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估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经验的累积对短期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90例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患者,按手术时间先后顺序分为3组:组1(2014年4月至2014年9月)第1~30例;组2(2014年10月至2014年12月)第31~60例;组3(2015年1月至2015年5月)第61~90例。分别对3组患者手术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5.7±7.6)岁,CHA2DS2-VASc评分为(3.8±1.5)分。手术成功率为94.4%。组1、组2、组3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分别为65(53~90)min比48(42~63)min比46(41~56)min(P0.001);X线透视时间分别为14(10~20)min比9(6~15)min比8(6~13)min(P0.001);对比剂剂量分别为94(70~140)ml比72(50~100)ml比68(50~92)ml(P0.001)。封堵器压缩比随学习曲线的延长逐渐增大,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比22.0%比25.0%,P0.001)。三组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呈逐渐减少趋势(20.0%比10.0%比3.3%,P=0.022)。结论随着操作经验的累积,WATCHMAN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手术安全性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2.
樊友启  王建安 《心脏杂志》2017,29(1):16-019
目的 对中国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预防血栓栓塞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进行单中心经验总结。方法 入选年龄40~90岁的非瓣膜性AF患者,CHADS2-VAS评分≥2分和HAS-BLED评分≥3分,且不愿意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或口服抗凝药物有禁忌证。经股静脉途径,穿刺房间隔,将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输送系统置入左心房,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装置至左心耳颈部。结果 入选102例AF患者,年龄(72±9)岁,CHADS2-VAS评分4~7(5.3±1.2)分及HAS-BLED评分3~4(3.4±0.6)分,均成功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系统,手术时间(76±18) min,围手术期及术后2个月随访无出血及栓塞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AF患者中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预防血栓栓塞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和冠状静脉窦辅助定位的改良房间隔穿刺技术指导下行左心耳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6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男性12例,平均年龄(71.0±6.0)岁,CHA_2DS_2-VASc评分为(4.1±1.5)分,均为华法林治疗禁忌证或华法林相关不良反应者,于局部麻醉下行经皮LAmbre或Amplatzer Cardiac Plug左心耳封堵器植入,均应用冠状静脉窦导管作为解剖标志完成房间隔穿刺。结果: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房间隔穿刺,无穿刺相关并发症发生。15例(94%)患者左心耳封堵成功,1例患者因左心耳解剖结构特殊放弃封堵。平均手术时间为(65.0±23.0)min,X线曝光时间(12.0±3.0)min。植入封堵器的固定盘平均直径(32.5±6.0)mm。结论:局部麻醉下,以冠状静脉窦导管作为解剖标志指导房间隔穿刺行左心耳封堵术总体而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Watchman封堵器左心耳封堵术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同一操作医师连续实施的39例Watchman封堵器左心耳封堵术患者临床资料。按手术时间顺序分为A组(2015年12月至2016年10月)、B组(2016年11月至2017年9月)、C组(2017年10月至2018年6月),每组13例。选择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术中造影时间、封堵伞释放时间、对比剂用量5项指标描述学习曲线,学习曲线的描绘采用累积和(CUSUM)分析法,同时结合并发症情况对学习曲线进行探讨。结果 39例患者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术中造影时间、封堵伞释放时间和对比剂用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08.74±48.73)min、(14.69±5.60)min、(38.10±16.18)min、(15.03±7.19)min和(251.28±94.23)ml。手术各时间节点及对比剂用量随手术例数的增加呈先下降后稳定趋势。