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肾移植中应用白细胞介素2受体拮抗剂(IL2Ra)与抗胸腺细胞球蛋白(rATG)行免疫诱导的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10年间的371例肾移植受者,其中使用IL2Ra诱导治疗者261例(IL2Ra组),使用rATG诱导治疗者110例(rATG组).所有受者术后采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吗替麦考酚酯+皮质激素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并使用更昔洛韦预防巨细胞病毒感染,使用复方磺胺甲(恶)唑预防卡氏肺孢子虫感染.术后对所有受者随访了1~5年,观察和比较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的发生率,以及受者和移植肾长期存活率等.结果 两组间受者性别、年龄、原发病等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IL2Ra组比较,rATG组受者接受的供肾更多来源于尸体供肾(P<0.01),且供肾冷缺血时间较长(P<0.01).IL2Ra组和rATG组术后DGF发生率分别为3.1%和1.8%(P>0.05),术后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0.7%和2.7% (P<0.05),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9%和21.8% (P>0.05).术后1、2和3年,IL2Ra组受者存活率分别为98.9%、98.9%和98.5%,rATG组均为98.2% (P>0.05);IL2Ra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8.5%、98.1%和97.7%,rATG组均为97.3%(P>0.05).结论 在临床肾移植中,经rATG诱导治疗较IL2Ra有更低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并且不增加发生感染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心脏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和免疫监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疾病的有效手段。以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sA或FK506)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治疗是心脏移植术后最常用的免疫抑制方案,许多心脏移植受者在移植前或/和移植后同时使用单克隆抗体进行诱导治疗。雷帕霉素和Everolimus等新型免疫抑制剂在有效抑制急性排斥反应的同时还可预防移植物心血管病变,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应用免疫学指标、心肌标记物和其它血清标记物等相对无创的指标预测和估计排斥反应的发生及其程度,有助于尽早发现和控制移植排斥反应,以提高心脏移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阿来佐单抗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阿来佐单抗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89例肾移植受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3例)和对照组(46例).试验组于肾移植术前和术后24 h内分别静脉滴注阿来佐单抗15 mg,对照组不接受免疫诱导治疗.受者术后常规应用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泼尼松预防排斥反应.统计两组术后12月内的移植肾功能、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感染发生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移植肾存活率及淋巴细胞计数,并用ImmuKnowTM免疫细胞功能测定法检测受者CD4+T淋巴细胞的三磷酸腺苷(ATP)值.结果 术后12个月内试验组7.0%(3/43)的受者发生病理证实的急性排斥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9%(11/46,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总体的感染发生率为别为39.5%(17/43)和30.4%(14/46,P>0.05),两组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分另为23.2%(10/43)和17.4%(8/46,P>0.05).术后3个月内,试验组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内,试验组CD4+T淋巴细胞ATP值低于对照组.结论 阿来佐单抗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可维持受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朱焓  徐鸿  梁国标 《器官移植》2021,12(6):741-747
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风险较高,严重影响受者的生存质量。2009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建议将免疫诱导药物纳入肾移植术前免疫诱导方案中,其目的就是针对这一关键时期提供一定强度的免疫抑制,从而有效减少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目前全球各移植中心对于免疫诱导药物的选择及其有效性、安全性仍不确定。本文通过汲取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单克隆抗体包括白细胞介素-2受体拮抗剂、阿伦单抗、利妥昔单抗及多克隆抗体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在肾移植术前免疫诱导中的应用效果,旨在为推动肾移植免疫诱导药物的个体化选择,提高受者的生存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强效免疫抑制剂——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问世前,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非常高,而移植肾的存活率较低.环孢素A的出现显著降低了移植物排斥反应发生率,提高了移植受者的存活率.而他克莫司的出现则进一步降低了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移植肾和受者的存活率均得到了显著改善.美国器官分配网络(UNOS)的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尸体肾移植术后受者和移植肾的5年存活率分别为66.5%和81.3%.与环孢素A相比,他克莫司可以带来更好的移植肾和受者存活率,他克莫司也已成为肾移植中应用最广泛的免疫抑制剂之一.免疫抑制剂的改进,有效的控制了移植后早期排斥反应的发生,使术后早期的移植肾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本文将对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的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移植中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的免疫抑制方案的疗效。方法 2007年8月至2009年7月间139例成人肝移植受者接受含巴利昔单抗诱导的免疫抑制方案(诱导组)。以2006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接受常规免疫抑制方案的106肝移植受者为对照组。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两组受者排斥反应、代谢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存活情况。结果 诱导组术后1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糖尿病、高血压及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7.9%、33.8%、21.6%和22.3%,对照组分别为15.1%、72.6%、40.6%和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内,诱导组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新发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0.8%、5.0%、4.3%和7.9%,而对照组分别为19.8%、9.4%、8.5%和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组和对照组术后1年的存活率分别为92.1%和88.7%(P>0.05)。结论 免疫抑制方案中应用巴利昔单抗诱导治疗可以早期撤除皮质激素,并可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及减少使用皮质激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CNI)、霉酚酸类药物和类固醇的联合用药是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标准方案[1].是因为基于CNI的免疫抑制方案对预防排斥反应、提高短期移植肾存活率及移植物功能有确定疗效[2].然而,CNI的使用会增加肾毒性,这是导致慢性移植物肾病(chronic allogra...  相似文献   

