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肝脏虽为免疫特惠器官,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其他器官移植,但术后排斥反应仍较为常见,规范的免疫抑制治疗是保证移植效果的关键。为进一步规范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治疗及排斥反应诊疗,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肝移植专家,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进展,并结合国际指南和临床实践,针对肝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应用原则、常用方案及各类型排斥反应的诊断与治疗,制订《中国肝移植免疫抑制治疗与排斥反应诊疗规范(2019版)》。  相似文献   

2.
肺移植手术技术日臻成熟,然而急、慢性排斥反应仍严重影响肺移植受者的长期生存率。免疫抑制治疗可以减少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但目前免疫抑制方案尚无统一标准。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肺移植免疫抑制治疗以及排斥反应诊疗,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从肺移植免疫抑制剂应用的基本原则、免疫诱导和维持治疗以及不同类型排斥反应的诊断和处理等方面,制订中国肺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及排斥反应诊疗规范(2019版)。  相似文献   

3.
心脏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包括诱导、维持和抗排斥反应治疗。如何合理应用免疫抑制剂,制定个体化免疫抑制方案,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仍是这一领域的难题。排斥反应是心脏移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涉及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其治疗原则主要取决于组织学证实的排斥反应级别和心功能损害程度。为进一步规范心脏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及排斥反应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心脏移植专家,总结相关国内外最新进展,结合国际指南和临床实践,从免疫诱导治疗、维持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排斥反应的识别以及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制订中国心脏移植免疫抑制治疗及排斥反应诊疗规范(2019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金黄地鼠至大鼠肝移植急性排斥的免疫抑制。方法:通过建立金黄地鼠至大鼠原位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观察环孢素A、脾切除太环孢素A加脾切除的免疫抑制作用。结果:坏孢素A能明显减轻移植肝的细胞浸润,但不能减轻肝细胞坏死和出血;脾切除能明显减轻肝细胞坏死和出血,但不能减轻移植肝细胞浸润,两者单独均不能延长受体的生存时间。结论:只有两者联合应用,既明显减轻单核细胞浸润,又明显减轻肝细胞坏死和出血,  相似文献   

5.
异种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中脾脏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脾脏在仓鼠到大鼠异种肝移植中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作用。方法 三袖套法建立仓鼠到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移植术后肝脏和脾脏的病理变化;采用补体介导的细胞毒检测异种肝移植术后血浆中抗仓鼠抗体滴度的变化;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脾脏中大鼠抗体的产生,脾脏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并观察环孢素A,环磷酰胺,切脾对移植术后生存时间及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结果 异种肝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时,脾脏急剧  相似文献   

6.
一氧化氮与肝移植排斥反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一氧化氮与肝移植排斥反应刁同进1综述吴孟超2姚晓平2审校过去人们一直认为一氧化氮(NO)是一种有毒的环境污染物,并不知道NO机制存在于生物体内并具有重要意义,直到1987年Ignarro等首先发现血管内皮细胞能产生NO,并证明NO确为血管内皮舒张因子...  相似文献   

