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指导和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6个月的随访结果。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阜外医院因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OCT指导的PPCI患者275例(OCT指导组)。收集全部入选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合并疾病、冠状动脉造影和OCT特征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从单纯CAG指导的PPCI患者数据库中1∶1回顾性顺序匹配275例患者(CAG指导组),对比两种策略对6个月临床随访结果的影响。结果OCT指导组中,OCT评估发现斑块脱垂151例(54.9%),支架贴壁不良113例(41.1%),支架近和/或远端夹层38例(13.8%),其中3例(1.1%)同时发生支架近端和远端夹层,38例远端夹层患者中,需行补救性置入支架2例。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OCT指导组与CAG指导组比较,心血管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卒中和出血终点事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82)。结论与单纯CAG指导相比,OCT指导的PPCI并不能降低6个月的临床终点事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应用的指导作用。方法:入选40例于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根据罪犯血管狭窄程度分为两组:A组(狭窄程度≤75%,n=20)冠状动脉造影后行OCT检查,观察有无富含脂质斑块、薄帽纤维粥样斑块、斑块破裂、血栓,并测定病变狭窄程度;如需置入支架,则在术后即刻复查OCT,观察有无支架杆贴壁不良、血管夹层、组织脱垂等。B组(狭窄程度75%,n=20)仅在支架置入术后即刻行OCT检查。结果:A组20例患者的20支罪犯血管中,15支(75%)病变狭窄程度70%,其中3支为支架内再狭窄,6支血管发现斑块破裂,3支血管发现血栓形成,共发现富含脂质斑块22处、薄帽纤维粥样斑块9处(平均纤维帽厚度0.06 mm);共置入支架19枚,术后即刻行OCT检查,13枚支架(68.4%)可见不同程度的组织脱垂,平均最大组织脱垂面积为0.16±0.05(0.09~0.21)mm2,4枚支架(21.1%)中8个支架杆贴壁不良。B组20例患者的20支罪犯血管共置入34枚药物洗脱支架,术后即刻行OCT检查,有28枚支架(82.4%)存在不同程度的组织脱垂,平均最大组织脱垂面积为0.40±0.31(0.06~1.02)mm2。有9枚支架(26.5%)共20个支架杆贴壁不良。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以上,未发生严重心脏缺血事件。结论:OCT技术在支架术前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结构、辨别不同斑块、斑块破裂及血栓,精确测量管腔狭窄程度。在支架术后可清晰显示血管夹层,组织脱垂及支架杆贴壁情况,可以指导及评价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3.
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作为成熟的冠状动脉血管内成像技术,已成为冠状动脉造影的重要补充手段。IVUS的优势在于透射深度大,在管腔结构之外可获取血管壁结构;而OCT则空间分辨率高,与组织学结果高度相关。随着无需球囊阻断血流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FD-OCT)的不断推广,OCT临床实用性增强。本文就最新研究进展中IVUS与FD-OCT的成像方式、对病变血管的评估效用及对介入治疗的指引作用进行对比,以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影像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5.
6.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系统(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医学断层成像技术,可以提供冠状动脉的微观成像。OCT定义的薄纤维帽斑块是指纤维帽厚度不足65um的脂质斑块,常用作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的应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的相关研究成为了热点.新生血管可能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提供营养、运输氧气和炎性细胞等,对斑块的形成及愈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一机制还不清楚.目前有关应用OCT评价新生血管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的报道相对较少,该文就这方面的研究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精准指导下三步法优化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介入治疗进行初步的探究。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就诊的32例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基线资料、手术数据、OCT数据及随访结果。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 32例患者的平均年龄(59.8±11.1)岁。男性30例,女性2例。所有患者平均左室射血分数为(58.3±7.6)%。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靶血管为前降支27处,回旋支4处,右冠5处。根据Mehran分型,Ⅰ型13处、Ⅱ型9处、Ⅲ型10处及Ⅳ型4处。OCT指导“三步法”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病变手术成功率为100.0%(32/32)。OCT显示,术前最小管腔面积为(1.9±0.8)mm2,面积狭窄率为(67.0±11.0)%,术后最小管腔面积(5.0±1.3)mm2,面积狭窄率为(24.0±10.5)%。术中使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25处,使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10处,单纯使用普通球囊扩张处理1处。无患者在术后住院期间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及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无心肌梗死及死亡发生。32例患者中,6个月内发生心绞痛患者5例(15.6%),其中再次血运重建患者1例(3.1%);非心源性死亡患者1例(3.1%)。结论 OCT三步法指导支架内再狭窄介入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指导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常用方法,但受其局限性的影响。近年来许多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弥补了冠状动脉造影的不足,其中血流储备分数、血管内超声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的应用最为广泛,使临床医生对狭窄血管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及斑块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为冠状动脉病变是否进行血运重建提供了很大帮助。本研究就将目前指导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的常用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对支架术后支架边缘夹层的发生率及其预后进行评价.