阳性细胞百分率。半定量RT—PCR检测各组第7天肝脏组织CXCR3-mRNA的表达。结果(1)各组大鼠手术后外周血趋化因子Mig,IP-10,I-TAC及其受体CXCR3表达出现明显升高。(2)AR组在术后第3~5天起Mig,IP.10,I-TAC及其受体CXCR3表达均高于其他各组(P〈0.01)。(3)AR组大鼠在移植后第7天,外周血Mig、IP-10、I—TAC和CXCR3的表达随着AR组RAI积分的升高而逐步升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89,0.82,0.92(P〈0.05)。结论血清中趋化因子Mig、IP-10、I-TAC及其受体CXCR3的高表达与AR密切相关,有望成为诊断AR较特异、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方法,而肝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和排斥反应大大降低了移植肝的存活率。因此,急需一种既可以减轻肝IRI又可以促进同种异体移植物免疫耐受的新方法,以提高移植肝的存活率。细胞外囊泡(EV)是由细胞释放到细胞外微环境的纳米颗粒,可以通过修复自噬、免疫抑制和促进组织再生减轻移植物损伤。这使得EV成为肝移植领域的研究热点,但其临床应用面临着众多挑战,如EV的分离、纯化、鉴定、储存以及如何靶向递送到目标细胞等。本文对EV在肝IRI中的作用机制、EV临床应用面临的挑战及EV的潜在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EV在肝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对于维护移植肝功能,改善移植受者预后至关重要。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是由中性粒细胞激活后释放到胞外的一种以DNA为骨架,多种组蛋白和颗粒蛋白构成的纤维网状结构,研究表明肝移植术后供肝内中性粒细胞激活和NET的释放参与了包括缺血-再灌注损伤、急性排斥反应、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癌复发在内的多种肝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重点探讨NET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详述NET作为肝移植术后并发症防治潜在靶点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肝移植受者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提高临床肝移植疗效,改善肝移植受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白细胞介素15(IL-15)mRNA测定在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诊断及其与感染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共43例原位背驮式肝移植患者,术后1个月内,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连续检测胆汁和血清中IL-15mRNA的表达情况,胆汁和血送细菌培养。排斥反应均经病理切片证实。结果16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排斥组),12例发生感染(感染组),其余15例没有发生并发症(正常组)。在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确诊前,排斥组62.5%胆汁IL-15mRNA表达阳性,这一比例明显高于感染组的16.7%和正常组的13.3%(P〈0.叭);当排斥反应和感染确诊时,排斥组胆汁IL-15mRNA表达阳性的患者比例上升至87.5%,感染组为25.0%;采取相应措施治疗3d后,排斥组表达阳性的患者比例下降至18.8%,感染组为25.0%。外周血IL-15mRNA表达阳性率,在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确诊前,排斥组和感染组分别为37.5%和41.7%;诊断确立后,这一比例上升至68.8%和75.0%;治疗后两组IL-15mRNA表达阳性率迅速下降,排斥组和感染组各检测时相的外周血IL-15mRNA表达阳性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胆汁中IL-15mRNA的表达不仅有利于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还有助于其与感染的鉴别诊断及抗排斥治疗的疗效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肝移植6个月后发生的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肝移植术后肝穿刺活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理确诊结果分为AR组和非AR组,比较2组患者肝穿刺当天或前1天血常规中白细胞的分类,比较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在早期(术后1个月内)、中期(1~6个月)和后期(6个月后)AR组中的发生率,并评价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后期A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共185例次肝穿刺、161例肝移植患者资料入组,110例次AR,其中早期32例(29.1%)、中期54例(49.1%)、后期24例(21.8%).AR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显著低于非AR组,但淋巴细胞相对值、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和相对值显著高于非AR组.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4×109/L或相对值≥4%共28例,其中AR组25例(22.7%),早期、中期和后期AR分别为2例(6.3%)、13例(24.1%)和10例(41.7%),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诊断后期A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41.7%和100%.结论 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显著高于非排斥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对肝移植术后迟发性急性排斥反应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