三组患者的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术中造影时间、封堵伞释放时间、对比剂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手术时间、X线透视时间进一步分析,平均手术时间A组比B组、C组分别多71.84 min和105.00 min,B组比C组多33.16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平均X线透视时间A组比B组、C组分别多7.84 min、9.46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B组与C组的平均X线透视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A组、B组、C组发生率分别为30.77%、23.08%、1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3)。CUSUM学习曲线拟合优度R~2为0.9461,拟合方程∑_i(CUSUM值)=–0.0589X~2+2.2626X–0.835,拟合曲线在手术例数累积至第20例时,曲线相应点的切线斜率k变为负值。结论随着术者经验的积累,Watchman封堵器左心耳封堵术的安全性不断提高,累积手术例数达到20例时能够较好掌握此项技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传统左心耳封堵术需使用放射线及造影剂,但部分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因合并肾功能不全等疾病需避免使用放射线及造影剂,本研究旨在探讨单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皮封堵左心耳治疗房颤的可行性。方法:于2017-09至2017-12,入选合并慢性肾脏病Ⅳ期房颤患者5例。5例患者平均年龄(68.40±7.31)岁,平均体重(71.81±12.33)kg,平均左心耳开口直径(24.21±3.25)mm,术前平均肾小球滤过率(21.75±6.29)ml/(min·1.73 m~2)。患者均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术后1、2、3、6个月于门诊随访,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5例患者均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完成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平均手术时间为(33.93±10.37)min,封堵器直径32/36 mm 2例,30/36 mm 1例,26/32 mm 2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3.80±0.75)天,均顺利出院。平均随访2个月时,未发生封堵器脱落等手术并发症。结论:单纯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替代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无全身麻醉的改良经皮左心耳封堵术(PLAAO)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以TTE替代TEE引导、无全身麻醉进行PLAAO,术后定期临床随访,观察PLAAO相关主要不良事件。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器械操作均获成功、无封堵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即刻封堵成功率100%。住院及随访期间无PLAAO相关主要不良事件发生。本组14例患者改良局麻下TTE引导PLAAO患者手术时间及手术费用(不含麻醉及封堵器费用)分别为75~150(108±22)min及14601~33083(22491±5984)元。局麻患者较全身麻醉(全麻)患者每例节约麻醉费用960元。X线透视时间8~32(15.8±7.6)min。结论初步证实TTE替代TEE引导、无全身麻醉的改良PLAAO是安全有效的,这种方法简化了手术过程、有利于PLAAO的推广应用,但仍需更多病例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对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合并房颤的患者,同期进行经皮左心耳联合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珠海市人民医院及四川省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收治的13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合并房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即刻评价封堵疗效,并于术后45天,90天随访观察左心耳和房间隔封堵器的位置、血栓形成以及残余分流情况及患者临床表现。结果 1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及双盘式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术后即刻封堵效果满意,房缺封堵器封堵器位置满意,固定,无残余分流,WATCHMAN封堵器符合PASS原则,术中无器械表面血栓,无心包填塞及血管并发症。随访结果显示,13例患者无新发脑卒中者;未发现心功能恶化者;未发现封堵器移位;未发现左心耳封堵器残余分流加重及器械表面血栓。其中1例患者自行转为窦性心律。结论 对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合并房颤患者,同期实施左心耳联合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具有操作安全简便的特点,近、中期的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X线下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经皮单根血管入径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安全可行性。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导管室完成经典经皮介入封堵PDA治疗(造影组)和X线下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经皮介入封堵PDA治疗(超声组)病例。