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郭晖  陈刚 《器官移植》2021,12(1):15-22
Banff移植病理学会议(Banff会议)的召开及Banff移植病理学诊断标准(Banff标准)的建立是国际移植病理学发展的里程碑.目前世界各器官移植中心均常规依据Banff标准进行移植肾的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学诊断.随后移植肾Banff标准的研讨和更新模式很快扩展至移植心脏、移植肺、移植肝、移植胰腺和移植小肠等各类...  相似文献   

2.
Banff移植病理学会议(Banff Conference on Allograft Pathology,简称Banff会议)是国际最高水平的移植病理学研讨会。首届会议于1991年在加拿大的Banff国家公园举行,遂以此命名[1]。Banff会议经研讨建立了Banff移植肾活组织检查(以下简称活检)病理学诊断标准并得到国际各移植中心的广泛采用,随后逐渐建立了移植肝、移植心脏、移植胰腺、移植小肠和复合组织移植等活检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3.
郭晖 《器官移植》2021,12(2):134-142
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是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效应机制之一,也是最常见的急性排斥反应类型.2019年Banff移植病理学诊断标准(Banff标准)根据免疫损伤病变的特征将TCMR分为急性TCMR(aTCMR)和慢性活动性TCMR(caTCMR).本文对TCMR的基本定义、移植肾Banff标准中TCMR病理学的...  相似文献   

4.
《器官移植》2021,12(3)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亦称体液性排斥反应,是由抗体、补体等多种体液免疫效应因子参与所致的排斥反应免疫损伤。AMR在超急性排斥反应、急性排斥反应以及慢性排斥反应中均发挥了重要的致病作用。本文对AMR的基本定义、Banff移植病理学诊断标准(Banff标准)中AMR病理学的研究历程及其主要成果以及移植肾AMR的主要病变特征进行综述,旨在为准确诊断、及时治疗AMR提供依据,以保障移植肾和受者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5.
1Banff移植病理学会议的起源及其简要历程Banff移植病理学会议(Banff Conference on Allograft Pathology,简称“Banff会议”)创立于1991年,截止至2021年,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1-5])。Banff会议及其移植病理学诊断标准的建立和不断更新,是国际移植病理学发展中的里程碑,不仅极大地提高了器官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及其治疗水平,而且也形成了一个新的学科即移植病理学。  相似文献   

6.
移植肝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学不仅在供肝病理学评估,而且在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是不可缺少的.移植肝并发症的病理学诊断相关研究随着临床肝移植的扩展而日益深入,国际上逐渐制订了Banff移植肝活检病理学诊断标准,我国移植肝活检的病理学研究也逐步开展,并逐渐形成了适合我国肝移植临床实际的移植肝活检病理学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7.
肝脏移植后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肝移植排斥反应的病理诊断。方法 综述近10余年来对肝移植排斥反应诊断的文献资料。结果 体液性排斥反应较少见。主要表现为移植后数天或1周内移植肝血管内血栓形成,肝损伤或坏死,较贤、心移植发生晚,急性排斥反应一般按Banff标准诊断,慢性排斥反应主要是汇管区小叶间胆管消失,肝动、静脉炎变、纤维化,管腔变窄,肝细胞炎变,斑点状坏死,但发生率较肾、心、肺、胰等移植为低。结论 Banff标准可作为目前诊断肝移植排斥反应的最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多瘤病毒相关性肾病(PyV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肾移植术后确诊PyVN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穿刺原因及病理学诊断时间。按Banff 2018标准进行组织学分级,比较各级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特征。分析患者血、尿BK病毒DNA载量及移植肾功能。比较各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患者病理诊断PyVN距肾移植手术时间为16(8,29)个月,血清肌酐升高为穿刺的主要原因。44例患者中,PyVN 1级19例、2级21例、3级4例,各组光学显微镜下病毒包涵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8),2级患者炎症细胞浸润、间质纤维化、肾内多瘤病毒载量均多于或高于1级患者,3级患者炎症细胞浸润及肾内多瘤病毒载量多于或高于1级患者,3级患者肾内多瘤病毒载量多于或高于2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确诊时39例患者具有血、尿BK病毒DNA载量检测记录,其中38例尿BK病毒阳性,30例血BK病毒阳性。