7.
自从开展器官移植以来,外科手术技术和免疫抑制治疗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过去十年中,排斥反应和移植物失功发生率已明显下降。目前,应用免疫抑制剂的长期并发症已取代排斥反应成为移植治疗的主要挑战。与肾移植和心脏移植相比,肝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并不高,并且对移植物存活的影响较小,但不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也会导致移植失败。如何诱导产生稳定而持久的免疫耐受,适当的免疫调节治疗将是肝移植良好开展的主要保证。本文拟对免疫抑制剂的种类、应用情况和目前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并探讨肝移植免疫抑制治疗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经过40余年的发展,肝移植已广泛应用于救治终末期肝病。目前肝移植受者1年存活率已超过90%,5年存活率也达到了70%,这得益于手术技术的改进、围手术期管理的完善以及有效的免疫抑制方案。尽管如此,肝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目前仍保持在24%~60%,在儿童甚至高达50%~80%。因此,如何预防排斥反应、出现排斥反应后如何早期鉴别诊断以及治疗,仍是临床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四、肝移植围手术期常规免疫抑制方案 以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由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皮质激素组成,或在上述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基础上加以抗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单克隆抗体进行诱导的四联免疫抑制方案。各种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特点肝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根据发生时间及病理特点分为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和慢性排斥反应3种。超急性免疫排斥反应发生于肝移植后数小时至数天,由受体已存在的抗体与移植物内皮细胞抗原决定族结合介导的。如受体中抗体滴度高,移植物血流一经建立,就可引起移植物广泛坏死;如抗体滴度不够高,则受体免疫细胞恢复分泌抗体功能,数天后产生大量特异抗体与内皮细胞结合,促使补体黏附,产生血栓和使血管痉挛的多肽,使内皮细胞破坏、血管阻塞,并刺激内皮细胞产生粘附分子,促进炎性细胞浸润[1]。急性排斥反应多见于术后5…  相似文献   

11.
肝移植手术技术日臻成熟, 效果确定, 但术后仍可能发生移植肝无功能、术后出血及胆道并发症等, 影响受者长期存活。为进一步规范肝移植术后并发症诊疗, 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肝移植专家, 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进展, 并结合国际指南和临床实践, 针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 制订《中国肝移植术后并发症诊疗规范(2019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标准。方法 对于5例肝移植术后出现并发症的病人,进行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肝脏活检病理检查的综合分析,寻找其临床规律和组织学特征。结果 (1)急、慢性排异反应在临床表现和病理所见上均有其特征性改变和诊断标准。(2)其他并发症,如纤维化胆汁淤滞性肝炎和肝动脉血栓形成,也有各自的临床病理特点。(3)肝移植术前应做供肝质量评定。结论 了解和掌握排异反应的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要点以及其他并发症的临床病理特征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规范肝肾联合移植的技术操作,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学专家从肝肾联合移植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受者的术前检查和准备、供肝及供肾修整技术操作规范、麻醉技术操作规范、植入技术操作规范、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处理、术后排斥反应的诊断和处理、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原则和常用方案、术后随访等方面,制订本规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无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对原位肝移植术后近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6例肝移植受者分为两组.无皮质激素组(研究组)术后均采用他克莫司(Tac)[或环孢素A(CsA)]+吗替麦考酚酯(MMF)的免疫抑制方案,未使用皮质激素;有皮质激素组(对照组)术后均采用Tac(或CsA)+MMF+皮质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观察术后6个月内两组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参照Banff标准.结果 两组受者间性别、年龄、原发病、Child-Pugh评分、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注红细胞悬液及供肝热、冷缺血时间等基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期内,研究组和对照组接受移植肝穿刺活检各9例次,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者分别为5和4例,发生率分别为5.3% (5/94)和4.4%(4/9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采用无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方案不会增加近期(半年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肝移植手术技术日臻成熟,效果确定,但术后仍可能发生移植肝无功能、术后出血及胆道等并发症,影响受者长期存活。为进一步规范肝移植术后并发症诊疗,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肝移植专家,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最新进展,并结合国际指南和临床实践,针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与治疗,制订《中国肝移植术后并发症诊疗规范(2019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联合应用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MMF)和达利珠单抗的无激素免疫抑制方案的效果.方法 根据双盲和随机原则,将60例因良性终末期肝病而进行肝移植的受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研究组采用的免疫抑制方案为:FK506+MMF+达利珠单抗;对照组为:FK506+MMF+激素.术后对受者进行长期随访,比较两组存活率及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研究组受者术后1、2年存活率分别为89.3%和90.2%,对照组为70.2%和73.3%;研究组移植物1、2年存活率分别为92.4%和91.1%,对照组为75.1%和73.2%;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0.0%和28.5%;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受者伤口愈合不良、感染、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以及乙型肝炎复发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肝移植术后联合应用FK506、MMF和达利珠单抗的无激素免疫抑制方案效果良好,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