两组患儿均用超声心动图和X线评估封堵效果,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长、对比剂用量及射线剂量等。结果患儿年龄6个月~11岁,体重8~40 kg。超声组72例,造影组14例。所有患儿均一次封堵成功。超声组穿刺单根血管的有62例,造影组均穿刺两根血管,所有病例均无血管并发症。超声组手术时间为[(52.1±22.8)min比(111.0±42.4)min,P=0.030]、射线剂量[(25.4±19.0)mGy比(123.7±55.6)mGy,P<0.001]、对比剂用量[(0.2±1.2)ml比(42.5±14.4)ml,P<0.001]显著低于造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X线下联合经胸超声心动图经皮单根血管入径介入封堵治疗PDA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压缩比偏大WATCHMAN左心耳封堵(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LAAC)术后的短、中期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9年10月我中心实施WATCHMAN左心耳封堵治疗的患者(n=113),按封堵器压缩比≥25%分为压缩比偏大组(n=23)和压缩比正常组(n=90),研究临床基线资料,统计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短、中期情况。 结果 两组间基线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中位数14(3,39)月,压缩比偏大组无封堵器表面血栓形成、心脏压塞;无新发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无消化道出血、泌尿系出血以及颅内出血。压缩比偏大组左心耳双叶式形态比例、术中封堵器露肩比例以及术后随访中残余分流比例较压缩比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 P<0.01)。 结论 压缩比偏大组WATCHMAN LAAC器的短、中期随访结果是安全有效的,但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对非瓣膜性房颤合并冠心病的患者,同期进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联合冠脉介入一站式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珠海市人民医院2017年4月-2018年6月收治的5例房颤合并冠心病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后采用阿司匹林100mg Qd+氯吡格雷75mg Qd双抗1年,阿司匹林/波立维单抗长期使用的方案。术后即刻评价左心耳封堵及冠脉介入疗效,并于术后45天,90天随访观察左心耳封堵器的位置、血栓形成以及残余分流情况及患者临床表现。结果 5例患者均成功植入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及冠脉支架。术后即刻封堵效果满意,WATCHMAN封堵器符合PASS原则,冠脉介入治疗效果满意。术中无器械表面血栓,无心包填塞及血管并发症。随访结果显示,5例患者无出现脑卒中、心功能恶化者、封堵器移位、封堵器残余分流加重及器械表面血栓、心绞痛或心梗事件,且亦未发现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出血事件。结论 对非瓣膜性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同期实施左心耳封堵术联合冠脉介入一站式治疗的安全性可,有一定的可行性,近、中期的随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和心脏CT血管造影(CCTA)用于左心耳封堵术后随访检测器械相关残余分流(PDL)、器械相关血栓的效果。方法:纳入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成功接受左心耳封堵术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患者术后45 d、术后6个月同时进行CCTA和TEE检查,分析对比封堵器PDL、器械相关血栓形成及不良事件等。结果:49例患者成功行左心耳封堵术(Watchman~(TM)封堵器35例,Lambre~(TM)封堵器14例),平均年龄(68.3±9.4)岁,CHA2DS2-VASc评分为(3.24±1.28)分,HASBLED评分为(2.61±1.37)分。术后45 d,49例患者完成TEE和CCTA随访,术后6个月,39例患者完成TEE和CCTA随访。术后45 d随访时,CCTA的PDL检出率明显较TEE高(87.7%vs. 67.3%,P=0.006),另外两种检测手段均在同一例患者中检出器械相关血栓。术后6个月随访时,CCTA的PDL检出率仍高于TEE(84.6%vs. 20.5%,P0.001)。45 d随访时检出的1例器械相关血栓患者,在6个月随访时TEE和CCTA均显示仍存在器械相关血栓,TEE显示血栓大小从23 mm×8 mm缩小到14 mm×3.4 mm。该组病例中有1例患者诊断心原性脑梗死,无死亡事件发生。结论:左心耳封堵术后45 d似乎不能完全封堵左心耳,CCTA比TEE监测到更多的PDL,可作为左心耳封堵术后随访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合并左心耳血栓行左心耳封堵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连续入选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11例经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确诊左心耳血栓,抗凝方案治疗,但不能耐受长期抗凝及抗凝无效时,行左心耳封堵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纳入研究。结果 心房颤动患者包括阵发性、持续性和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平均年龄为78岁(57~93岁), CHA2DS2-VASc评分平均值为6.2(4~8)分,HAS-BLED评分平均值为3.6(2~6)分。