8.
目前,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已成为器官移植后的基础免疫抑制剂,90%以上的肾移植受者在出院时采用以CNI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预防排斥反应.然而,CNI的肾毒性成为当前免疫抑制方案的"阿喀琉斯之踝",如何在维持良好免疫抑制效果的同时减轻或避免CNI肾毒性是移植医生关注的一大焦点.  相似文献   

9.
郑瑾  薛武军 《器官移植》2021,12(6):643-650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目前移植肾早期存活率及功能恢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移植肾长期存活仍有待改善。免疫因素所引发的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及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仍是导致移植肾衰竭的最主要因素。本文对肾移植受者等待移植期间、肾移植术前和术后3个阶段的免疫风险评估及监测内容进行了综述,通过对肾移植术前受者体内预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和非HLA抗体、HLA匹配、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免疫记忆细胞等的评估,对肾移植术后受者进行移植肾程序性活组织检查,HLA抗体和非HLA抗体及供者来源性细胞游离DNA(dd-cfDNA)的监测,制定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及监测方案,预防排斥反应发生,及时发现和诊断排斥反应,根据免疫监测结果避免无效治疗或过度治疗,从而优化移植物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评估巴利昔单抗(BAS)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数据库,筛选比较BAS和ATG在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中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采用Jadad评分量表对文献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分析BAS和ATG对肾移植术后1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存活率、受者生存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感染率、巨细胞病毒感染率、恶性肿瘤发生率、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纳入10篇英文文献,共1 721例肾移植受者,其中883例使用ATG,838例使用BAS。ATG组和BAS组术后1年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存活率、受者生存率、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感染率、巨细胞病毒感染率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ATG组术后1年内恶性肿瘤发生率、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均高于BA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 0.05)。结论  使用ATG和BAS进行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其术后1年有效性相当,但BAS安全性较好。未来应进行不同的免疫风险分层的临床研究,以达到个体化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11.
尽管现代免疫抑制方案极大程度上减少了肾移植后的移植物排斥反应,但药物引起的并发症(包括移植后新发的糖尿病,高脂血症及高血压)仍然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另外,大多数的免疫抑制方案是以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为基础的,包括环孢素A(CsA)和他克莫司(Tac),它们均具有肾毒性,可导致慢性移植物肾病的组织病理学的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多个移植中心138例儿童肾移植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8个移植中心自1986年3月至2010年5月间138例儿童肾移植的临床资料.受者年龄为(13.8±1.4)岁,其中男性92例,女性46例.138例均随访观察1年以上.初始免疫抑制方案均为以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为主的三联方案,部分受者应用抗体诱导治疗.结果 术后1年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9.3%和95.7%.术后38例(27.5%)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5例出现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但均在1个月内恢复.其他并发症为移植肾动脉狭窄8例,尿瘘5例,输尿管坏死2例,高血压57例,高脂血症38例,多毛症32例,药物性肝损伤26例,尿路感染25例,牙龈增生22例,肺部感染21例,骨髓抑制12例,单纯性疱疹10例,糖尿病8例.受者术后1年体重增加4~13 kg,身高增加2~7 cm.结论 细致地围手术期处理,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加强随访,提高受者服药依从性是儿童肾移植获得良好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肾移植受者中应用两种不同生物制剂进行免疫诱导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3年4月,在解放军第452医院泌尿外科暨成都军区泌尿外科中心应用生物制剂进行免疫诱导治疗的78例尸体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应用免疫诱导方案不同分为两组,单克隆抗体组(A组,35例,接受巴利昔单抗治疗)和多克隆抗体组[B组,43例,接受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治疗]。另以同期在该院未接受免疫诱导治疗的肾移植受者作为对照组(C组,32例)。分析3组受者术后12周内的人、肾存活情况。监测3组受者术后7、14、30、60 d血清肌酐(Scr)水平变化。比较3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术后12周,3组受体人、肾存活率分别为 A组100%和100%,B组97.7%和97.7%,C组100%和96.9%,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7、14 d,与C组比较,A组和B组的Scr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C组比较,A、B两组受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受者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受者术后感染发生率高于A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免疫诱导治疗在肾移植受者中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灵长类动物预致敏后肾移植加速排斥反应模型.方法 取血型相容的正常猕猴配对,预先将供者腹部全层皮肤移植到受者背部,使受者预致敏.2周后再将同一供者的左侧肾脏移植到受者腹腔内,间时切除受者自体双肾,术后予以环孢素A、霉酚酸酯和泼尼松治疗(致敏用药组),不用免疫抑制剂者为对照(致敏对照组),以未致敏的肾移植作为对照组.术后观察受者血肌酐变化、移植物存活时间及病理特点.结果 对照组的4只移植肾存活时间分别为9、18、8、7 d;致敏对照组的3只移植肾存活时间分别为3、3、4 d;致敏用药组的3只移植肾存活时间分别为2、3、4 d.移植皮肤于术后10 d出现排斥反应,至术后14 d被完全排斥.对照组于肾移植1周以后才发牛排斥反应,而致敏者均在肾移植后3 d左右发生较严重的排斥反应.结论 受者被供者皮肤预致敏后再行肾移植,可以加速移植物的排斥,且不能被环孢素A、霉酚酸酯及泼尼松所组成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逆转.  相似文献   

