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目的探讨伴桥本甲状腺炎(HT)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手术策略。方法 2016年7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PTC病人884例,比较伴HT和不伴HT的PTC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伴HT的PTC病人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伴HT的PTC病人占总PTC病人的30.8%。与不伴HT的PTH病人比较,伴HT的PTC病人女性比例更高,年龄更小,病灶边界不清比例更高,甲状腺包膜受侵比例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龄、肿瘤最大径大及甲状腺包膜受侵,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越大(OR值分别为0.940,1.644,0.434,P值分别为<0.001,0.027,0.012)。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39.5岁及肿瘤最大径0.525 cm是伴HT的PTC病人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截点。结论伴HT的PTC多见于年轻女性,其病灶边界不清,甲状腺包膜不易受侵,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更低。手术可行单侧甲状腺及峡部切除或甲状腺全切除,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可个体化处理,对于年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 thyroiditis,HT)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特征。方法 收集近年来有关合并HT的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与未合并HT的PTC患者相比,合并HT的PTC患者可探及更多肿大淋巴结,但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仍存在争议;患者为男性、年轻以及肿瘤直径较大、腺外侵犯、多灶癌、BRAF基因突变、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水平高可作为术前评估合并HT的PTC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甲状腺结节纵横比>1、极低回声、钙化和淋巴结钙化、液化、淋巴门消失等超声特征可以用来评估合并HT的PTC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结论 从本综述的结果提示,合并HT的PTC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待探究,结合相关危险因素与超声影像特征可帮助评估颈部淋巴结情况,为早期发现转移淋巴结和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方案提供依据并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是最大径≤1 cm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1];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与PTMC相关性目前仍有分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142例PTMC行甲状腺全切除及颈淋巴结清扫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旨在探讨HT与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资料与方法 1.资料:收集我院2006年4月至2011年7月经病理证实为PTMC的142例患者,既往无甲状腺手术病史,行甲状腺全切除同时接受颈部中央区(Ⅵ区)及颈部侧区(Ⅱ、Ⅲ、Ⅳ及Ⅴ区)淋巴结清扫术.女性105例,男性37例,年龄为(45.2±11.2)岁,肿瘤大小(8.00±2.02)mm.合并HT患者29例,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同时转移患者37例(26.1%),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患者84例(59.2%),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患者47例(33.1%).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临床淋巴结阴性(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普外科行甲状腺切除术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CLND)的250例cN0期PT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通过单因素分析方法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淋巴结转移特点、相关危险因素及术中送检淋巴结冰冻病理学检查的价值。方法本研究选择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经过病理明确诊断的PTC患者441例,回顾性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区域分布,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大小、数量、被膜侵犯、合并疾病的关系,以及术中送检淋巴结阳性率与术后病理的一致性。结果 441例PTC患者中男性129例,女性312例,男∶女为1∶2.42,平均年龄42.9(42.9±12.8)岁。PTC肿瘤平均大小为(0.89±0.53)cm。肿瘤位于甲状腺左叶173例(39.2%),右叶176例(39.9%),双侧腺叶均受累92例(20.9%)。306例为单发肿瘤(69.4%),135例为多发肿瘤(30.6%),294例累及甲状腺被膜(66.7%)。PTC患者中合并甲状腺腺瘤34例(7.7%);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153例(34.7%);合并结节性甲状腺炎28例(6.3%)。PTC总淋巴结转移率为52.8%(233/441),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92例,中央区及颈侧区转移32例,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仅有颈侧区淋巴结转移9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肿瘤大小、肿瘤数量、甲状腺被膜受累等因素(P0.05)。术中送检区域淋巴结与术后病理一致性达84.1%,假阴性率为15.9%。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肿瘤数量、甲状腺被膜受累等因素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术中选择性送检淋巴结对中央区淋巴结状态有很高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临床病理及颈淋巴结转移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6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323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多灶性PTC患者148例,单灶性PTC患者175例。结果:多灶性PTC患者与单灶性PTC患者间性别、年龄、癌灶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前者更易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P0.001)、颈侧区淋巴结转移(P=0.028)及腺外浸润(P0.001);多灶性PTC患者中,癌灶数≥3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P=0.010)、侧区淋巴结转移率(P=0.018)及腺外浸润的发生率(P=0.020)明显高于癌灶数=2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癌灶最大径(P=0.005)及癌灶数量(P=0.006)为多灶性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多灶性PTC较单灶性PTC侵袭性强,更易发生转移、浸润,建议选择全甲状腺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作为标准化手术方式,颈侧区存在可疑肿大淋巴结者应积极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N_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临床特点及中央区淋巴结隐性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72例行甲状腺切除术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N_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临床资料,将其中250例PTMC患者(肿瘤直径≤1.0 cm)作为研究组,122例普通PTC患者(肿瘤直径1.0-2.0 