方法 选取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接受OCT检查的患者,利用OCT对支架边缘的图像进行分析与测量,计算OCT观察到的支架边缘夹层的发生率,记录支架边缘夹层的撕裂深度、开口宽度、撕裂片最大长度等数据并进行分析,观察斑块的性质并随访12个月观察预后.结果 入选92例患者,扫描106枚支架,纳入分析的支架边缘区域184个,最终发现18例患者的20个支架部位和24个支架边缘出现夹层,应用OCT观察PCI术后夹层发生率为19.6%,明显高于造影发现.这些患者的特征是年龄更大(P<0.001)、高血压(P=0.007)及吸烟(P=0.049)的更多,多发生于钙化斑块(P=0.002)、纤维斑块较少见(P=0.008).随访12个月,仅被OCT发现的夹层患者与无夹层患者相比,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OCT观察发现PCI术后夹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造影,其中仅被OCT发现的夹层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血栓抽吸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单纯PCI对心肌再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215例,根据术前是否进行血栓抽吸分为血栓抽吸联合PCI组(105例)和单纯PCI组(110例),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PCI术中情况和疗效。结果与单纯PCI组相比,血栓抽吸联合PCI组患者TIMI血流Ⅲ级、ST段回落≥1/2、左心室射血分数≥50%发生率较高,心肌染色分级较高,无复流、再发心肌梗死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PCI能够改善患者的血运和心肌再灌注,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仅能提供血管腔的影像,不能反应血管壁和粥样硬化斑块本身的信息,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则可补充之,获得连续血管横断面图像,对斑块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识别易损斑块,判断临界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导冠脉介入治疗(PCI),并观察支架扩张、贴壁和内膜修复及增生情况,发现晚期支架贴壁不良和断裂等.应用IVUS和OCT指导PCI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分辨率相差10倍,IVUS成像较模糊,而OCT更清晰,两者合一、互相补充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技术的不断发展,血管内成像技术在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诊疗中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作为新一代血管内成像技术,它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图像以及接近显微水平的斑块特性,支架内再狭窄,血栓特征等细节,而这又决定它可以更好地预测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发生以及更准确的识别其病因。目前,有研究表明OCT对PCI手术的优化及对支架内皮化、新生内膜增生的评价可以改善及预判临床预后,相信随着OCT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在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的广度及深度将会显著增加,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方法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即刻贴壁不良及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该院心内科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接受PCI的8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疾病类型分为ST抬高组21例、非ST抬高组22例、稳定组19例、不稳定组18例,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支架后半年行OCT检查,观察PCI术后即刻贴壁不良,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预扩张比例、冠状动脉病变C类型以及靶血管的狭窄程度在冠心病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支架前最小管腔面积、管腔狭窄程度在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后半年复查管腔狭窄程度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术后即刻贴壁总不良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药物洗脱支架(DES)、裸金属支架(BMS)、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疾病类型及狭窄程度与支架后即可贴壁不良反应呈现正相关,后扩张压力呈现负相关(P0.05)。结论支架类型(BMS)、疾病类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及狭窄程度可以增加支架后即可贴壁不良反应率,后扩张压力大小可降低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基层非急诊经皮冠脉内介入治疗(PPCI)医院静脉溶栓联合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1月-2019年4月期间2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使用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普佑克)静脉溶栓再灌注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3-72 h内经皮介入观察梗死相关冠状动脉再通情况。结果24例患者(92.31%)临床再灌注成功,1例患者溶栓成功后死于心源性休克(3.85%),梗死后心绞痛、再梗塞或需紧急血运重建、严重出血的发生率均为0。最常见的再灌注心律失常是室性早搏(41.67%),梗死相关动脉血流TIMI≥2级21例(80.77%),5例(19.23%)患者不需要支架植入。结论使用普佑克联合介入治疗为非PPCI医院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9.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transradial intervention,TRI)由于穿刺点出血并发症较少而应用广泛,然而近期有研究表明TRI与严重的桡动脉急慢性并发症有关。高分辨率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能清晰地显示桡动脉管壁结构,是目前评价桡动脉急慢性结构损伤最准确的方法。本文论述了OCT评价桡动脉结构的方法、急慢性损伤研究的现状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SCAD)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罕见原因,SCAD被指定为自发性,非外伤性非医源性冠状动脉壁破裂形成假腔和壁内血肿(IMH)。IMH能够压迫真腔引起ACS,常规血管造影往往很难识别血管内结构改变,冠状动脉腔内成像技术,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应用改善对情况的认识,为SCAD诊断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