左心耳血栓2型(近端至中端)和3型(远端)分别有2例和9例。3例患者抗凝治疗左心耳血栓消失后行左心耳封堵术,8例患者左心耳血栓存在情况下行左心耳封堵术(1例为2型血栓,7例为3型血栓)。2例患者左心耳血栓消失病例采用Watchman封堵器,其他患者均用LAmbre封堵器完成左心耳封堵术。1例患者左心耳LAmbre封堵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出院后随诊未再发生;其他病例未发生任何明显的围术期不良事件。术后8~12周TEE复查,3例发生左心耳器械相关血栓,继续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华法林或非维生素K口服抗凝药(NOACs)抗凝方案。中位随访时间为6(6,1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心血管和全因死亡、重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心力衰竭恶化和重大出血事件。结论 对于心房颤动合并左心耳血栓患者首选华法林或NOACs抗凝方案,抗凝无效或不能耐受、适宜左心耳封堵术的左心耳血栓患者,可选择左心耳封堵术作为替代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左心耳有不同的形态和结构,具有独立的舒缩功能,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这种舒缩功能消失,成为血栓形成的场所。因此,干预(封堵)左心耳可预防房颤患者脑卒中。目前封堵左心耳手术器械有PLAA.TO、WATCHMAN、Amplatzer,以及国产Lambre系统封堵器,在临床上均有应用,并能降低房颤患者的脑卒中。此外,左心耳也是一种分泌器官、封堵术有创,并会造成相应的有关并发症。因此,仍需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证实其利弊。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 ( 简称房颤 ) 患者具有更高的卒中风险。左心耳被证实是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主要部位。经皮左心 耳封堵术是近年来发展的通过微创导管术封堵左心耳以达到预防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新技术。许多左心耳封堵器 已经正式上市或者进入临床研究阶段。Watchman 是当前使用最广、循证医学证据最多的封堵器。Protect-AF 研究 是第一个头对头对比华法林预防卒中的随机对照研究。目前,Watchman 成为目前第一个经过美国 FDA 批准的左 心耳封堵器。与此同时,国产左心耳封堵器 LAmbre 及 Lefort 也崭露头角并相继进入临床研究。左心耳封堵术开启 了全球预防房颤患者卒中治疗的新模式,即由“局部封堵、单次手术”替代传统的“全身抗凝、终生服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对评价心房颤动(房颤)及非房颤患者左心耳形态学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入选的86例患者分为房颤组44例为拟行导管消融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对照组42例为无房颤的患者.所有患者经MSCT肺静脉成像检查,进行三维容积重建.测量左心耳容积、左心耳口长短径直径、左心耳与冠状动脉左回旋支的关系、左心耳嵴的长度及宽度.结果房颤组患者左心房容积(119.8±33.4)ml、左心耳容积(10.1±4.8)ml、左心耳口面积(293.2±113.7)mm2、左心耳口长短径(24.3±5.3)mm、(15.6±4.4)mm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分别为(89.6±29.2)ml,(7.5±3.1)ml,(221.5±87.6)mm2,(20.8±3.8)mm及(13.0±3.3)mm,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5).房颤组患者左心耳口面积自54.0 mm2~502.4 mm2不等,对照组为111.0 mm2~566.6 mm2不等.而两组中左心耳嵴的长度及宽度、左心耳基部同冠状动脉左回旋支的距离没有显著差别.结论在房颤患者中,除了左心房的增大,左心耳容积及左心耳口面积也显著地增大,提示左心耳形态学的改变同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房颤患者左心耳口面积相差很大,术前评价左心耳口对选择封堵器及其型号很有帮助.另一方面,左心耳非常接近冠状动脉回旋支,基于左心耳基部消融时,应谨慎选择消融策略以避免损伤回旋支.MSCT可作为测量及评价左心房、左心耳相关指标,明确左心耳周围组织结构的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验证对先天性房间交通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同期行经导管左心耳和房间交通封堵术的安全性、有效性及短期随访结果。方法根据纳入标准筛选患者,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应用LACBES或ACP2左心耳封堵器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并同期行房间交通封堵术。评价术后即刻、术后1 d、30 d、90 d、180 d的封堵疗效,封堵器形态、位置、并发症及心功能变化。结果共入选18例患者,其中16例应用LACBES、2例应用ACP2左心耳封堵器成功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同期15例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3例行卵圆孔未闭封堵术。术后即刻TEE检查显示封堵器位置满意、固定良好,无残余分流、心包积液相关并发症发生。围术期1例术后30 h出现心脏压塞,术后第5天转外科行封堵器移除及心内修补术。1例术后第17天猝死。