患者确诊PyVN时血清肌酐较术后1个月升高,末次随访时血清肌酐较确诊PyVN时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慢性移植肾肾病组织非特异性细胞浸润的意义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间83例肾移植受者的资料,受者均经移植肾穿刺证实为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按照Banff 2009标准,病例分为3组:慢性活动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CTMR)组、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CAMR)组和无特异性的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NOS)组.检测并分析移植肾组织中肾小管和肾间质病变程度,CD4+、CD8+、CD20+和CD3+细胞浸润以及补体C4d染色情况.随访2年,记录移植肾存活率.结果 CTMR组受者为34例(40.9%),CAMR组为12例(14.6%),NOS组为37例(44.5%).3组间质炎症浸润范围、管周毛细血管炎和管周C4d沉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TMR组肾间质CD4+和CD8+细胞数高于CAMR组和NOS组.CTMR组移植肾存活率为73.5%,NOS组为78.4%,CAMR组为41.7%;CAMR组预后最差(P<0.05).结论 CAMR预示肾功能预后不良,CD4+和CD8+细胞浸润是CTMR较特异性的指标,可能有助于CTMR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胰腺移植和胰肾联合移植是治疗1型糖尿病和部分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导致的肾衰竭的最佳治疗方法。胰腺移植的类型主要包括同期胰肾联合移植(SPK)、肾移植后胰腺移植(PAK)和单纯胰腺移植(PTA)。在所有的胰腺移植类型中,对移植胰腺的活组织检查(活检)仍然是明确诊断其排斥反应并与其他并发症进行鉴别的最佳方法。本文对移植胰腺活检的方法及其相关的研究进展、移植胰腺活检排斥反应诊断标准及其进展、移植胰腺主要的并发症及其病理学表现进行阐述,旨在为指导临床对上述并发症予以准确诊断,良好地保障移植胰腺和受者的长期存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是近来获得公认的导致移植物失功能的主要因素,其临床诊断需要结合移植物功能检测、受者血清供者特异性抗体检测和移植物活组织检查病理学观察及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予以综合判断。其中病理学诊断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本文简述了AMR近来的研究历程和其在主要移植器官内的基本病理学变化特征。移植肾、心脏等主要移植器官发生AMR时可见明显的毛细血管床部分C4d沉积,而移植肝往往C4d沉积不明显。鉴于临床C4d阴性AMR,近来研究较多集中于利用蛋白组学等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协助诊断AMR和寻找新的诊断标志物,移植肝AMR特殊病理学特征如中央静脉炎的意义和C3d、C4d协同染色在移植心脏AMR诊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B超引导下移植肾穿刺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B超引导下移植肾穿刺活检的安全性及在移植肾功能损害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003-2006年经皮移植肾穿刺活检52例.男37例,女15例.平均年龄35岁.术前均行彩超检查,超声定位下用Magnum保险式自动活检穿刺枪穿刺.活检组织行苏木素-伊红染色、PAS染色、Masson染色、六胺银染色,免疫荧光检查4μm冰冻切片,直接法行IgA、lgG、IgM和补体染色.依据Banff 97标准诊断.结果 病理检查结果为慢性/硬化性移植肾肾病(CAN)20例、急性/活动性排斥反应(AR)15例、急性肾小管坏死(ATN)4例、环孢素(CsA)肾毒性反应(CsA-NT)8例、移植肾肾炎(TGN)4例、高血压肾病(HN)1例.AR、ATN、CsA-NT和高血压肾病共28例,其中15例AR患者均予甲泼尼龙冲击3 d,10例将CsA或吗替麦考酚酯加量,5例将CsA转换为他克莫司,1例因放弃治疗而失肾,余14例获逆转.4例ATN经血液透析治疗1~4周后移植肾功恢复正常.5例急性CsA-NT者CsA减量后肾功能恢复,3例慢性CsA-NT者CsA更换为小剂量他克莫司后血肌酐稳定.经针对性治疗后,移植肾功能逆转23例(82%)、稳定4例(14%)、恶化1例(4%).1例高血压肾病者经降压护肾治疗,移植肾功能稳定.CAN、TGN 24例,经反复调整治疗方案后移植肾功能逆转13例(54%)、稳定5例(21%)、恶化6例(25%).结论 超声定位下Magnum自动活检枪行移植肾穿刺安全可靠,活组织病理检查对于肾移植术后肾损害的病因诊断、指导抗排斥反应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黄嘌呤氧化脱氢酶(XOD)在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 实验分同系移植组和异系移植组两组.采用左肾原位移植术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分别于术后1、4、7 d切取受体左肾,观察其形态学改变,应用比色法检测移植肾组织中XOD和活性氧(ROS)的活力,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XOD的表达.结果 异系移植组术后第4、7天呈现典型的急性排斥反应的病理改变.该组各时间点的XOD活力、ROS水平、Banff总分及免疫组织化学评分与同系移植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系移植组移植肾XOD活力、ROS水平、Banff总分及免疫组织化学评分之间均呈正相关(r≥0.751,P<0.01).XOD表达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内皮细胞和浸润的单核巨噬细胞中.