cm)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分析PTMC的临床特点及中央区淋巴结隐性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中央区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8%(82/250)和42.6%(52/1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研究组中央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多灶性肿瘤、包膜侵润有关(均P0.05),而与结节的超声特征及其他因素无关(均P0.05);对照组中央淋巴结转移与各研究因素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大小(OR=2.916,95%CI=1.19-4.37)、多灶性肿瘤(OR=1.230,95%CI=0.68-2.75)、包膜侵润(OR=1.923,95%CI=1.06-3.70)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cN_0期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与普通PTC相似,肿瘤大小、多灶性肿瘤、包膜侵润是cN_0期PTM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回顾分析手术治疗的56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7.1%(32/56),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多灶性、包膜侵犯是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肿瘤位置、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结果表明,对于有高危因素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应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小乳头状甲状腺癌(PTM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HT)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颈淋巴结转移规律。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12年10月治疗的284例PTMC患者临床资料,按是否合并HT分为研究组(n=58)与对照组(n=226),分析PTMC合并HT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以及PTMC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结果:58例PTMC合并HT患者中女性52例(89.7%)。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多发病灶、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合并中央区的淋巴结转移、与PTMC合并HT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TMC合并HT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及颈侧区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 结论:PTMC合并HT以女性患者多见,常为多发病灶,并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连续性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细化分区术中冷冻病理结果对淋巴结转移的提示作用,从而指导手术治疗方式。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术后病理明确诊断PTC并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患者29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术中喉前淋巴结、气管前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冷冻病理结果与术后石蜡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以及术中送检淋巴结数量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性的关系。结果:所有PTC患者均合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术中冷冻送检淋巴结与术后石蜡病理结果一致性达到81.2%,假阴性率为15.4%。当送检淋巴结数量5个时,术中冷冻病理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可达到93.7%,假阴性率为6.3%。结论: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术中选择喉前淋巴结、气管前淋巴结、气管旁淋巴结进行冷冻病理检查,可有效提示中央区淋巴结是否受累,且送检淋巴结数量5个时可更加有助于判断中央区淋巴结是否转移。结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可为患者设计更为精准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灶性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回顾湘雅医院甲状腺外科2013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70例PTMC患者资料,比较多灶PTMC与单灶性PTM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并分析多灶性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70例患者中共120例多灶性PTMC(44.4%)。与单灶性PTMC患者比较,多灶性PTMC患者男性比例增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包膜侵犯发生率明显升高(均P0.05)。多灶PTMC患者的肿瘤最大直径(5~10mmvs.5mm)及是否存在包膜侵犯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有关(均P0.05),而病灶的数目(2vs.≥3)及分布(单侧vs.双侧)与中央区淋巴结的转移发生率无关(均P0.05)。结论:多灶性PTMC较单灶PTMC具有较差的临床病理特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增加。多灶性PTMC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很有必要的,尤其对于是肿瘤较大、有包膜侵犯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乳头状甲状腺癌(PTC)颈淋巴结的转移方式及相关影响因素在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甲状腺外科2008年12月至2011年12月3年期间行手术治疗的223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就患者性别、年龄、术前TSH水平、肿瘤直径、是否为多灶、是否侵及甲状腺被膜及其周围组织、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是否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以及肿瘤的T分期等因素与颈部不同区域的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及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发病灶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变量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5岁及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保护因素(P〈0.05),多发病灶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Ⅱ-Ⅳ区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常见区域,其中Ⅲ区转移率最高,达100%;当出现跳跃性转移时,Ⅱ-Ⅳ区是转移高发区域。结论对年龄〈45岁的PTC患者应常规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如果患者同时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会显著降低;当原发肿瘤为多发病灶时,应加强术中对Ⅱ-Ⅳ区淋巴结的探查,尤其是Ⅲ区淋巴结;当可疑跳跃性转移出现时,Ⅱ-Ⅳ区淋巴结应是常规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微小癌(TMC)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及颈淋巴结清扫的范围。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269例TMC患者资料,患者均在原发灶根治的同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27例患者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分析患者各临床病理因素与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269例患者中107例(39.8%)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03例(96.3%),颈侧区淋巴结转移25例(23.4%)。