15.
我们以前已经有研究资料表明,在肝移植后采用包括吗替麦考酚酯(MMF)、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和糖皮质激素(S)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比起采用不包括MMF的二联免疫抑制方案(CNI和S),可降低急性排斥反应、移植物功能丧失和受者死亡的风险.而且,这些结果在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肝移植受者中更容易观察到.  相似文献   

16.
器官移植后恶性肿瘤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芸  于立新 《器官移植》2010,1(1):55-57
<正>在移植受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免疫或非免疫因素引起的移植物失功的阶段,恶性肿瘤的发生仅仅被认为是移植后的一种并发症。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和免疫抑制方案的应用,急性排斥反应以及相应的移植物丢失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同时服用西罗莫司与低剂量环孢素A的免疫抑制方案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研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肾移植受者各25例.实验组受者肾移植术后时间为2个月~10年,免疫抑制方案采用低剂量环孢素A+西罗莫司+低剂量泼尼松.服药期间,环孢素A血药谷值浓度维持在0.042~0.083 μmol/L;西罗莫司血药浓度控制在4~8 μg/L.并根据白细胞计数、肝功能指标、血脂及临床情况作适当调整.对照组均选择首次肾移植的受者,使用环孢素A+霉酚酸酯+泼尼松的常规免疫抑制方案.对两组受者用药后随访2~8个月.结果 两组受者随访期间,均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良好;均未发生明显的肝功能异常情况.实验组中1例发生严重肺部感染,经确诊为巨细胞病毒感染,另1例不明原因持续发热,退出观察;两组其它主要不良反应大致相似,包括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低、血脂升高以及口腔溃疡等.结论 同时服用西罗莫司与低剂量环孢素A的免疫抑制方案在维持良好肾功能的情况下,未增加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而且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毒副作用,同时显著降低了受者的药物费用,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免疫抑制维持方案.  相似文献   

18.
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移植早期机体对移植物反应强烈,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急性排斥反应等发生率高。采用淋巴细胞多克隆抗体或单克隆抗体等生物制剂进行的免疫诱导治疗可以有效的预防排斥反应发生,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本文对肾移植免疫诱导治疗的有关内容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儿童肾移植46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肾移植的手术特点、术后并发症及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研究1998年2月至2004年12月46例儿童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受者及移植肾存活情况,受者生长发育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结果46例儿童肾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0例,肾功能延迟恢复4例,尿漏1例,肝功能损害8例,肺部感染8例,全骨髓抑制3例,粒细胞减少2例,输尿管坏死1例,移植肾动脉狭窄1例。术后4周所有患者肾功能均恢复正常。术后1年人和移植肾存活率均为100%,3年人和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100%和97.4%。结论肾移植是治疗儿童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手段。儿童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率高,免疫抑制治疗应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方案。  相似文献   

20.
孙赫  孙旖旎  程颖 《器官移植》2021,12(3):280-287
贝拉西普作为针对CD28受体的共刺激阻滞剂,已在欧美国家获批并应用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治疗。贝拉西普已被证实较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可更好地提高受者及移植物的长期存活率,并改善移植物功能,但同时也存在排斥反应发生率较高的问题。鉴于此,移植工作者尝试优化贝拉西普免疫抑制方案,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诚然,贝拉西普已被证实对于记忆性T细胞的作用欠佳,但因其特异性针对免疫细胞及不良反应小的特点,在探索新的共刺激分子靶点以优化免疫抑制方案上仍具有潜在价值。本文从共刺激阻滞剂的问世、贝拉西普的临床疗效及临床应用、引起贝拉西普耐药性排斥反应的“元凶”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