结论 XOD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监测和移植肾穿刺病理学检查早期诊断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的必要性。方法筛选51例术后产生新生供体特异性抗体(dn DSA)的受者,检测供体特异性抗体(DSA)及其结合C1q的能力,同时进行移植肾穿刺病理诊断。对于符合AMR诊断的受者,比较分析移植肾功能不稳定组和稳定组受者的DSA类别、补体结合能力和移植肾病理组织Banff评分。对无排斥反应组、移植肾功能不稳定组和稳定组受者的移植物进行Ka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在移植肾功能不稳定组和稳定组受者中,HLA抗体的不同类别、DSA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值、补体相关检测C1q结合力和C4d管周毛细血管沉积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组织形态学损伤方面,两组在微血管炎、动脉内膜炎、肾小管-间质炎、移植肾小球病、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等表现的Banff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移植肾功能不稳定组受者移植物累积存活率显著低于稳定组,稳定组明显低于不符合排斥病理诊断的受者(P=0.002)。结论肾移植术后定期监测抗HLA抗体和做移植肾病理穿刺检查非常必要,有助于早期发现和诊断AMR。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猕猴预致敏后肾移植加速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及病理学变化特点.方法 建立猕猴皮肤预致敏后肾移植加速性排斥反应模型(供、受者各3只).检测3只受者皮肤移植预致敏前、后及肾移植后血清内供者特异性抗体的变化.并在发生排斥反应时对移植肾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测定补体、抗体的沉积及各类型淋巴细胞浸润情况)及病理学分析.结果 3只受者均发生了加速性排斥反应.其中2只受者在预致敏后血清中供者特异性抗体明显增加,对供者的淋巴毒反应明显升高;肾移植后受者血清中供者特异性抗体及针对供者的淋巴毒进一步升高.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排斥反应的移植肾内有明显的动脉坏死、血栓形成、间质出血、中性粒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染色显示移植肾内有大量的补体、抗体沉积(主要为IgG),而各种类型的淋巴细胞浸润少见.另1只受者体内的供者特异性抗体及对供者淋巴毒反应的升高程度不如前2只明显,病理学变化以肾小管损伤为主.结论 皮肤移植预致敏可以诱导受者产生程度不等的预存抗体,导致大多数移植肾在术后早期发牛主要南抗体和补体介导的严重的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因排斥反应而丧失功能的移植肾组织中浆细胞的浸润情况及补体CA裂解产物C4d的沉积情况,分析浆细胞浸润、C4d沉积与体液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方法 切取40例因排斥反应而丧失功能的移植肾,取其组织,进行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依据Banff 97标准对排斥反应进行病理分型,检测肾组织中C4d、CD38和CD138的表达,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同时以10例非排斥因素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者为对照.结果 40例排斥反应中,超急性排斥反应5例,急性排斥反应9例,慢性排斥反应26例;40例中,C4d阳性17例(42.5%),CD38阳性25例(62.5%),CD138阳性23例(57.5%);有9例(22.5%)的C4d、CD38和CD138同时阳性,其中超急性排斥反应1例,急性排斥反应3例,慢性排斥反应5例.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C4d的沉积与CD38和CD138的表达存在相关性(P<0.05,P<0.01).10例对照者中,C4d和CD38染色阳性各1例,无C4d、CD38和CD138均阳性的病例.结论 CD38和CD138与C4d的沉积存在相关性,提示移植肾中聚集性浸润的浆细胞可能通过局部分泌抗体的方式参与移植肾的体液排斥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心脏移植术后移植心中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的发生情况及其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 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接受心脏移植的受者10例.术后受者移植心功能异常时,以及术后1个月、3个月、1年、2年和3年时进行移植心心内膜心肌活检(EMB),共取得17份活检组织样本,进行常规病理学和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依据2004年国际心脏和肺移植学会(ISHLT)的病理学诊断体系以及移植心AMR诊断体系进行病理学诊断.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以0至+++予以分级.