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肿瘤直径5.0 mm、包膜侵犯与TMC颈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5.0 mm(OR=3.358,P0.05)、包膜侵犯(OR=5.230,P0.05)是颈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肿瘤直径5.0 mm或有包膜侵犯的TMC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几率增加,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2011-01-2018-03间在云浮市人民医院接受手术的120例PTC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中颈侧淋巴结转移82例,其中79例(96.3%)为中央区转移、3例(3.7%)为侧颈部淋巴结转移。PTC颈侧淋巴结转移的发生与性别、原发病灶大小、肿瘤位置、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等因素密切相关(P<0.05)。结论 PTC颈侧淋巴结转移高发人群为男性,肿瘤的大小、位置、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均为影响PTC颈侧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桥本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 HT)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临床病理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瑞金医院外科1 416例单侧PTC并行甲状腺全切除术的病人纳入研究。依据术前血清中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浓度,将病人分为PTC伴HT组(A组)和PTC不伴HT组(B组)。基于病理学检查,评估癌灶双腺叶累及、最大肿瘤直径、甲状腺包膜浸润、多灶性和中央组淋巴结转移。结果: 31.78%(450/1 416)的病人为PTC伴HT。A组双腺叶PTC累及比例(53.78%)显著高于B组(42.34%,P<0.001),且多癌灶的比例(28.22%)也显著高于B组(22.77%,P=0.027)。A组病人微小癌(直径<1 cm)比例(51.11%)也显著高于B组(44.51%,P=0.020)。但A组病人包膜侵犯率(6.89%)显著低于B组(10.77%,P=0.021)。在中央组淋巴结转移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伴HT的PTC更易发生双腺叶癌累及和多灶癌,因此建议这类病人行全甲状腺切除术,以避免手术范围不足所引起的残留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的转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PTC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淋巴结转移特点、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8例患者中,共行颈部淋巴结清扫114侧。总颈淋巴结转移率为77.55%(76/98),其中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74.49%(73/98),颈侧Ⅱ+Ⅲ+Ⅳ区为42.86%(42/98),Ⅴ区为5.10%(5/9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当肿瘤直径大于1 cm、侵犯甲状腺包膜、呈多灶性或年龄大于45岁时,Ⅵ区和Ⅱ+Ⅲ+Ⅳ区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包膜侵犯及多灶性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包膜侵犯、多灶性、合并Ⅵ区淋巴结转移及合并颈侧Ⅱ+Ⅲ+Ⅳ区淋巴结转移是喉前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包膜侵犯和多灶性是跳跃性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PTC易发生Ⅵ、Ⅲ及Ⅳ区淋巴结转移,应常规清扫Ⅵ区淋巴结。对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研究可为临床选择合理的颈部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PTC)中BRAF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2年间符合条件的PTC手术患者126例,提取患者石蜡切片中的DNA样本,用荧光PCR法检测BRAF基因V600E(BRAFV600E)的突变情况,分析BRAFV600E突变与PT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结果:126例PTC患者BRAFV600E突变的发生率为69.0%(87/126)。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显示,BRAFV600E突变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分期和BRAFV600E突变有关(均P<0.05)。进一步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0 mm时,BRAFV600E突变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肿瘤直径>10 mm时,BRAFV600E突变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于突变阴性患者(P<0.05)。 结论:BRAFV600E突变是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对于术前检测BRAFV600E突变阳性患者,肿瘤直径越大越应该重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临床无淋巴结转移(cN0)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搜集2007年1月1日至2016年5月31日期间在中山市人民医院普外二科行手术治疗的cN0 PTMC患者300例,根据其是否实施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分为未清扫组(147例)和清扫组(153例)2组,分析2组患者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转移率等方面的差异,并且分析影响cN0 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淋巴漏及手术死亡发生。清扫组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见中央区淋巴结转移59例(38.6%)。未清扫组随访(83.0±20.7)个月,清扫组随访(79.5±26.2)个月(t=1.283,P=0.203)。随访期间,2组均无骨转移、肺转移等远处转移发生;未清扫组有5例复发,清扫组有1例复发,2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08,P=0.089);2组患者无病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65,P=0.109)。清扫组患者的包膜侵犯率(P=0.026)、钙化率(P<0.001)、术后并发症声音嘶哑发病率(P=0.013)、手足麻木发病率(P<0.001)均明显高于未清扫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灶(OR=24.57,P<0.001)、肿瘤直径>5 mm(OR=5.46,P=0.019)及包膜侵犯(OR=9.42,P=0.002)是影响cN0 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从本研究结果看,单纯甲状腺切除治疗cN0 PTMC是安全的,但对于中央区淋巴结的变化仍需要更长期的随访。对肿瘤直径>5 mm、多灶、有包膜侵犯的cN0 PTMC患者较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可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综合评估,施行个体化的精确治疗,而不能将所有患者按照统一模式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中行右侧喉返神经深层淋巴结(VIb)清扫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38例PT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c N1患者35例,c N0患者203例,均行甲状腺切除并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LND),分析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可能与VIb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并观察患者预后情况。结果:238例PTC患者中,VIa淋巴结转移108例,VIb淋巴结转移67例,颈侧部淋巴结转移24例。c N1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c N0患者(94.29%vs. 46.31%,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长径、肿瘤浸润情况、淋巴结分期、肿瘤数量和VIa淋巴结转移为VIb转移的影响因素(均P0.05)。术后无1例损伤喉返神经,患者术后3年复发率为3.4%,复发中位数为26.3个月。结论:肿瘤长径、肿瘤浸润情况、淋巴结分期、肿瘤数量、VIa淋巴结转移情况是VIb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在行CLND时,应尽量完整切除VIb亚区,尤其是对具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