其余患者在随访期间无新发心脏压塞、脑血管或外周血管栓塞、出血相关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140 d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治疗,其余患者术后30 d、90 d经胸超声心动图及术后180 d TEE随访结果良好。结论在先天性房间交通伴房颤患者中,同期行经皮左心耳封堵术与房间交通封堵治疗是可行的,手术安全、有效,短中期随访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经食管二维、三维超声心动图(2D TEE、3D TEE)在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非瓣膜性病变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左心耳封堵,其中男性27例,女性11例,年龄53~85(67.40±7.33)岁。术前均行常规经胸超声心动图(TTE)、2D TEE、3D TEE检查、术中2D TEE、3D TEE监测,术后1个月TEE随访。结果 2D TEE测得的左心耳最大入口处内径[(22.10±2.45)mm比(22.95±2.65)mm,P=0.154]、左心耳长度[(26.39±4.07)mm比(26.73±3.89)mm,P=0.154]与术中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测得的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分别为r=0.80,P0.001,组内的相关系数(ICC)=0.89(0.78~0.94);r=0.88,P0.001,ICC=0.94(0.88~0.96)]。3D TEE测得的左心耳最大入口处内径[(22.86±2.69)mm比(22.95±2.65)mm,P=0.89]、左心耳长度[(26.73±4.34)mm比(26.73±3.89)mm,P=0.154]与术中DSA测得的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分别为r=0.92,P0.001,ICC=0.96(0.92~0.98);r=0.94,P0.001,ICC=0.96(0.94~0.98)]。结论 2D TEE、3D TEE均能快速、精确地评价左心耳最大入口处内径及左心耳长度。可作为封堵器型号选择的重要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国产左心耳封堵器(LAMax~(TM))封堵犬左心耳的早期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30只健康杂交犬,体重为(27.8±3.7)kg,于左心耳封堵术前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及左心耳造影术,分别测量左心耳开口最大径、深度及LAMax~(TM)工作轴线,观察左心耳分叶,根据测量结果选择封堵伞大小及型号,进行左心耳封堵术,术后即刻再次行TEE及左心耳造影术评价封堵效果。结果:30只犬均完成左心耳造影,根据封堵器选择及释放原则,均成功封堵,其中27只应用LAMax~(TM),3只应用LAMax~(TM)plus,即刻封堵成功率100%。术后即刻TEE检查显示,30只封堵器形态良好;5只有残余分流,3只有少量心包积液,4只封堵伞盘对二尖瓣环造成压迫,锚定盘压缩比为10%~50%。结论:置入LAMax~(TM)早期有效、安全,TEE和左心耳造影相结合对LAMax~(TM)置入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lug封堵器新方法在细小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细小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38例,全部常规采取经肺动脉侧释放法,可以建立轨道的患者20例为对照组,如果经肺动脉侧不能建立轨道,则采用冠脉技术,经主动脉侧释放法的患者18例为试验组,于术后造影以及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研究两组封堵成功率、并发症和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技术成功率100%,试验组的X线辐射剂量为(140.0±5.4)mGy,手术总时间为(20.0±2.6)min,对照组的X线辐射剂量为(200.0±6.2)mGy,手术总时间为(30.0±3.1)min,术后3天、1个月、3个月、6个月超声心动图随访均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位置好,肺动脉压力正常。结论 Plug封堵器新方法介入治疗细小动脉导管未闭安全可行,试验组的X线辐射剂量及手术总时间均较对照组少,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类型的盘式左心耳封堵器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栓栓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内科住院行经皮下左心耳封堵术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55例, 其中男164例(64.3%, 164/255), 年龄(70.3±9.0)岁。根据封堵器类型分为LAmbre组132例和ACP组123例, 收集两组患者围术期主要并发症, 术后封堵器表面血栓(DRT)、血栓栓塞及主要出血事件等发生情况, 并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安全终点和主要疗效终点事件发生率。结果与ACP组相比LAmbre组左心耳口部直径较大[(28.5±5.4) mm对(25.3±4.5) mm, P<0.001], 阵发性房颤比例稍低(16.7%对26.8%, P=0.049), 其余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mbre组和ACP组植入成功率分别为99.2%和100%(P=1.000)。LAmbre组和ACP组术后分别有120例和114例完成影像学随访, 发现5例(4.2%, 5/120)和6例(5.3%, 6/114)DRT,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