结果 10例17次EMB中,1次样本不合格,余16次EMB中,7例次诊断为C4d阳性AMR,3例4次诊断为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2例次诊断为Quilty损伤.7例次AMR中,1例合并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余6例次均为单独发生.10例受者中,1例移植后20个月死亡,尸体解剖检查诊断为慢性排斥反应合并AMR和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ISHLT分级3级).其移植心AMR组织学特征为局灶性至广泛性心肌间毛细血管内皮C4d阳性沉积.结论 AMR是心脏移植术后主要的并发症之一,EMB及其C4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早期诊断AMR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了进一步规范器官移植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器官移植专家和移植病理学专家,从移植病理学诊断的基本内容、基本原则、基本方法等方面,制定器官移植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之移植病理学诊断的基本规范;从尸体供肾病理学评估、移植肾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移植肾活检病理学诊断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移植肾活检电镜诊断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等方面,制定器官移植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19版)之移植肾脏病理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肾移植后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AHR)的可能机制,及其在临床早期诊断和防治AHR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296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肾移植术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动态监测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和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HE染色检查移植肾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C4d的沉积、浸润淋巴细胞表面分子标记.AHR诊断标准参照Banff 2005标准,并结合受者的临床相关指标.结果 296例受者中,术后共有25例发生了AHR,发生率为8.4% (25/296).术前PRA阳性者和阴性者术后AHR的发生率分别为23.1%(6/26)和7.0%(19/2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发生AHR和未发生AHR受者的DSA阳性率分别为88.0%(22/25)和0.4%(1/271),出现C4d沉积阳性率分别为80.0%(20/25)和6.7% (4/60),两者间DSA阳性率和C4d沉积阳性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和(或)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利妥昔单抗等治疗后,19例AHR被逆转,其余6例因治疗无效,发生移植肾破裂,导致移植肾被切除.结论 PRA和DSA在肾移植术后AHR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术后应立即开始监测PRA和DSA,以达到预防、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AHR的目的,进而改善移植肾的存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本中心移植肾活检的病理学类型、特点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2月~2007年11月共117 例移植肾穿刺活检的病理学资料.根据Banff97 移植肾活检病理学诊断与分类方案,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并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研究.结果 117例移植肾穿刺活检标本的病理类型为:急性排斥反应共68 例,占58.1%;慢性移植物肾病20 例(17.1%);临界性病变11例(9.4%);CNI药物中毒4例(3.4%);急性肾小管坏死3例(2.6%);其他包括正常和无法确 诊共11例(9.4%).经治疗后,急性肾小管坏死和药物中毒的患者全部好转.11 例临界性病变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1.8%.慢性移植物肾病的20 例患者,治疗后15 理例(75%)好转.三个时间段急性排斥(O~3 个月、3~12 个月和大于12 个月)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57.1%、41.7%和75%.结论 移植肾穿刺活检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急性排斥仍然是影响移植肾功能的重要因素,并且不同时间段发生的急性排斥治疗效果存在差异.提高对临界性病变的认识并早期治疗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